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俊坝⒄芊浅V薄獫h武帝微論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8-09-26 22:46:05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原標題:漢武帝微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十七日辛酉

                  耶穌2018年9月26日

         

        世人常將秦皇漢武相提并論,甚至說他們一脈相承,實在是太抬舉了秦皇而低估了漢武,也低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作用。

         

        漢武政治上負面問題確實很多,尤以信神求仙、后期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大。但問題最多最大,掩蓋不了他的政治光輝和正能量的偉大。晚年雖然大錯鑄成,還能輪臺罪己,頒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將政治重新推上正道。

         

        漢武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如開創(chuàng)察舉制、軍屯制,頒行推恩令,興建太學,開辟絲路,攘驅(qū)夷狄,用人唯賢,都不愧為雄材大略。在“得人鼎盛”方面,曾國藩將漢武帝與唐文皇、宋仁宗、元世祖、明孝宗并論,說這五個時代“皆異材勃起,俊彥云屯,焜耀簡編”云,并將這五個帝王都稱為“英哲非常之君”(《國朝先正事略序》),

         

        漢武最大的歷史性功勛,是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司馬光評論說: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tǒng)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資治通鑒》)

         

        這段話前后有矛盾,前面一半過于苛責?;蛘哒f,秦皇漢武都有“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這些毛病,但輕重有別,性質(zhì)亦有別。不能說“異于秦始皇者無幾”。就像漢朝也曾鹽鐵壟斷和公有經(jīng)濟,但與公有制的壟斷程度性質(zhì)大不同。

         

        漢武帝自己曾說過:“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蹦苷f出這樣嚴厲自責的話,恰說明漢武與秦皇政治本質(zhì)和道德品質(zhì)截然不同。不能把漢武主動反思、自我責備的話,用來評判他?!叭綦匏鶠槭且u亡秦之跡”這句話,見于《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五)。朱熹說:

         

        “文帝便是善人,武帝卻有狂底氣象。陸子靜省試策說武帝強文帝。其論雖偏,亦有此理。文帝資質(zhì)雖美,然安於此而已。其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題目只如此。先王之道,情愿不要去做,只循循自守。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使合下便得個真儒輔佐,豈不大有可觀?惜乎無真儒輔佐,不能勝其多欲之私,做從那邊去了!欲討匈奴,便把呂后嫚書做題目,要來揜蓋其失。他若知得此,豈無"修文德以來"道理?又如討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馬,此是甚氣力!若移來就這邊做,豈不可?末年海內(nèi)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輪臺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大夫,豈不善!”

         

        朱熹延續(xù)了司馬光“去秦始皇無幾”的話,但對漢武帝的評價略高于司馬光。朱熹認為漢武帝強于漢文帝。文帝只是善人,武帝卻是有狂底氣象。只是遺憾他沒有真儒輔佐,所以不能勝其私欲。但我認為,朱熹的評價還是苛刻了,對漢文漢武都苛了。

         

        對漢唐政治和帝王評價偏低是朱熹的習慣,比如朱熹從心術動機上立論,“以私罪漢”,認為漢高祖私意過重。對此王夫之表示異議:“集注以私罪漢,未合于時措之宜也。”王夫之認為,漢高祖取天下,與堯舜湯文一樣無異,也是取之以仁義的。如果說漢高祖之德有愧于周文王的地方,不在取天下,而在所致賢才不如文武集團,政治上因陋就簡,未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我與王夫之。

         

        對于漢武,還是離西漢較近的東漢大儒班固的評價比較中肯。班固《漢書》說: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yǎng)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遂疇咨海內(nèi),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shù),協(xié)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渙然可述,后嗣得遵洪業(yè)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側(cè)重于贊揚武帝的文治,憾其未能繼承文帝景帝的恭儉美德。這個評價還是如理如實的。

         

        漢武“武功”方面受到批判最多,被斥為“外事四夷”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其抗擊掃蕩匈奴的戰(zhàn)爭有其正義性和必要性。同時武帝固然勞民,卻也有愛民之心和救民之舉。王夫之指出:

         

        “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于朔方、新秦者七十余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chǎn)業(yè),民喜于得生,而輕去其鄉(xiāng)以安新邑,邊因以實。此策,晁錯嘗言之矣。錯非其時而為民擾,武帝乘其時而為民利。故善于因天而轉(zhuǎn)禍為福,國雖虛,民以生,邊害以紓,可不謂術之兩利而無傷者乎!史譏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shù),然則疾視民之死亡而坐擁府庫者為賢哉?”(《讀通鑒論-武帝》)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