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石林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陜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è),現(xiàn)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深圳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āng)是帶刺的花》《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書《近代學術(shù)名家散佚學術(shù)著作叢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藝術(shù)家文獻》《深圳雜文叢書·第一輯》。 |
原標題:《梅蘭芳一定不喜歡腦殘粉兒——讀王余《京劇〈穆桂英掛帥〉“百萬兵”唱詞探討》》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許石林”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三十日辛丑
???????????耶穌2019年5月4日
朋友轉(zhuǎn)來公號“京劇道場”刊登王余先生寫的《京劇〈穆桂英掛帥〉“百萬兵”唱詞探討》一文,分析得很詳細。我喜歡這話的文章,更喜歡這樣的做法,不說大話,從細微處做文章。
翻到文后留言,我生氣了。
想起昨天對一個年輕人忠告:戲,會欣賞就行了,學也別學太多,別太投入、太沉溺,別費太多精力,別跟票友戲迷混得太深,好好讀書。要知道,票友戲迷中正常人不多——這不奇怪,萬事皆有弊病,咱們也一樣,混得多了、投入得太深了也一樣會不正常,為什么?因為戲曲就是抒情為主的藝術(shù)形式,戲迷票友之間的互動就是人的情感活動方式,太投入了,人就會變得不理性,不講理,情感一上來就不容易講理,就會淺薄固執(zhí),一直發(fā)展到該殺的德性自己還不不知不覺。
又想到前天對十幾年來一直做戲曲推廣的朋友夏女士說:最近我在反思,咱們這么積極地推廣戲曲,到底是做功德還是作孽?古人說:誘人子弟入賭博邪途,受下刑;教人子弟入詩文邪途當入上刑。咱們推廣戲曲,讓人家子弟婦孺喜歡戲曲,如果沒有受戲曲的滋養(yǎng),反而受戲曲負面影響以及戲迷票友的壞毛病感染,當受上上刑吧?至少咱們今后做事情,心里要有這個意識。
各位上眼,看看原文下面的留言,都是些什么德性——
?
看了這些鄉(xiāng)愿高論,忍不住留言——
這篇東西得好!就應該這么細致講究,精益求精。梅先生加了“的”字,加錯了就是加錯了,什么墊音兒不墊音兒的。錯了就是錯了。就像程硯秋先生《鎖麟囊》“我正不足她正少”,應為“我正富足她正少”,即便是翁偶虹先生編劇原詞兒是“不足”也應改正為“富足”。
探討研磨戲,猶如搞科研,倒是不必為尊者諱,“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笔菫槎Y也。
再說,有這種口誤,并未影響整體,雖微瑕之玷,可諒可恕,豈能指黑為白、認拙為巧,乃至視而不見,抱細微而顯見之誤如獲寶箓?
相反,百般曲護,千種掩飾,倒是“小人之有過也必文”了。
君子之過,如日月在天,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梅蘭芳、程硯秋應該不喜歡腦殘粉。
“我一人能當百萬兵”,唱成“百萬的兵”,從唱的實踐上來說,比“百萬兵”好唱,一個“的”字,看似多了一個字,實際上這一個墊音兒,又給演唱加了把勁兒。不實踐,無此感受。就像那誰唱《智取威虎山》“穿林??缪┰瓪鉀_霄漢”,霄漢拖腔翻高,直接“咹”音往上,結(jié)果他加了個“吶”,特別難聽。但他借著這個吶字,勉強上去了。否則,不知道能不能霄漢成功。
至于梅蘭芳以后的角兒也加“的”,一是忠實不移之德;二是陳陳相因之習。不知不覺而已,若有人當時這樣提醒,連梅蘭芳都會改的。
結(jié)果,有人搬出了一段話為翁老曲說——
這段話我都懶得細看。
幾年前在北京,遲小秋女士請胡濱兄和我吃火鍋,閑聊中,也說到這句詞,遲小秋說有人考證過這個,你有時間找出來看。
我一直沒找。因為覺得沒必要找。
現(xiàn)在這段高論,大概就是類似的了吧?
這句唱詞都成了程派公案了。
“我正不足她正少,她為饑寒我為嬌”?!ο骒`的嬌貴很明顯,頭一場【選妝】,她百般挑剔,不計成本,給觀眾的印象就是富家小姐的嬌矜。薛明顯就是自恃富有嘛,干嘛要繞那么遠?
轉(zhuǎn)過來到了這一場,一句流水板,那么快,讓觀眾看到這兒納悶兒了。一打聽,嗷!其中倒藏了這么多學問吶!沒道理!戲曲應淺處見才,這么曲說,沒道理。
轉(zhuǎn)十九個彎兒才說得通,太難為人了。那不是聽戲,那是聽講學、聽報告。這才是自作多情自以為聰明、一點所謂學問全用在這兒牽強附會了。越繞越不正直。
如果是“我嫌不足”,可以,但仍不通俗。
翁老的舊學,堪稱大家。他的其他文章,古雅極了,令人愛不釋手。即便是翁先生原意是“我正不足”,也應該改成“我正富足”。翁先生即便是自己認為不改,后人也應改了。為什么?因為不少人聽到這兒就納悶了。別管納悶兒的人是什么原因,畢竟納悶兒是事實。難道讓納悶兒的人到這兒先停了,去外頭聽堂課再回來接著看?
2019年5月4日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許石林】米蘭?昆德拉說:人類最愚蠢之處,就是有問必答
【下一篇】【程旺】論儒家的“困境智慧”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