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興國】評郭齊勇新著《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8-01-08 12:00:04
        標簽:

        原標題:評《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

        作者:王興國(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十九日戊戌

                 耶穌2018年1月6日

         


          

        書名: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

        作者:郭齊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迄今為止,祖國大陸對于“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研究已經超過30年,并業(yè)已取得了諸多研究碩果。可喜的是,人民出版社于去年推出了郭齊勇先生的新著《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以下簡稱新著),全書50萬字,厚重典實,洋洋灑灑,從總體宏觀上推進與局部微觀上深化了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研究。

         

        新著不僅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的結題成果,也實為作者數十年來,持續(xù)精研現當代新儒家思想豐碩成果的結晶,貫注與洋溢著作者的儒家情懷、人文精神、宏富學識與精深智見,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從傾向“西化”回到“傳統(tǒng)”與弘揚“傳統(tǒng)”的心路歷程,表現出鮮明的學術個性和風格。作者認為,“只有堅信傳統(tǒng)蘊含著應時而化的內在生命,堅守中國精神的價值系統(tǒng),才能走出古今之爭的對立格局”(新著,第488頁。以下所引,僅注頁碼)。有其人必有其言,足征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的遺訓。展讀是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與啟發(fā)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新著站在有關當代新儒家思潮學術研究的前沿高地,以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為一主軸和基線,從思想、哲學、宗教、文化與歷史的綜合通觀進路中,對當代新儒家思潮進行了回溯性、全盤性的考察。新著將“現當代新儒家思潮”,置于伴隨著全球性的現代化運動過程而出現的、世界性的文化保守主義(或稱文化守成主義)大潮的“國際文化現象”中進行審視,認為與自由主義、科學主義鼎足而三的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乃是“五四”思潮和傳統(tǒng)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這一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主要力量,現當代新儒家并非是異軍突起、孤立產生的?!皬膰馀?、東方文化派、國字號運動到現當代新儒家,有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聯系”(第10頁),因此“它屬于文化守成主義的大的范疇”(第2頁)。事實上,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與自由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一直處于相互交錯共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之中,而今則正值文化保守主義抬頭的時代,由“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研究與影響,孕育出了充滿歧義和爭議的當代“大陸新儒家”時潮,該書作者即是接續(xù)當代新儒家而啟的“大陸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30余年來,作者親歷、見證與參與了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運動,因此他在對“現當代新儒家思潮”的研究中,始終不離中國文化保守主義這一主軸和基線,并能自覺地回溯到其歷史過程中去,結合具體的思想運動或事件(如論戰(zhàn)、書院與雜志的創(chuàng)辦等)來展開,最后則又達到總體性地全盤通觀與論述。由于現當代新儒學思潮是一歷久而持續(xù)的思想文化運動,早已超過了三代的發(fā)展,形成了若干個“家族”共同體內的小群體,其主要代表人物多為學貫中西、統(tǒng)貫三教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橫跨學術與政治的名學者,思想復雜,頭緒繁多,很難從單一的視角和進路去把握這一思潮及其群體和個性。為此,作者采取了一種從思想、哲學、宗教、文化與歷史的綜合通觀進路去多方位、多角度地透視與把握這一龐雜思潮,然后旁通統(tǒng)貫,自得于心,形成自己的學術個性與風格的研究策略,力求做到整全大體上“通”,部分群體上“透”和個體個案上“深”的“透視主義”的效果。雖說這是一種回溯性的歷史的研究,但恰恰是要透過“歷史”,而返回“現實”,并開創(chuàng)“未來”。作者說:“中國近代文明發(fā)展得以構成‘連續(xù)’與‘變革’的統(tǒng)一,而不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斷裂。中國文化精神亦可借此而開顯出源頭活水,最終脫離西方現代單一度量中國古典精神的尺度,重新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保ǖ?89頁)作者的苦心孤詣,不難于此而察知。

         

        其二,新著在充分吸取了以方克立先生和劉述先先生為代表的對于“當代新儒家”或“現代新儒家”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外延上拓展了“當代新儒家”或“現當代新儒家”這一概念,在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第一代第二群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第四群杜維明、劉述先、余英時、成中英共計15人的基礎上,補充了蔡仁厚(第三代第四群),以及陳榮捷、陳大齊、謝幼偉、張其昀、胡秋原6人(對于后5人未定代與群),拓寬與推進了對“現當代新儒家”的認識,充實與豐富了現當代新儒家思潮的研究內容,對于促進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與教學,均有積極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其三,新著提出當代新儒家思潮發(fā)展的五階段論,貫通古今,立足現實,寄望未來。第一階段,是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在“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1915—1927)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1923—1924)交疊期間的形成與誕生,稱為“五四以后的新儒學(家)”;第二階段,是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勝利之后的中國大陸的展開與發(fā)展,稱為“抗戰(zhàn)時期的新儒學(家)”;第三階段,是20世紀50至70年代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在港臺地區(qū)的展開與發(fā)展,稱為“港臺新儒學(家)”;第四階段,是20世紀70至90年代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在海外(以美國為主)的展開和發(fā)展,稱為“海外新儒學(家)”;第五階段,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返輸中國大陸的展開與發(fā)展,該當稱為“大陸新儒家”。這五個階段構成了現當代新儒學(家)所具有的波瀾壯闊、峰回路轉的歷史。但這一歷史不是“死的歷史”,而是“活的歷史”,且是一充滿生命活力而靡有止期的向現在和未來展開自己的歷史。它上承先秦儒學與宋明儒學的精神歷史之發(fā)展,下開當今和未來的“新儒學(家)”,盡管它正處于分化的發(fā)展過程之中,但是它承載與寄托著未來“新儒學”的歷史使命,則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新著在對16位現當代新儒家的具體論析中,有不少獨特之處,新見迭出,不乏啟迪之功。還有關于“現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的反思”和“現當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新著均有比較系統(tǒng)和深入的論述,相信讀者能在閱讀是著中有更多的發(fā)現與收獲。

         

        其五,全書始終緊緊抓住儒學與現代性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從回溯性的歷史研究與批判反省中,導向未來,借當代新儒家所開啟的精神方向,重新肯定中國儒學的精神價值及其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書中寫道:“當代新儒家當然是一個大的學術共同體,其中的學者雖所同不甚其異,但就反思現代化,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肯定儒學的深層價值及其現代意義來說,不失為一種思想范式。”(第17頁)對于作者來說,“今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僅需調動傳統(tǒng)資源,更應保持對現代價值的開放性。唯有統(tǒng)攝傳統(tǒng)和現代,方可構建解決之道”(第488頁)。

         

        對于“現當代新儒學(家)”,新著取廣義的立場,兼容并蓄,多元多群多樣地敘述與展示了三代四群新儒家的思想樣相、精神特質與個性風采,同時又把他們在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軸線上聯系與統(tǒng)一起來;充分地肯定和指出了當代新儒家最重要的功勞和貢獻,是“正視儒學為活的生命,真正能繼承、解讀、弘揚儒學的真精神”(第2頁),在現當代文明對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轉化本土的精神與文化資源(包括儒釋道等),堅持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本體與主體”立場和地位,回應時代(包括基督教以及其他各種宗教文化)的挑戰(zhàn),“指明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方向”(《自序》第1頁),“把中華文明的精華貢獻給全人類,積極參與世界和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第2頁),并展開了具體論述;同時從當代新儒家的現實境遇出發(fā),就“道統(tǒng)”問題、“內圣外王”問題以及“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深刻反省和揭示了當代新儒家的時代局限與理論缺失。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