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的體系構成
作者:張法(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4期
中國藝術有自身的源起、展開、演進,并形成與西方藝術有所不同的體系構成。明了這一中國特色,對于中國藝術在世界現(xiàn)代性進程中,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演進,且因中西復雜互動而形成的當下藝術現(xiàn)狀,會有更深理解。同時,對于現(xiàn)代學人在中國古代藝術書寫上多以今天的藝術體系為基點,到中國古代歷史中按圖索驥地選取材料建構中國古代藝術史,會有新的體悟。
中國古人的藝術觀念,遠古起源是怎樣的,在先秦的定型是怎樣的,以及在秦漢以后是怎樣演變的,在整個進程中形成了怎樣的體系結構,下面予以呈現(xiàn)。
一、藝:起源探討與定型于禮
中國藝術的起源,從觀念形態(tài)的形成看,與如下的文字相關:藝、術、數(shù)、方、工、技、伎、匠。這八個詞,后四詞關聯(lián)到具體的技術,前四詞不僅與具體技術相關且還有超越具體技術的觀念內(nèi)容,其中的藝,不僅與技術和觀念相關,還與觀賞性相關,從而最為重要。藝之觀念,是一個充滿爭議而需要精細研究的大問題。但從《周禮·保氏》提及的六藝來看,可以得出兩點,(1)藝逐漸形成了禮、樂、射、馭、書、數(shù)的體系。(2)藝是在儀式中形成自己的體系的。把技術用儀式的觀念加以提升,就成為藝。
中國遠古產(chǎn)生的藝術觀念,經(jīng)過夏商周千余年歷史演進和先秦文化的理性化轉變之后,體系性地體現(xiàn)于《周禮·保氏》的“六藝”。六藝成為中國的藝術觀念從先秦到后世演進的一個起點。在從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早期文明的演進中,禮的內(nèi)容有了初步的分層。一是與國家管理相關的技術體系,特別是在朝廷與儒學的合一中,關注家國天下的治理,以禮、樂、文為基本結構,形成以文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可稱:文之藝。二是既與國家的國運管理相關又與各階層的命運探求相關,與中國宇宙結構觀中虛的一面相連,是以術數(shù)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可稱:術之藝。三是在技術分流中,對應中國宇宙虛實結構觀中實的一面,以實在的規(guī)矩尺度和手工之技去把握技術,在社會階層分為士農(nóng)工商之后,主要與工的技術相連。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社會后期,產(chǎn)生了兩種同樣重要的流向,一是中唐以后特別是宋以后,在士人的中隱庭院園林中,產(chǎn)生了一種士人雅趣的玩之藝。二是宋代都市公共娛樂空間瓦子勾欄形成后,產(chǎn)生了具有大眾趣味的表演性的伎之藝。要而言之,藝在先秦以后的文化轉型以及秦漢以后的文化發(fā)展中,分為五大不同的方向,決定了藝在古人觀念中的基本走向和復雜關聯(lián),形成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體系結構。下面就對藝的五大方向流變,作一基本的梳理。
二、文之藝
文,由最初的巫王的美的外觀,演進為整個儀式的美的外觀。儀式中的各大因素,人以及人之身和人之言、食器、樂器、玉器、絲帛、音樂、舞蹈、裝飾等美的外觀都可以稱為“文”:“文章者,禮樂之殊稱也”。再放大到整個宇宙,日月星,乃天之文,山河動植,乃地之文。在遠古儀式的演進中,正如藝成為技術體系的總稱一樣,文成為美的外觀的總稱,就藝與文都是禮的重要構成和在禮中具有等同重要性來講,藝就是文。
文,雖然作為普遍之美,以及作為新的大一統(tǒng)的禮制之美的原義還在,但具有高級性和高尚性的語言之美經(jīng)常占有了文的專義,并與其他之美區(qū)別開來。簡而言之,文,在遠古是儀式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一切色、聲、味之美,在秦漢之后是朝廷、士人的語言運用和語言作品之美。
文字經(jīng)典的代表“六經(jīng)”被稱為“六藝”。六經(jīng)、六學、六藝是儒家經(jīng)典中三種所指相同只因強調重點不同而可以互換的詞匯?!八嚒币驗殛P聯(lián)著作為語言作品權威的六經(jīng),而保持著文化的高位。因為語言作品在社會文化中位居高位,漢人對作為語言作品的圖書進行的技術性歸類,也被稱為“藝文”。這一以六經(jīng)為六藝的指稱使藝保持在文化高位,反映了漢人的認識。當兩漢求藝之實的章句之學的主流地位被魏晉求虛之妙的玄學取代之后,藝在文化主流的位置,開始以兩個特點體現(xiàn)出來。一是在語詞出現(xiàn)的頻率上,六藝被六經(jīng)取代,這一現(xiàn)象從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開始到《隋書·經(jīng)籍志》得到定型。二是藝進入文化中位的“術數(shù)”和“方技”之中。
三、術之藝
藝從文向術的移位,基本上是在魏晉南北朝形成的,主要體現(xiàn)于正史中的“藝術傳”—“方伎(技)傳”中,這種分類發(fā)展成之后正史寫作的固定類型。具體來講,有《晉書》《周書》《北史》《隋書》《清史稿》的“藝術傳”,《三國志》《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的“方技傳”,《北齊書》《舊唐書》《明史》的“方伎傳”,《后漢書》的“方術傳”,《魏書》的“術藝傳”。這類藝術—方伎—方技—術藝的內(nèi)容,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定型。方技和藝術,總的來講,從漢代到清代,在正史這一主題的史傳中,是同一內(nèi)容的兩個名稱。
《世說新語》中專有《巧藝》一類,內(nèi)容共14條,關系到繪畫以及書法、建筑、棋類、騎射,都是從理性角度論及“藝”的高超巧妙。同時在此章之前,有《術解》一類,共11條,關系到相墓、法術、醫(yī)術、音律等,還有部分的神秘內(nèi)容?!妒勒f新語》的分類透露出在藝的演進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為時代主流,體現(xiàn)在正史的藝術—術藝傳或方術—方伎—方技傳中,從魏晉一直延續(xù)到明清。一種是與術數(shù)相區(qū)別的實用化的“藝術”,雖有巧妙乃至玄妙,但更具理性意識。后一種方向,在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初瀾,到隋唐有質的定性,在明清得到定型。這一新方向的出現(xiàn)和演進,主要體現(xiàn)在正史和史書之外的各種圖書目錄以及士人話語中。
唐宋時期之所以從術數(shù)之藝中產(chǎn)生出雜藝術,在于士大夫庭院的發(fā)展,以及與之相關的隱逸思想的演進所產(chǎn)生的士人雅趣。這一雅趣對朝廷產(chǎn)生影響,進而對整個文化生活產(chǎn)生影響。唐宋以后,正史中呈現(xiàn)了雙峰并峙的現(xiàn)象,在藝術—方技傳中,藝術等同于方技,可名之為:術之藝。而雜藝術不同于方技,可名之為:玩之藝。這里必須補充一點,以上呈現(xiàn)的只是正史所代表的主流觀念的變化,如果把眼界放開一點,主流所呈現(xiàn)的觀念變化早在顏之推《顏氏家訓》中就有所體現(xiàn)??疾臁额伿霞矣枴放c正史的異同,可以體會觀念演進的復雜性,體會地方基層的士人文化與中央朝廷的主流文化之間存在著可見與不可見的錯位與互動。
四、玩之藝
藝從中唐士大夫的園林中產(chǎn)生出來的新質,在宋代士大夫的庭院中進一步演化,構成了“藝”的新內(nèi)容。它不但結合著釋道的閑適、養(yǎng)生、修心觀念,而且把孔子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織入進來,使藝之一詞形成新的詞義內(nèi)涵。這種新型的“游之藝”在兩宋成為從官方到民間的普遍意識。但兩宋之游,把孔子的儀式技術之游,改變?yōu)樵诰戮邮彝ピ褐械馁p玩,因此可稱:玩之藝。
玩之藝的存在,主要體現(xiàn)在宋代的目錄學著作中。官方在撰寫正史經(jīng)籍志—藝文志時,蓋因有藝術傳—方技傳作為對照,把玩之藝定義為“雜藝術”。目錄學著作中從宋代早期的官修圖書目錄《崇文總目》始,正史中“雜藝術”的“雜”字就被去掉。雖然“雜藝術”一詞并未因“藝術”一詞的新用而消失,而是一直還在用,直到清代,錢謙益《絳云樓書目》仍標“雜藝類”,錢大昕補著《元史·藝文志》亦標“雜藝術”。但在宋代,這一脫掉了“雜”的限定語的“藝術”,成為代表新風尚的專詞。它在內(nèi)容上與方術(方技)有本質不同。這一新型“藝術”在兩宋的無論官修還是私著的著錄中,都占據(jù)主要地位。
《玉?!贰蹲裆斯{·燕閑清賞箋》《夜航船》《看山閣閑筆》這四大不同寫作風格的類書,對于庭院的游之藝,顯出了兩種同中有異的方向:一是從《玉?!返健犊瓷介w閑筆》把書畫及相關藝類歸進文學類,以提高玩之藝的品級。二是《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代表的方向,形成以琴、棋、書、畫為主體,包括文玩、茶、香、花等在內(nèi)的玩之藝的庭院藝術體系。前一種方向最后沒有成功,但其中的內(nèi)容被吸收;后一種方向得到定型。以上述四部著作為基點,再擴展到從唐宋到元明的史書以及其他相關著述,可以呈現(xiàn)玩之藝在歷史上的基本演進:第一是棋類,第二是畫類,第三是書和琴,它們在明初正式從經(jīng)部的小學類和樂類進入藝術部。在琴棋書畫中,琴書畫一道,轉變了棋的兵術之味和術數(shù)之旨,而成為高雅的庭院之趣。
五、伎之藝
宋代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在京城中有了供全民共享的公共娛樂場所:瓦子勾欄。在唐代以教坊為中心而延伸到社會各處的官伎、家伎、營伎、市井伎、私伎等演藝人員,以及佛寺道觀的各種教義俗講宣講者,到宋代演變?yōu)橐怨矈蕵穲鏊鶠橹行牡募克嚾后w。伎成為宋之前倡、優(yōu)、伶、說等表演人員的總稱。伎通技,是有技術之人,藝與技相對,強調中國型技術虛實結構中虛的一面。
宋代伎藝是一種新型的體系組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以娛樂場所為基點,呈現(xiàn)出伎之藝的結構發(fā)展?!稏|京夢華錄》寫北宋汴京的瓦子勾欄伎藝,列了約30項?!抖汲羌o勝》寫南宋臨安的瓦子勾欄伎藝,羅列更多。這些都市娛樂演出,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技術和巧妙。由以上四本兩宋的著作對伎藝的呈現(xiàn),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歌舞樂和戲曲,二是各類說書,三是各類百戲。在宋以來的各類伎藝中,兩種藝術類型不斷在向精英化和文人化方向提升,這就是小說和戲曲。當然這兩種類型盡管不斷提升,也仍然面向各個階層。小說雖然產(chǎn)生了具有濃厚文人意識的作品,如四大名著,但更多的作品是大眾小說。戲曲產(chǎn)生了具有深厚文人意識的曲類,如昆曲和京劇,但更多的仍是大眾戲曲??偟恼f來,這三大類伎之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基本上屬于由社會地位低下的藝人形成的大眾娛樂圈層。這一領域的伎之藝與士人庭院的玩之藝有所交迭,宋代以來官僚的家中都養(yǎng)有歌舞伎,各類伎人的家中器具也深受士人趣味的影響。然而,從宏觀角度看,士人庭院的玩之藝與瓦子勾欄的伎之藝形成了雅與俗、精英韻味與大眾趣味的明顯區(qū)別。
六、工之藝
中國文化在宋代進入新的時代。宋遼金西夏的南北互動,海上絲路帶來的世界互動,新型的都市繁華和商業(yè)繁榮,使本具豐富潛能的藝,在都市庭院的玩之藝和瓦子勾欄的伎之藝中得到大發(fā)展的同時,工的一面得到凸顯。從傳統(tǒng)的承接來講,從《考工記》中工的體系和《莊子》中關于輪扁斫輪等工的思想,到宋代以來各行各業(yè)之工,工之藝按自身規(guī)律在發(fā)展。宋初李昉等奉敕編修的《太平御覽》為了對藝的多種面相進行新的把握,使用了“工藝部”術語。此部實際包括了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射、御、算,這是對禮之藝傳統(tǒng)的承繼。二是書、畫、博戲、棋類,這是對唐宋以來庭院玩之藝的總結。三是巧,用來面對宋以來工之藝的勃興。在“巧”中,引了從《考工記》以來的各種“工有巧”的話語?!短接[》的“工藝”一詞把玩之藝、伎之藝與工之藝關聯(lián)起來,考量的正是“工之藝”極為突出、惹人關注的現(xiàn)實。本來,工之藝的藝在本質上,與禮之藝、文之藝、玩之藝、伎之藝,確有相通的一面,《考工記》講工的四大要點“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說的正是在虛實合一的宇宙觀中,器物也由虛實兩部分構成。工之巧,同樣需要把握器物之虛和宇宙之虛,只是內(nèi)蘊宇宙之虛的器物之虛,又一定要從工之實上體現(xiàn)出來。宋以后,藝主要體現(xiàn)為庭院的玩之藝、娛樂場所的伎之藝和以各生產(chǎn)行業(yè)為主的工之藝,三大方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
總結討論
以上對藝的起源和演進所作的呈現(xiàn),使我們對何謂中國古代“藝術”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以藝術進入中國現(xiàn)代進程中已有狀態(tài)為基點再回望歷史,可以簡括四點如下。
1.藝術在理論上的語義內(nèi)涵。雙音節(jié)詞“藝術”,回到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古代,以“藝”為主。藝是技術,但按照中國文化和中國思維的特質,講的是一個大體系中的技術。中國宇宙觀乃虛實結構,以此生發(fā),中國的技術體系和技術語匯也有與虛實相關的兩個方面。與技術相關的四個基本語匯藝、術、工、技中,藝和術主要與虛實合一的“虛”相連,工和技主要與虛實合一中的“實”相連。
2.藝術在歷史上的演進流變。遠古之時,藝關聯(lián)到以用木技術為主的各類技術來源和提升以及在儀式中的定型。夏商周是禮之藝的完善和體系化時期,先秦兩漢,藝的主潮轉為語言之美的文之藝,從三國西晉到南北朝到隋,藝的主潮是歷、律、算、卜、相、醫(yī)等,以及與之相關或相通的書、畫、棋、射為一體的術之藝。隋唐而下的宋元明清,藝的主流一是從士大夫的庭院居室文房中產(chǎn)生出來,演進為玩之藝的體系。二是從都市公共娛樂場所的表演中產(chǎn)生出來,形成伎之藝大潮,特別體現(xiàn)在戲曲和小說的興盛上。三是隨都市發(fā)展和經(jīng)濟興盛,生產(chǎn)行業(yè)的工之藝顯露頭角,形成工之藝的大潮。玩之藝、伎之藝、工之藝相互交迭,又與一直存在的文之藝和術之藝,形成五流并存而又主次有分別、上下相交替、相互可進入的藝的整體。
3.藝術演進流變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動因。中國古代之藝,之所以出現(xiàn)以上六大方面的依次展開和演進,在于藝術與文化核心之間的互動。從遠古到三代乃至春秋戰(zhàn)國,禮都是文化的核心,從而藝體現(xiàn)為技術—觀賞—政治合一的禮之藝。兩漢儒學成為主流,從而形成了以精研六經(jīng)和文字運用為主的文之藝。魏晉南北朝,玄學風起和佛道成勢,使術之藝成為主潮。中唐兩宋以來儒道釋思想的互補,在士大夫中形成了都市庭院里以詩詞文琴棋書畫為主導的玩之藝。兩宋以來的都市繁榮和勾欄瓦子的出現(xiàn),帶動了市民趣味興起,促成了伎之藝;兩宋以來的技術進步、工業(yè)產(chǎn)生、手工業(yè)發(fā)展,勃興了工之藝。總而言之,一方面,藝術的豐富展開成為社會文化和思想展開在藝術上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社會文化和思想的變動又是藝術得以豐富展開的內(nèi)在動力。
4.藝術在文化上的核心要點與基本定位。藝雖然展開為六大方面:禮之藝、文之藝、術之藝、玩之藝、伎之藝、工之藝,但又有自己的核心,這就是:文。具體來講,在前期的禮之藝、文之藝、術之藝的展開和互動中,以儒學思想和朝廷美學為基礎的文之藝是整個藝的核心。在后期的術之藝、玩之藝、伎之藝、工之藝的展開與互動中,以士人庭院為基礎的玩之藝是核心。中國之藝的核心從前期朝廷之美的文之藝到后期士人之美的玩之藝的演進,都是以文為核心的,突顯了中國古代藝術體系的特征。
上述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之藝的基本內(nèi)容,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現(xiàn)代性歷史進程中,在中西互動的新境遇中發(fā)生新變的基礎。當中國由文之藝、術之藝、玩之藝、伎之藝、工之藝為基本結構的藝術體系,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中,一是面對西方18世紀形成的美的藝術而進行的中西互動,產(chǎn)生了中國現(xiàn)代由文藝所統(tǒng)攝的藝術體系。二是西方的美的藝術隨著電影、攝影、電視、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隨著與美的藝術相關,又與美的藝術有異的各類藝潮的出現(xiàn),西方的藝術體系,也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在這一全球藝術的大變局之時,重思中國古代藝術的體系構成,對于我們?nèi)绾卧诠沤裰型獾膹碗s互動中,思考藝術這一具有人類本質性的現(xiàn)象,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