明清時期的徽州易學,源于徽州地方性教育的繁榮、學人傳習易學活動的自覺與家族易學氛圍的熏染,是在維護程朱理學、闡揚陽明心學、回歸元典、重申圖學等學術(shù)生態(tài)中培育出來的奇葩。作為明清時期徽州學術(shù)的風向標,徽州易學研究樣貌的差異與每一次轉(zhuǎn)向,雖然仍烙有理學或樸學的印記,但是已不完全囿于理學或樸學的反哺,而是融入了徽州···
從中國思想奠基的意義來看,孔子及其集團與六經(jīng)乃是最為重要的事件??鬃蛹捌浼瘓F通過對六經(jīng)的整理,一方面總結(jié)了上古政教遺產(chǎn),類型化地區(qū)分了帝、王兩種政教史觀,另一方面又開辟了治教出于二的新格局。三代王制對于中國思想奠基的意義必須通過孔子之道才可以理解??鬃蛹瘓F從三代之法中提煉出三代之道,對西周王制的總結(jié)而建立的“···
新說與新文本是一經(jīng)分立多家博士之基本前提。厘清由漢讀所產(chǎn)生的異文異詞乃至異句的文本脈絡,無疑是對當前比勘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異同時妄議經(jīng)師竄改、增刪和盲目尋求先秦不同文本來源的一種警示。
責任倫理是由韋伯特別針對現(xiàn)代性政治提出的政治倫理,以之與意圖倫理相對待。責任倫理亦可兼顧道德存心與實踐結(jié)果之好壞,故此儒家的道德學說與責任倫理并不相互排斥。從船山的《讀四書大全說》中,可以發(fā)現(xiàn)船山的工夫論是與責任倫理相契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船山反對將格物與致知打成一片,因此其論修身的根本意向是投射至具體對象以為事···
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迫切要求我們厘清人類的特殊性,并指引人機共同進化,走向“善”的未來。人類的特殊性源于“自我”和“外界”的剖分。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我們能夠連續(xù)自如地掌控意識片段,這一點正是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瓶頸所在,也是超級智能面臨“暗無限”的巨大風險所在。機器可視為人類的延伸,但并不具備天然的善意。只有共享宇宙意識和倫···
福山認為,傳統(tǒng)中國屬于低信任社會,家族組織發(fā)達,但其他社群組織匱乏。如果福山的論斷是準確的,那么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伴隨著傳統(tǒng)宗族趨向于瓦解、鄉(xiāng)村熟人社會被城市陌生人社會代替,社會信任走向崩潰似乎是無可避免的。然而,恰好我最近正在讀宋代的一些筆記,這些筆記呈現(xiàn)出來的宋代社會,恰恰跟福山的論斷完全不一樣,換言···
鄒守益是陽明后學中與地方官員交往人數(shù)最多、并對其影響最大的學者。他與江西地方官員的講學、交游、通信、撰文等種種交往,都是實踐并傳播良知學政治理念的方式。他把為政之道區(qū)分為三個心性層面:以私欲為政,以資稟為政,以學為政。后者即政學一體、萬物一體。這些理念對官員的學術(shù)傾向、文教舉措、個人品行及心性工夫等方面產(chǎn)生了···
儒家網(wǎng)編者按: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于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原道》創(chuàng)刊號曾于1994年刊發(fā)《談“信古、疑古、釋古”》,現(xiàn)重新發(fā)布,以紀念之。
孟荀的理論分歧主要在天人論。子思《中庸》“天→命→性”及孟子《盡心上》“心→性→天”的理論以及講“誠—圣”等,反映的是思孟學派溝通天人的理論建構(gòu)。孟子的思想有神秘主義,有就“天”言“性善”的復性、保性論以及擴性論,這是孟子“距楊墨”時吸收了墨家及道家思想的一種痕跡。荀子的天論并不來自道家思想,而是來自子弓易學,荀子不求天人溝···
自王國維先生首倡“二重證據(jù)法”,學界對“文王稱王”問題的研究,多重視結(jié)合出土材料以運用傳世文獻進行相關(guān)的“歷史還原”,而缺少對“文王稱王”說本身在經(jīng)學系統(tǒng)中的意義、價值的深入探討。本文基于經(jīng)學的內(nèi)部進路,力圖通過對漢儒“文王稱王”說之義理內(nèi)涵及架構(gòu)的系統(tǒng)性檢討,厘清“文王稱王”說的經(jīng)學性格,并進一步開顯其對于當今學術(shù)研究···
這一事件暴露出的中國社會公平性的漏洞、教育法治的缺失、高校行政化的積弊及教授群體的“自我利益化”,卻是更為根本的問題。事件只是病相,問題才是病灶,筆者期待這一次的網(wǎng)民“集體行動”能夠引發(fā)體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去弊創(chuàng)制,推動中國更公平社會制度的反思與建構(gòu)。
儒門女教是一門以“厚德”為宗旨,以“載物”為實踐的切實可行的學問。
“感”這個范疇在儒家思想中極其重要,從《周易》和《禮記·樂記》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到理解“感”的兩個方向。本文認為由“感”這個概念出發(fā),我們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是如何解釋道德共識的形成,并讓這樣的共識得到人們的接受和理解的。儒家特別注重共同體的建設,并將人類大同視為終極目標,而由“感”出發(fā)所建構(gòu)的儒家的人類理解論則是我們建構(gòu)···
陽明哲學之研究往往不出訓詁與條理,究其根源,實在于不明頭腦綱脈,缺乏整體觀照。概而言之,“知行合一”是陽明哲學之宗旨與總綱。分而論之,“道即良知”是其頭腦;“一三三一”是其綱脈。卷而藏之,一心也,良知也;舒而展之,三也,本體、流行與工夫。
朱子對孟子“夜氣”思想的闡發(fā),在繼承孟子重人禽之辨的前提下,融入了他自己的思考。在心性論層面,主張要發(fā)揮“夜氣”對心與性的涵存功能,并指出“夜氣”與“心”二者互相牽動,“心”會梏亡于旦晝所為。這就引入到了工夫論的層面,即要在旦晝之際的作為中操存此“心”。
《周易傳義大全》所引諸家之說,除主要來源于董真卿《周易會通》之外,其余多源自張清子《周易本義附錄集注》,纂修者所自行采補者,僅有胡炳文、吳澄、胡方平三家。從《周易傳義大全》對材料的去取與刪改,可以看出其在纂修時,遵循了合于程朱、避免重復、重理輕象的原則。
本文系戴季陶(戴傳賢、戴天仇)著作之單行本,全文為戴季陶手跡,線裝19頁,有蟲蛀之損。作者自署時間是1934年作,實際印制年份不詳。本文單行本封面題“民族掃墓與祭孔之意義孝園先生命題陳天錫敬署”并有“陳天錫印”紅色鈐印一方,另文末作者署名后有“戴傳賢印”、“季陶”紅色鈐印二方。原稿無標點,點讀整理時錄為簡化字,凡校正處標以···
本書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孔叢子訓讀》,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通讀《孔叢子》,熟悉《孔叢子》的文本和結(jié)構(gòu),并對一些相關(guān)文化常識和疑難文字作出簡單地注釋。第二部分討論《孔叢子》中的《尚書》學專題,其中不乏一些聚訟千古的公案。本書對一些專題的討論可能會沿著某一問題進入與《孔叢子》或者《尚書》完全無關(guān)的領域,望能引···
以李滋然《<明夷待訪錄>糾謬》和宋育仁《宋評<明夷待訪錄>》為代表,清末從儒家傳統(tǒng)視角展開的《明夷待訪錄》批評充分展現(xiàn)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復雜性以及轉(zhuǎn)型之際的內(nèi)在張力。李滋然基于守舊立場而對《待訪錄》展開的激烈抨擊,其實并不合乎孔孟思想原旨,相反,宋育仁基于儒家經(jīng)典政治理想而順應、反思西方近代政治發(fā)展趨勢的《待訪錄》···
王夫之所謂“銷行以歸知”的批判,乃是從實學透視心學的結(jié)果。當今西方二分法把道德動機細分為“意動”動機(motivations)與“動行”動機(motives)兩種,王陽明的“一念之動”就是“動行”的而非“意動”的動機,因為這種本土化的道德動機本身就是訴諸于“行”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恰恰包含了道德之內(nèi)所蘊含的三個基本要素:觀念、意志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