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余部。 |
《論語·公冶長》
——見之行事:在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
作者:楊朝明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七月十九日丙午
耶穌2021年8月26日
作者簡介
楊朝明,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摘要
要理解《公冶長》與前幾篇的呼應關系。上一篇談到人首先要自覺,通過自覺而覺他,才能把握真正的自己,這一篇通過具體的人來談這樣的問題。要綜合理解各章,把握各章精神,通過文本的表與里、名與實,在始與終、進與退的意義之間,去感知生命的溫度,理解生命的意義?!豆遍L》全篇28章大致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14章談孔子弟子,好像一個整體;后十四章談歷史人物,最后又回到孔子弟子,實際是有孔子四教文、行、忠、信的邏輯順序。就像孔子作《春秋》不欲“載之空言”而“見之行事”那樣,這一篇結合具體人物、具體事實,闡發(fā)為人處世之理。本章談歷史是為了談現(xiàn)實,往后看是為了往前看,是為觀照當下。在走進《論語》的每一篇章時,都既要見樹木,又要見森林。只有看到《論語》的整體、全體,才可能更接近《論語》編者的用意。
各位同道,下午好!現(xiàn)在我們讀到第五篇《公冶長》篇。《論語》作為一部書,我們一定要把它的每一章與全篇、全書聯(lián)系起來看。看每章分屬哪一篇,最終又都歸屬到《論語》中的哪個位置。關于這一篇,我談三個問題:
一、要理解《公冶長》與前幾篇的呼應關系
我們知道,孔子往往“即物窮理”而不空談義理,注重現(xiàn)實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就像孔子作《春秋》不欲“載之空言”,希望“見之行事”那樣,《公冶長》這一篇便結合具體人物、具體事實,闡發(fā)為人處世之理。
我們曾說,我們一定要把《論語》放在一個文明之中。第一篇《學而》是在總體上講修身做人,由《學而》在《論語》中的位置,由《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來看,應當把它從文明的高度進行觀照?!墩撜Z》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宋代后出現(xiàn)了“四書”,“四書”的地位高于“五經(jīng)”,而四書中最重要的還是《論語》。先讀懂《論語》,再理解別的經(jīng)典可能更好一些。今天讀《論語》的第五篇,就要聯(lián)系到前四篇。第五篇《論語》記錄孔子評價弟子與其他時期、其他國家還有魯國的人物。我們不禁會問:《論語》的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些材料放在《公冶長》第五呢?
《公冶長》和前四篇有內在的關聯(lián),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可以理解為對前四編的一個總結、落地。第一篇《學而》總體上談如何修身做人;第二篇《為政》談如何管理社會;第三篇《八佾》談君子應循禮而動;第四篇《里仁》篇談如何成就仁德,前四篇的邏輯聯(lián)系還是很明確的?!墩撜Z》前四篇的邏輯敘事,雖然也談到了許多具體的人,但是說理性更強。到了第五篇《公冶長》,《論語》的編者就通過具體的人來講述如何成就仁德,這是理論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此篇先后出場了一系列古今人物,編者就是想通過這些人物表現(xiàn)《論語》的主旨。所以,大家讀《論語》的時候,要先進到文本中去,把《論語》搞清楚。搞清楚文本后,便會發(fā)現(xiàn),看起來《公冶長》是在談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具體的問題,實際卻暗含深意。
作為一個人,首先必須有做人的自覺,沒有自制、自修、自省,就無法真正“自覺”。一個人因“自覺”而自在,因自覺而“覺他”,從而“以明德引領風尚”,引領世人,引領社會,這才是合格的為政者、在上位者。儒家之所以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用意在于突出君、父、夫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對他們提出更高要求。因為誤解太多,正本清源、撥亂反正需要有耐心。在中國古代,士和貴族有地位、有身份,既然地位高、身份顯,就應該有境界、有德性。他們先自覺,主動擔當。讀《儀禮》,會發(fā)現(xiàn)許多古禮前都冠以“士”,比如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士喪禮等。為什么是“士”?其實意義悠遠,許多人對禮樂文化缺乏了解,甚至鄙夷禮儀,因為他不知道禮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禮記?喪服四制》說:“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绷私舛Y的產生及其本質,就會生發(fā)敬意與敬畏。《論語》恰是培養(yǎng)士君子的管理學,所以我們要盡力學習,認真研究,盡力走近《論語》的思想與義理之中,從復雜文本中抽象出其中的精神意義。
剛才立林和衍華都談了“道器之辨”問題,其實這也是人的格局與境界問題。形而上、形而下是統(tǒng)一的,道與器是一個“一”,“道器不二”。道器關系,是抽象和具體,是一個整體。從金文看,作為會意字的“道”很生動,不難悟出:作為抽象的概念,道就是人生的信仰和價值;從具象的角度,道就是人之行走的方向性問題??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焙螢椤奥劦馈??上次我們進行了一些討論。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边@里說的是境界,給人的印象很深刻。不同境界的人“聞道”會有各不同表現(xiàn)。那么,下士聞道,何以大笑?因為他是下士。正因為他是下士,才很難真正理解道。他如果不笑,道也許就不會像老子說的那樣“道可道,非常道”,雖然“道不遠人”,未必人人知道??鬃右簧蟮?,畢生求道,他心中的道是治國平天下,他有對“道”的執(zhí)著,所以才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孔子的格局。由此,我們想到王國維先生的“高格”說。他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如果沒有境界,不可能成為仁人志士。人的修為足夠之后,才能逐漸領會這一點?!墩撜Z》中“德不孤,必有鄰”,也是境界問題,讀《論語》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境界。
再看《公冶長》這一篇,它通過商朝末年以來的伯夷、叔齊等賢人、通過春秋時人以及孔門弟子來表達何為有格局的人。就像到孔廟中去瞻拜,我們看到大成殿以及兩廡的那些圣賢,看到那些先賢先儒,也會生發(fā)出許多思考,會思考這些人為什么會受到尊敬,為什么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在《公冶長》中,《論語》編者借孔子之言,羅列了許多人物,通過他們進行評論,這實際是談德性、談人格和境界。人不自覺,如何覺他?有了仁德,才有覺他能力?!墩撜Z》的編者也一定寄予了希望,希望通過《公冶長》使人們理解他們,從而生發(fā)自覺,進而使更多的人得到醒覺,就是通過自己的自覺讓更多的生命之花綻放。提升境界,把握自己,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內心。
二、要綜合理解各章,把握內在精神
世上人物千千萬,每個人秉性不同,環(huán)境有別,喜好各異,因而接人待物、為人處世的表現(xiàn)也因人而異。這正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所說:“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定。”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畢竟應有特定的遵循,《成之聞之》說得好:“天降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著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弊鳛樯鐣?,每個人都必須認同基本的人倫,都應尊道順德。對“大常”或“天?!钡恼J知不同,格局就不一樣。
怎么樣才能感知到生命的溫度?怎么樣才能自覺“覺他”?在生命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公冶長》各章大都談孔子弟子、各國人物,通過不同具體人物的特定事跡,來表達為人處世的原則。要綜合理解各章,把握全篇精神,就需要我們走進其中的每一章,通過文本的表與里(或隱與顯)、有些章節(jié)的名與實,或在做人的始與終之間,或在某些人物的進與退之間,去感知生命的溫度,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一)在表與里之間。表與里,就是隱和顯,或者表象與實質。學《論語》大家都會注意到,其中每一篇的第一章都很重要,都不要等閑視之。
本篇首章談公冶長,他可是孔子的女婿,把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什么樣的人,做父母的一定是“用心”的,正因為如此,才值得特別注意。公冶長“在縲紲之中”,這是一種“表”,普通人人會認為,公冶長坐監(jiān)獄,一定不是好人。但孔子卻看到了“里”,看到了“雖在累紲之中,非其罪也”。
接下來的第二章談南容,這是談孔子為侄女擇偶。即使按照我們一般人的俗見,侄女與女兒一樣,孔子也會同樣用心。南容的特點是什么?是無論邦有道、無道,他都能夠做得很好。尤其“邦無道”時,他能“免于刑戮”。南容與公冶長,一個得“免”,一個未“免”,在表象背后,談的都是做人,談做人的表象與本質。什么樣的人才能“免于刑戮”?“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一種方式,是一種智慧。邦有道,不用選擇,踏踏實實做事就是了。而面對“邦無道”的局面,有仁德的人如何出處進退,這是孔子經(jīng)常談論的話題。《衛(wèi)靈公》第七章記孔子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笨鬃拥膽B(tài)度也很明確,對史魚僅稱“直哉”,而稱贊蘧伯玉為“君子”。本篇第二十一章記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笨鬃訉幬渥?、南容能夠審時度勢表示贊許,表明他注重權變??鬃又鲝垺坝弥畡t行,舍之則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能夠依時而動,審時度勢來決定自己出仕與否。
關于南容,《論語·先進》也說到了他:“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笨鬃痈绺缑掀?,或者先孔子而去世,所以孔子替侄女主婚。這一篇把公冶長。南容安排在前兩章,可謂用心。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幾句詩反復誦讀。這句詩的意思是:白色玉石上的污點可以磨掉,言語中的錯誤卻無法收回,所以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他在國家無道、政治黑暗時就把自己隱藏起來,處理得比較合理。
至于《公冶長》如何獲刑,本章雖未明說,但孔子已說得很清楚——“非其罪也”。我們認識問題、認識人的時候要學會“耳目役心”,要從現(xiàn)象出發(fā)看本質,就會領悟更多道理。所以,對于我們最喜歡、最親近的人,一定提醒他“就有道”,“見賢思齊”,遠離小人。
(二)在名與實之間。第三章談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孔子為什么說“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恩師郭克煜先生籍貫是孔子為中都宰的山東汶上,先生在我們撰著的《魯國史》的《后記》中,提到老家常常見到的對聯(lián):“家居魯邦多君子,地接尼山近圣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深。魯為“君子之邦”在后世非常有名,在孔子看來,宓子賤這個人真是個君子?。◆攪绻麤]有君子,他哪里會有這樣的品德呢?
在宓子賤的“君子”之名下,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一是魯國的實際情況,二是宓子賤本人的實際情況。按照文本的理解,這一章應該是既贊揚宓子賤之德,又稱贊魯國多仁人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就這樣認為,說:“子賤蓋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既嘆其賢,而又言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見魯之多賢也?!秉S式三《論語后案》也基本同意這一看法,他說:“魯至昭、定以后,治化日替。有夫子之教,諸君子聚于一門,子賤所取,正圣門諸賢敬業(yè)樂群之益。言魯者……亦見習俗移人,賢者不免。茍獨學孤陋,將無以自進于道德也。”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記載,宓子賤曾任單父宰,他治理單父,能仁民、舉賢,提倡孝悌,故身不下堂,鳴琴而治。常以賢者為師,終成君子之德。
關于宓子賤,《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有一個記載,涉及到與他人的比較,很能說明問題: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偕仕??鬃油^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學焉得習,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笨鬃硬粣偂?o:p>
往過子賤,問如孔篾。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吊死問疾,是朋友篤也?!笨鬃余叭?,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o:p>
這里的記載與《論語》相比較,可以看得出來二者是同源的??鬃訂栧底淤v和孔蔑同一個問題:“自從政以來,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宓子賤和孔蔑所得所失正好相反。所得、所失,是他們心中計較不計較、豁達不豁達、樂觀不樂觀的問題。宓子賤希望把自己普通的崗位當成修煉的道場,在磨練中成長;但是孔蔑卻認為這是一種消耗,與宓子賤正好相反。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說,典型的中國人的品質就是溫良,且只有中國的詩書禮樂才能培養(yǎng)出如此溫良的精神品格來,君子品格應該就具有這樣的一種溫良的特性。宓子賤應該就是這樣的君子,《孔子家語?問玉》和《禮記·經(jīng)解》都記載說:“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莊敬,禮教也。”詩書禮樂教化出華夏民族溫、良、恭、儉、讓的民族性格,這和其他的文明形成了鮮明對比。由宓子賤“君子”之名而究其實,魯國有特殊的文化氛圍,史稱“周禮盡在魯矣”,這里為儒學產生與興盛之地。魯國產生了君子之學,也產生了像宓子賤這樣的君子。
剛才大家都很關心子貢的地位及其評價??鬃诱f“吾有四友”,即顏子、子貢、子路和子張??梢哉f,子貢既謙虛又自信,一方面,他認為自己“聞一知二”,顏回“聞一知十”,自己與顏回相差很多。另一方面,子貢又覺得自己已然把握了“恕道”,但孔子卻說“非爾所及也”。子貢雖然沒能像顏回那樣“優(yōu)入圣域”,但毫無疑問子貢很優(yōu)秀,子貢在孔廟位列十二哲。子貢頗具時代感,或者具有現(xiàn)實主義色彩,他為人簡潔、直爽、明快,例如,他希望孔子告訴他一個字,自己可以終身奉行。這就是子貢!
(三)在始與終之間。儒家講“始者盡情,忠者盡義”。人往往先從情感出發(fā),去表達喜怒哀樂,但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最終要達到“和”。養(yǎng)成仁德的過程,實際上是由情入理,從始到終的一個過程,仁德就是終極目標。
孔子主張或倡導積極的人生,希望士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雖然人們不一定能達到仁的境界,但應當追求近仁??鬃诱f:“剛、毅、木、訥,近仁。申棖則引出了“無欲則剛”的話題。人有欲就不剛,當然這種欲是個人私欲。剛與正、剛與直都是相連的,一個人真的剛正,沒有私心,會很坦率、就會坦蕩蕩?!墩撜Z》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钡谖迤@一章說申棖,但值得所有的人反思,在修仁德的過程中,能不能在人心道心之間、天理人欲之間進行有效權衡。只有克制人欲,遵循天理,才能理直氣壯,無欲則剛。這一章要求克服私欲,這是攸關人生走向的大問題。《中庸》說“知遠之近”,“遠”就是理想的我、遠處的我,“近”就是感性的我、當下的我。雖然當下還沒有到達遠方,但我懂得克制私欲,由近到遠,由始而終,無欲則剛。
(四)在進與退之間。面對邦有道與無道,南容可以說是知進退的人。能做到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可不容易。在進與退之間到底如何把握,卻不是那么容易明晰的。當進不進,當退不退,都不合中道。做到執(zhí)守信念、守死善道是很難的。比如“道不行,乘桴浮于?!闭?,看似孔子消極避世,實際這是一種行道的方式。按照孔子的境界,實在無法行道,他也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在這里,我們理解的重點不應是“浮于海”,而應是“道不行”。如果社會黑暗混亂的話,我們去哪才能避得開呢?
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這是對顏回知進退、明行藏的高度肯定。還有“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說的都是進與退的問題。讀到“道不行,乘桴浮于?!睍r,我們會想到,天下有道的時候“丘不與易”;那么,天下無道,面對這一片混亂,還能和他們一起嗎?當然不能!“鳥獸不可與同群”其實就是如此,它表達的是孔子行道的決心。佛家六祖慧能有句話:“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東方人造了罪、做了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渡,那么西方人造了罪、做了孽又去哪里求渡呢?所以,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極樂世界。……這還是“依于仁”的問題,自己心中要有仁或者“里于仁”“宅于仁”才是最重要的。
修養(yǎng)仁德的前提是自知,就像《大學》“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一個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他能了解自己嗎?我們了解自己,就會主動修己。在進與退之間,當真正面對“鳥獸不可與同群”時,應當如何?如果周圍的人都不好,那么能否將他們改變,能否把他們變成好人呢?這就是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孔子這樣的用世思想就非常明確。
很多人依據(jù)此章認為孔子有歸隱之心,那么孔子有沒有歸隱心?我以為當然沒有!孔子和老子有區(qū)別,老子跟你說不明白,他就不和你說了;孔子則似乎不厭其煩,因為他有一腔關懷,所以他“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許有人會疑惑:知其不可為何還為?孔子格局和境界也許就體現(xiàn)在這里!孔子眼中的“不可”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可,他是激勵人們守死善道。如果真的天下無道,寧愿“乘桴浮于海”,也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
以上所謂“表與里”“名與實”“始與終”“進與退”,只是言說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表述方式未必恰當,也可能不一定合適。
第三,試看《公冶長》全篇的結構
《公冶長》共28章,如果細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前14章和后14章似乎有明顯的界限。這就是說,《公冶長》全篇28章大致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14章談孔子弟子,好像一個整體;后十四章談歷史人物,最后又回到孔子弟子,也是相對的一個整體。這里談歷史人物是為了看現(xiàn)實世界,歷史研究的往后看,恰恰都是為了往前看,都是為了看當下。如果仔細分析觀察,后面這部分似乎是有孔子“四教”之文、行、忠、信的邏輯順序。
本篇后半部分談孔子教化天下。第十五章談“文”,其中有“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之問。后面談“忠”、談“信”、談“忠信”,雖然并不是截然清晰,但是基本上是按照文、行、忠、信的邏輯。文、行、忠、信是孔子的教育的方式?!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怎樣理解其中的至善?善固然好,但不等于至善。行大道,才至善??鬃訛榱酥辽?,才談大學之教、大學之道。根據(jù)我的粗淺理解,文、行、忠、信是層層遞進的。文,是人文,是求道,就是學習經(jīng)天緯地。行,學了以后就去做,于是學習行動路線,學習行動法則??鬃咏o了弟子們行動的法則,例如孔子說“行篤敬”。忠,無論是學還是行,都不能半途而廢,而是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例如孔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信,有諸己之謂信,心中始終有圣道的指引。立下了人格,心中有道,于是“強立而不反”,于是就充實、廣大而美好??鬃诱f“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又說“君子懷刑(型)”“君子懷德”。
學文而后行,學文就要行,學而優(yōu)則仕。學文、實行,然后忠、信。人們常常將“忠”與“信”連言,也可以分開說。八德之中,孝、悌而后忠、信,也可以說,忠、信是孝、悌基礎上的外推,是愛敬精神的推延。孝是對父母,悌是對兄姊;忠是對他人,信是對友人。忠,做應當做的事,走應該走的路。忠不要僅近局限于理解為忠君、盡忠,那樣的話就狹隘了。信,牽扯到與人交往的原則,應該言而有信,應當“信誠而與人無害”。由孝悌到忠信,由家而外,走向社會與政治交往,這里有一個外推的過程。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薄百t賢易色”就是尋找佳偶,“事父母”是孝敬雙親,“事君”是工作盡職,“與朋友交”是社會交往。從泛言的意義上,這就是孝悌忠信的問題。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何為學?何為好學呢?聯(lián)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和“士志于道”章,不難發(fā)現(xiàn)“志于學”就是“志于道”。本篇最后的“十室之邑”章,“忠信”與“好學”再次出現(xiàn)。忠信之人有的是,但是真正志于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子貢也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鄙洗挝覀円灿懻摿恕奥劇钡囊馑?,“聞”就是感知到。剛才我們引《道德經(jīng)》的“上士聞道”“中士聞道”“下士聞道”,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煞袢绱藢μ?,孔子是上士、中士還是下士呢?儒家把人分為五類: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孔子對自我要求“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對道的執(zhí)著。那么,孔子又當劃歸為哪類人呢?我們感嘆:夫子既圣矣!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睘槭裁吹谖迤詈舐淠_在這一章?其實,孔子文、行、忠、信之學,層層遞進,最后的目標還是學,學就是道。孔子追求的善,至善也;孔子之言所聞之道,至道也。
如果將《公冶長》篇分為上半篇和下半篇,以上分析的就是下半篇。
上半篇的第十三章“夫子之言性于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不管我們能不能聞,實際上編者已經(jīng)在作上半篇的收尾了。到了第十四章,“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這一章很有意思。子路踏踏實實地跟著孔子學,然后踏踏實實地踐行。學而精,然后實踐,子路學了就用,實踐的同時又恐怕學到新的“知”,不是不想學,而是怕實踐不好,擔心不能踐行。子路踏踏實實踐行的方式是可愛的、率真的,是可敬的,可愛的背后是可敬。
上半篇談孔子弟子,下半篇談孔文子、子產、晏平仲、陳文子、伯夷、叔齊等歷史人物??鬃悠吩u歷史,他作《春秋》時,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作《春秋》,是見之行事,而不載之空言,這與本篇情況相通?!洞呵铩分蟹从沉丝鬃拥奈⒀源罅x,訴說了孔子的褒貶善惡,這與“下半篇”評論歷史人物的道理是一樣的。
《論語》的編者把孔子弟子安排在前,歷史人物安排在后,意在說完現(xiàn)實說歷史。但是有意思的是,到了第二十五章的時候,《左傳》的作者左丘明出現(xiàn)了。左丘明與孔子關系很密切,他們有共同的經(jīng)歷,同其好惡。一些資料顯示,當年孔子去東周見老子,是與左丘明同去的。本篇接下來是“各言爾志”章,這里談了孔子的理想。剛才有朋友提到“農山言志”“四子侍座”“厄于陳蔡”,和“各言爾志”章是相通的,本章就是孔子的社會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什么是“安”?我?guī)熜止试?jīng)講“安”的重要性。我認為“老者安之”的“安”,代表老人安享晚年。請大家想想,哪些人可以安享晚年?一定是年老了有社會保障,生活有著落,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子孝孫賢,這樣的老人一定能安。那么,怎樣的社會、怎樣的家族、怎樣的社區(qū)、怎樣的子孫才能使老者“安”呢?“朋友信之”的“信”非常重要。治國三大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為何孔子最后寧“去兵”“去食”也要留住“信”?試想,如果朋友都不相信你,那么你做事一定有問題。當我們說某個人城府很深,那么這個人或者就一定有問題;大家都知道你的城府很深,那么你的城府也許已經(jīng)不深了。所以“朋友信之”,一定是朋友之間溫良相處,朋友信的是“我”,“我”讓朋友信,這是相互的。“少者懷之”,什么是“懷”,孔子說“君子懷德”“君子懷刑”,君子心中懷抱德性,懷抱做人的標準?!吧僬邞阎本褪悄贻p人要志于學,志于道,懷抱人生方向與理想。這就是孔子的理想,他的理想社會是一個有道之世。這十二個字描述的范圍十分寬泛。
在《公冶長》的倒數(shù)第二章,“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談到了最后的落腳點,即“自訟”。人修行在我,要內自省,在心中培養(yǎng)仁德。為什么《論語》的編者會將“吾日三省吾身”章安排在《學而》篇,這里又列“自訟”章?不管“三省”還是“自訟”,都是內省。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這一篇的用意以及內在關聯(lián),就不難看清楚了。
剛才提到了一個“直”的問題。“直”字可以參考出土楚簡中的“德”字,上為“直”下為“心”,從字形看,它上面部分很像“十目所視”。直心就是心要直,心直就有德??鬃诱f:“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因為正直,才會越來越好。但為什么不正不直的人也沒有出問題呢?那不過是僥幸或者幸免而已。那么問題來了:人是靠僥幸活著,還是靠正直活著呢?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就是正。“政者,正也”,直也是正的意思。當然,如果細化分析,“直”可以有很多理解,但是這里的理解不宜太具象,要稍微抽象一些。在涉及到這類問題時,請大家一定不要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吹匠橄蟮恼w,也許才能更接近《論語》編者的用意。如果把《論語》每篇看作一篇論文,每一句話都可以看成準備好的材料。對這些材料要先消化,然后去抽象加工出對自己有價值、有意義的認識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由善到至善,要靠道的引領。雖然目標不一定能達到,但人生不能沒有目標,否則就會迷茫,就會迷失自我。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經(jīng)典,《論語》可以提供給我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范本。希望諸君心向仁德,即使“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