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何煥榮】蘇力《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讀后感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0-02-04 11:32:44
        標簽: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大國憲制、蘇力

        蘇力《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讀后感

        作者:何煥榮(明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正月十一日丁丑

                  耶穌2020年2月4日

         


        這本書很龐大,表面的結構又很井然,所以很難寫讀后感;因其龐大,故如果不盡量簡述內容,只談感受,別人會不知所云;因其結構井然,全書有“引論”和“結語”,每章有問題和小“結語”,所以看似簡單抄錄其結語,就足夠成一篇讀后;但這并不能稱為“讀后”,因為那還只是蘇力的話,而不是讀者自己的話。所以,我只能這么寫,先盡可能更簡單的概述其內容,然后努力去“接著講”(馮友蘭語),講蘇力沒有特別闡述的內容。

         

        蘇力很看重的一點,本書不是歷史,而是理論,是關于憲制/憲政/憲法,即關于國家構成和運作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當然不是現(xiàn)在學界普遍推崇的西式普世價值/民主自由的理論,相反,我覺得他認為民主自由本身不構成憲制理論,而只是理論結果之一;他認為,憲制理論,是具體到一個區(qū)域的人,如何持續(xù)有效組建經(jīng)濟文化政治的共同體(是否會聯(lián)想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他問題導向或者實用主義的理論觀。

         

        具體到歷史中國,基于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小農經(jīng)濟的共同體面臨兩大全局性關鍵命題,一是持續(xù)可靠的治理大河,二是與周邊、主要是北邊的游牧民族的競合,甚至是融合。這兩個(或者加上小農經(jīng)濟這一前提,那就是三個)可以當作最重要的初始變量;當然,我認為他隱含了一個重要的中間變量,疆域之大、人口之眾,超越古今(他反復提到西周建國的面積和/或人口已經(jīng)就大于歐盟和美國早期的十三州);這個中間變量是另一些憲制學者看重的(比如姚中秋等強調的“超大規(guī)模共同體”);蘇力認為如此之大之眾,基本還是由前述兩/三個前提造成的,當然,也很直接的會影響他之后詳細闡述的各項細分憲制內容,所以可謂中間變量。

         

        由此開始,他推演/復盤出的憲制模型借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詞,但絕不是《大學》和《孟子》意義上的遞進構建邏輯(本質上,蘇力不是儒家信徒,而具有明顯的儒表法里/霸王道雜之的性質,但他幾乎百分百推崇孔子,因為他認為孔子兼具神圣性和實用主義),而是與前述問題直接對應的,即小農經(jīng)濟在一定范圍的家/家族/宗族的秩序即為“齊家“,更大范圍的中原內的組織是”治國“,與邊疆/游牧民族的關系是”平天下“,但因其問題的實質提出,讓他把”治國“和”平天下“的相關制度構成完全融合起來寫。

         

        在”齊家“部分,分兩章分別論述了”父慈子孝與長幼有序“和”男女有別“,具體展開不贅述。其實這里的論說在當前冒了一定風險,因為”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倫理已被當代社會”污名化“,但蘇力非常精妙的用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實用主義邏輯,包括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推演,論證這些秩序不僅合理,而且很重要,是”憲制“的一部分。

         

        由于討論“憲制“,”治國/平天下“自然更多著墨,共分了八章,分別是”憲制的軍事塑造“、”疆域管控與行政區(qū)劃“、”度量衡的憲制塑造力“、”經(jīng)濟的構成與整合“、”書同文和官話“、”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作為制度的皇帝“和”“缺失的“公民?“等。這些選題很個人色彩,因為什么問題是憲制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問題。

         

        蘇力非常重視,也非常自信的論證,軍事在普遍意義上是國家層面的第一憲制問題,具體到歷史中國,更由于前述游牧民族的問題,讓軍事問題尤為重要。于是這一章里又特別詳細討論了長城的歷史功能,比較耳目一新的是,蘇力引用了很多資料,論證在歷史上,(1)不僅在修建之前,政府就進行了充分的投入產出分析,(2)修建后,確實起到非常好的抵御外敵、統(tǒng)合邊防資源的作用,直接和間接的效應很明顯。另外,既然是憲制,就蘊含著制衡,軍權和行政權的制衡,他舉例分析了當今中國這兩者仍然是制衡的。我個人倒是聯(lián)想到非常特殊的美國,總統(tǒng)身兼國家元首、行政首長(其他國家的總理/首相角色)和三軍統(tǒng)帥三種角色,全球估計都是唯一的;但考慮到其深刻的聯(lián)邦制,某種意義上,行政權更多在州政府層面,因此,實際上還是有所制衡的。

         

        疆域問題優(yōu)先于行政區(qū)劃問題,也是因為邊疆的統(tǒng)合與治理本身超越了一般行政問題;羈縻制度是非?,F(xiàn)實而又有創(chuàng)舉的制度,不過這一部分其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論證。吸引我的是,蘇力非常堅定的認為,雖然是秦開創(chuàng)了“郡縣制“,但西周分封制下的諸侯跟夏/商的諸侯非常不同,西周可認為是開創(chuàng)了”央地關系“,因為周禮對諸侯/卿/大夫如何履行對周天子的義務有整套的規(guī)定;并且可能從區(qū)劃的痕跡上,也可以看出諸侯國/采邑跟郡/縣還是有很多大致相同之處。

         

        關于度量衡,與其說是科學/經(jīng)濟學問題,不如說也是憲制問題,作者比較創(chuàng)新的論證,在井田制下,度田本身代表了一種稅收安排(耕作公田),量衡的設置與發(fā)展是因為地域的不斷擴張、稅收越來越實物化而非勞動化才產生的。度量衡的重要性突出,本身就代表著數(shù)目化的管理(順帶批駁了黃仁宇等)。作者特別強調,秦統(tǒng)一后,先統(tǒng)一度量衡,最后才統(tǒng)一貨幣,有非常精致合理的考量。

         

        一般的經(jīng)濟問題不是憲制問題,只有重大的宏觀調控才是,其中包括應否進行宏觀調控以及如何進行。在歷史中國,最突出的宏觀調控包括大型工程(水利、馳道、長城等)、土地分配、經(jīng)濟移民、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當下的很多時髦宏觀經(jīng)濟政策,其實也都有傳統(tǒng)的影子。

         

        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和延綿不絕本就是中國的重要特點,其中的憲制色彩毋庸置疑。不過我比較驚喜的是,蘇力非常巧妙及深刻的論證了“語同音“的作用不亞于”書同文“,兩者相輔相成。從技術上,由于中國文字本身是”表意文字“,所以兩者相對難以分離(但不是不能分離,韓/日即為例子);從政治上,有意無意的、廟堂和民間的各種”官話“推廣,穩(wěn)打穩(wěn)扎的讓官話和文字時刻密切結合著;然后,這種結合催生了”士“(讀書人)的階層。

         

        “士“是歷史中國精英政治的代名詞之一,也是精英們的”群眾基礎“。從推舉到察舉再到科舉,歷史中國實現(xiàn)了”文治“或者是”法治“。這些是相對普遍的認知。作者比較創(chuàng)新的是把科舉額度的分配問題單獨作為政治問題來論述,由于中國之大、之眾,疆域和區(qū)劃之復雜,因此對部分區(qū)域的額度傾斜成為常態(tài),甚至是”政治正確“,這跟美國各州參議員名額及總統(tǒng)選舉人團的選舉人名額照顧小州的思路如出一轍;其實各朝的進士,其地位又何嘗比參議員們低多少呢?

         

        確實士大夫是歷史中國政治的主體,那么往上的皇帝和往下的萬民,也各有其重要意義。作為制度的皇帝,最大的功能就是確定性。而傳統(tǒng)中國的老百姓,絕不是“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在歷史維度上,而是盡可能的做到了”安居樂業(yè)“,持續(xù)進行著小農經(jīng)濟之事業(yè)(費孝通語);將百姓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最后一章,也呼應了第一部分的”齊家“,從而將整個的憲制結構論述的更完整。

         

        正如蘇力反復強調,他寫的不是歷史,而是理論,理論自然希望有前瞻性。一則他認為此書是對目前親西的主流法學家的一次全面的糾偏或教育(不說論戰(zhàn));二則他潛意識估計也希望對當下及未來的中國憲制走向有一定的說服力或影響力。于是,我“接著講“以下幾點:

         

        1.蘇力做到了“四個自信“,特別是居首的文化自信。歷史中國的憲制優(yōu)越性,從其路徑依賴角度,自然會延伸到當下;特別是在論證其實用主義的憲制哲學時,每一處對歷史上彼時彼刻重大問題的描述,都特別容易讓我聯(lián)想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的”畫外音“;這種因問題意識帶來的合法性,確實是比較牢固的,但需要一定的警惕,也就是如何保持能持續(xù)解決每時每刻的最重大問題的”能力“,如何”不忘初心“,特別當下是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2.外部的大變局其實自近代就開始了,時空從東亞這1000萬左右平方公里放大到整個地球,治國/平天下的界限完全改變,于是從軍事和政治上,我們經(jīng)歷了一個“半殖民“到”復國(雖然尚未完全實現(xiàn))“再到”一帶一路“的歷史進程,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更新更宏偉的”天下大同“;從經(jīng)濟上,從小農到傳統(tǒng)工商再到工業(yè)化/信息化的歷次產業(yè)革命;于是,我們需要怎樣新的憲制應對,答案似乎還是模糊的,統(tǒng)而言之應該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內部的大變局,可從“人“和”地“兩個維度。從人的角度,雖然蘇力此書有回應挑戰(zhàn)、回歸傳統(tǒng)、批評西化的色彩或目的;但不可否認的一個底色就是,斯土斯民,早已不是”只讀孔孟書“,西學已經(jīng)或多或少滲透進每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因此,如何進行再一次的思想文化整合,恰如漢武帝/董仲舒在彼時所做的,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答案不能照搬,思路可以借鑒,或者這就是”新時代***思想“,就是新時代的”通三統(tǒng)“?從地的角度,一個很技術性的問題,現(xiàn)代交通,尤其是中國優(yōu)勢的高鐵,非常深刻的改變了各地的”時間距離“,三千年未有大調整的郡/縣格局真正面臨挑戰(zhàn),原來一個鄉(xiāng),一個縣,都顯得很大很遠,現(xiàn)在省內1-2小時走遍,應對這個新問題,也可能需要新的憲制性安排,比如說可能的答案包括(1)強化地級市的作用,其中蘊含的政治細節(jié)會有很多,(2)對應的,縣域將更本地化,縣域的行政治理將更多讓位于自治(一如以往的村鎮(zhèn))…

         

        非結束語: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坊間議論,得失均在“舉國體制“,這其實就是當前的憲制,無論如何,躬身入局,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