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繛槿手?,行孝之道 ——東??蛷d論孝道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06-03 20:06:12
        標簽:為仁之本、行孝之道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為仁之本,行孝之道

        ——東??蛷d論孝道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四月廿三日壬午

                  耶穌2021年6月3日

         

        孝德具有共通性,不少學派宗派都講孝,但大多講不到位,不知其道。例如耶教,其十誡中有一條就是要孝敬父母。但耶教的孝敬與儒家的孝道存在本質區(qū)別。耶教強調,對父母的孝敬和對家人的愛,不能超過對耶穌的愛。馬太福音說:“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如果孝敬與信仰產生矛盾,耶教徒必須唯耶穌是從,即使疏遠乃至仇視親人也在所不惜。馬太福音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或說:“儒教的天命天意同樣是大于對父母之愛的,這與耶教并沒有什么不同。”東海曰:大不同。儒家把孝悌當做“為仁之本”,意味著對天命天意的敬畏必須落實于孝悌,以孝悌是敬天的表現和成仁的基礎。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忤逆,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說出“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之類邪言惡語。

         

        唯儒家孝而有道,對孝的闡述和規(guī)定最為中肯正確,最合人道之常,可稱為中道之孝。關于孝道,四書五經各有直接或間接的論述,《孝敬》最為集中。

         

        中華文化只有孝敬父母的孝經,沒有愛護子女的愛經。因為孝敬是一種文明,需要相應的文化滋養(yǎng);而愛護子女是一種生命本能,不需要強調。(注意,愛子女雖是本能,怎樣愛子女也需要文化教導。愛子女不當,也會害了子女。慣子如殺子,此之謂也。)

         

        故我說過,弒父罪最大,殺子更可怕。殺害無辜子女,意味著動物本能都喪失了,那是徹底物化的表現,真正禽獸不如。奈何這個時代惡父惡母特別多,殺子殺女事例時有所聞。面對那樣反常的父母或父母反常的憤怒,為人子者暫時逃離是必須的,逃離才是孝道。對此孔子早有訓示:小棒則受,大棒則逃。

         

        父父子子,父有父道,子有子道,父子天倫,各盡天責。于兒女而言,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即使父惡如薩達姆或者瞽叟,為人子者不可不盡孝道。當然,盡孝的方式因父母不同而異。對于薩達姆型,宜諍,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對于瞽叟型,宜順,殺之不可得,求之常在側。

         

        反掉儒家就反掉了孝道。罵父打母,弒父殺母,父子相殘,人間大惡,歷代雖有,并不常見,五四之后層出不窮,而今更是習以為常。有其果必有其因,根本原因就在于反儒。反儒反掉了五倫五常和孝道,父不父、子不子、父殺子、子殺父就是邏輯的必然和因果的必然。

         

        有些人即使還講孝道,卻不明孝道,孝而無道。貪官惡吏和犯罪分子中不乏以孝子自詡者。但它們不知道,為政而腐惡,為人而犯罪,就是最大的不孝。不仁者不能愛人不能愛親人,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孝子的一大特征是“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子者,成德成仁,人格、道德和精神一切健康,除了生病讓父母親擔心,其它方面都不需要父母操心。這是孝子的本分,孝道的基礎。腐惡犯罪,貽害父母,人都做不好、做不成,非人化禽獸化了,還講什么孝道!

         

        傳教育部大院東墻刻著二十四孝圖,雖然動機可嘉,未免太沒文化。佛教中人創(chuàng)作的二十四孝,多數事例非正常甚至非正義,反科學而又反文明,不宜宣傳和學習。關于二十四孝,拙著《春秋精神》中有過批判。不讀東海之書,不通中道之理,不懂為人為政之道也。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今國人生兒育女的愿欲空前淡化,不明孝道亦是原因之一,不知道主動斷子絕孫,就是一種大不孝。

         

        當然,不愿生養(yǎng)的原因和理由因人而異,有家庭的、社會的、觀念的、經濟的種種原因。其中一個頗為普遍的理由是:生活太苦,自己沒出息,何必再讓孩子來受苦。這個理由完全不成立。兒孫自有兒孫福,古往今來,出身于貧苦之家或父母沒出息的君子豪杰多得是。舜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傳譚嗣同就義前與妻子訣別。其妻嘆息沒有孩子。譚嗣同說:“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這個回答,貌似高大上,其實不成立。這是絕望之言,把中國看死了,把未來看死了,也把孩子看死了。為什么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仁人義士呢?

         

        在馬邦講孝道,稱孝子,太奢侈。很多人不是父不父子不子,而是人不人鬼不鬼。首先恢復人樣,再說盡孝不遲。邪教徒黑社會先回歸正道,貪官惡吏暴徒先改惡從善,后繼無人的先生養(yǎng)孩子,把香火延續(xù)下去,然后再說來孝吧。

         

        儒家最重視孝道,以之為治國要道,故有以孝治天下之說。自由派批判儒家,理由之一是認為,儒家強調孝道,是將政府的養(yǎng)老責任推卸給子女。殊不知,孝道體現在政治上,就要“善養(yǎng)老”,不僅要養(yǎng)老,而且要善養(yǎng),禮敬。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o:p>

         

        歷代儒家王朝,無不高度重視養(yǎng)老,都建立了相應的養(yǎng)老制度?!抖Y記·王制》記載:“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敝袊酿B(yǎng)老制度可以追溯到有虞氏,即舜帝的時候。傳統(tǒng)王道和西方民主政治,都可以建立健全養(yǎng)老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唯馬家不行。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