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秀金】董仲舒“天人三策”應(yīng)在元光五年辨正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9 01:49:37
        標(biāo)簽:元光五年、天人三策、董仲舒

        董仲舒“天人三策”應(yīng)在元光五年辨正

        作者:趙秀金

        來源:《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20年第6期

         

        作者簡介:趙秀金(1964-),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學(xué)院  圖書館,副研究員。

         

        摘要:“天人三策”發(fā)生的時間,必須立足文本和史實進行考辨。漢武帝對董仲舒的策問,與元光五年對公孫弘的策問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是同一主旨的問答系列;文本里的史實,放在元光五年理解也無障礙,所以董仲舒“天人三策”應(yīng)在元光五年。董仲舒因言皇家災(zāi)異天命而下獄,這個話題卻又是幾年后漢武帝三次策問的重點,“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的董仲舒只能答非所問,文不對題,使“天人三策”變成“教化三策”。至于元光五年之外的對策時間都不妥當(dāng),有據(jù)可證。尊崇儒學(xué)的心態(tài)使班固曲意前置了對策時間,導(dǎo)致后代誤解。

         

        關(guān)鍵詞:董仲舒;天人三策;元光五年;策問;儒學(xué)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對策時間,一直是學(xué)界爭論不休的難題。

         

        這三策不出于司馬遷《史記》,最先引用的是班固的《漢書·董仲舒?zhèn)鳌?。班固?yīng)該清楚對策時間,卻說得含糊:“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xué)之士前后數(shù)百,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凡是武帝初即位時的對策,《漢書》都有“初”這樣的副詞限定[1],班固只泛泛說“即位”,并沒有肯定在初年。

         

        不在初年,在哪一年?因為漢武帝下詔對策和對個人問策有很多次,董仲舒參加了也不止一次,于是對策的具體年限就成了疑點。后代學(xué)者就有了諸多考論,如建元元年、建元五年、元光元年、元光五年、元朔五年諸說法[1-3]。本文立足“天人三策”文本和歷史旁證,確定其對策時間只在元光五年(前130年)。

         

        一、第一策問“天命災(zāi)異”主題,與武帝元光五年策問一致

         

        確定董仲舒的對策時間,最權(quán)威證據(jù)應(yīng)來自漢武帝的策問??紤]到漢武帝大規(guī)模策問的主題應(yīng)該很少重復(fù),在“天人三策”時間不清的情況下,尋找《史記》或《漢書》里武帝的同主題策問很重要。

         

        很巧,同主題策問就在《漢書·公孫弘傳》,時間在元光五年[4]。

         

        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dāng)安設(shè)施?屬統(tǒng)垂業(yè),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

         

        對比“天人三策”的第一策問: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zāi)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xí)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fēng)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2]

         

        顯然,二者大同小異,都是問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符瑞的?!疤烊酥溃嗡臼??吉兇之效,安所期焉”就是“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zāi)異之變,何緣而起”,詞異而意同??梢酝贫ǎ馕迥甓偈嬉圆┦可矸輩⒓恿速t良對策[3]。但二者文辭差異較多又怎么解釋?能證明一定是同一次武帝策問嗎?

         

        從地下史料的物證,今人已能確定班固引用詔書,有變通文辭的喜好。有文物考古學(xué)者對懸泉漢簡與《漢書》所引詔書文字比較,以鐵證判定“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有對原有詔書文字的刪減和再編輯”,“增加了詔書的文學(xué)性,使詔書用詞華美、立意深遠,透視出皇帝用詞用語的恢宏壯觀”[4]。

         

        因為詔書都是“制誥”,出自御用文人之手,班固對于皇帝詔書并沒有后代金口玉言的敬畏。而且,《漢書》只在董仲舒、公孫弘兩人的對策前用“制曰”,而非“詔曰”,不同尋常[5]。可以推定,董仲舒“天人三策”第一策策問與公孫弘元光五年策問的言辭差異,是局部性的而非整體性的。對比董仲舒和公孫弘兩人傳記的武帝策問全文,既有班固增加詔書文學(xué)性的可能,也有班固緊縮原文的可能。因為班固是史學(xué)大家,他的書稿還要經(jīng)皇帝審閱,對史料雖有修飾,但絕不會改變策問主旨。

         

        既然董仲舒第一策的武帝策問與《漢書·公孫弘傳》的策問主題一致,關(guān)鍵文辭相似,可以確定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應(yīng)在元光五年。

         

        二、“天人三策”是元光五年的同一主題問答系列

         

        僅確定了第一策時間,還不能肯定第二策、第三策一定隨在后面。應(yīng)從班固編輯過的武帝策問和董仲舒對策的內(nèi)部關(guān)系,看是否前后連貫為整體,以確定三策進行時間。

         

        第二策,是緊跟第一策的。班固說:“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fù)冊之曰?!笨磥矶偈娴牡谝淮螌Σ弑恢匾暎缓笥直徊邌?。但武帝對第一次賢良們的對策并不滿意,問是什么原因,并鼓勵直言:“今子大夫待詔百有余人,或道世務(wù)而未濟,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難行,毋乃牽于文系而不得騁與?將所繇異術(shù),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o:p>

         

        這次策問的重點是,朕盡心盡力了,天下仍然一片亂象:“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nóng)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云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mào)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庶幾乎!”因此,漢武帝要詢問古今治理辦法怎么貫通起來。

         

        第三策,是繼續(xù)追問天人感應(yīng)的,照應(yīng)前面兩次策問,這次,更明確天人感應(yīng)和陰陽吉兇。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yīng),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xí)于先圣之道業(yè),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dāng)世之務(wù)哉?條貫靡竟,統(tǒng)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fù)之?!对姟凡辉坪?,“嗟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朕將親覽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班固解釋接著第二策“于是天子復(fù)冊之”引出第三策。三策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是圍繞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符瑞來展開的,漢武帝在追問他的天命,即權(quán)力合法性。謂之“天人三策”,恰如其分[6]。

         

        因為主題一致,應(yīng)是董仲舒和公孫弘一起參與了對策,之后漢武帝繼續(xù)策問,董仲舒作為《公羊傳》的資深博士繼續(xù)參與對策,直到第三策。由于問答連貫性強,時間緊湊,前后照應(yīng),可推知這是開始于元光五年在不長時間內(nèi)完成的系列對策[7]。

         

        至于其他年份的漢武帝策問,比較重要的是元光元年五月,那次對策的結(jié)果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董仲舒正式受到漢武帝的賞識。不過那次策問的重點是:

         

        嗚乎,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yè)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漢書·武帝紀》)

         

        核心問題是“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yè)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與“天人三策”第一策的問題,即天人感應(yīng)的吉兇符瑞,沒什么相似度;與第二策問相比,缺少憂患意識;與第三策問更沒可比性。所以天人三策肯定不是在元光元年進行的。

         

        從策問主題、詔書前后連貫性和班固的連接文字,可確定“天人三策”是在元光五年依次進行的。

         

        三、“天人三策”幾處史實疑點,在元光五年都能解釋

         

        三策文本提及的歷史事實,也支持元光五年對策的可能性。很多學(xué)者的質(zhì)疑,都可得到解釋。

         

        第一策的“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從班固善于修飾詔書文辭的特點來看,這“褎然為舉首”是溢美之詞,對董仲舒聲譽日隆的肯定,不證明這次問策被定為第一名。

         

        第一策的“今臨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如從秦亡,劉邦被封為“漢王”(前206年)到元光五年(前130年),是77虛歲,也就是漢朝建政“七十余歲矣”,與史實一致。

         

        第一策屢次用“堤防”來比方教化。原文是:“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考《漢書·武帝紀》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決口,發(fā)卒十萬堵塞。兩年后的元光五年,董仲舒以黃河決堤為背景,勸說漢武帝重視教化,才順理成章。

         

        第二策的“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nóng)先,勸孝悌,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武帝首次舉行藉田儀式,應(yīng)在即位初期幾年[8]。勸孝悌,最早在建元元年[9]。崇有德,就是招攬人才,也是建元元年開始,后有多次舉孝廉、招賢良行動。到元光五年,登基十年的漢武帝這樣自述然后提問才正常。

         

        第二策的“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夜郎歸附漢朝是在建元六年,到元光五年,已是事實。但康居國在漢成帝時才“遣子侍漢”,此處不排除班固增飾。

         

        第二策的“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yīng)書者”,與元朔元年詔書“闔郡不薦一人”對應(yīng)。但郡國很多,人才存量各異,朝廷征賢良時交白卷的郡國不一定就一個或一次,不能臆斷。

         

        第三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董仲舒這個建議是在三策多次強調(diào)教化的基礎(chǔ)上所作的結(jié)論。若在武帝初期,聲望不高的董仲舒想都不敢[10],只有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駕崩之后才可能。這一年,雖然新丞相田蚡上任就罷黜黃老之學(xué),剛從監(jiān)獄被武帝赦免的董仲舒驚魂未定,不會再來一次“罷黜百家”的冒失建議。數(shù)年后的元光五年,在武帝壓制黃老之學(xué)成常態(tài)的時候,董仲舒進一步提出“獨尊儒術(shù)”才可能。

         

        在元光五年的立足點上基本能正確解釋關(guān)于“天人三策”的史實疑問。

         

        四、建元六年后董仲舒“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元光五年對策可證

         

        董仲舒的專長是《公羊傳》,主要談?wù)撽庩柤獌吹湼!⑻烊烁袘?yīng)。沒料到被小人暗算并觸怒了漢武帝,遭了牢獄之災(zāi)。董仲舒的弟子司馬遷這樣記載:

         

        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zāi)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zāi),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當(dāng)死,詔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史記·儒林列傳》)

         

        “是時遼東高廟災(zāi)”就發(fā)生在建元六年,主父偃盜稿,應(yīng)在元光元年之后,也就是董仲舒“出焉”之后[11],正得意的董仲舒突然禍從天降,從此“竟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司馬遷決不會說老師的假話。

         

        如果把“天人三策”確定在之后的元光五年,“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高度準(zhǔn)確。公孫弘在漢武帝問到天人災(zāi)異祥瑞的時候,直接地拍武帝的馬屁,只談祥瑞不談災(zāi)異?!稘h書·公孫弘傳》記載::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yīng)。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yīng)矣。故陰陽和,風(fēng)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而且,公孫弘提出了更實用的禮儀為主、賞罰為輔、任官親民的政治原則,所以被漢武帝親自“擢為第一”。作為老一輩公羊?qū)W大師的董仲舒,卻不敢正面回答最擅長的“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或“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zāi)異之變,何緣而起”的問題。在簡單搪塞了一些天人感應(yīng)的套話之后,卻大談仁義教化。王者應(yīng)該“任德教而不任刑”。要得到祥瑞,必須設(shè)立太學(xué)、庠序等教化機構(gòu),以仁義禮教化人民。在政治實用性上比公孫弘更迂遠,在擅長的天人之應(yīng)上卻言不及義。

         

        董仲舒應(yīng)該回答的,應(yīng)是建元六年災(zāi)異的判斷“至于陛下時,天乃災(zāi)之者,殆亦其時也”[12]的深化,要說出喜歡神仙和上帝恩賜的武帝應(yīng)有的符瑞和避災(zāi)秘訣。但是談君權(quán)神授,必然涉及天帝警告帝王的災(zāi)異。董仲舒因言災(zāi)異獲罪招致牢獄之災(zāi)后,不敢展開這個話題,又不肯公孫弘那樣拍馬屁,于是只能敷衍塞責(zé)。漢武帝碰了釘子,所以第二次策問委婉一點,只問:為什么我勤苦治理,效果不明顯?他是希望董仲舒能主動轉(zhuǎn)到天人感應(yīng)的話題。豈料得到的回答是:“帝王條貫(求賢誅奸)同,然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庇^點仍是辦學(xué)校,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教化人民。

         

        教化,還是教化!董仲舒不肯乖巧一點自動轉(zhuǎn)到天人感應(yīng)、君權(quán)神授,武帝終于惱火了,第三次連珠炮責(zé)問。這次董仲舒一面誠惶誠恐謝罪解釋,一面仍然閃避陰陽天命,說什么“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用不會變天安慰武帝。而實際談的還是教化,不過提出帝王同時要積善,不與民爭利,用夏朝的“忠”德,最后還來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順?biāo)浦劢ㄗh。問心有愧的漢武帝遇到這樣的老頑固也就認栽了,這時指望董仲舒講出《春秋繁露》那樣的天人感應(yīng)的道理都難[13]。

         

        結(jié)果是,漢武帝三次“天人之問”,得到了“教化三對”。董仲舒對策的文不對題,被古今學(xué)者嚴重忽略和誤解[14]!這正是司馬遷轉(zhuǎn)述的“竟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由此反證了董仲舒對策在元光五年的最大可能性。

         

        五、元光五年之外的對策時間都不妥當(dāng)

         

        上面證明了“天人三策”在元光五年可能,下面證明其他年份不可能[15]。

         

        首先,建元元年不可能有“天人三策”。班固就沒注明“初即位”,這一年十六歲即位的漢武帝,也不具備親自對策的知識和心理準(zhǔn)備。

         

        《漢書·食貨志》:“十五入大學(xué),學(xué)先圣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劉徹剛過孔子的“志于學(xué)”年齡倉促登基。這時策問肯定不會觸及“天人三策”那樣高深的權(quán)力合法性問題。

         

        那次對策,公孫弘失敗,董仲舒則成功,應(yīng)是漢武帝認可了他的“公羊?qū)W”價值[16],所以被授官江都相。但這時候期待他高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給他個膽子都不敢。因為前兩年轅固生的壞運氣還籠罩著朝廷[17]。漢武帝的太傅趙綰和王臧,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力主儒學(xué)反對黃老之學(xué),稍一激進就很快被竇太后殘酷打壓[18]。青年漢武帝必須聽太皇太后的,他還不能獨立擔(dān)當(dāng)。

         

        朝廷的動蕩,雖沒牽扯到董仲舒,但是他也清楚自己的公羊?qū)W會被厭惡,應(yīng)該是主動辭官,從江都回到長安,這就是司馬遷說的“中廢為大夫”。

         

        建元五年(前136年)也不可能有“天人三策”。這時竇太后已衰老病重,武帝20歲了,已具有理性思考能力。武帝這年設(shè)置了五經(jīng)博士,專治《公羊傳》的董仲舒應(yīng)該被置為公羊?qū)W博士。不過這時武帝還難以從容探究權(quán)力合法性問題,一旦建元六年皇家祖廟火災(zāi),主父偃盜稿上奏,武帝沒多想就把董仲舒打入牢獄。雖然隨后赦免了他,但對董仲舒是致命的經(jīng)歷。隨著竇太后崩,武帝旋即復(fù)用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儒術(shù)反彈式報復(fù)??墒嵌偈嫘幕乙饫淞?,不敢再談?wù)撎烊烁袘?yīng)的災(zāi)異話題。

         

        元光元年(前134年)也不可能有天人三策。這年武帝策問內(nèi)容不涉及陰陽符瑞,董仲舒正好不敢談天人感應(yīng)。因為對策優(yōu)異,他恢復(fù)了名譽,和冤家對頭公孫弘一起被漢武帝賞識,并逐漸成為“舉首”。

         

        更晚的元朔五年(前124年)更不可能。雖然這年設(shè)置太學(xué)容易和董仲舒的三策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康居國臣服也在這幾年,但是都很牽強。如果真的在執(zhí)政16年時對策,武帝還會對天人感應(yīng)那么好奇嗎?肯定不會。

         

        可能性只在元光五年(前130年)。證據(jù)就是公孫弘傳記里的武帝詔書主題,與三策里的第一策主

         

        題相同。這年他的仕途熱情高漲了些,但是遇到了追問天人感應(yīng)的苦差,只能給出一個文不對題的對策來。伴君如伴虎,他不敢拿性命再賭一把。

         

        六、班固含糊前置三策時間,是尊儒的曲意回護

         

        以上梳理論述,從公孫弘、董仲舒同一策問可確定“天人三策”是元光五年進行的一個系列對策,參與對策的還有其他博士,但董仲舒是后來的關(guān)鍵人物。其中涉及的事實都能在元光五年得到解釋,“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在元光五年也符合司馬遷的記述,而且辨析元光五年之外的對策時間都不妥當(dāng)。于是可以定論:“天人三策”就開始于元光五年。

         

        也就是說,班固把三策時間置于董仲舒任江都相之前,是明顯的超前。但因為有司馬遷的明確記載,班固雖然有意從元光五年前置到做江都相之前,也不敢背離客觀真實具體到“武帝即位初年”,而是含糊地說“武帝即位”,并繞了一個彎子“舉賢良之士前后百數(shù),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他的意愿是在武帝剛繼位的建元元年。

         

        班固為什么有意誤導(dǎo)?因為他所處的東漢,儒學(xué)已成主導(dǎo)。班固想為儒家地位溯源,希望找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一個全能學(xué)者,公孫弘學(xué)術(shù)不行,田蚡在儒學(xué)上又沒什么建樹,最佳人選就是董仲舒。于是含糊地把“天人三策”提到盡量早的時間,以顯示董仲舒的先知膽量和“群儒首”的地位。其實這樣做,忽略了武帝初期儒學(xué)的艱難處境,主觀拔高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勇敢。

         

        幸虧班固還沒違背史家良知,基本沒涂改內(nèi)文,否則后代很難還原真相。有人要問,對這一重要對策,董仲舒的學(xué)生司馬遷為何只字不提?這和司馬遷的尚黃老思想有關(guān),他寫當(dāng)今圣上漢武帝,只寫他怎樣迷信神鬼感應(yīng),不提他的功績,對天人感應(yīng)的策問當(dāng)然沒興趣。何況他的老師言災(zāi)異惹禍,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文不對題的對策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有意缺失一筆。

         

        很可惜,到了宋代儒學(xué)復(fù)興時期,司馬光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dāng)今之得失”,更急功近利,把班固含糊的意愿挑明坐實了。在《資治通鑒·漢紀九》直接斷言董仲舒對策時間是武帝即位的建元元年,又在《通鑒考異》以《漢書》材料相互質(zhì)證,其貽害至今,給歷史還原帶來很大困難。

         

        今天學(xué)者要做的,是根據(jù)《史記》和《漢書》史料盡量還原歷史。不但要考據(jù),還要尊重文本主題進行總體研究,才能辨別出元光五年漢武帝、董仲舒之間問答的真相[19]。

         

        參考文獻:
         
        [1]郝建平.近30年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綜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13(4):103-107.
         
        [2]郭炳潔.近三十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研究綜述[J].史學(xué)月刊,2015(8):105-112.
         
        [3]丁四新.近四十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的三個階段[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9(3):10-17
         
        [4]李迎春.公孫弘第二次賢良對策時間考[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9(3):64-67.
         
        [1]《漢書·公孫弘傳》就很明確:“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xué)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
         
        [2]《漢書·董仲舒?zhèn)鳌?。凡本文引用“天人三策”原文均出自本傳?br> 
        [3]《漢書·公孫弘傳》記載:“時對者百余人?!倍偈鎱⑴c其中理所當(dāng)然。對策是略帶選拔性的政治咨詢活動。
         
        [4]學(xué)者張俊民談到,懸泉作為漢代重要的郵驛機構(gòu)具有榜示詔書的職能。通過比較出土漢簡和《漢書》所記詔書文字的異同,發(fā)現(xiàn)班固在編撰《漢書》時進行了文學(xué)性加工。作者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簡牘研究室專家,其言可信。班固對同一策問主題在不同人的傳記里措辭有異,也就容易理解。張俊民《懸泉漢簡與班固<漢書>所引詔書文字的異同》(《文獻》2013年第2期)。
         
        [5]《漢書·郊祀志》第五上:“高祖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憋@示這“制曰”很隨便。帝王紀的各篇,下詔都是“詔曰”。只有《董仲舒?zhèn)鳌贰豆珜O弘傳》前面解釋“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上策詔諸儒”,后面卻都加一個“制曰”,而非“詔曰”,更顯示策問可以增飾。
         
        [6]三次對策,被宋代之后學(xué)者稱為“天人三策”,是抓住了武帝策問的根本的。參見趙羽《“天人三策”篇名與文體考辨》(《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7年第3期)
         
        [7]認為三策順序有誤,或者班固強拉硬扯在一起的,不乏其人。余建平《“天人三策”文本順序考辨——兼論董仲舒賢良對策之年代》(《北京社會科學(xué)》2019年第6期)。
         
        [8]漢武帝舉行藉田儀式,可考的是在很晚的征和四年春三月,耕于鉅定,是快駕崩的時候。應(yīng)該是班固有漏載。因為文帝即位在第二年春正月就藉田親耕,文帝十三年又親耕勸農(nóng)。武帝的繼位者昭帝,在即位第一年就勤耕于鉤盾弄田。武帝在元光五年前也藉田親耕,是應(yīng)有之事。參見《漢書》卷一至卷十二各個帝王紀。
         
        [9]《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夏四月己巳,詔曰:‘……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順孫愿自竭盡以承其親,外迫公事,內(nèi)乏資財,是以孝心闋焉,朕甚哀之。’”
         
        [10]當(dāng)時董仲舒不過一個普通博士,在景帝時任命的,到武帝時代作為賢良對策后,才逐漸成為公羊?qū)W專家之一,另一個是老資格的胡毋生。參見《漢書·儒林傳》。
         
        [11]建元六年六月發(fā)生的高廟災(zāi)異,次年也就是元光元年主父偃入關(guān)進長安,晉見將軍衛(wèi)青。前后間隔時間不長,所以司馬遷用了一個“是時”。因為元光元年五月董仲舒對策成功,故竊稿下獄應(yīng)在這之后。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12]董仲舒對皇家災(zāi)異的推斷很大膽,甚至用“天災(zāi)若語陛下”的神媒口氣教訓(xùn)皇帝。見《漢書·五行志》卷27。
         
        [13]感應(yīng)學(xué)說是董仲舒建構(gòu)天道信念和天道哲學(xué)的神經(jīng)中樞。漢武帝問的就是這個核心問題。見余治平《天人感應(yīng)的發(fā)生機理與運行過程——以《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為文本依據(jù)》(《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8年第5期)。
         
        [14]徐復(fù)觀認為,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現(xiàn)實政治問題為主,他的天的哲學(xué),在力求概括中反居于不太重要的地位”是察覺了異常的。見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頁)。
         
        [15]許多學(xué)者提出的觀點,不能自圓其說。郭炳潔《近三十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研究綜述》(《史學(xué)月刊》2015年第8期)。
         
        [16]《史記·儒林列傳》:“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xué),而上亦鄉(xiāng)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xué)之士。自是之后,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闭f明董仲舒的儒學(xué)地位,是在漢武帝建元元年逐漸被公認的。
         
        [17]《史記·儒林列傳》:“今上初即位,復(fù)以賢良征固?!鞭@固生,這個被竇太后羞辱發(fā)配到清河國去的老頑固儒生,時年九十歲,也被武帝征召來了。標(biāo)志著儒學(xué)的復(fù)興,但也是乍暖還寒時候。
         
        [18]《史記·儒林列傳》:“上(武帝)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后皆自殺。”
         
        [19]也有學(xué)者猜到了最合適的時間是元光五年,但證據(jù)不足。李迎春《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時間考》(《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第4期);劉國民《董仲舒對策之年辨兼考公孫弘對策之年》(《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04年第3期)。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