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玉鵬】《頖宮禮樂疏》與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7-18 23:23:45
        標簽:《頖宮禮樂疏》、禮樂文化

        《頖宮禮樂疏》與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

        作者:王玉鵬(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四日甲寅

                  耶穌2019年7月16日

         

        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授官平祿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員外郎等職。他學問淵博,“精于泰西之學”,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編譯《同文算指》《名理探》《經(jīng)天蓋》《簡平儀說》《天學初函》等10余部著作。同時,作為傳統(tǒng)士大夫,李之藻中學造詣深厚,其代表著作為《頖宮禮樂疏》(以下簡稱《頖宮》),從中可以窺見他對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的貢獻。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樂文化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和倫理屬性,古代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發(fā)揮禮樂文化對社會與人心的教化和陶成功能,“安邦治國,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明初統(tǒng)治者同樣崇儒敦禮,如明太祖登基伊始,就“考禮定樂”,嘉靖九年明世宗頒行《大明集禮》。然至李之藻時代,出現(xiàn)禮佚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祭祀禮樂為俗樂充斥,大晟雅樂幾成絕響。

         

        萬歷三十九年(1608),李之藻任開州(又名澶州,今河南濮陽)知州。赴任后,李之藻殫力區(qū)畫,緩刑尚德,修葺城墻,興修水利,還用西洋算法查核隱匿錢谷之弊,政績斐然。不僅如此,他極為重視學校教育,“謂孔廟不宜用俗樂”,力圖恢復古禮古樂。為此,他“創(chuàng)樂器,選生徒為六佾舞”。同時,他還與當?shù)孛人奕逵懻撿氲?,在參考古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孔子家語》《禮樂志》,以及明一代的《闕里志》《南雍志》《會典》等禮樂書籍的基礎(chǔ)上,撰成《頖宮》一書。

         

        頖宮最早是指西周諸侯所設(shè)立的學宮,據(jù)《禮記·王制》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頖宮實際上為地方學校的別名。唐貞觀四年,皇帝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自此,孔廟、文廟就成為古代頖宮的代名詞。不過,文廟中泮池、泮橋建筑設(shè)施以及生員入學時的游泮傳統(tǒng)等,都清晰標明其與古時頖宮的淵源關(guān)系。自唐以后,地方孔廟既是祭祀孔子又是培養(yǎng)人才的廟學合一的場所,負有祭祀與教育雙重職能。

         

        頖宮祭禮稱為釋奠禮。釋奠禮本為周制,“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但漢儒所謂立學釋奠并未清楚指出先圣先師為誰,導致在歷史上主祀對象圍繞周公與孔子時有更替,直到唐高宗時才正式將孔子奉為專祀對象。唐頒布《大唐開元禮》,對釋奠對象、祭品、獻祭者、程序作出明確規(guī)定,標志著釋奠禮制正式確立,后世雖亦因革損益,但基本遵循唐制。

         

        李之藻《頖宮》是對歷代頖宮禮樂的注疏,全書共分十卷,內(nèi)容包羅與祭孔禮樂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涉及歷代皇帝尊孔的封號述贊、廟貌服章、歌工舞列、堂廡配享、從祀位置等。正因為注疏對象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涵蓋禮節(jié)、禮物、禮器、音樂、樂律以及飲射等諸多物象,這就要求采取多種編纂體例。為此,李之藻以時為經(jīng),以象為緯,根據(jù)不同物象,分別對之作疏、詁、圖、譜、辨。這樣,各種禮樂之事,皆有圖有注,“燦若指掌”。

         

        《頖宮》是明代釋奠禮文獻集大成者,是研究明末清初釋奠禮儀節(jié)的最有益文獻。

         

        考辨區(qū)分奠禮與釋菜禮之別。釋菜,又作“釋采”“舍菜”,指的是用“菜”(包括美酒、水芹、韭菜花、紅棗、栗子等)表達對尊師的敬畏之心。根據(jù)李之藻的考證,雖同為尊師禮,但釋菜禮“以食為主”,釋奠禮“以飲為主”,釋菜禮“不舞不授禮器”,釋奠禮“有樂無尸”,兩者有大小、輕重之別,“釋奠釋菜,祭之略者也”。而且,釋菜禮對象僅用于先圣先師,而釋奠禮則不局限于先圣先師,還包括先祖。

         

        厘定從祀賢儒標準與位次。先賢先儒從祀制度基于羽翼圣道、有功后學、崇德報功而設(shè),這一制度在唐朝真正確立。自唐至明,中間多有增祀、改祀和更祀,尤其是東西兩廡排序凌亂。李之藻曾查閱《闕里志》以及《禮樂志》諸書,但其中多有雜錯,未能統(tǒng)一,這就涉及從祀標準問題。李之藻認同瞿九思“論齒論世”之說,即“德同論世,世同論齒”。以此為標準,他重新對東西兩廡先儒先賢進行排列,東廡四十九位,西廡由原來五十三位十三壇改為四十八位十六壇,這種安排就打破了原來“西多東少”的格局。

         

        考訂古樂,以樂合禮。釋奠用樂始于漢,成于隋,盛于宋。明初頒布《大成樂章》,李之藻作《頖宮》,又作合理性之改進,乃奠定后世祀典六章六奏制“迎神、奠帛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基本架構(gòu)。李之藻精于算法,故因數(shù)制律,將其數(shù)學天賦與音樂之才巧妙結(jié)合起來。首先,他從樂理出發(fā),重新排列八音的次序。李之藻綜合《周禮》《漢志》,提出以竹音居先,繼之以匏土絲金石革木。然后,他又依據(jù)《大成雅樂》,究之譜,考諸家,嘗試自制樂器,為琴瑟操縵之法,“別成一譜”。因為在他看來,教化首重弦歌,則絲音更為緊要,故其琴瑟之論特詳。其琴譜遵循《松風閣琴譜》舊規(guī),以數(shù)音譜出一字,少用鉤剔,力求中和。瑟譜則以六律為主,行遲其聲以應節(jié),“蓋欲近以和緩以和韶樂”。李之藻認為,操縵手法是能區(qū)別雅頌之音與淫聲的關(guān)鍵所在,“凡學瑟者,兩手十指皆伸切忌屈。其小指與箏手不同也,其指法擘托抹挑勾剔打摘俱與琴同,而雅音惟用擘抹勾三法。此外尚有厯撮輪帶等三十法,俱出淫聲,非雅頌之音所有”。

         

        此外,在《頖宮》中,李之藻對于釋奠禮祀主之木主形象,祭時選擇,禮儀參與人員及其分工,祭前散齋、演樂、滌牲諸禮,釋奠器物,釋奠舞蹈等都闡幽發(fā)微,考鏡源流。同時,他還辟出一卷專門考訂鄉(xiāng)飲射禮。鄉(xiāng)飲酒禮和射禮是儒家思想在基層民眾中進行教化的重要途徑,可以起到“厚人倫、美風俗”的效果。李之藻專門做“儀禮鄉(xiāng)射古文解”,詳細記錄了鄉(xiāng)射的完整程序,其中,他大膽訂正飲禮合樂與射樂聽發(fā)之節(jié)因襲而成的各種舛訛,力圖恢復其本來樣貌。同時,他又修訂鄉(xiāng)射的樂譜,使這項儀禮更加合乎“和平雅正之節(jié)”。《頖宮》關(guān)于釋奠禮樂的諸多記載皆《明會典》及《南雍志》諸書所未載,因而這部著作成為對明官方禮樂祀典的重要補充。

         

        李之藻在開州任期有兩年左右的時間,遲至1609年底卸任。此后,他將主要精力用于西學編譯,未再繼續(xù)深研儒家禮樂文化。這樣,《頖宮》就成為人們了解李之藻儒學思想彌足珍貴的一部著作。萬歷四十六年,這部著作由其弟子馮時來刻印出版。至清時,《頖宮》被《四庫全書》收錄?!端膸烊珪穼@部著作評價頗高,稱其“稽古證今,考辨頗為賅悉”,“足自為一家之學”。《頖宮》一書深刻影響了清代祀孔禮樂的發(fā)展,清歷次祀孔的樂章均保留此書所記儀序及基本音樂架構(gòu)格式。時至今日,《頖宮》仍為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和地區(qū)孔學禮樂文化研究考據(jù)的權(quán)威文獻和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