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呂文明】雅道相傳:蘭陵蕭氏家族在南朝齊梁間的儒學傳承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1-13 16:35:28
        標簽:儒學傳承

        雅道相傳:蘭陵蕭氏家族在南朝齊梁間的儒學傳承

        作者:呂文明

        來源:《孔子研究》2022年第6期


        摘????要:蘭陵蕭氏的發(fā)跡得益于劉宋皇室的裙帶關系和軍功,“皇舅房”據(jù)此而快速崛起,但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學?!笆掿R房”和“蕭梁房”繼續(xù)發(fā)展,建立宋、齊兩朝,為了迅速提升家族文化地位,而全力投入到儒學振興活動中?!笆掿R房”的蕭道成、蕭賾、蕭長懋三代皇帝和諸王都篤好儒學,家族基本完成從尚武到崇文的轉型?!笆捔悍俊钡氖捬艽罅ν菩腥鍖W教育,并融通儒釋道三家,使梁朝的儒學發(fā)展達到整個南朝的頂峰。蕭衍之后,蕭統(tǒng)、蕭綱和蕭繹等全力研習儒家經(jīng)典,家族儒學傳承漸成風氣。經(jīng)過努力,蘭陵蕭氏家族的文化修養(yǎng)大幅度提升,從齊、梁時期開始,蘭陵蕭氏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世族,文化上的興盛使家族繁榮一直延續(xù)至隋唐。

        ?

        作者簡介:呂文明,男,1982年生,山東海陽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主要從事儒學與文藝發(fā)展研究。

        ?


        ?

        蘭陵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中尤以儒學成就最為突出。戰(zhàn)國末期,儒學大師荀子曾為楚國蘭陵令,并長居此地,講學授徒。西漢前中期,這里出現(xiàn)了數(shù)位頗有影響的經(jīng)學大師:傳《魯詩》的王臧、繆生,治《公羊春秋》的褚大,治《禮》《春秋》的孟卿等。孟卿傳弟子后倉、疏廣,后倉亦精通《齊詩》,又傳弟子蕭望之,蕭望之因精通經(jīng)學而為漢元帝師,并主持著名的石渠閣會議。蘭陵蕭氏家族在南朝崛起為皇族后,將蕭望之列入家族傳承譜系,但從唐代顏師古開始就對此存疑,至今未有定論。蘭陵蕭氏在魏晉見于史籍的第一人是淮陰令蕭整,蕭整之后的家族傳承形成兩條傳承譜系:一為蕭整、蕭鎋、蕭副子、蕭道賜、蕭順之、蕭衍,一為蕭整、蕭俊、蕭樂子、蕭承之、蕭道成。蘭陵蕭氏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蕭承之、蕭道成和蕭順之、蕭衍的努力,他們得同宗提攜,依靠軍功,在亂世中很快崛起,開創(chuàng)齊、宋兩朝。蘭陵蕭氏家族發(fā)展速度驚人,但因為家族文化根基不甚厚重,所以其崛起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儒學素養(yǎng)的提升。儒學是漢魏時期高門大族文化傳承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衡量家族門第高低的重要標準。作為從寒門迅速崛起為皇族的蘭陵蕭氏來說,為了迅速適應皇族的地位和身份,家族成員全力投入到儒學研習中,成為南朝非常有代表性的儒學世族。


        一、晉宋之際蘭陵蕭氏的寒門地位及“皇舅房”的崛起

        ?

        蘭陵蕭氏南下后,家族的儒學風氣并不明顯,這與其家族地位有關。蕭道成自稱“布衣素族”,按照周一良、唐長孺的觀點,他實際還算不上素族。素族是相對宗室而言,是有文化的高門士族,而蘭陵蕭氏作為南渡的次等士族,在高門甲族眼中,他們還只是寒門。蕭整之后的三代,在東晉王朝并無影響,家族崛起是在蕭承之、蕭道成父子之時。蕭道成曾祖蕭俊為即丘令,祖父蕭樂子為輔國將軍參軍,官職都不高,到其父蕭承之時,得同宗蕭源之提攜,《南齊書·高帝紀》載:“皇考諱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過人,宗人丹陽尹摹之、北兗州刺史源之并見知重?!薄?】蕭承之最后官至右軍將軍,封晉興縣男,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端螘な捤荚拏鳌份d:“蕭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父源之字君流,歷中書黃門郎,徐、兗二州刺史,冠軍將軍、南瑯邪太守。永初元年卒,追贈前將軍。”【2】《宋書·孝懿蕭皇后傳》亦載:“孝懿蕭皇后諱文壽,蘭陵蘭陵人也。祖亮字保祚,侍御史。父卓字子略,洮陽令。孝穆后殂,孝皇帝娉后為繼室,生長沙景王道憐、臨川烈武王道規(guī)?!薄?】蕭文壽是宋武帝劉裕的繼母,又是蕭源之的姐姐、蕭思話的姑母。蕭文壽嫁給劉裕之父劉翹時,劉翹還只是個郡功曹,《宋書·劉懷肅傳》載:“初,高祖產(chǎn)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議欲不舉高祖。高祖從母生懷敬,未期,乃斷懷敬乳,而自養(yǎng)高祖?!薄?】劉翹家境如此貧寒,蕭文壽竟然肯嫁給他作繼室,那其家境也就可想而知。所以,蘭陵蕭氏在東晉并不是高門大族,這樣的家族很難形成良好的儒學傳統(tǒng),當然也就很難繁榮興盛。至東晉晚期仍是寒門,而寒門的地位又不利于儒學在家族的傳承和發(fā)展。這就是蘭陵蕭氏在東晉一直無法跳出寒門而上升為高門的主要原因。

        ?

        蘭陵蕭氏家族的發(fā)跡主要依靠劉宋皇族的裙帶關系和軍功。蕭源之受劉裕提攜而歷任中書黃門郎、徐、兗二州刺史、冠軍將軍、南瑯邪太守,但是沒有等到劉裕稱帝就離世了,所以真正受到蕭太后恩澤的是其子蕭思話?!端螘な捤荚拏鳌份d:“思話年十許歲,未知書,以博誕游遨為事,好騎屋棟,打細腰鼓,侵暴鄰曲,莫不患毒之。”【2】可以看出,蕭思話少年時期的表現(xiàn)與一般平民子弟并無二致,而且因為父親蕭源之和姑父劉裕的發(fā)跡,他還表現(xiàn)出紈绔子弟般的生性頑劣和不學無術。成年后,蕭思話除了依靠皇室姻親關系,軍功也非常突出。宋文帝時期,他在北方平定司馬氏兄弟叛亂,又鎮(zhèn)壓漢中氐族首領楊難當變亂。元嘉二十九年(452),宋文帝再次北伐,蕭思話以徐、兗二州刺史、監(jiān)四州軍事的身份,負責東路的軍事指揮。孝武帝時期,蕭思話受命為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及豫州梁郡諸軍事、徐州刺史。對于蕭思話一生的功業(yè),史官評價:“思話外戚令望,早見任待,歷十二州,杖節(jié)監(jiān)都督者九焉。所至雖無皎皎清節(jié),亦無穢黷之累。愛才好士,人多歸之?!薄?】可以看出,蕭思話在家族獲得提升和發(fā)展機遇之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統(tǒng)兵征伐上,無暇顧及讀書和學問,所以,“皇舅房”一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風,于儒學則更無涉獵。

        ?

        陳寅恪言:“二蕭氏之家世,雖較勝于宋陳帝室,然本為將家,亦非文化顯族,自可以善戰(zhàn)之社會階級視之?!薄?】在非常講究門第的東晉南朝,將門寒族素來被高門甲族瞧不起?!端螘な捇蓍_傳》載:

        ?

        初為秘書郎,著作并名家年少,惠開意趣與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語。外祖光祿大夫沛郡劉成戒之曰:“汝恩戚家子,當應將迎時俗,緝外內(nèi)之歡。如汝自業(yè),將無小傷多異,以取天下之疾患邪?”【7】

        ?

        蕭惠開是蕭思話之子,蕭思話作為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其子與高門大族交往還需要小心謹慎,就是因為家族文化基礎薄弱,受到高門大族歧視。后來隨著家族地位提升和“齊梁房”崛起為皇族,“皇舅房”也開始從尚武的將門轉變?yōu)槲幕孔濉5牵驗槭捲粗?、蕭思話兩代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學,家族的文化傳承沒有形成風氣,“皇舅房”一支在家族文化內(nèi)涵的提升上一直不如“齊梁房”。


        二、“蕭齊房”崛起后對于儒學的重視及家族儒學風氣的興起

        ?

        “齊梁房”雖然分為“蕭齊房”和“蕭梁房”,但他們血緣關系比較近,蕭道成與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同一高祖的堂兄弟,而且,“蕭梁房”的振興主要依靠“蕭齊房”,所以,兩個家族的發(fā)展軌跡非常接近,家族崛起后對于儒學的重視也如出一轍。

        ?

        在“蕭齊房”中,蕭源之常年在外征戰(zhàn),并表現(xiàn)出非凡的軍事才能,遠勝上司蕭思話。但他沒有蕭思話皇親國戚的地位,所以終其一生一直擔任中級軍官,甚至未能出任刺史執(zhí)掌地方。但是,蕭源之畢竟為“蕭齊房”的振興拉開了序幕,其子蕭道成也順利入朝任職。而最為重要的是,蕭道成在少年時期因為家族地位的提升而能夠接受良好的儒學教育,為其日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赌鲜贰R本紀》載:“儒生雷次宗立學于雞籠山,帝年十三,就受《禮》及《左氏春秋》。”【8】這是史料記載的魏晉以來蘭陵蕭氏家族第一次有子弟研習儒家經(jīng)典,這對蕭道成及家族發(fā)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蕭道成后來能夠殺伐果斷、進退從容,“沉深有大量,寬嚴清儉,喜怒無色”【9】,從一名普通軍官成長為開國皇帝,其少年時期接受的儒學教育是重要因素,這也是他與一般次等士族不一樣的地方。

        ?

        479年,蕭道成在建康稱帝,國號齊,是為齊高帝。蕭道成即位之初即詔大儒劉入華林園“問以政道”,《南史》載:

        ?

        答曰:“政在《孝經(jīng)》。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钡圩舌翟唬骸叭逭咧裕蓪毴f世?!庇种^曰:“吾應天革命,物議以為何如?”曰:“陛下戒前軌之失,加之以寬厚,雖??砂玻蝗粞涓厕H,雖安必危?!薄?0】

        ?

        蕭道成后來又數(shù)次召見劉,欲用其為中書郎,劉堅辭不受。建元三年(481),蕭道成請劉為第五子武陵王蕭曄講授《五經(jīng)》??梢钥闯觯挼莱蓪@位大儒非常重視。但是,蕭道成即位之初面對的是劉宋王朝留下的殘局,尚無暇顧及儒學教育。蕭道成第二子豫章文獻王蕭嶷在這一問題上走在了前列,他于建元二年(480)在荊州南蠻園東南開館立學,“置生三十人,取舊族父祖位正佐臺郎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上補之。置儒林參軍一人,文學祭酒一人,勸學從事二人。行釋菜禮”【11】。而朝廷則直到建元四年(482)才頒詔開國子學:

        ?

        夫膠庠之典,彝倫攸先,所以招振才端,啟發(fā)性緒,弘字黎氓,納之軌義,是故五禮之跡可傳,六樂之容不泯。朕自膺歷受圖,志闡經(jīng)訓,且有司群僚,奏議咸集,蓋以戎車時警,文教未宣,思樂泮宮,永言多慨。今關燧無虞,時和歲稔,遠邇同風,華夷慕義。便可式遵前準,修建敩學,精選儒官,廣延國胄?!?2】

        ?

        關于國子學的學習內(nèi)容,《南齊書·陸澄傳》載:“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穀梁》,鄭玄《孝經(jīng)》。”【13】關于招生規(guī)模和條件,《南齊書·禮志》載:

        ?

        建元四年正月,詔立國學,置學生百五十人。其有位樂入者五十人。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還,取王公已下至三將、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領護諸府司馬諮議經(jīng)除敕者、諸州別駕治中等、見居官及罷散者子孫。悉取家去都二千里為限?!?4】

        ?

        這樣的招生規(guī)模持續(xù)時間并不長,蕭道成去世后很快便廢止,但從中能夠看出馬上得天下的蕭道成對于儒學的高度重視,正如史官所評:“天子少為諸生,端拱以思儒業(yè),載戢干戈,遽詔庠序?!薄?5】蕭道成對于儒學振興確實有一定的想法,可惜的是他稱帝四年便病逝,臨終前感嘆:“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薄?2】

        ?

        蕭道成為帝時間雖短,但他為蘭陵蕭氏家族的儒學振興開了一個好頭。蕭道成去世后,長子蕭賾繼位,是為齊武帝,改元永明。蕭賾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獎勵農(nóng)桑,提倡節(jié)儉,關心百姓疾苦,江南出現(xiàn)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永明之治”。蕭賾繼承父親遺志,對于儒學給予了極大關注。永明三年(485)春,下詔:

        ?

        《春秋國語》云:“生民之有學,猶樹木之有枝葉。”果行育德,咸必由茲。在昔開運,光宅華夏,方弘典謨,克隆教思,命彼有司,崇建庠塾。甫就經(jīng)始,仍離屯故,仰瞻徽猷,歲月彌遠。今遐邇一體,車軌同文,宜高選學官,廣延胄子。【16】

        ?

        他詔令全國廣建學校,并以諳熟禮法朝儀的瑯琊王儉為國子祭酒:“儉弱年便留意《三禮》,尤善《春秋》,發(fā)言吐論,造次必于儒教,由是衣冠翕然,并尚經(jīng)學,儒教于此大興?!?7王儉既是高門甲族瑯琊王氏子弟,同時又是儒學大師,有這樣的人物統(tǒng)領儒學研習,蕭齊王朝的儒學發(fā)展立即呈現(xiàn)出新氣象。同時,蕭賾又親自到國子學視察,對國子學博士進行獎勵,“國子講《孝經(jīng)》,車駕幸學,賜國子祭酒、博士、助教絹各有差”【18】。經(jīng)過他的努力,蕭齊王朝的儒學影響逐漸擴大,在南朝第一次出現(xiàn)了儒學興盛的局面。

        ?

        南齊政權歷7帝23年,永明之治11年,加上齊高帝蕭道成建元4年,剩下的五代皇帝共計8年。齊武帝蕭賾之后,蕭齊政權進入爭權奪利的混亂局面,全國的儒學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是,蕭氏皇族因為父祖的傳承已經(jīng)形成自覺研習儒學的風氣。在蕭賾的影響下,長子蕭長懋喜好儒學,他于建元四年(482)被立為皇太子?!赌淆R書·文惠太子傳》載:

        ?

        初,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諷誦,以為口實。既正位東儲,善立名尚,禮接文士,畜養(yǎng)武人,皆親近左右,布在省闥。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講《孝經(jīng)》,少傅王儉以擿句,令太子仆周颙撰為義疏?!?9】

        ?

        可以看出,蕭長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并對其思想言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后來蕭長懋又臨國子學,策試諸生,并與王儉討論儒家禮儀,二人圍繞《儀禮》《尚書》《易經(jīng)》《孝經(jīng)》等展開激烈討論。以王儉儒學大師的身份,蕭長懋竟能與其進行長篇討論,可見其經(jīng)學功底極為深厚,《南齊書》評曰:“太子以長年臨學,亦前代未有也”【19】。以蕭長懋的性格和才學,倘若能繼位為帝,必定能在父親蕭賾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儒學發(fā)展,延續(xù)“永明之治”的局面??上觳患倌辏麤]有等到登基為帝便英年早逝,這也是蕭齊政權出現(xiàn)混亂的重要拐點。

        ?

        齊高帝蕭道成有十九子,除早亡四子和出繼的衡陽王外,尚有十四子。除了太子即后來的齊武帝蕭賾以外,十四子于儒學建樹不多,在《南齊書》中只有豫章文獻王蕭嶷、臨川獻王蕭映和武陵昭王蕭曄三人有所涉獵?!赌淆R書·豫章文獻王傳》載:“寬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鐘愛焉。起家為太學博士、長城令,入為尚書左民郎、錢唐令?!薄?0】蕭嶷為人寬仁弘雅和起家為太學博士的經(jīng)歷都可以說明,他的儒學功底比較扎實,所以,在蕭道成稱帝后,他才能在荊、湘二州刺史任上開館立學,開蕭齊儒學教育之先河。蕭賾為太子時曾因處事不利而惹怒蕭道成,以致于產(chǎn)生廢太子而另立蕭嶷的想法。但蕭賾繼位后,“而嶷事世祖恭悌盡禮,未嘗違忤顏色,故世祖友愛亦深”20。蕭嶷為人寬厚仁和,雅量高致,深得人心,《南齊書》載:“嶷性泛愛,不樂聞人過失,左右有投書相告,置靴中,竟不視,取火焚之。齋庫失火,燒荊州還資,評直三千余萬,主局各杖數(shù)十而已。”【20】史官將他比作周公:“豫章宰相之器,誠有天真,因心無矯,率由遠度,故能光贊二祖,內(nèi)和九族,實同周氏之初,周公以來,則未知所匹也?!薄?0】蕭嶷雖然沒有留下儒學論著,但他的處事風格和開闊胸襟,讓人感受到一派儒者風范,所以,《南齊書》在高帝十二子外單獨為其列傳,應是史家對其品行和風度的激賞。

        ?

        臨川獻王蕭映與儒學相關的事跡較少,只在《文惠太子傳》中有他參與太子蕭長懋與大儒王儉討論儒家禮儀的記載:“先舉必敬,以明大體,尊卑事數(shù),備列后章,亦當不以總略而礙?!薄?9】雖只有一句,但其雅量和氣度可見一斑。蕭曄于建元三年(481)出任持節(jié)、都督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軍事、會稽太守時,高帝曾專門請大儒劉瓛到會稽為其講《五經(jīng)》。

        ?

        齊武帝蕭賾有二十三子,四子早亡,永陽王蕭子珉出繼衡陽王。剩余諸子中,除太子蕭長懋以外,尚有竟陵王蕭子良和晉安王蕭子懋精通儒學。竟陵王蕭子良是蘭陵蕭氏家族在南朝崛起后出現(xiàn)的文化奇才,他精通經(jīng)學、史學、黃老、佛學等,愛才慕士,《南齊書》本傳稱其“敦義愛古”【21】,“少有清尚,禮才好士”【21】,在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學的文士,其中最著名的有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八人,文學史上稱為“竟陵八友”。這些文人聚集在他的身邊,對于經(jīng)學、文學、藝術、佛法等皆有探討、撰述,《南齊書》載:“移居雞籠山邸,集學士抄《五經(jīng)》、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講語佛法,造經(jīng)唄新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薄?1】晉安王蕭子懋熱衷儒學,曾向齊武帝求好書,齊武帝賜給他西晉杜預親手刪定的《左傳》及《古今善言》。他曾“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奏之,世祖嘉之,敕付秘閣”22。應該說,在蕭齊皇室諸子中,于儒學最有理論建樹的是蕭子懋。

        ?

        可以看出,蘭陵蕭氏家族的儒學發(fā)展得益于蕭齊政權的建立。作為皇族,儒學興起,除了使家族地位迅速提高,最重要的是家族子弟的文化修養(yǎng)得到大幅度提升,他們逐漸告別過去軍功將門紈绔子弟的形象,開始與其他高門甲族站到同一起跑線上。這是蘭陵蕭氏家族發(fā)生丕變的重要表現(xiàn)。成為皇族還只是家族發(fā)展進入高門行列的開始,對于家族性質的根本性改變主要依靠儒學對于家族風氣的改善。但是,蕭道成建國不易,蕭齊政權持續(xù)時間又短,所以,剛剛振興起來的家族儒學風氣隨著蕭齊政權末期的混亂而再次趨于低谷??傮w來說,“蕭齊房”的儒學修養(yǎng)沒有徹底建立起來,但是家族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從尚武到崇文的轉型,一個新的文化家族在南朝崛起了。


        三、“蕭梁房”對于儒學發(fā)展的推動和家族儒學風氣的形成

        ?

        南朝的輝煌出現(xiàn)在蕭衍建立的梁朝,蕭衍也是南朝帝王中最有才學的人物,就是將其放到整個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其才學也屈指可數(shù),明代王世貞言:

        ?

        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無過于漢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則漢文、宣、光武、明、肅、魏高貴鄉(xiāng)公、晉簡文、劉宋文帝、孝武、明帝、元魏孝文、孝靜、梁武、簡文、元帝、……凡二十九主。而著作之盛,則無如蕭梁父子?!?3】

        ?

        蕭衍的才學養(yǎng)成得益于“蕭齊房”的崛起和父親蕭順之對于家族提升的努力。蕭順之是蕭道成的族弟,在“蕭梁房”中是第一個位居刺史并封侯的人,他的發(fā)展為蕭衍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正如曹道衡所言:“因為在此以前,蕭鎋的子孫們官階甚低,我們很難設想他們能像蕭衍那樣出入蕭子良的西邸,和王融、謝眺這樣高門望族的人士為友。也正因為蕭順之的關系,才使梁武帝之兄在永明末就做到梁、南秦二州刺史,多少掌握了一部分兵權。如果不是靠乃父之余蔭,梁武帝也很難在三十幾歲就到襄陽掌管當時的精兵,以為奪取帝位做準備?!薄?4】蕭衍在取得權力之后又恰逢蕭齊政權出現(xiàn)混亂,所以輕松地取代蕭齊政權。

        ?

        皮錫瑞在《經(jīng)學歷史》中說:“案南朝以文學自矜,而不重經(jīng)術;宋、齊及陳,皆無足觀。惟梁武起自諸生,知崇經(jīng)術;崔、嚴、何、伏之徒,前后并見升寵,四方學者靡然向風;斯蓋崇儒之效?!薄?5】皮錫瑞的這段評價抓住了蕭梁政權推崇儒學的關鍵,即蕭衍起自諸生。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使蕭衍在青少年時期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他在《會三教詩》中自稱“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jīng)”【26】,可以看出,他青少年時期接受了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蕭齊政權建立時,蕭衍已15歲,蕭道成建元四年(482)曾詔令朝中大臣子弟15歲以上可入國子學學習,在這種氛圍中,聰穎智慧且富有進取心的蕭衍受到影響?!读簳の涞奂o》載:“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薄?7】蕭衍自少年時期便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對于儒家經(jīng)典自然爛熟于心。蕭衍不僅醉心儒術,其行為舉止也頗有儒者風范。他為人至孝,對于父母雙親的去世異常悲痛,《梁書·武帝紀》載:

        ?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內(nèi)外親黨,咸加敬異。及丁文皇帝憂,時為齊隨王諮議,隨府在荊鎮(zhèn),仿佛奉聞,便投劾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高祖形容本壯,及還至京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不復識焉。望宅奉諱,氣絕久之,每哭輒歐血數(shù)升。服內(nèi)不復嘗米,惟資大麥,日止二溢。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及居帝位,即于鐘山造大愛敬寺,青溪邊造智度寺,又于臺內(nèi)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廟堂,月中再過,設凈饌。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動左右。【27】

        ?

        漢末以來,儒學衰微,玄學興盛,對于士人思想有巨大影響和改變,他們已經(jīng)將儒家的忠孝仁義拋諸腦后,而表現(xiàn)出無拘無束、放浪形骸的一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蕭衍還能有如此孝順的舉止,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其影響至深。

        ?

        蕭衍出仕之初即為衛(wèi)將軍王儉東閣祭酒,受到王儉賞識。王儉是當世大儒,精通經(jīng)學,諳熟朝儀,被李延壽稱為“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28】。與王儉相識相知,時年二十歲的蕭衍受到很大影響。隨后不久,他又與眾文士聚集到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成為“竟陵八友”之一。蕭衍在蕭子良幕府四年,與諸文士傾心交流,他們中不乏儒學名士,蕭衍耳濡目染,深受影響。蕭衍青年時期一出仕就遇到了儒學大師王儉和身邊儒士眾多的大文豪蕭子良,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倘若蕭衍出仕之初遇到的是東征西討的武將,則其努力的方向可能就轉向了武功的一面,他也就可能荒廢了儒學和文才,如此,南朝的歷史則可能被改寫。

        ?

        一種社會風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關鍵人物的推動,特別是帝王,對于社會風氣的興起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蕭衍青少年時期接受的良好儒學教育,使他在稱帝以后能夠把個人對于儒家經(jīng)典的理解用于治國理政,并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所以,在他統(tǒng)治時期,儒學發(fā)展達到整個南朝的頂峰,是魏晉以來南方之最盛。清代焦循《國史儒林文苑傳議》言:“是故正始以后,人尚清談,迄晉南渡,經(jīng)學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齊,遂不能為儒林立傳。梁天監(jiān)中,漸尚儒風,于是《梁書》有《儒林傳》,《陳書》嗣之,仍梁所遺也?!薄?9】后人撰述的南朝四史中,唯《梁書》有《儒林傳》,正與梁武帝蕭衍的積極作為有關。

        ?

        蕭衍登基以后,便立即把儒學推廣與其統(tǒng)治政策聯(lián)系起來。天監(jiān)四年(505),蕭衍下詔:“二漢登賢,莫非經(jīng)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jié)罔樹,抑此之由。朕日昃罷朝,思聞俊異,收士得人,實惟酬獎??芍谩段褰?jīng)》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nèi)后進?!薄?0】《陳書·儒林傳》亦載:“梁武帝開五館,建國學,總以《五經(jīng)》教授,經(jīng)各置助教云。”【31】蕭衍對于儒學的衰微頗有感慨,因此而置五經(jīng)博士,將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蒨補為博士,各主一館。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國家對于入館的學生給予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支持,不僅負責他們的飲食住宿,而且對有建樹之人給予官職,頗似東漢晚期的鴻都門學。天監(jiān)四年正月,蕭衍下詔:“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jīng),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顏,勿限年次。”【32】天監(jiān)八年(509)五月又下詔:

        ?

        學以從政,殷勤往哲,祿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故負袟成風,甲科間出,方當置諸周行,飾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經(jīng)、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后,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jiān)羊肆,寒品后門,并隨才試吏,勿有遺隔?!?2】

        ?

        這樣的政策使得儒學風氣大為興盛,“十數(shù)年間,懷經(jīng)負笈者云會京師”【30】。此外,蕭衍還選遣學生到會稽云門山,拜大儒廬江何胤為師,研習經(jīng)學。史載何胤儒學著述極為豐富,“注《百法論》《十二門論》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33】。除了在中央建立國學,他還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將儒學推廣到全國,建立起完整的儒學教育體系。天監(jiān)七年(508),又詔曰:

        ?

        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礪行,由乎經(jīng)術。朕肇基明命,光宅區(qū)宇,雖耕耘雅業(yè),傍闡藝文,而成器未廣,志本猶闕,非以镕范貴游,納諸軌度,思欲式敦讓齒,自家刑國。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斅,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此三德,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0】

        ?

        蕭衍在全國掀起儒學教育的熱潮之后,又把注意力投向蕭氏皇族,不斷敦促他們研習儒家經(jīng)典,“于是皇太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業(yè)焉”【30】。為了提高皇室子弟學習的積極性,蕭衍親自祭祀孔子,并專門宴請他們,還給予物質獎勵。在他的鼓勵和推動下,梁朝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研習儒學的熱潮。

        ?

        蕭衍不僅致力于推行儒學教育,而且親自講經(jīng),闡釋儒家經(jīng)典。他一生儒學著述頗多,《梁書·武帝紀》載:

        ?

        造《制旨孝經(jīng)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迷,開古圣之旨。王侯朝臣皆奉表質疑,高祖皆為解釋?!?4】

        ?

        蕭衍對于儒家經(jīng)典幾乎無所不通,儼然一派儒學大師的風范。他對于儒家經(jīng)典的闡發(fā)使他在后來接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時候,能比較順利地將三家思想融為一體。《隋書·經(jīng)籍志》載:“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眾。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薄?5】當時正處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對于佛教的信仰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所以他很快又開始接受佛教思想,天監(jiān)三年(504),“乃舍道歸佛,由是大興佛法”【36】。于是,在蕭衍的思想中開始出現(xiàn)三教融合的雛形。這樣的思想融合主要是圍繞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而進行,并在當時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蕭衍在《會三教詩》中對自己的定位是:少時學周孔,中復觀道書,晚年開釋卷。所以,學界將其歸為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自漢末儒學式微以來,道家思想重新崛起,佛家思想開始在全國傳播,儒、釋、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已經(jīng)勢不可擋。但是,三教思想也有沖突,特別是圍繞政治統(tǒng)治,它們之間的沖突是無法調(diào)解的,所以,儒釋道三教的融合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帝王的特殊身份是蕭衍能推動三教合一進程的關鍵,再加上他天資聰慧,“少而篤學,洞達儒玄,……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34】,所以,三教融合的思想伴隨其政治統(tǒng)治的日漸穩(wěn)固而穩(wěn)步推進。任繼愈對此有所評價:

        ?

        梁武帝深知儒家綱常名教對于鞏固封建君權的重要,因此“尊重儒術”(《梁書·儒林傳·何佟之傳》),提倡忠君孝親;同時宣布佛教為“正道”,在宗教信仰領域把它置于比儒、道更高的地位,甚至四次舍身佛寺“為奴”,又以“皇帝菩薩”自居,借以喚起廣大佛教信徒對自己的宗教虔敬感情,收到儒、道所起不到的作用?!?7】

        ?

        可以看出,蕭衍在堅持儒家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同時,又用佛教思想來達到他統(tǒng)治天下的目的。蕭衍第七子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有云:“余以孫、武為營壘,以周、孔為冠帶,以老、莊為歡宴,以權實為稻糧,以卜筮為神明,以政治為手足,一圍之木持千鈞,五寸之楗制開闔,總之者明也。”【38】這可以看作是他對父親蕭衍推行三教合一思想的總結和升華,在蕭繹這里,融合的思想成分更多了,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達到了大通和圓融的境界。梁武帝蕭衍在晚年對儒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xiàn)為援佛入儒,他將佛學的佛性融入儒學的心性之中,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

        對于蕭衍的儒學貢獻,史官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李延壽在《南史·梁本紀》中評曰:“及據(jù)圖箓,多歷歲年,制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39】姚思廉在《梁書·武帝紀》中評曰:“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薄?4】《梁書·孝行》亦載:“高祖創(chuàng)業(yè)開基,飭躬化俗,澆弊之風以革,孝治之術斯著?!薄?0】就連政治對手北齊皇帝高歡都對其贊賞有加:“江東復有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薄?1】

        ?

        蕭衍之后,第三子蕭綱繼位為帝,是為簡文帝。簡文帝在位只有兩年,而且是在侯景之亂后被擁立的傀儡皇帝,所以幾乎沒有作為。但是因梁武帝在位時間較長,蕭綱做了18年太子,這是其研習儒家經(jīng)典提高修養(yǎng)的重要時期。蕭綱“博綜儒書,善言玄理”【42】,儒玄兼修,其繼昭明太子蕭統(tǒng)為皇太子時,朝廷下詔:“晉安王綱,文義生知,孝敬自然,威惠外宣,德行內(nèi)敏,群后歸美,率土宅心??闪榛侍?。”【42】朝廷對其德行、文采等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其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在蕭綱身邊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這些文人聚在一起除了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也談儒論玄,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蕭綱在其父融合三教并開啟談玄之風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談玄的潮流,《顏氏家訓·勉學篇》載:“洎于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武皇、簡文,躬自講論?!薄?3】這種風氣對“蕭梁房”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蕭綱的太子蕭大器在臨刑前仍講《老子》;西魏大兵壓境、江陵勢如累卵之際,梁元帝蕭繹亦頻講《老子》,百官戎服而聽。蕭綱愛好廣泛,著述亦極為豐富,其著述的儒家經(jīng)典有《禮大義》二十卷。

        ?

        公元552年11月,蕭衍第七子蕭繹在江陵繼位,是為梁元帝。蕭繹自幼聰穎,喜好讀書,五歲時父親問其讀何書,他回答讀《曲禮》,而且能夠流利背誦。17歲時,蕭衍讓賀革為其講《三禮》。蕭繹博學多才,《梁書·元帝本記》稱贊他:“既長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薄?4】但他登基后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兄弟之間又不斷爭權奪利,所以最終被西魏攻破江陵,投降后又被虐殺。他一生著述頗多,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其中不乏儒學大作,被后世史家評價為“口誦《六經(jīng)》,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學,有公旦之才?!薄?5】

        ?

        昭明太子蕭統(tǒng)雖然沒有等到繼位為帝便英年早逝,但是,他對蘭陵蕭氏家族文化的提升卻有重要的推動意義。蕭統(tǒng)在文化上對蕭梁政權的影響正可與陳思王曹植對曹魏的影響相提并論,趙翼《廿二史札記》云:“創(chuàng)業(yè)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46】蕭統(tǒng)是南朝文化和學術的奇跡,他不僅主持編纂了流芳百世的《昭明文選》,而且為蘭陵蕭氏家族樹立了崇文的典范。蕭統(tǒng)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學教育,《梁書》本傳載:“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jīng)》《論語》,五歲遍讀《五經(jīng)》,悉能諷誦?!四昃旁?,于壽安殿講《孝經(jīng)》,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47】蕭統(tǒng)非常孝順,母親生病時,“朝夕侍疾,衣不解帶”【47】,母親去世后,悲痛欲絕,米水不進,后來在梁武帝幾次下詔勸誡下,才勉強進食,“雖屢奉敕勸逼,日止一溢,不嘗菜果之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每入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泣?!薄?7】他后來生病,惟恐父親牽掛憂心,便堅持親自寫書啟,病情好轉后也不準身邊人告訴父親,其仁孝竟至于斯。所以,他去世時,蕭衍極其悲傷,駕幸東宮,“臨哭盡哀”【48】。蕭統(tǒng)為人寬厚仁和,有識之士紛紛投奔,“恒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閑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薄?8】

        ?

        “蕭梁房”在成就帝王基業(yè)之后,國祚延續(xù)55年,為南朝四朝中綿延時間最長者。雖然梁武帝晚年昏聵,寵信奸佞,引發(fā)侯景之亂,但是梁朝仍是南朝最為富庶和太平的時代,這與蕭衍父子尊崇儒學有直接關系。雖然這一時期的崇儒不能與漢代相提并論,而且崇儒中也有佛學和道學參與,但是,漢末以來儒學衰微的局面到此時開始出現(xiàn)根本性改變,儒學自此以后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儒學的這種興盛又與蘭陵蕭氏家族的整體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這樣說,蘭陵蕭氏家族的文化振興也只有到了蕭衍父子的時代,才算進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作為后起的士族,蕭氏家族的振興與其他經(jīng)學舊族不同,家族的文化積累還遠遠不夠,也只有成為帝王,其家族文化才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迅速提振起來。但是,因為家族文化根基不深,又處在亂世飄萍中,所以,雖然建立了齊、梁兩個王朝,但持續(xù)時間都不長,更因家族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還沒有教化到整個家族,家族子弟在國家危難之時,考慮更多的仍是個人利益,因此,齊、梁兩朝之末,家族子弟互相攻伐,僥幸取得政權之人又對其他同宗子弟進行血腥殺戮,這充分暴露出儒家思想對于蘭陵蕭氏家族的影響和教化還不夠深刻,家族子弟還不足以撐起一個有生命力而且強大的國家,所以王朝命運非常短暫。

        ?

        但是,從齊、梁兩朝開始,蘭陵蕭氏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世家。儒學傳承使這個以皇室裙帶關系和軍功起家的家族,終于洗去武人的粗俗,而展示出文人的高雅,他們因此而不再為世家大族所鄙薄,成為過江僑姓四大家之一。至隋唐時,蕭氏家族依然保持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家族子弟文采斐然,名流輩出,在唐朝拜相者多達十人,蕭巋一支更是有八人入相,被稱為“八葉宰相”。故歐陽修、宋祁盛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49】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中也評價:“唐之世家,自以鄭氏及河東裴氏、京兆韋氏、趙郡李氏、蘭陵蕭氏,博陵崔氏,六族為最。”【50】蘭陵蕭氏也由此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名門望族,享譽千載,影響深遠。


        注釋
        ?
        1《南齊書》卷一《高帝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頁。
        ?
        2?《宋書》卷七十八《蕭思話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11,2011頁。
        ?
        3《宋書》卷四十一《孝懿蕭皇后傳》,第1280頁。
        ?
        4《宋書》卷四十七《劉懷肅傳》,第1404頁。
        ?
        5?《南史》卷十八《蕭思話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96頁。
        ?
        6陳寅?。骸段簳抉R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5頁。
        ?
        7《宋書》卷八十七《蕭惠開傳》,第2199頁。
        ?
        8《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97頁。
        ?
        9《南齊書》卷二《高帝紀下》,第38頁。
        ?
        10?《南史》卷五十《劉瓛傳》,第1236頁。
        ?
        11?《南史》卷四十二《豫章文獻王傳》,第1061頁。
        ?
        12《南齊書》卷二《高帝紀下》,第37-38,39頁。
        ?
        13《南齊書》卷三十九《陸澄傳》,第683頁。
        ?
        14《南齊書》卷九《禮志一上》,第143頁。
        ?
        15?《南齊書》卷三十九《劉瓛弟璡陸澄列傳》,第687頁。
        ?
        16?《南齊書》卷三《武帝紀》,第49-50頁。
        ?
        17?《南史》卷二十二《王儉傳》,第595頁。
        ?
        18?《南齊書》卷三《武帝紀》,第52頁。
        ?
        19?《南齊書》卷二十一《文惠太子傳》,第399,400,400頁。
        ?
        20?《南齊書》卷二十二《豫章文獻王傳》,第405,409,418,420頁。
        ?
        21?《南齊書》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傳》,第693,694,698頁。
        ?
        22?《南齊書》卷四十《晉安王傳》,第708頁。
        ?
        23 (明)王世貞撰,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第365頁。
        ?
        24?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74頁。
        ?
        25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jīng)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79頁。
        ?
        26?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531頁。
        ?
        27?《梁書》卷三《武帝紀下》,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6,95-96頁。
        ?
        28《南史》卷二十二《王儉傳》,第612頁。
        ?
        29 (清)焦循著,陳居淵主編,徐宇宏、駱紅爾校點:《雕菰樓文學七種》,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72頁。
        ?
        30?《梁書》卷四十八《儒林傳》,第662,662,662,662頁。
        ?
        31《陳書》卷三十三《儒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433頁。
        ?
        32《梁書》卷二《武帝紀中》,第41,49頁。
        ?
        33《梁書》卷五十一《處士傳》,第739頁。
        ?
        34?《梁書》卷三《武帝紀下》,第96,96,97頁。
        ?
        35《隋書》卷三十五《經(jīng)籍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093頁。
        ?
        36?俞紹初:《昭明太子蕭統(tǒng)年譜》,《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
        37?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7-18頁。
        ?
        38(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854頁。
        ?
        39《南史》卷七《武帝紀中》,第225-226頁。
        ?
        40《梁書》卷四十七《孝行列傳》,第647頁。
        ?
        41《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4881頁。
        ?
        42《梁書》卷四《簡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09,104頁。
        ?
        43(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79頁。
        ?
        44《梁書》卷五《元帝紀》,第135頁。
        ?
        45《梁書》卷六《敬帝紀》,第152頁。
        ?
        46(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45-246頁。
        ?
        47《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第165,167,167頁。
        ?
        48《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第169,167頁。
        ?
        48?《新唐書》卷一百一《蕭瑀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963頁。
        ?
        50(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第330頁。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