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雄著《周易階梯》出版暨康達維序、自序
書名:《周易階梯》
作者:鄭吉雄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作者介紹
鄭吉雄,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史講座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課程發(fā)展),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訪問研究學人,美國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學系訪問學者,臺灣教育部“學術追求卓越計劃”第一期子計劃主持人,香港政府大學教資會RAE 2014人文領域委員。曾訪問亞洲及歐美多所著名大學。研究領域包括《周易》、中國思想史、經典詮釋學、清代學術思想史、東亞儒學及文獻學等,有《易圖象與易詮釋》、《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周易玄義詮解》等多種專著及專業(yè)學術期刊論文60余篇。
內容簡介
《周易》歷來號稱難讀,作者作為易學名家,本著普及的目標和客觀平實的態(tài)度,把《周易》放下神壇,當作一部普通人可以閱讀并且能讀懂的“書”來對待。
本書是作者在現代學術框架和條件下對《周易》及其經傳體系進行剖析和整合,專門為普通讀者撰寫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周易》讀物,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持論平實,言簡意賅,共分十二章,涉及《周易》經傳的方方面面:《周易》“經”“傳”的文獻形式和架構;讀《易》方法;出土《周易》文獻;“經” 與“傳”的義理和哲學;“筮法”和《易》的義理;《易》學重要觀念;《周易》在近世全球化的歷程,近代歐、美、日、韓《易》學成就的梗概。最后附錄三種,一為英文序言;二為作者重新校勘標點《周易》經傳白文,代表了作者對于《周易》經傳本身的理解;三為特意為初學者所撰之《推薦書目》,公允而精審地評介現當代易學研究著作18種,作為指引門徑,登堂入室之用。
目錄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本書宗旨;為什么讀《周易》;詮釋之環(huán);主觀與客觀;反身而誠;靜觀自得
第二章 《周易》名義、作者與年代
《周易》名義;《周易》與占筮;《周易》作者;《周易》年代;《周易》的淵源;孔子和《易》的關系——《周易》的經典化
第三章 《周易》“經”的內容
爻;卦;卦名;爻題;卦辭;爻辭;占辭吉兇統(tǒng)計;卦序;六十四卦的編輯形式;卦爻辭系統(tǒng)性表達抽象意義;卦爻辭多政治軍事論述;《周易》“經”與“傳”的密切關系
第四章 《易傳》綜述
《易傳》的作者和年代;《彖傳》;《象傳》;《文言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第五章 閱讀《周易》的方法
綜觀六十四卦;閱讀“爻”及“爻位”;閱讀“內卦、外卦”;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閱讀卦名;閱讀卦辭、爻辭
第六章 出土《周易》文獻綜述
數字卦;湖北王家臺秦簡《歸藏》;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殘簡;清華簡筮簡;漢石經《周易》殘石殘字;馬王堆帛書《周易》;阜陽雙古堆漢簡
第七章 卦爻辭的義理
《周易》尚陽;相反相成;貴己;初、終循環(huán),與時更革;尚中、中行;君子具備的智慧;卦爻辭與天文、歷法
第八章 《易傳》哲學
《易傳》哲學和儒、道哲學的區(qū)別;太和;本體論、辯證法和《易傳》哲學;主變;尚“陽”;時行
第九章 《周易》筮法
卜筮源流: 《周易》以前;《周易》筮法;《系辭上傳》原文;朱熹《周易本義?筮儀》;筮儀解釋
第十章 象數、圖書概說
認識“象”;由“具象”到“抽象”;認識“數”;數字的世界觀;象數學說的評價;閱讀圖書的方法;卦數、卦位、卦變圖;宇宙論圖;天人相感圖;“宇宙論圖”解;道教內丹學諸圖解;“河圖、洛書”解;“卦位”、“先天、后天”解;“太極圖”解
第十一章 《周易》重要概念解釋
經卦、別卦;純卦;卦象;爻象;卦位;卦德;小大;吝;咎;悔;厲;有孚;貞悔;貞卦悔卦;悔亡;志行;中、中正;六子卦;時、時義、時行;往來;貴賤;當位;正位;上下;上下應;上下敵應;剛柔接;乘剛;中行;消息;十二消息卦;卦氣;卦氣值日;六日七分;互體;錯綜;天根;月窟;兩派六宗
第十二章 《周易》全球化:回顧與前瞻
傳教士與心理學家:歐洲《易》學基礎;日本:近代疑古思潮下的《周易》研究;朝鮮的《周易》研究:從心性到事功;瑰麗多姿的北美《周易》研究;《周易》研究的前瞻:翻譯、宗教、歷史、文化
附錄一 康維達教授序英文版
附錄二 《周易》卦爻辭附《彖傳》、《象傳》、《文言傳》
附錄三 推薦參考書目
【序】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
美國華盛頓大學榮休教授
無論就中國或就全世界而言,《周易》(或《易經》)都是擁有最浩瀚研究成果的中國傳統(tǒng)經典。正如司馬富(Richard J. Smith)準確地指出,這部經典在中國文化中居核心位置,其影響跨越哲學、宗教、藝術、文學等領域,也及于政治社會及庶民生活。每一個精神文明傳統(tǒng)中的思想家都能夠從《易》的語言、喻意和形象思維中擷取英華,獲得啟發(fā)。盡管《周易》廣為人類接受,它卻一點也不容易閱讀或理解。它的語言晦澀,意義時常隨不同解釋而變化。也由此可見,鄭教授這部新書實是一盞明燈,照亮了這部中國傳統(tǒng)核心經典的入門途徑。
作者謙遜地將本書題為《周易階梯》,它其實遠不止于“導讀”,而是對這部經典的綜合性介紹,包括它的源起、作者、內容、傳注,尤其是“經”與“傳”的關系。由于鄭教授治《易》有年,他在這部分內容凸顯了對文本深邃的理解。即使他的寫作僅止于第一至四章,已足以為《易》學作出輝煌的貢獻,然而他所致力的遠不止于此。第五章“閱讀《周易》的方法”為研讀這部經典提出了一套清晰而扼要的指引。這些指引不但對初學者深具啟發(fā),對于像我這樣的《易》學研究者亦不例外。近幾十年來地不愛寶,大量出土《周易》文獻涌現。在本書第六章,鄭教授為各種出土文獻一一提供簡明清晰的介紹,盡管他原本并非從事考古一類上古研究者,仍在這一特別艱難的領域表現了杰出的學術鋭見。
鄭教授素以中國思想史研究著稱,這使得接下來第七、八章特別重要。第七章“卦爻辭的義理”援引證據,說明近代以來被廣泛視為占筮之辭的卦辭和爻辭,其實藴含了哲學概念。他的解讀值得《周易》的行家認真考慮。討論“ 《易傳》哲學”的第八章,則完全展現了鄭教授作為一位思想史家與哲學家的才華。雖然他承認《易傳》藴含儒家、道家和陰陽家思想,卻也窺見《易傳》本身就是一套獨特的《易》的哲學,這也是本書的創(chuàng)見,奠基于作者多年詳盡的研究成果,足以讓本書突出于眾多介紹《周易》的著作。
鄭教授在本書第九章首先討論“龜”、“筮”源流,接著參考了《系辭傳》和朱熹《周易本義·筮法》,為讀者展示了一套關于《周易》筮法的簡易明晰的綜合講解。結尾則參考《易學啟蒙》等著作,說明了筮法變爻的考慮與原則。
象數、圖書在《易》學史上向稱難治,而鄭教授在《易》學界正是這兩個課題的權威。他早在2004年即已發(fā)表了《易圖象與易詮釋》。在本書第十章,他一一疏解了晦澀難解的象數和圖書系統(tǒng),引導讀者掌握閱讀傳統(tǒng)河圖、洛書、太極圖的有效方法。無論《易》學專門研究者抑或一般讀者,當會發(fā)現本章的價值。
在第十一章,鄭教授解釋了《周易》基本名詞概念,諸如經卦、別卦、純卦、卦象、爻象等,以及咎、悔、厲、時義、時行,和關乎“爻位”的正中、中正、當位、正位、上下、互體等專有名詞。這些信息,對于初入《易》學之門
的讀者尤其有幫助。
鄭教授是當今世上少數能深入掌握《周易》在中國域外全球各地受容情形的學者之一。在本書的終章“ 《周易》全球化:回顧與前瞻”,他盱衡了《周易》在歐洲、日本、朝鮮(韓國)和北美傳播與研究的大局,全面而深入地考察評價了學者的研究、翻譯,以及文化影響。唯一較少詳細論及的課題是《周易》在西方文學、藝術、音樂的普及化影響。舉例而言,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曾撰寫題為“Para una Version del I King”(For a version of the Yijing)的詩作。1952年作曲家John Cage(1912—1992)創(chuàng)作鋼琴獨奏曲Music of Changes。不久,Jackson Mac Low(1922—2004)在1960 年為戲劇The Marrying Maiden: A Play of Changes 寫了樂曲
The Marrying Maiden。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歌手Bob Dylan亦深受《周易》啟發(fā)。至于日本,在18世紀著名藝術家浦上玉堂(1745—1820)已創(chuàng)作了“山澗讀《易》圖”的繪畫,描繪一位士人在層巒下的草堂讀《易》。
鄭教授在本書終章討論到的衛(wèi)德明(Hellmut Wilhelm, 1905—1990)教授是20世紀初《易》學界領袖群倫的大師,也是引導我學習這部偉大經典的導師。我真希望衛(wèi)德明老師仍然健在,得以閱讀鄭教授的新書。我相信他一定會深受啟發(fā),也會認可本書的主要論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鄭教授精湛的古典詩歌寫作技藝,本書的可讀性也反映了他的散文之美。
2018 年3 月23 日書于美國波特蘭奧勒崗
【自序】
不少從事學術研究、但對《周易》不熟悉而有興趣的朋儕,曾向我表示盼望有一部深入淺出,介紹《周易》的綜合讀物。我希望這部給初學者的書,能符合他們的要求。
本書共分十二章。“緒論”和作者、年代等簡介之后,第三、四章先介紹“經”和“傳”的文獻形式和架構,因為經、傳就是《周易》文本的主體。接著第五章介紹讀《易》方法,在《易》學的迷宮中,為讀者提供一些路標指示。出土《易》文獻為《易》學傳統(tǒng)開拓視野,所以第六章談出土《周易》文獻。第七、八章分別講述“經”與“傳”的義理和哲學。受20世紀初疑古思潮的影響,百年來絶大部分《易》學家都將“經”視為沒有義理的占筮記録,“傳”才是義理的源頭。事實上“經”是王朝典冊,以自然哲理鋪陳政治哲學;“傳”則沿此兩大方向全面發(fā)揮。經之與傳,正如父母和子女,有基因血緣的關系,故論《易傳》哲理,不可能截然與經文切割。第九章介紹“筮法”,《周易》有神道設教之效,故可用于占筮,但自容肇祖(1897—1994)撰《占卜的源流》,將《周易》筮法與后世占術混為一談, 產生不良影響,至今未已。所以講清楚筮法還是很有必要的。本書介紹《易》的義理不少,但象數、圖書,屬專門之學,初學者易入歧途,因此也設立了第十章加以介紹,以求周延。第十一章介紹《易》學重要觀念,讓初學者易于掌握。第十二章綜論《周易》在近世全球化的歷程,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讓讀者能掌握近代歐、美、日、韓《易》學成就的梗概。
《周易》一書盛行于古今,多出于讀者的需要。以占筮的眼光看它,它就是占筮工具書;以管理學的眼光對待,它就是管理學的淵藪;以哲理的眼光視之,它就是哲學的經典。就像一面明鏡,這部經典常依閱讀者內心的想象,呈現出某種面貌。于是上下三千年,東西十萬里,治《易》者眾,言人人殊,各執(zhí)一端,難以究詰?!度A嚴經旨歸·顯經義第七》說“因陀羅網”云:
如帝釋殿,天珠網覆,珠既明徹,互相影現;所現之影,還能現影,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周易》一經,在世情觀照下變幻多端,光影遞相熠耀,能融會貫通者如鳳毛麟角,正如莊子(周,約前369—前286)曾言“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竊自慚學殖荒落,綆短汲深,倘此一小書能于初學者之登堂,有微末之助,已屬萬幸!
本書承康達維(David R. Knecthges)教授賜序,深感榮寵,謹此致謝??道蠋熓俏?994年赴美國西雅圖訪學華盛頓大學時的導師,華大榮休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劍橋《中華文明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英文版主編,以英譯《昭明文選》及辭賦學鳴世,《易》學則師承衛(wèi)德明(Hellmut Wilhelm) 教授。承老師厚愛,當年我是西雅圖Bellevue老師府上的??汀@蠋熀臀曳窒硭c衛(wèi)德明教授的照片以及師生故事點滴的一幕幕,至今難忘。
初稿完成后,曾奉寄王慶節(jié)、司馬富(Richard J. Smith)、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韓子奇(Hon Tze-ki)、關子尹等幾位前輩老友審閱。承惠賜卓見,片言只字,彌足珍貴,謹此致謝。
《系辭傳》云“吉人之辭寡”、“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者倘能體會本書未盡明言的意義,是所至盼。
鄭吉雄書于香港大圍名城寓廬
2018 年2 月28日
【上一篇】《原道》第一輯目錄
【下一篇】【金綱】我至為憎惡者,告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