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xué)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xué)、江蘇師範大學(xué)、曲阜師範大學(xué)等,問學(xué)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荀子《天論》“錯人而思天”錯字何義?何種天人觀?
作者:林桂榛 強中華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六月十九日癸未
耶穌2020年8月8日
【林桂榛】張申府一再強調(diào)天文、音樂、科學(xué)、邏輯、群分,前二者與荀子很相似。(前面話頭略)
【劉又銘】后三樣也是的??!
【林桂榛】張岱年胞兄張申府《所思·續(xù)所思》已說過社會社群由個體結(jié)合而成,故社會社群內(nèi)的差異或矛盾是必然的:“自然與人,個人與群:東西思想所由分,人生問題于此盡。……社會本以人與人的關(guān)系而結(jié)成……天下自當多事。群與己,少與多,總之是社會問題的核心。解決此問題自宜更循人性而審選群制……社會的根本問題在于群與己。學(xué)問的根本問題在于全與分?!?span>http://m.lfshouyuan.com/article/18959
【周啟榮】群己是人的問題,他漏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天的關(guān)系!
【林桂榛】群己是社會問題,天人是精神世界問題或地球生態(tài)問題,張申府公早說了要重天文學(xué),如荀子《天論》。
【周啟榮】現(xiàn)代的天文學(xué)與荀子的“天之就”不同的!天文學(xué)研究的對象有天無人!荀子在天論里提出的一個主要主張是:“唯圣人為不求知天?!?o:p>
【強中華】@周啟榮 “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時者,已其見數(shù)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專門從事天文的那些人還是要努力知天的,“不求知天”只是對“圣人”而言的。
【林桂榛】《天論》:“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薄髯印拔ㄊト藶椴磺笾臁保ù恕盀椤弊趾瘟x得另究),是接著天體天文觀察結(jié)論而謂何為“神—天功”而言的,是針對喜歡通天類之思想觀念而言(如思孟),是針對常見的禨祥天論類而言的?!安磺笾臁辈坏扔诓挥^察天體不研究天象當瞎子,無非是說天即宇空天體天象(在天成象)及黃道運行、陰陽大化,少費神于通天、知天、天秘、天祥類。
孔子對“天”也有精神感想或倫理感嘆語句,但正如注《論語》者皇侃言此是孔子“假天而言”而已(章學(xué)誠、梁啟超、金景芳接此皇說)??鬃庸倘挥谔煊袀惱砀袊@,但沒有建構(gòu)倫理天論理論(真正建立此倫理天論是思孟),孔子真正的天論或天道理論,實是當時先秦共識之一的“陰陽五行”天論,陰陽在日地火水,五行(歷數(shù))在四時運行,此即荀子《天論》篇等所言之天論。敝書《天道天行與人性人情》于此有詳細討論,尤其于孔荀天文學(xué)天論有詳細考察,可備一參。
天是天體生態(tài)問題,通天是人類精神問題,有的人有此精神問題或精神需要,有的人沒有此問題或此需要,后者“假天而言”的天是一種感嘆與修辭,是一種情意表達而非一種天論建構(gòu),《易傳》要建構(gòu)的正是后者即荀子類天論(故荀子推重傳易之馯臂子厷/子弓),非思孟鄒衍類天論,故孔子云陰陽損益、法天備變??鬃右讓W(xué)將純占卜類之易改造成“天地山澤火水雷風”自然象征主義之八卦的易學(xué)理論與易德闡發(fā),已脫離當時普遍流行神鬼天秘與禨祥觀念了,這是孔子的進步,不是退步。
【周啟榮】@強中華 專門從事天文的那些人還是要努力知天的,“不求知天”只是對“圣人”而言的?!阏f的沒錯。但我們要問的是:荀子《天論》篇主要是討論“努力知天”的專門知識問題,還是“天人之分”、“治亂,天邪?”的問題?作者的主要重點是天文還是“治亂”與“天”的問題,應(yīng)該是十分清楚的!
【強中華】@周啟榮 完全贊同周老師的看法。
【周啟榮】《天論》“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請問此“錯人”是不是可以解釋為“治人”?與荀子在其他篇章說的“注錯”的“錯”字同義?
【林桂榛】當是后者義,錯在人上去思天,大概是荀子批評的思路。
【周啟榮】“錯人”是“注錯”人?
【林桂榛】再研究,不敢亂說,我猜的。
【強中華】錯者,措也,猶如“刑措而不用”之“措”,放棄之意。
【林桂榛】強老師所解即楊注此句義,楊曰“廢人”,古有“錯—措”棄置義之訓(xùn)。
【周啟榮】@林桂榛? 當是后者義,錯在人上去思天,大概是荀子批評的思路?!床惶靼?!
【林桂榛】@周啟榮 周老師,《天論》有五個“錯”字,錯字源于金屬工藝,涂抹刻鏤也,錯金是也。而措字乃置施之義,錯措通假,其義互借。總體看,《天論》前四個“錯”字同義,當是“措”即置施義?!短煺摗返谖逡娭板e”曰“錯人”是動賓結(jié)構(gòu)無疑,然究竟是棄人還是置人,得再研究。我個人讀法還是傾向“置”義非“棄”義,荀子意思當是:在人身上打天的主意是不行的(以今口語解之)。
【林桂榛】@強中華 嚴格說來,措即舉用、置施義。棄用不用義少見(非措字本義),或特定語境用法,或引申義而已,再研究。
【強中華】@林桂榛 放置(一邊)之義。
【林桂榛】@強中華 置施包含擱置,然也。然《天論》第五處“錯”是否擱置、撂去之義,要再研究。我認為非擱棄廢舉義,因為與荀子思想不合,因為荀子主張?zhí)烊讼喾?,而擱置人以論天正才是荀意,“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的章句義是荀子批評天人不分、亂攪和,荀子很反感這亂攪和思想是無疑的。
【周啟榮】“錯”作棄置解先秦文獻不多見!《天論》里“錯”字出現(xiàn)5次。不會只有一個涵義!但“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崩锏摹板e”字應(yīng)該是用來比喻治玉石的工具,對金屬的刻鏤,有“治”、“雕塑”、“鍛造”的涵義。我認為應(yīng)該就是指荀子化性起偽論中所需要對人的“治理”,即《儒效》、《榮辱》篇講的“注錯習俗”的“錯”,“錯人”就是鍛造、刻鏤、化性起偽。也是《性惡》篇里“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的“檃栝”與“礱厲”的意思!《王霸》篇:“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睉?yīng)該也是這個意思!
【林桂榛】錯本義涂抹鎏金義,《天論》里錯字不是比喻工具及刻鏤,不是治理,各自意見。
【林桂榛】涂抹、安置到人上思天,荀子說“那完了”!天地萬物何情況也搞不清楚(以人觀天,以人之神意以思天)。
【周啟榮】《詩經(jīng)·小雅》“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錯,治玉工具。
【周啟榮】《天論》開宗明義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討論的主要問題是治亂不以天而轉(zhuǎn)移,治亂關(guān)鍵在人如何“應(yīng)”。所以,第15節(jié)開始說:“大天而思之”而以“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苯Y(jié)尾。中間列舉“制之”、“頌之”、“用之”、“待之”、“使之”、“多之”、“化之”、“物之”、“勿失之”都是指人的行為以與“天”相對!荀子說:“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避髯诱J為天、地、人各有所司,講人便是講“治”,講“治”便不參合“天”。因此,“錯人不思天”!這就是”明于天人之分”!
【周啟榮】“錯本義涂抹鎏金義”是不是《說文》的解釋?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或更后的衍生義?!对娊?jīng)·小雅》“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涵義如果不是原義,也應(yīng)該是最早的涵義之一。
【周啟榮】荀子前面清楚提出“治亂非天也”的觀點?!肮叔e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這句可以解讀為“所以,治理人群卻去思慮天如何影響/干預(yù)人間,這便會導(dǎo)致錯誤地認識萬物的情狀”!
【林桂榛】@周啟榮 周老師,是《說文》說的,甲骨文金文里無今“錯”字?!墩f文》曰“錯,金涂也”、“鑢,錯銅鐵也”,揚雄《方言》曰“周秦曰錯,陳之東鄙曰摩”,《爾雅》說“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嗟,玉謂之琢”,《方言》曰“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錡,或謂之鏤,吳揚之間謂之鬲”。
【廖名春】“錯人”不是這個意思。錯,讀為措。錯人,把人放一邊。
【林桂榛】“錯人而思天”肯定不是“治理人而思天”,贊同廖老師看法。錯可能是刻鏤與涂抹(鎏金),本有刻鏤義。“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錯”作動詞,表打磨玉石的行為,未必表示治玉工具,恰與“錯”的本義吻合。
【林桂榛】@廖名春 那就是同于楊注和前面強老師意見了。估計《天論》最前面兩“錯”字也是廖老師說的意思,修辭上看。此錯讀作措,則是廢人而思天(神秘/神圣)則不明人間萬物真況或所以然之義,也有道理。
【周啟榮】@廖名春?@林桂榛 你們的解讀是對的!“錯人”應(yīng)理解為“置人于不顧”,有“廢人”、“棄人”的意思?!板e人而思天”就是“不去考慮人間的問題卻往天找尋答案”的意思!我把“錯人”解為“治人”無疑是求之過深了。
【林桂榛】@周啟榮 我又動搖了,認為此“錯人”?即“措人”(無疑如此),然此措人即置人、就人非棄人、撇人(如楊注曰廢人)。下午與強老師討論超過100條文字了,改日我整理出來。唯“是”是從,追求真相,不斷質(zhì)疑,認真推敲文字、修辭、章義。
【林桂榛】補充:“……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是荀子批評置人、就人而思天,批評如此會失真于天及天所生養(yǎng)之萬物之真況,意為人的思想精神會誤讀或神化、×化天(如思孟,如鄒衍),不虛一不清明不客觀。章句及章義上,此批評與“故”字前面敘述六種“人去深思天”的空玄情況完全吻合。(此錯義與同章前面四錯字及錯字的本義亦吻合)
(荀子學(xué)園 2020.07.28)
【強中華】荀子“錯人而思天”那句,意思其實很明了: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放在一邊,而把希望寄托于天,那么天下的事都會搞砸。此句正是強調(diào)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迷信、依賴所謂天命。
【林桂榛】該章章義說天自生養(yǎng)、化生萬物,誰也比不過天,玄思之也白搭;末了說“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此“錯人”什么意思?緊扣章句。
【林桂榛】此“錯”要么舉措義、要么交錯義,舉措義含舉置、擱置二小義,再去逆推章句究竟什么主旨?
【林桂榛】拿人(措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因為前言說誰也比不過天?強老師解釋我還要再斟酌,還未全面理解消化,暫不敢貿(mào)然同意。
【強中華】所謂“錯人而思天”,恰恰就是前面這幾句話的總括: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望時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
【林桂榛】前面說人怎么思天崇天也不過如此,如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一樣。那么我剛才解釋的“拿人思天”,好像與你剛才意思一樣?然則此“錯”正是舉措,不是擱置、撇開義。此章句得嚴密消化。
【強中華】“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o:p>
【強中華】看全文,荀子先批判錯誤的做法,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張(“孰與”領(lǐng)起)。一反一正,一共六組。然后來一總結(jié)“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林桂榛】所謂“錯人而思天”,恰恰就是前面這幾句話的總括: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現(xiàn)我同意你于章句結(jié)構(gòu)的如上分析,那么恰好此“錯人”的“錯”是舉拿義(即措),不是擱置義!
【林桂榛】通了,應(yīng)該如此!字法語法修辭章句前后義理等等,全貫通無隙。荀子所批判的正是拿人思天之類(如思孟之類),荀子說就天講天(人比不過天之類),故末了總結(jié)說“故錯(措)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與天地萬物實情不符)。與你疊合也有分歧,你再批評。
【強中華】商討,批評用語過重。
【林桂榛】廣義的批評,一定要發(fā)表異議,才能推進彼此思考嘛。目的是探討唯一真相,我相信真相只有一個,這是科學(xué)求真的重要原則。
【強中華】是的。討論可以提出異見,但不可意氣用事。
【林桂榛】贊同?!皩捜荨毙膽B(tài)于異己不容易做到啊,胡適說的啊。有的是自己做不到(不夠?qū)捜菰瓌t尤雍容教養(yǎng)),有的是別人做不到,比如聽不明白、聽不下去,或者本來就反感異議于自己,一聽異議就生氣或記恨對方。
【強中華】古人說物,有時就是指事。所以我覺得,“失萬物之情”,就是把萬事都搞砸的意思。
【林桂榛】不符實情、糊涂、弄砸,基本論旨也差不多。
【強中華】是差不多。
【林桂榛】錯人(措人)以論天,完了!天就是天,人是人,如此而已,荀子的“天人相分”立場。
【林桂榛】你和廖老師解作“措”,現(xiàn)在我完全同意!你和楊注和廖老師解釋為“棄人/廢人”等(擱置它,撂一邊),值得我再斟酌。
【強中華】其實,“棄人/廢人”等(擱置人,撂一邊),只是為了與原文相應(yīng),絕對不是拋棄人的意思,而是輕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意思。
【林桂榛】我理解恰是批評“就人”而論天的某派做法,錯人就是措人,就是說拿人、就人以論天不靠譜的意思,緊扣字義與章句應(yīng)該如此。
【林桂榛】不是擱人、撂人放一邊的意思。解作撂擱與章句不符,與字義本貌較遠,有點玄。
【強中華】求同存異吧。
【林桂榛】荀子正是要批評就人思天,就人論天,主張就天論天,天人相分也。大家再斟酌,說不定我會消化更進步的。謝謝你的珍貴意見!
【強中華】只有真心論學(xué),才會疑義相與析。
【林桂榛】真正問學(xué)同道,不會計較某句失儀語或利益瓜葛,只會計較學(xué)問得失、真相何在。
【林桂榛】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望時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 ——這里好像省略了主語,即人如何如何,主語省略。是否如此?
【強中華】應(yīng)該是這樣,省略了。
【林桂榛】六言人于天如何如何,后面(省略處)又六言人奈天如何(大意,口語;天就是天,人多沒辦法制御或左右),末了說“故錯人而思天”就亂套了(大意,口語),此“錯”字何義?大家再推,結(jié)合“錯”字本義借義去嚴密推理。
【林桂榛】比較比較,盡量理順:
……故錯人(舉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故錯人(撂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強中華】《論語》: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林桂榛】你說的《論語》這個錯,是措置,不是錯開。
【強中華】錯就是放置的意思,只不過在荀子“錯人而思天”那兒需要再引申一下,錯是放置(一邊)。
【強中華】放置,可放置而用之,也可放置而不用嘛。
【林桂榛】廣義分析當然包含放置不用,但《論語》這“舉錯”不是“放置不用”義啊。
【林桂榛】“舉直錯諸枉”此“錯”為放置義,解讀正確,且實際還是舉措、措施義。意思是:直加到枉上面,民服;反之,民不服。
【強中華】《論語》里面不是放置不用,我舉《論語》里的例子,只是說錯就是放置的意思。
【強中華】“刑錯而不用”,不就是放置一邊么?
【林桂榛】“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避髯舆@個“錯”應(yīng)是措施的意思?還是擱置不用的意思?
【林桂榛】刑錯而不用,不就是放置一邊么?——錯是不用(擱置),不用是不用,兩個不用,這重復(fù)了。刑錯就是刑施,如此謂“不用”云云,即“不用刑措”。
【強中華】恐怕是擱置的意思,古人幾乎都如此解。
【林桂榛】不要迷信古人,楊注有的地方也不對,鄭玄解經(jīng)好多錯誤。要嚴格于字義分析與章句分析,若涉典章制度名物更得另詳考了。
【強中華】刑錯而不用,錯,放置一邊。
【林桂榛】刑錯而不用,錯,放置一邊?!赡芟氘斎唬问缴虾茼?,解得順口;但我前面分析了,你再對照該修辭句中“威厲”結(jié)構(gòu)。
【強中華】如果錯是名詞,措施,那么正確的表達應(yīng)該是“刑錯不用”,哪有主語與謂語之間加個而字的用法呢?
【林桂榛】這個虛詞“而”常見,不算違規(guī);此句不是主謂結(jié)構(gòu),是名狀名物類“而如何如何”?
【強中華】哈哈,沒有這種用法。
【林桂榛】“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即“不試威厲,不用刑錯”。我再斟酌消化。
【強中華】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
【林桂榛】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么讀當然有道理。然此錯也可以是舉而不用義?
【強中華】并非放棄威、刑,而是把他們放在一邊,不輕易使用(其實也有威懾的意思);但必要時,要用威用刑的。
【林桂榛】“不輕易使用”,你說的對,贊同!那么《荀子》里“是故刑罰省而威流,無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前后句子,正說明你說的意思。不過,這恰又證明“刑錯而不用”恰恰是“舉而不用”的意思(拿出來不用,舉刑法而未必于人用刑),與全章意思吻合,與錯字用法吻合。
【林桂榛】我前面說過,“錯”為擱置放一邊可能是少見引申義,要謹慎套此用法(雖然訓(xùn)詁書有此解)。
【強中華】這兩處之錯,意思不能完全等同嘛。還是要依據(jù)文章本身的前后語義。存異吧!
【林桂榛】漢代多有“致刑錯”、“刑錯不用”等用法,就是“刑措”的意思,不是“刑擱”的意思。
【林桂榛】楊注“錯人而思天”的“錯”不對,我意見不是“廢人”,再斟酌“擱置”義用法吧。
【林桂榛】“刑錯”與“刑措”作為緊密的一個獨立詞語,秦漢文獻多見,你查查驗證一下。ctext.org里先秦秦漢“刑錯”35見,“刑措”13見,很多可確定是作一個獨立詞用的。
【強中華】《漢書》:專務(wù)以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
【強中華】《漢書》里的話,這句里的“措”字,語義明白得很。
【林桂榛】不排除個案,努力找個案證明,也注意主流。而且這里的“幾致刑錯”當是“少致刑錯”意,再斟酌。幾有微的意思,少的意思,你懂的!所以你舉該“刑錯”恰是反證你說。
【強中華】幾乎達到不用刑法(的狀態(tài))。
【林桂榛】很少致刑措的意思。另外,“威厲”12見,是不是一個獨立詞,還是“威—厲……”,也再斟酌。
【強中華】《漢書》: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強中華】你來解釋這句吧。
【林桂榛】你先解。
【強中華】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zāi),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nóng)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fā),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強中華】我的解法:想要指望刑法放置(不用刑法而天下治),實在太難。
【林桂榛】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鶕?jù)上下文,我理解的意思是:民有七亡,希望國安,沒戲;民有七死,希望刑錯(刑舉),沒戲。類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刑法措施也管不了的意思,不是刑法不用或不要的意思。
【林桂榛】總的說來,錯或措當作擱置義,估計基本上是邊角料,較少見。即使有孤證也可疑,因為照此能找到作其他解釋的相關(guān)證據(jù),就如周先生解“性惡”為“性好惡之惡”之類。先從主流字義,從本義去推,推不通了,再找其他解釋,而且其他解釋也要“自然而然”,不能太勉強去“對號入座”,總之是質(zhì)疑探討。
【強中華】你說要找旁證輔證的嘛。
【林桂榛】當然要找旁證輔證,我是在質(zhì)疑你證據(jù),當然要你舉,多多益善。
【林桂榛】我看法:刑錯即刑措,刑錯即刑施,大體錯不了。
【強中華】好吧,不爭論。
【林桂榛】得認真啊,得計較啊。不排除孤例,但要質(zhì)疑,我給你翻一下“擱置”用法的例子,訓(xùn)詁書上的。
【強中華】《后漢書》: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yīng)經(jīng)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并為三千,悉刪除其余令,與禮相應(yīng),以易萬人視聽,以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
【強中華】難道這句又是使用刑法的意思?使用刑法之美?
【林桂榛】簡省后的刑措美?還是刑法簡省美?句義兩說都通,字義呢?
【林桂榛】(圖,《故訓(xùn)匯纂》頁896)
【林桂榛】訓(xùn)措,第6訓(xùn),33訓(xùn)中之一,且只舉了一句經(jīng)辭。
【林桂榛】(圖,《故訓(xùn)匯纂》頁2375)
【林桂榛】訓(xùn)錯,111訓(xùn)中第76—78三例,引4條 。
【強中華】他舉的例子也不是遍舉,特別是第6,還有其他例證,不如直接從古書中找例子。
【林桂榛】當然此訓(xùn)多多益善,如果條條可靠且有新證新補更好。
【林桂榛】76訓(xùn)第2條與你說相同,即《論語》“舉直錯諸枉”的錯作“廢也”解。
【林桂榛】76訓(xùn)第1條,《尚書》“殷既錯天命”的錯當是交錯義,不是錯廢義,天命廢不了,是錯而不合,此錯是交錯、雜錯的意思。76訓(xùn)第2條,《論語》“舉直錯諸枉”的錯當作措置來解,前面的討論說及了,古人解作“廢也”也是錯誤的。頁896第6訓(xùn),訓(xùn)《大戴禮》“有措扶焉”之措為“棄置也”也是不當,這個措字就當是舉措之義。
【林桂榛】補充:你說“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的“威厲”、“刑錯”不是名詞而“厲—錯”是表示行為,這是對的,我現(xiàn)贊同你了。譬如“雷厲風行”的“厲”就如“行”作動詞表行為,“威厲不試—刑錯不用”句的“厲—錯”也是作動詞表行為。不過你我差異是:我認為此“錯(措)”是舉措施行義,你認為是擱置廢棄義,你認為“錯人”是擱置人,認為是荀子批評某些擱置人而究思于天的做法(學(xué)派);我認為“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是荀子批評某些就人措人而究思于天的做法(學(xué)派),此種做法或?qū)W派有實指,荀子此說大有針對性。
你所說的擱置人而樂衷思天且失了萬物之情的學(xué)派實不存在(純神鬼言非在六家學(xué)派內(nèi))。荀子該章所批若是“廢人思天”派,則所批不是老莊也非思孟,更非墨法,他們都不廢人擱人且有的還很重天(老莊講保存天人的原質(zhì)真性,講究因天而人,非廢人而天)。唯獨批“就人思天”派才是荀子批思孟等派的真相(如以仁義禮智圣說天道或天行之道而造仁義禮智圣五德說,此即思孟式倫理五行新說,借原始天道五行說下降式入人、入人德),鄒衍派也是司馬遷說的“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或《漢書》說的終究“留意于仁義之際”,鄒衍派也是就人思天、就地論天(如以金木水火土說天德五或天運之德五而造金木水火土五德說,此即鄒衍式材質(zhì)五德新說,借原始人間五材說上升式入天、入天德),故范文瀾早說“鄒衍是孟子一派的儒者”并有相關(guān)論證。孟鄒有一致,鄒董有一致的,傅斯年說此間“陰陽家篡了儒家的正統(tǒng)”,此于他們論天人間倫理溝通的思想形式而言并非妄言瘋語。
(2020.07.28)
【林桂榛】討論小結(jié):荀書兩言“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句:
1)威-厲而不試,刑-錯(舉措)而不用——第一字作名狀之詞,第二字作動詞,主謂結(jié)構(gòu) ?
2)威厲-而不試,刑錯(舉措)-而不用——前兩字合讀,依然如上例作主謂結(jié)構(gòu)。?
3)威厲-而不試,刑錯(舉措)-而不用——前兩字合讀,兩字并列式構(gòu)詞,此兩字詞表示某名狀(情狀),相當后面動詞“試—用”的行動對象。???? “試—用”二字實同義,《說文》《爾雅》皆訓(xùn)“試,用也”。
4)威-厲(兇猛)而不試,刑-錯(廢棄)而不用——第二字作動詞,主謂結(jié)構(gòu),厲也作狀態(tài)性動詞以修辭對應(yīng)的刑措兩字。????
注意4)中的對言式修辭,且棄刑義與后曰不用刑義相同,用威義則與后曰不用威義相反。另,嘗試于3)語法舉例,是否類似?可酌孔孟荀句子:勞而不怨;過而不改;危而不持,顛而不扶;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跬步而不休;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忠信而不諛,諫爭而不諂;恐懼而不怨;忠順而不懈;敬詘而不茍……
我傾向于第1、2讀法與字義,前兩字讀時頓不頓都一樣,無傷大雅;第3備疑中,第4暫不認同,理由昨天討論過。錯通措,措本義即舉施、操置之義,“威—厲”的詞性與含義相近,“刑—錯”的詞性與含義亦相近或接近,不用威厲(威猛,厲而不試?),不用刑錯(刑措/刑施,措而不用?),如此方與諸字法及所在章句修辭與章旨一致。
再回到荀子《天論》“錯人而思天”句,“錯人而思天”即“措人而思天”,即“舉人而思天”非“廢人而思天”,舉人而思天即就人而論天,恰即章內(nèi)前文所述“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望時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六況(此思想六況的主語省略了,主語當是人),此就人而論天之思想六狀正為荀子所反對。
昨已言,“措”作擱置、廢棄、不用之義,應(yīng)是比較罕見的,即使《故訓(xùn)匯纂》上征集的古經(jīng)學(xué)家的個案性之此訓(xùn)(如馬融、皇侃注《尚書》《論語》)也未必靠譜,不要輕易照搬或迷信?!按搿弊鳁壷谩U用、擱一邊、撩一邊義,我覺得與其本義的關(guān)系甚為蹊蹺。
當然,不排除特定語境中有此語義(因在句中連綴著他詞甚至語氣而存在),但就該字的字義的實質(zhì)性本有與衍生而言,“措”當無“廢”義?!獌H供探討,請批評。
(2020.07.29)
【強中華】錯人,擱置人,并非完全拋棄人,而是一個相對的說法:相對于努力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言,確實有那么一些人,認為天下萬事萬物多由天命決定,因而缺乏足夠的自我反思,缺乏足夠的自信,缺乏足夠的主觀努力——這就是“錯人而思天”。
【林桂榛】你意思是輕人好講天吧,我明白。
【林桂榛】不是你錯了,就是我錯了,真相應(yīng)該就在我們這兩種說法中,其他解釋都不對。所以,還是要在該章修辭里去琢磨或檢討。
【林桂榛】認為天下萬事萬物多由天命決定,因而缺乏足夠的自我反思,缺乏足夠的自信,缺乏足夠的主觀努力——章句上,荀子是批評主觀思天的情況,不是批評重天命輕人的情況!措人思天,就人思天,就是主觀思天,想得神神道道的,失萬物之情實,白搭,失真。
【林桂榛】你解法與以“廢”釋“措(錯)”吻合,與章句修辭、表義條理不吻合。我得解法,也一致于荀子深刻批判非天文學(xué)論天而神神道道論天的思想真貌?!板e人而思天”前所述六況,皆主觀思天,皆就人思天,荀子謂要不得,失萬物客觀真實之情況(神神道道化了,玄乎了)。
【強中華】“就是主觀思天,想得神神道道的?!薄阏f得對。但這種做法表面看起來是重視人,實質(zhì)上確是過于依賴天道,所以和我的解釋沒有沖突。
【林桂榛】措人思天,主觀思天,后文總結(jié)批評的失萬物真情;廢人思天,力避主觀,后文講思天,天命天還是天文天?
【林桂榛】荀子該章、該篇主旨是講天文天,恰恰反對六況中人化、倫理化、玄思化思天,所以不是天命天,荀子正是反對六況式天命天(倫理意味天或神鬼意味天)。
【強中華】“錯人而思天”是荀子批評的對象,這里的“天”,是荀子批評的那些人眼中的天,不是荀子正面主張的天。
【林桂榛】荀子所批判的六況中的所思天正是天文天,他批評的所思路徑正是非天文天,我與你相反理解。我認為你錯了,修辭措句沒有貫通無隙。
【林桂榛】那種就人思天法(舉了六種情形情況),恰是非天文天的思天,恰是荀子狠狠批評這種“措人思天”法,如此而已。
【強中華】你這條表述不是和我一個意思么?
【林桂榛】意思一樣?那逐一對應(yīng)此句,別拐彎。
【強中華】我們電話里交流吧。(下略)
(2020.07.30)
〖林桂榛整理,全文1萬余字〗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魯齋】《論語詩意》(泰伯篇)
【下一篇】【陳永躍】吳越文化的幾個問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