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黃玉順】儒家文化復興需彰顯個體價值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7-04-11 13:53:36
        標簽:
        黃玉順

        作者簡介:黃玉順,男,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易經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生活儒學講錄》等。

        儒家文化復興需彰顯個體價值

        作者:黃玉順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八壬辰

                 耶穌2017年1月5日

         

         

         

        作者按:本文刊發(fā)于《南方周末》時,有刪改,標題為報紙編者所加,原稿題目為《“新儒教”批判》。此外,原稿中的“儒家自由主義”,編輯均改為了“儒家中的自由取向”、“儒家自由取向”或“儒家自由取向者”等;此外,編輯還有不少修改,例如將“權利”改成“權益”、“政治”改為“治理”等。特此說明。

         

        由李明輝引起的關于“大陸新儒家”的論戰(zhàn),我本人也參與了,指出“‘大陸新儒家’是一個有待界定的概念”。大家也都認為,“大陸新儒家”這個稱謂不能專屬于李明輝所批評的那么幾位學者;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儒家都可稱為“大陸新儒家”。任劍濤認為,李明輝所指稱的“大陸新儒家”應當叫“大陸新儒教”。我贊同這個說法,因為“新儒教”這個標簽更能標識他們的價值觀,即是某種“復魅”的企圖;而且,他們所“復”之“魅”實質上并不是作為“祛魅”對象的前現代的價值,而是某種現代性的東西,是現代性中很扭曲的那一個側面。就此而論,他們其實不是在“復魅”,而是在“造魅”。

         

        不過,我這里所稱的“新儒教”也不是專指那幾個人的思路。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些人其實并非鐵板一塊,他們之間在學術上和政治上頗有差異;另一方面,在他們之外,還有一些自稱“儒家”的人也在“造魅”,有的人甚至更加危險。簡言之,我這里所稱的“新儒教”就是指的這些“造魅”的人的思路,其本質是打著“儒家傳統(tǒng)”的旗號反儒家傳統(tǒng)。

         

        真正的儒家傳統(tǒng)

         

        “新儒教”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就是打著“儒家傳統(tǒng)”、“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旗號。對于真正的儒家傳統(tǒng)來說,這也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招數。為此,我們特別需要先闡明:何為真正的“儒家傳統(tǒng)”?

        說到儒家傳統(tǒng),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前現代的儒家,而且將古代儒家傳統(tǒng)想象為一個凝固不變的東西。事實上,儒家傳統(tǒng)一直在發(fā)展中,至少可區(qū)分出三大歷史形態(tài):

         

        1、宗族時代、王權社會的原始儒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原典儒學:所謂“原典”是指的“六經”或“五經”。之所以稱之為“儒學”,乃是因為:盡管作為一個學派的“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然而作為一個偉大文化傳統(tǒng)的“儒學”卻是周公開創(chuàng)的。所以,儒學也叫“周孔之道”。(2)原創(chuàng)儒學:這是中國社會第一次大轉型時期、亦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學,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

         

        2、家族時代、皇權社會的帝國儒學。中華帝國時代可以分為前后兩段:帝國前期自秦至唐、或至北宋,是帝國的上升期,儒家經典是“五經”體系,最終形成唐代的《五經正義》;帝國后期自宋至清,是帝國的衰落期,儒家經典是“四書”體系,代表作是朱熹《四書集注》。

         

        3、國族時代、民權社會的國民儒學。到目前為止,中國真正的民權社會尚在發(fā)展發(fā)育,近代、現代和當代都是中國社會第二次大轉型的時期。但是,“走向現代性”的社會歷史進程卻早已啟動,儒學亦然。儒學的現代轉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一是“西學東漸”之前的、帝國后期的某些儒學;二是“西學東漸”以來的、近代以來的洋務儒學、維新儒學、尤其是20世紀的“現代新儒家”。

         

        儒學歷經發(fā)展演變而仍然是儒學,乃是因為儒學傳統(tǒng)具有一套可以穿透歷史時空的一以貫之的原理。

         

        儒學的原理涉及一系列的觀念和范疇,這里僅討論其最核心的理論結構,即“仁→義→禮”的結構。

         

        1、仁:作為大本大源的仁愛情感。儒家所說的“仁”,在不同的文本語境中,有時指形而下的道德情感、道德規(guī)范,有時甚至指形而上的心性本體、宇宙本體;但就其本義而言,乃是說的天然本真的情感。

         

        儒家所說的仁愛情感,本然地蘊含著兩個維度:差等之愛;一體之仁。

         

        (1)差等之愛導致利益沖突問題的發(fā)生。這個觀念至關重要,否則無法保證儒學以徹底一元論的方式闡明世界,從而無法保證儒學成為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儒家各派雖然不盡言及此點,但均邏輯地蘊涵此點,例如“推己及人”的邏輯起點就是“自愛”或者“愛己”;而荀子則給予了非常明確的論述,即關于“仁者自愛”與“愛(則)利(之)”的思想。

         

        (2)一體之仁保證利益沖突問題的解決。儒家的仁愛觀念,除了差等之愛以外,還有一體之仁,韓愈謂之“博愛”,即通俗講的一視同仁。只講差等之愛,必然導向楊朱的“為我”之學;只講一體之仁,必然導向墨子的“兼愛”之學:兩者均非儒學。

         

        需特別注意的是:差等之愛和一體之仁的適用領域是不同的:差等之愛適用于私域(private sphere),一體之仁適用于公域(public sphere)。這就是《禮記》講的“門內之治恩揜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2、義:作為價值尺度的正義原則。儒家一體之仁、一視同仁的博愛情感,貫徹到公共領域——關于社會規(guī)范建構及其制度安排的領域中,并加以理性化,就是正義原則。所謂正義原則,是指賴以建構社會規(guī)范及其制度的價值尺度。這就是儒家傳統(tǒng)的“仁→義”理論結構。

         

        考慮到社會生活方式的流變,盡管是同樣的一體之仁的情感,其具體的實現方式卻有所不同,因此,儒家實際上有兩條正義原則:(1)正當性原則:社會規(guī)范建構及其制度安排的動機,必須超越差等之愛、追求一體之仁。這就是孟子講的“義,人之正路也”。(2)適宜性原則:社會規(guī)范建構及其制度安排的效果,必須適應特定社會歷史時代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就是《中庸》講的“義者宜也”,或韓愈講的“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3、禮:作為規(guī)范體系的制度安排。儒家傳統(tǒng)最關注的是社會群體的生存秩序問題,即社會規(guī)范及其制度的問題,亦即“禮”的問題。孔子講“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這就是儒家傳統(tǒng)的“義→禮”理論結構。

         

        要注意的是,孔子關于“禮”的思想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必須遵守社會規(guī)范,否則便無以立足,所以孔子講“立于禮”“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講“克己復禮”;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層面,則是“禮有損益”,沒有任何一套具體的制度規(guī)范是普遍而永恒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币虼耍鬃右蟾鶕傲x”(正義原則)來對“禮”(制度規(guī)范)加以“損益”變革。

         

        儒家中的自由取向

         

        首先要強調的是:儒家自由取向的存在早已是事實,盡管其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尚未完成。迄今為止的儒家中的自由取向,至少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形態(tài):(1)維新派儒家的自由取向者。除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外,如果把嚴復也歸為維新派儒家,那么,維新派的“自由”價值觀是異常鮮明的。(2)現代新儒家的自由取向者。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徐復觀、張君勱。(3)新時期的儒家自由取向者。我注意到,今天已經有一批中青年儒家學者可以歸為此列。我本人就認同這樣的理念。

         

        儒家自由取向者的學理依據,就是儒家的社會正義理論,我稱之為“中國正義論”。儒家正義論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理論系統(tǒng),最基本的結構是“仁→義→禮”,即“博愛精神→正義原則→制度規(guī)范”。這里不能充分展開,只能簡要說說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剛才談到過的儒家正義論的兩大正義原則:(1)正當性原則;(2)適宜性原則。這兩條原則在現代性的生活方式下的治理效應,就是儒家自由取向者的“國民政治儒學”。

         

        面對目前的情勢,儒家自由取向者應當申明這樣幾個方面的基本主張:(1)拒絕忽視個體權益的那種國家主義;(2)彰顯個體主義;(3)承認現代治理文明價值。根據儒家傳統(tǒng)的儒學原理,落實到現代性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承認現代文明的八大價值:個體、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制、法治。我想指出:這八大價值之間并不是并列的關系。后面七者——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制、法治都不是專屬于現代性的概念;唯有建立在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基礎上,它們才成為現代性的價值觀。這就是說,全部現代治理文明價值的核心與根基,甚至不是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制、法治等等,而是個體。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