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鬼神
作者:余東海、周弘
來源:作者 授權(quán)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二十日壬申
耶穌2017年6月14日
周弘來函討論鬼神問題,見識新穎獨到。為免其創(chuàng)見埋沒,并供更多的有心人士參考,證得周君同意,特將來往函件公布于左。余東海2017-6-13
一、周弘來函
東海師:您好!
我初入儒門,才疏識淺。您的《論語點睛》釋義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知識宏富,薈萃古今,闡發(fā)由理,引申由義,傳道解惑,娓娓道來,足開茅塞。拜讀學(xué)習(xí)后,受益匪淺!這里,弟子想就《論語》里涉及鬼神的兩句話(1,“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2,“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釋義提出個人淺見,供師參考。借此,一并對孔子的鬼神觀作一初探。不知當(dāng)否,請您指教。
按傳統(tǒng)的解釋,第一句話翻譯為: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yīng)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其中,對“敬鬼神而遠之”被翻譯為既尊敬鬼神又遠離鬼神的意思。
第二句話,傳統(tǒng)句讀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即孔子不談?wù)摴之?、暴力、變亂、鬼神。合兩句話的意思是:孔子不談?wù)摴之?、勇力、悖亂、鬼神之事,且敬鬼神而遠之。從而推導(dǎo)出孔子不信鬼神之事--即孔子是無神論者。持此論者并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作輔助證明。
竊以為這樣解釋可能不準(zhǔn)確,不符合孔子的鬼神觀。首先,對于鬼神,我認(rèn)為孔子是相信的。(在孔子時代的語境里,鬼神似代指逝去的祖先)?!叭怂涝还?,鬼者歸也,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韓詩外傳》)。人死而為鬼,敬鬼而為神。“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禮記?祭義》),故死去的祖先為鬼神??鬃訉砩竦膽B(tài)度即是對祖先的態(tài)度,敬鬼神即是敬祖先,就是盡孝。
查《 論語》一書關(guān)于孔子論及鬼神的記錄,能讓我們更能清楚的認(rèn)識孔子的鬼神觀。論語涉及鬼神的章句如下:
(一)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ò速?/p>
(二)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芍??” (先進)
(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為政)
(四)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六)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省T唬骸叭收呦入y而后獲,可謂仁矣?!保ㄓ阂玻?/p>
(七)子不語怪、力,亂神。
以上第一至第五條,孔子言均言及鬼神。體現(xiàn)孔子極重鬼神,祭祀唯謹(jǐn)。一方面重人事(事人),另一方面重祭祀(事鬼)。其中第四條,通過贊許禹對鬼神虔誠的態(tài)度上來看,孔子主張推崇并祭祀鬼神(即逝去的祖先)是無疑的。唯第六、七條如果按通常意思解釋為:對鬼神(即對祖先)的態(tài)度既“尊敬”又“疏遠”;既“親”又“避”(避而不談)。且不以為然,甚至否定(不談即有否定之意)。這樣本身是矛盾的,且與論語中孔子其它論及鬼神處態(tài)度迥異,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也不合孔子的鬼神觀。愚以為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傳統(tǒng)翻譯理解出了問題,是后人對該兩篇論語的曲解。
我們知道,孔子倡仁主禮。仁包涵有“親親,仁民,愛物”的內(nèi)容?!叭说烙H親也,親親故尊祖”(《禮記?大傳》)。圣人立言立教由近及遠,由此及彼。至于“親親”,范圍當(dāng)然不僅止生者,更包括死去的祖先。即既“孝親”(對生者)、又“慎終”(對死者)、更“追遠”(對祖先)??鬃拥墓砩裼^(對祖先的態(tài)度)正屬于“親親”的范疇、屬于尊敬祖先的孝的范疇。因祖先死而為鬼,敬鬼神即尊祖先;同理,尊祖先即敬鬼神。故第六句“敬鬼神而遠之”中的“遠”,可參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的“遠”作解,也可參照“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中的“遠”作解,即“遠古祖先”之意,“敬鬼神而遠之”,即是敬鬼神(敬祖)不能只敬“近”鬼神、眼前鬼神,要敬到“遠古”,要“追遠”,要“敬而遠之”,要追本溯源。(因人死之后,漸行漸遠,易被湮滅于時間之中,普通人祭祀相對較近的祖先顯得更容易些。儒家重孝道。重孝必重祭,重祭必重思,重思必追遠,追遠,故“列祖列宗,昭穆攸分、尊卑有序,歷千年而朗若列眉,繼萬世而了如指掌?!保?/p>
同理,第二句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理解為:“親親”的順序為:人為重,“長長”、“孝親”第一,只有懂得“長長”、“孝親”,處理好眼前人事,即事好“人”,自然就能事好“鬼”,反之亦然。
至于第七條:“子不語怪力亂神”??删渥x為:“子不語怪、力,亂神?!逼渲?,“亂神”之“亂”可參照《論語?衛(wèi)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敝械摹皝y”作解。這樣斷句,翻譯出來就是:孔子不說怪異、魔力,說這些則悖亂神明,悖亂鬼神。因為,“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同時,“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故不容“亂”。竊以為,以上三條,作如是解更符合孔子前后一致的鬼神觀。也符合“吾道一以貫之”。更能突出儒家以仁為本,孝悌為本?!叭收邜壑?、心之德也?!疄槿省q曰‘行仁’……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論語集注》)。
我們知道,孔子極推崇周禮。而在周代的諸多"禮"儀中,祭鬼事神的祭禮、喪禮是最為重要的。《禮記、祭統(tǒng)》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蚣烙惺畟愌桑阂娛鹿砩裰姥?,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边@里明確指出了祭禮在周代禮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居于祭禮十倫之首的是"見事鬼神之道”??梢娛鹿砭瓷裰涝谥苋诵哪恐姓加卸嗝粗匾奈恢谩V苋藰O為注重事鬼、敬神??鬃右矘O推崇周人的禮制。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即祀鬼神。古人尊重祖先、信仰祖先、崇敬祖先;尊重鬼神、信仰鬼神、崇敬鬼神,皆因鬼神是先圣之靈、先祖之魂。故對鬼神(祖先)“敬遠”、“追遠”,且昭穆有序,這屬“親親”的最高境界,不忘本的概念,并認(rèn)為是國之大事,安內(nèi)的根本。
關(guān)于鬼神,孔子還有相關(guān)的言論,如: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弊釉唬骸扒鹬\久矣?!?/p>
由此可見,孔子他不但相信鬼神(祖先),而且也崇拜、祭祀鬼神(祖先)、還禱告鬼神(祖先)——這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鬼神觀。
如果按傳統(tǒng)解釋“敬鬼神而遠之”為:對鬼神,既尊敬又回避,既親近又疏遠;將“子不語怪力亂神”,句讀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解為孔子不語神、不信神。對比論語中其它地方孔子對鬼神的態(tài)度,那么一方面他尊敬、承認(rèn)、信任鬼神,并虔誠地祭之以禮;另一方面又有意疏遠,避而不談,甚至否定鬼神。這樣會自相矛盾,嚴(yán)重背離孔子至誠、至信的人格。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圣人距今年代久遠,且文義屢遷,古文又不署標(biāo)點空格,后人解經(jīng),見仁見智。最后,我堅信孔子是偉大的!圣學(xué)博大精深!圣賢立言無可挑剔!不管哪種解釋,都是“代圣賢立言”,都是“護道”、“為往圣繼絕學(xué)”!出發(fā)點應(yīng)該都是好的。
東海師為我私淑之師,高山景行,學(xué)養(yǎng)淵深。師代圣賢立言,替天下弘道,功莫大焉!弟子久仰山斗,欽敬至忱。愚下淺見,多一釋義,以供備考,不知當(dāng)否,望師指教!
二、東海答函
周弘如晤:
喜讀來函,所見很有新意,頗為獨到。關(guān)于“敬鬼神而遠之”,傳統(tǒng)解釋都是“尊敬鬼神但遠離它”,我在《論語點睛》中也采取此解。你今參照“慎終追遠”和“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中的“遠”字作解,將“遠之”理解為要敬“遠古祖先”,要“追遠”。這個解釋很新穎,有創(chuàng)見,又有經(jīng)典依據(jù),我贊同?!墩撜Z點睛》以后有機會重版,可根據(jù)你的意見改過來。
關(guān)于“子不語怪力亂神?!蹦憔渥x為:“子不語怪、力,亂神?!狈g為,孔子不說怪異、魔力,說這些則悖亂神明,悖亂鬼神。這個解釋也很新穎,但我認(rèn)為,朱熹《集注》所引謝氏的解釋可能更恰切。謝氏曰:“圣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闭Z人而不語神,人指人道,以人為本,歸于仁本,這是孔學(xué)的核心。神指神道,以神為本,道德上違反仁本,政治上違反民本,人與物、人與神關(guān)系上違反人本。子非不語鬼神,不語神道、神本也。
關(guān)于儒家鬼神觀,我在最近完成的《中庸精義》中對第十六章的解讀《鬼神功效大得很》中有闡說,特錄于左供參考:(對于“敬鬼神而遠之”,文中仍采舊解)
儒家是有神論。《論語》中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語而已,并非否定。不僅不否定,圣經(jīng)圣言明確肯定鬼神的存在??鬃诱f:“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笨梢?,如能事人,亦能事鬼?!栋速氛f:“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眾W,指屋內(nèi)西南角的神。灶即灶君,灶神,即老百姓所說的“灶王爺”。
《易經(jīng)》提及鬼神之處最多?!段难浴罚骸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大人的六大特征,其中之一是“與鬼神合其吉兇”?!断缔o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薄吨t卦》:“鬼神害盈而福謙”等。
《禮記?祭義》記載: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焄(xun 氣味)蒿( hao蒸發(fā)),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情,制之為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p>
不過,儒家的有神論與耶教不同,神不是創(chuàng)世造人的主體,而是“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程子),“二氣之良能”(張載)朱熹說:“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比寮覍Υ砩竦膽B(tài)度是敬而遠之。“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以為知矣?!保ā墩撜Z雍也》)
“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意味著在人與鬼神、人與物關(guān)系中,以人為本。故孔子強調(diào)“敬鬼神而遠之”,《孝經(jīng)》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東海曾經(jīng)提出儒家三本:在道德上以仁為本,在政治上以民為本,在人與鬼神、人與物關(guān)系中,以人為本。三者又以仁本為準(zhǔn),就像儒家三統(tǒng):道統(tǒng)、政統(tǒng)、學(xué)統(tǒng),皆須以道統(tǒng)為準(zhǔn),分而言之為三,統(tǒng)而言之為一。2017-6-12東海
三、周弘函
謝謝東海師賜教并獎掖!孔學(xué)“在道德上以仁為本,在政治上以民為本,在人與鬼神、人與物關(guān)系中,以人為本。三者又以仁本為準(zhǔn)....分而言之為三,統(tǒng)而言之為一?!庇帧罢Z人而不語神,人指人道,以人為本,歸于仁本,這是孔學(xué)的核心。神指神道,以神為本,道德上違反仁本,政治上違反民本,人與物、人與神關(guān)系上違反人本。子非不語鬼神,不語神道、神本也?!彼詷O中正,受教良多。
孔子之敬鬼神,實是敬祖是祖先崇拜。此點應(yīng)是毫無疑義的。它以孝親、重倫理、不忘本、倡忠孝,重教化為主要內(nèi)容,是人本更是仁本。以此設(shè)教,亦為民本。儒家的鬼神崇拜即祖先崇拜,與民間或后來庸俗化、妖魔化、功利化的神靈、鬼怪、鬼神崇拜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與神本、神道更冰炭不容。
儒教的觀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對已經(jīng)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著時一樣的尊敬,設(shè)定節(jié)日供奉、祭祀。同時,儒家敬鬼神(對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為準(zhǔn)則。儒家敬鬼神尊祖先還不僅僅以血統(tǒng)為標(biāo)準(zhǔn)(比如祭孔),它更以信靈魂、重祭祀、慎終追遠、供奉、紀(jì)念、追思等為手段,注重的是精神、文化、勸善、尚功德、重傳承、認(rèn)祖歸宗增強責(zé)任感、生命厚重感等教化作用。本“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教導(dǎo),儒家賦予敬鬼神祖先崇拜以“報本、追遠、崇德”的意義,期望民德因而歸厚。我們從儒家的祭祖鬼神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篇)所用的幾個“如”字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與“祭者教之本也已”(禮記?祭統(tǒng))的言論明白其鬼神觀完全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是孝親的不是迷信的、是正大的不是虛妄的、是中正的不是邪惡的、是教化的不是功利的、是親切的不是詭異的、是開智的不是愚弄人的,孔學(xué)以此設(shè)教,能達成向善、報恩、盡哀、盡孝盡忠、以死思生,鑒往昭來,提升倫理道德,強化精神文化傳承等的作用。
孔子正因為儒學(xué)鬼神觀祖先崇拜的教化作用,所以特別重視祭禮。圣人用心高明至極。但是,經(jīng)典文化常常因境界過高,理想性太強,而使普通民眾難以理解并與其保持一致??鬃拥墓砩裼^也是如此,最終到了民間變成了非理性的、怪異的“鬼神”信仰。與真正的、祖先崇拜的、孔子的鬼神觀相去日遠,且變得面目全非(這也是很多學(xué)者堅持孔子為無神論者的原因,“子不語神”也似受此影響)。圣人設(shè)教為了強調(diào)特提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等。無形中也給智識不高的平民帶來“人死為鬼,鬼與生人的世界相似雷同,并且可以互相溝通”的觀念,從而更加強了民間對鬼魂的信仰。最終儒教的大統(tǒng)、正統(tǒng)的祖先崇拜鬼神觀在民間愈顯不彰,代之以興的是民間的充滿荒謬的且低俗不堪的“鬼神”論。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說的,任何哲學(xué)或?qū)W術(shù)思想至終均走向世俗化,而民間信仰正表現(xiàn)了這種特征??鬃庸砩裼^后來到了民間,被庸俗化、世俗化為:供養(yǎng)亡靈以求亡靈庇蔭;信鬼神、信靈異、甚至裝神弄鬼;求庇佑,信神靈,以求功利;迷信命相、風(fēng)水,依賴鬼神;燒香磕頭,粗俗鄙陋,人神之間許愿還愿,甚至以鬼神愚弄大眾,迷信命相、風(fēng)水等丑態(tài)盡顯。這也是儒家歷代學(xué)者堅決與“鬼神”劃清界線的原因。
儒家文化至大至正,孔子鬼神觀亦至大至正。儒家持有神論,故子不語神稍嫌費解。儒家之有神論屬祖先崇拜,極中正親切有理。它與民間普通意義上的鬼神觀及偽智偽學(xué)的神道、神本截然不同,必須區(qū)分開。學(xué)者曲意“護道”,用心是好的,但與原典本意似有出入。之前,好像已有人指出《論語》缺乏邏輯性,這仍是解經(jīng)不到位的原因。以對鬼神的態(tài)度為例,如果仍按舊解:子不語怪、力、亂、神,即子不語神,(其中尤以謝氏解釋)中正無害,但遍觀論語涉及鬼神處,有自相矛盾之蔽(持有神論而不語神亦稍嫌費解)。故再作一辯。乞恕。向東海師請安!愿師保重!
四、東海答函
周弘如晤:
孔子敬鬼神,核心是敬祖先,沒錯,但不限于此,也包括對天地山川之敬?!妒酚浳宓郾炯o(jì)》說:“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睆埵毓?jié)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同時,鬼神亦不限于祖宗神靈。如易經(jīng)“與鬼神合其吉兇”、“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皆泛指。
東海
2017-6-13
【下一篇】【張旭】大陸新儒家與新康有為主義的興起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