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海】儒眼金睛論佛道——東海微言集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3-02-11 19:16:01
        標簽:佛道、荀子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儒眼金睛論佛道

        ——東海微言集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佛道】佛道兩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為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于坤而不知乾。天道即太極,乾坤兼?zhèn)?。但佛道所得不全,只得乎坤,未得乎乾。佛家歸宗空寂,道家歸宗虛靜,都具有明顯的坤道特征,與歸宗至誠無息、生生不息、於穆不已的乾道的儒家形成了明顯區(qū)別。注意,坤道也有剛動性,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云,但這不同于乾道的陽剛健動。佛教中的禪宗也說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萬物資生的坤道之生,不同于乾道的生生。東海儒眼金睛,揭出佛道二蔽,縱然釋尊老子重來,不能不心服也。當然,這正是出世法的特色。佛道若與儒家一樣歸宗于乾道,就無法出家出世了;若與儒家一樣立足于人道,就不成其為宗教了。沒有佛道兩家,豈非人間一大文化損失。故面對東海如理如實的批評,估計釋尊老子重來,也只能置而不論,一笑了之。

         

        【荀子】荀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這個批評非常正確,這是佛道兩家共同的特征。佛道之所以知天又蔽于天,是因為對天道認證不全,蔽于坤而不知乾。注意,荀子乃儒門外道,自己亦有大蔽,蔽于人而不知天,恰好與莊子相反。荀子之所以蔽于人,是因為對人性認證不全,蔽于習而不知本,只知習性易惡,不知天性至善,更不知天命之性即天地之性。正因為不明性天,荀子之禮學無根。知坤知乾,乾坤雙明;知天知人,天人無蔽,唯孔孟和歷代中道圣賢能夠。

         

        【空見】佛教于性天認證不全,有耽空之弊,但亦忌空見。蓋四大皆空,佛性不空,因果不空。空掉佛性和因果,便墮空見。據(jù)瑜伽師地論卷七載,空見有兩種:一是外道之空見,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后世等遲速之別,見行善者招感惡果,行惡者反得善果,便謂因果皆空,而無視于善惡業(yè)報之理;二是教內(nèi)之空見,即學佛者未明如來所說之甚深道理,聽聞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說,遂墮于諸法皆無之空見。佛教認為,諸見之中,空見之過最重,能壞一切,據(jù)摩訶止觀卷四上謂,若墮于此見,死后墮落三惡道,永劫沈淪。

         

        【儒佛】以下是2011-1-17答復儒生格筠的一段話,錄此共賞:佛教有耽空之弊,是因為只知佛性空寂,不知道體乾??;只知萬法歸一,不知一歸萬法。一歸萬法就是朱子所說“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毙軒熕f“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佛教認證的一是無為、不生的,不可能象儒家那樣講一歸萬法----這是佛教與儒家最大的區(qū)別。熊師在《摧惑顯宗記》里寫道:“乾元遍為萬物實體,即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是故于器而見道,于氣而顯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識形上,于形色而睹天性,于相對而證入絕對,于小己而透悟大我,于肉體而悟為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生死??蓞掚x,實乃于人間世而顯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業(yè),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圍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萬物,輔相萬物,極乎天地咸位,萬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道實現(xiàn)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于人道之外也。”(《十力語要初續(xù)》)又說:“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大般若》無量甚深微妙義,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般若》破相顯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zhí),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天性,即于世間直證為天性流行,豈復有世間相乎?于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認為天性顯現(xiàn),豈復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證入天性,豈復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痹圃啤_@兩段話說明了儒佛兩家的根本性區(qū)別。

         

        【儒佛】佛教之極高明,吾儒知之;儒家之更高明,佛教不知。佛教未能道中庸,雖然極高明,終究有限。極高明而道中庸,唯儒家中道能夠,非中道圣人不可。佛教有言,是真佛只說家常,意謂真佛只說家常話,常識。其實,真正的人道常識,包括道德常識和政治常識,只有儒家才能提供,非佛教所能。佛教立足于涅槃,致力于出離,于人倫人道政治事務,不關(guān)心,不研究,不認真,總是想當然。道德和政治佛教化,后患流弊不堪設想。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之類,就是孝道佛教化的結(jié)果。至于政治佛教化,問題就更大了。梁武、武曌、元廷及歷史上的印度,皆深受佛教不良影響,敗家弱族亡國,其禍不可勝言。

         

        【儒佛】不生不滅是佛教根本諦,即最高原則。佛教三法印之涅槃寂靜,就是不生。在最原則處,儒家說乾陽健動,說生生不息、說至誠無息,是佛教所不許的?!读鎵?jīng)》中六祖明心時說了五個“何期”來贊嘆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保ā读娲髱煼▽殙?jīng)》)最后也說了自性能生。有必要說明兩點。首先,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所謂中國化,核心就是儒家化。說自性能生萬法,就是儒化的征象。其次,這里的能生是放在本不生滅之后所說,是不生的下位法。故禪宗雖中國化,未逾佛教根本。

         

        【儒佛】佛教徒喜歡說,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這確是佛教精神。不過,儒眼相看,要做入世的事業(yè),精神上就必須立足于人道,否則是做不好入世事業(yè)的。儒家同樣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但立足點始終放在人道上,以盡心于人道的方式追求知性知天的上達,形而上與形而下、超越性與現(xiàn)實性打成一片。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結(jié)果是天道人道兩不能盡。此言讓吾想起應邵《風俗通》中東食西宿的故事:“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o:p>

         

        【儒佛】有一種認同和融合充滿傲慢色彩。佛徒言:“顏回是光凈菩薩化身,孔子是儒童菩薩化身,老子是迦葉菩薩化身。此外,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炎帝、軒轅黃帝、莊子、孟子皆菩薩權(quán)現(xiàn)。”又言:“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做到極致的就是佛陀?!眱叭会屪鸶哂诳酌希谅龖B(tài)度顯而易見。特此嚴正指出,佛教雖然極高明,未能道中庸。論道,佛教蔽于坤寂而不知乾健;論學,佛教耽滯內(nèi)圣而輕忽外王,焉能與吾儒比肩哉。

         

        【儒佛】東?!秾W儒乃大丈夫事----論語點睛自序》中提及,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師做過《論語點睛》。蕅益將儒家的仁詮釋成佛教的如來藏性而為其《論語點睛》之思想核心。智旭《四書蕅益解序》說:“解《論語》者曰點睛,開出世光明也?!笨梢娛q益是藉儒家這部經(jīng)典闡發(fā)出世思想。儒家仁性與佛家佛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但兩家對其證悟同中有異。概乎言之,兩家性體皆不滅,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不生,此其異,是兩家根本區(qū)別。

         

        【儒佛】或說:“儒家是佛家之前的狀態(tài)。學了佛,儒就不是問題了。佛徹底囊括儒。佛對儒的囊括,是愛因斯坦對牛頓的囊括。佛把儒變成了自己的子集?!睎|海學舌曰:佛家是儒家之旁的狀態(tài)。學了儒,佛就不是問題了。儒徹底囊括佛。儒對佛的囊括,是乾元對坤元的囊括。儒把佛變成了自己的子集。

         

        【儒佛】對于現(xiàn)實,世人容易沉迷表象、沉淪物質(zhì)而溺于其中。故佛教觀空理論,有其獨特的警醒心靈和超越現(xiàn)實的作用。但宇宙生命本體的最大特征是生生,佛教卻倡導不生,歸諸空寂,又遮蔽了本體的好生之德乃至本體本身,不足為訓。熊十力先生稱佛教“有反人生傾向”,我深以為然。佛教對人生和人道問題,包括家庭、民族、政治種種問題,不乏大而化之的道德關(guān)懷,但缺乏認真嚴肅的外王思考和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其心不在人世間故。佛教過盛而儒家不振的時代,社會和國家就會出現(xiàn)很大問題。

         

        【儒佛】論學術(shù)品質(zhì),儒高于佛。這是依據(jù)儒理判教判學,并非毀佛自贊。佛教學者喜歡強調(diào)佛高于儒,我們也不能斥之為毀儒自贊。雙方立場觀點不同,故得出的結(jié)論有別。東海言儒高于佛,理據(jù)有三。其一、佛教蔽于坤而不知乾,重靜輕動,乏乾健生生之能,有耽空滯寂之蔽。其二、佛教蔽于天而不知人,重德輕政,對于政治這個人道最大的事業(yè)缺乏必要的熱誠和研究,沒有禮學法學政治學;三、儒家主導之國,佛教得以順利健康的發(fā)展。佛教主導之國,佛教往往衰敗甚至消失。當然,指出佛教的不足,彰顯儒高于佛,并非否定佛教,而是在儒家文化、政治和制度框架中給予恰當?shù)亩ㄎ?。否定佛道西學固然不行,過于抬高三家,同樣不行。王道中華,一主三輔,儒主而佛道西學為輔,這是最恰當?shù)陌才拧?o:p>

         

        【史眼】唐太宗對于儒佛道三家的態(tài)度頗為復雜。他曾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發(fā)誓“惟以丹誠皈依三寶”云,曾在貞觀之初表示:“自有國以來,何處別造道觀?凡有功德,并歸寺家。國內(nèi)戰(zhàn)場之始,無不一心歸命于佛。今天下大定,唯置佛寺。朕敬有處,所以盡命歸依?!?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可見,這時候是先佛后道。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宣布“自今已后,齋供、行法、至于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边@時候改為先道后佛。

         

        但是有一點他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以儒立國和治國。唐朝與漢宋并肩,作為中華正統(tǒng),肇端于唐高祖,奠基于唐太宗。他在《貞觀政要》中說:“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薄敦懹^政要》中,儒家道德、政治原則一以貫之。

         

        【法顯】非常喜歡法顯《佛國記》中的這段話:“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边@種愚直精神,為儒佛兩家共有。佛家舍身求法,儒家以身殉道、殺身成仁和舍生取義,都有賴于這種精神。

         

        【擊蒙】林語堂言:“中國人,得意時信儒,失意時信道,絕望時信佛。信仰隨時可變,本質(zhì)就是沒有信仰?!彼剖嵌?。儒佛道并重兼信,未必沒有信仰。因為儒佛道三家對天道的證悟異中有同,有重疊處。若非醇儒,往往很難區(qū)別三家信仰對象的不同。不少人時而信儒,時而信道,時而信佛,或者同時信仰三家,自有其真誠性。

         

        【答客】中岳廳友問:“儒釋道三條道,哪一個最究竟最圓滿?為什么?”答:儒釋道皆得乎道,儒家最為究竟。儒佛所得近乎坤元,兩家學說皆有坤道的特征,蔽于坤而不知乾,亦不知人,于天道之乾健和人道之仁義,皆隔了一層。耽虛滯寂,根源在此。唯儒家所證之道體,乾元掛帥,乾坤并建,天人圓合,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因果】儒佛道三家都承認因果的存在,因果律堪稱三家共法。儒家因果不論三世,只論三代;不論六道,只論人道,最為中肯。知因果是儒家十二智之一,詳見東?!度寮掖笾腔邸芬粫2恍乓蚬?,不足以入中華文化之門;不明因果,不足以明易理天理、登儒堂入儒室也。

         

        【因果】儒佛道耶都有各自的因果論。儒家因果論是內(nèi)圣學要義,特別實在和正確。依據(jù)歷史事實和現(xiàn)實證據(jù),論述和揭示因果之理,彰明反孔反儒的各種人生和社會后果,是良知啟蒙的重要內(nèi)容。一些不信因果者認為這是詛咒,可笑可悲之極。詛咒非禮,而且自傷,既傷形象又傷良知,智者不屑,況君子乎。

         

        【擇滅】故人楚狂兒儒佛兼修,尤深佛學,十年前曾往返辯難多次。吾嘗言,假以時日,有望成為當今佛門大師級人物。今下問十多個佛教問題,其一曰:“擇滅之擇、擇滅之滅、擇滅之得,各由何而成善性?”問題留待佛門高明,但擇滅一詞,頗有意蘊,可拿來為儒所用。擇滅是梵語翻譯而來,又作數(shù)滅、智緣滅,大意是以智慧之簡擇力而得之滅諦涅盤。儒家來用,擇為簡擇力、判斷力,明辨功夫也,如擇善固執(zhí)之擇;滅是滅除惡習,道德境界也,入無憂無懼無惑之境。至此境界,可以斷離惡習纏縛,得到良知自由。

         

        【然哉】虛云老和尚1944年八月十六日云門寺開示:“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言教上解悟,此理甚為容易,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亦不為難。但要得到真實受用,不為一切境界所轉(zhuǎn),隨時隨地自己作得主張,能夠解脫自在,造次顛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毛病掃清不可。由事上磨練,確實證悟,此則為難也。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毛病,莫若嚴持戒律;戒律清凈,無明煩惱習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睎|海曰:儒佛兩家修養(yǎng)功夫,異中有同。這段話可供儒生參考?!暗玫秸鎸嵤苡?,不為一切境界所轉(zhuǎn)”,相當于孔顏之樂和道德自由。嚴持戒律相當于嚴格守禮和自律。儒家同樣是言下頓悟易,確實證悟難,有賴于事上磨練和嚴受禮約。

         

        【惡惡】護持善根是儒佛兩家共法,但護持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家的護持法是力張八條之目,擴充四端之心。四心有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羞是羞自己之不善,惡是惡他人之不善,即惡惡,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惡人。論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儒家特別充沛,非其它學派宗派包括佛道所能及也。

         

        【修道】儒佛道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修法,王通《中說》中提到儒家的修法?!胺啃g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歟?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修之之道,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死而后已,得時則行,失時則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續(xù)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对姟凡辉坪酰嚎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中說·立命篇》)薛收所說的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等等,只是部分修法,僅此不足以繼時也。儒家的修身是身心雙修,內(nèi)外并重。東海所說的四種儒功,更加全面而重要。

         

        【三家】儒佛道三家可分別稱為仁學、佛學、道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三家學說于形而上之道皆有所知,皆根植于道,故可統(tǒng)稱為道學。注意,唯儒家道德學可稱為圣學,不可以此稱道家。道家于道,既有所得,又有所蔽,既蔽于天而不知人,又蔽于坤而不知乾。故格致誠正不足,不得稱圣學也。道家開不出王道政治和禮樂制度來,原因在此,在于未能立人之道、盡人之心而圓證性天。佛教類似。故三家之中,儒家所得最為中正,仁義之道最為圓實?!白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唯吾儒能夠,非仁學莫屬。

         

        【佛道】曾有名家說儒家是陰性文化。恰恰相反,儒家是陽性文化,佛道兩家才是陰性文化,或者說坤道文化。注意,佛道側(cè)重陰柔,并非一味陰柔,其中也有剛動性。但是,佛道的剛動是坤元的剛動。坤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边@與乾元的陽剛生動性質(zhì)不同,“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狈鸬纼杉易鳛槔の幕?,不適宜主導人道,不足以建設良制良法和政治文明,對儒家宜有一定的尊重順從。歷史證明,儒家政治可以為佛道自由健康的發(fā)展提供最好的保障。在中國,儒家衰敗之世,佛道必然失怙。

         

        【天道】古今中西學術(shù)繁多,知天命、明天道者唯儒佛道三家。三家中,儒家圓明,佛道半明。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偷得《易經(jīng)》半部。東海學舌曰,佛道兩家明得天道一半。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有得乎人道,雖不明天道,亦不違之昧之。百姓日用而不知,此之謂也。

         

        【開悟】儒佛道都講悟,都很重視覺悟、開悟,悟個什么?當然是悟道??鬃诱f:“五十知天命?!庇终f:“吾道一以貫之?!泵献诱f:“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庇终f:“萬物皆備于我?!贬屽饶材嵴f:“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征得?!边@都是悟道之言。悟有解悟、證悟之別。解悟是理悟,理性理解性天大義;證悟是心證,自心實證性與天道。性即天命之性,天道即天地之性。悟又有偏悟、圓悟之別。偏悟是執(zhí)大象之部分,實有所得,又有所漏;圓悟是執(zhí)大象之全體。乾坤并重,天人合一。

         

        【開悟】佛家認為,因緣俱足時,剎那可悟道,但習障則須有步驟地實修消除?!独銍澜?jīng)》說:“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崩韯t頓悟,就是理悟。但理悟未必能實行,知道未必能做到。例如,理解因果之律,知道善惡有報,如果沒有實修功夫,仍難杜絕惡因惡業(yè)。當然,理悟也很重要。能夠理悟性天之全,就能成為而立君子,建立中道信仰。縱然行差言錯,也容易過而改之,不至于怙惡不悛。注意,理悟有偏圓之別。唯有深入仁義之道,才能圓悟性天之義。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是仁義之道,中庸之道。

         

        【自題】日前醉聞獅子吼,譏吾除了酗酒,百無一用。豪言曰:吾定海神針也,在儒則儒定,在家則家定,為國則國定,為天下則天下定。小詩自題曰:簞瓢陋巷一年年,醒似孤僧醉似仙。自有仁針能定海,憾無時位可回天。其實,儒家根本無須權(quán)位,只要把言論權(quán)教育權(quán)歸還,足矣。此詩有深意,簞瓢陋巷和仁針,意謂吾儒者;似僧似仙,意味著尊崇佛道。吾心目中的王道政治是,儒家主統(tǒng),佛道及自由主義為輔,三家大德大師享受國賓級待遇。東海老矣,此生只怕無能無緣建設王道了,希望將來有儒生能夠繼承此志,完成吾愿,是為至盼。

         

        2023-2-1余東海集于青秀山下獨樂齋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