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堯舜其猶病諸”看孔子的理想施政境界
作者:王春河(山東省濟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初四日丙戌
耶穌2022年8月1日
《尚書》中,大禹將“知人”“安民”兩件事稱為“惟帝其難之”,孔子繼承了這種表達,在《論語》中用“堯舜其猶病諸”來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君子,孔子說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意思是,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眾而感到愧對于民。
在孔子心目中,“修己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樣的境界,超越了“仁”,連堯、舜這樣的圣人都難以達到??鬃右约昂髞淼娜寮?,都非常崇敬堯、舜這樣的圣人,甚至構(gòu)建了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主的儒家“圣人譜系”。孔子以圣人為襯托,更加說明這種施政境界的難能可貴。從孔子對“堯舜其猶病諸”的表述可以看出,孔子積極贊美和認可的施政理念,無外乎兩件事:一是修身正己,一是安民富民。
修身正己是達到理想施政境界的前提
所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前提都是“修己”。唯有先“修己”,才能做到對人和事的“敬”,才能“安人”,做到團結(jié)周圍大多數(shù)人,讓他人感到安樂,而“修己以安百姓”則是修身正己的最高目的,也是為政者施政治國的理想境界??鬃臃浅V匾暈檎邆€人道德的建設(shè),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將為政之德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北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意蘊,將為政之德與北辰相比擬,是孔子的一大創(chuàng)見,是對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觀念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鬃由钣诙Y崩樂壞的春秋亂世,認識到君主和大臣的欲望往往給百姓帶來困苦,只要掌握權(quán)力的為政者能夠修身正己,何愁天下不安??鬃幼プ檎哌@一群體,試圖從根本上促進為政之德的廣布。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眾多的問政應(yīng)答中,孔子面對季康子的問政,直言“政者,正也”,其中有深意存焉。正道是政治的本性,而“子帥以正”之言,說明孔子將修身正己看作維護正道的根本之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反復申說“正己”的重要性,正是要為政者認識到修身正己是施政的必要前提,沒有德性的政治,必將走入歧途,引起混亂?!蹲髠鳌吩u價晉君“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泵献又赋觯骸熬誓蝗?,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對為政者而言,要時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心正方能身修,身修方能家齊、國治、天下平。唐太宗李世民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薄熬煜抡撸╉氄硇薜露?。”揆諸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盛世的出現(xiàn)以及桀、紂等王朝末世昏君暴行,可以看出為政者以身作則、正身立德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民富民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政治愿景
“安百姓”和“博施濟眾”表明,孔子認為為政者要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為老百姓提供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要制定普惠性的富民利民政策,讓老百姓都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安、博施、濟這三個詞匯包含了“給予、關(guān)懷、照顧、普惠”的意思,這種正向的輸出,說明孔子始終把民眾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這與孔子“仁者愛人”的主張是一致的。孔子評價子產(chǎn)為政具有“養(yǎng)民也惠,使民也義”的君子之道,充分認可惠民之德和以道義使用民力的行為。安民富民并非一個虛浮的口號,孔子提出“庶、富、教、食、兵、信”的基本方略,從人口、富民、教化、經(jīng)濟、國防、信用等六個方面,闡明安民富民是為政者的努力目標??鬃诱J為人口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礎(chǔ),人口多了,就存在不安定因素,要“富之”,讓他們生活富足,然后“教之”,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鬃佑葹樽⒅亍鞍裁瘛?,當子貢問到在“足食、足兵、民信”之中非不得已只能保留一項時,孔子毫不猶豫選擇“民信”,政府只有獲得百姓的信任才能確保社會安穩(wěn),長治久安,為百姓創(chuàng)造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這也說明政府做到“安民”是多么重要。富民是孔子的一貫主張??鬃诱J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認可人們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哀公問政,孔子回答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比绾巫龅侥??孔子說:“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痹诳鬃拥乃枷胫校粌H要讓老百姓生活富足,還要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安樂幸福的生活環(huán)境??鬃訛橹卸荚讜r“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充分抓住了民眾最關(guān)心的事:養(yǎng)生與送死,然后推行禮儀教化,“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達到了“路不拾遺”,其他諸侯紛紛學習的效果。
“堯舜其猶病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理想施政境界的夸張式表達,同時也是對為政者以民為本施政行為的鞭策和鼓勵。面對紛亂的社會局勢,孔子利用人們對堯舜等圣人的崇敬之心,將修身正己和安民富民的施政理念提高到一定的地位,正是希望為政者深刻認識到國家的安穩(wěn)、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官員群體修身立德的自我意識以及安民富民的主動擔當。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薄曉婧】先秦稱引文化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