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詩學(xué)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fēng)流》《驚艷臺灣》《世說學(xué)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dǎo)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只有被文所化、并能以文化人的人,才配稱作文化人
作者:劉強
來源:“爾雅國學(xué)”微信公眾號
對于孔子,大多數(shù)人停留在中小學(xué)教科書或百度百科的認識上,即所謂“三家一人”說:“三家”是說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人”呢?——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
《論語新識》作者劉強認為這樣的理解不能說全錯,但卻毫無溫度和情感,全無“了解之同情”,更無“溫情與敬意”。這樣的貼標簽式的理解只是一個“事實判斷”,卻不是一個“價值判斷”,其結(jié)果是,不僅無法拉近我們和孔子的距離,反而會漸行漸遠。
本書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新發(fā)現(xiàn)孔子,守住儒學(xué)根脈。今天的文章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作者對孔子的理解,而這也是作者寫作《論語新識》的主旨和關(guān)懷所在。
重新發(fā)現(xiàn)孔子
文|劉強
所以說“重新發(fā)現(xiàn)”,是因為“耳熟能詳”,自以為不用發(fā)現(xiàn)——我們都自以為認識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
其實呢,哪怕天天讀《論語》的人,也有可能完全不認識孔子,不知孔子是誰。他們所理解的孔子,常常是被遮蔽、被侮辱、被平庸化、被污名化了的孔子,簡言之,那不過是他們心中臆想的“假孔子”!有人就是靠著對“假孔子”的圖解和抹黑,出了書,當了教授,成了所謂文化名人的。
2017年9月28日,我應(yīng)山東衛(wèi)視的邀請,擔(dān)任全球祭孔大典直播現(xiàn)場的學(xué)術(shù)嘉賓。當時在曲阜孔廟的萬仞宮墻上,主持人問我“心目中的孔子”是怎樣的。我的回答也用了三個“人”字:圣人、恩人、親人。
首先,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圣人”。如果要加個限定,“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的圣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孔子之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為圣王,唯有孔子,乃一布衣,而通過自身的努力,十五志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達到了“以人合天”“天人合一”的圣者境界,并建構(gòu)了儒家圣學(xué)的“道統(tǒng)”。
孔子晚年嘗說:“吾道一以貫之?!薄叭四芎氲?,非道弘人”?!暗啦恍?,乘桴浮于海?!薄俺劦溃λ揽梢印?。可知,孔子心中,確乎有一個“以不變應(yīng)萬變”的大道在焉。此道者,即人所當行之道,仁義之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圣賢之道也!
然而,正所謂“知德者鮮矣”,真正能明此道的人,多乎哉?不多也!故孔子又嘗自嘆:“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從這話也可以看出,顏回去世之后,孔子舉目四顧,天下之大,弟子之眾,竟再無一個知音。那就只有寄希望于“天”了!
換言之,真正理解孔子,明白其何以為圣人,絕非易事,不僅需要知識,需要情感,需要生命體驗,更需要智慧!僅靠聰明和學(xué)問還真不足以知孔子!所以,子貢、宰我、有子、子張諸弟子,雖然沒有一個不聰明,但他們差不多都是在孔子去世之后,才仿佛經(jīng)歷一場“精神地震”,恍然意識到孔子的偉大,并紛紛感嘆:
子貢曰:“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o:p>
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o:p>
有若曰:“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曰:“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其實,孔子不僅把希望寄托給了“天”,也把道統(tǒng)的一線命脈傳遞給了“后人”——也即“后死者”。而“后死者”中,第一個全面認識到孔子圣德的不是別人,正是孟子。孟子沒有得到過孔子親炙,完全是從經(jīng)典和傳說中感知孔子,但他最終得出了結(jié)論:“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萬章下》)
孟子的這一推斷證明了,圣學(xué)之“道統(tǒng)”確實存在。孟子之后,歷朝歷代真有智慧和覺悟的讀書人,無不確信并證成了此一道統(tǒng)的存在。這些人,都有一個感動人心的“共名”——“圣人之徒”,簡稱“圣徒”。
所以,孔子是不是圣人,這問題在你追問時便有了答案?!笆ト恕边@頂桂冠,絕不是孔子自封的(孔子自稱“若圣與仁,則吾豈敢?”),也不是哪個帝王頒發(fā)的,而是“后死者”或者說是歷朝歷代那些認識了“真孔子”的讀書人和士大夫們公認并且追認的!
說孔子是圣人,不僅因為其集智、仁、勇“三達德”于一身,實現(xiàn)了“即凡而圣”“參贊天地”的“內(nèi)圣”境界,還因為其立德、立言,還立了功,他在精神和文化的世界中實現(xiàn)了真正的“外王”。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孔子是中華道統(tǒng)的奠基者,建構(gòu)了仁禮并重的價值體系、內(nèi)圣外王的治理之道、中和兼美的道德文明。有人說孔子是個徹底的失敗者,所以他周游列國、干謁諸侯,就是為了“找工作”!這真是二十世紀以來最大的“胡說”!要知道,孔子立的不是一時一代之功,而是千秋萬代之功!所以司馬遷才要說: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xué)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
其次,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恩人?!岸鳌睆暮蝸砟??我以為,主要在于孔子是中華“學(xué)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他晚年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中華學(xué)術(shù)文化全體大用,悉在六經(jīng)中開出。
故民國學(xué)者柳詒徴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以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保ā吨袊幕贰罚?o:p>
孔子,就好比中國文化長河的上游的一個蓄水池,他把上游的河水蓄積存放,然后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下游,使這條文化的長河滔滔滾滾,永不干涸!這不是恩人是什么?
孔子不僅奠定了“道統(tǒng)”和“學(xué)統(tǒng)”,還興辦私學(xué),廣收門徒,有教無類,讓更多貧寒人家的子弟享受了教育的“機會平等”,改變了教育為官方壟斷的歷史,孔門三千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教育成就古今中外鮮有其匹。這樣的偉大貢獻,一個“教育家”的稱號豈能了得?!
今天,一些受百年西化思潮影響的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常喜老莊、貶孔孟;或者崇佛老,斥儒家(以為體制認同儒家,那么反儒家就是一種進步和革命,甚至是一種時髦)。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真的了解文化。我以為,文化不僅是知識系統(tǒng),還是價值系統(tǒng),同時還是信仰系統(tǒng)。知識人不等于文化人——只有被文所化、并能以文化人的人,才配稱作文化人。
一個文化人并不在于他“知道”了多少知識,而在于他對滋養(yǎng)自己的文化有一種信念,并能把這種信念轉(zhuǎn)化為行動,從而去傳承并更新這種文化,為其不絕如縷地存續(xù)于天地之間,略盡綿薄之力。
我不反對有些人以“知識人”自居,并對研究對象懷有一種類似“科學(xué)主義”的求真態(tài)度,但我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文化人”、“價值人”和“信仰人”。陳寅恪說得好: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當年王國維投湖自盡,其實正是他所信仰的文化開始衰落,也可以說是他的信仰破滅,很多人以為他的死是“殉清”,我卻以為是“殉道”。這一種帶有哲學(xué)甚至宗教意義的死亡,不是一般“知識人”所能了解的。
第三,孔子是中華百姓的親人。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孔子標舉和弘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價值,深入人心,澤被后世,影響到世世代代,千家萬戶,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倫大道。
孔子對“孝道”的倫理設(shè)計,以及詩教、禮教、樂教等一整套教化體系,追本溯源,皆奠基于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始基的“人禽之辨”。中國文化之所以有別于西方,就在于兩種文化價值起點不同,西方文化主張“神人之辨”,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奠基于“人禽之辨”。
有了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系統(tǒng),才使“淡于神教”的中國人,有了樸素而又堅實的自我確信,也使得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即是經(jīng)歷再大劫難,也能自我修復(fù)、浴火重生!
我常常想,父母給了我們?nèi)怏w的生命,把我們撫養(yǎng)成人,我們知道“親”;像孔子這樣的圣人,給了我們文化的慧命,讓我們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我們?yōu)槭裁床恢馈坝H”呢?
第四,這還不算,孔子還和他最喜愛的高徒顏回,共同奠定了“師道尊嚴”,為一個注重“血緣”的民族,開啟了尊崇“學(xué)緣”的嶄新時代。那是顏回死后,圍繞顏回的喪事應(yīng)該怎么辦理,孔子和弟子以及顏回的父親顏路有過多次博弈,最終是將師徒關(guān)系與父子關(guān)系做了一個非常精妙的“等價代換”。
從此以后,“學(xué)緣不亞血緣親”,“師徒情深賽父子”,師者作為一個人智慧的啟蒙者,得以和“天地君親”并列,進入中國人的價值系統(tǒng)和祭祀活動。這是多么偉大的貢獻!孔子不是中華百姓的親人又是什么?
有人問:當代中國需不需要孔子?我的回答:不是需要,是太需要了!而且,不僅在中國,甚至再擴大一點,在整個“漢字文化圈”,論文化影響力和精神感召力,沒有一位文化人物能真正超越和替代孔子!我們看看梁啟超在他未完成的《世界偉人》中如此評價孔子:
吾將以教主尊孔子。夫孔子誠教主也,而教主不足以盡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而孔子則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舉中國人,雖未嘗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范圍中也。吾將以教育家尊孔子。夫孔子誠教育家也,而教育家不足以盡孔子。教育家之主義及方法,只能適用于一時代、一社會,而孔子之教育,則措四海而皆準,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將以學(xué)問家尊孔子。夫孔子誠學(xué)問家也,而學(xué)問家不足以盡孔子。學(xué)問家以學(xué)問故而成家,而孔子則學(xué)問之所出也。吾將以政治家尊孔子。夫孔子誠政治家也,而政治家不足以盡孔子。食政治家之賜者,不過一國……不過百年,而孔子之因時的政治,可以善當時之中國,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國。(《世界偉人》)
梁啟超先生一生多變,但始終都抱持著一種真儒家的淑世情懷。他對傳統(tǒng)文化,始而懷疑和批判,最終又肯認和回歸。他對孔子的這種飽含情感的判斷,還是慎思明辨后的結(jié)論,而且出自真心,故而令人動容。而且,說孔子是圣人,并不是神化孔子,恰恰是為孔子正名和歸位。因為孔子為所有人做了最好的榜樣!
正如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所說:我讀孔子的許多書籍,并作筆記,我覺著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既不談奇跡,也不涉及玄虛?!t虛地探索,讓人不要迷失于世界,讓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說話,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然而我們相信他,在他自己的國家也是這樣的?!保ā讹L(fēng)俗倫》)
總之,孔子一生好學(xué)不倦,勇猛精進,自強不息,超凡入圣,為后世確立了圣賢可學(xué)而至的高標懿范,感召千秋萬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之謂,良有以也!孔子不是神,而是圣,而圣人,首先是人。信神,是他信,是向外找力量;信圣,是自信,是確信人可以自帶光芒、自我給力、是向內(nèi)找自信!
那些批判孔子的人,不僅是“智不足以知圣人”,“學(xué)”也不足以知圣人。他們忘了,孔子代表的不是“勢統(tǒng)”而是“道統(tǒng)”。真正的儒家思想,一向都有“道尊于勢”“從道不從君”的傳統(tǒng)。歷代帝王尊孔,不管真也好,假也好,都是尊道,是為了給自己的打下來的江山建立合法性。
所以,孔子被歷代帝王所尊崇,不是孔子的錯,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瑝娜艘残枰柟?,難道陽光被壞人利用了,就是陽光與壞人同流合污嗎?這是什么邏輯呢?不是強盜邏輯,也是霸道邏輯!這種混淆是非的邏輯,被秦暉先生戲稱為“荊軻刺孔子”,某些批判家,不敢向秦始皇開刀,只好拿孔子撒氣,這已足見其可笑;而其不論多么詆毀孔子,都不能損孔子偉大之一分,這又足見其不知量了。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馮達文】中年問學(xué)記憶
【下一篇】【陳來】懷念季羨林先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