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譚淡】孔子博物館藏歷代衍圣公襲爵檔案述略

        欄目:觀察總覽
        發(fā)布時間:2023-03-18 13:55:52
        標簽:孔子博物館藏

        孔子博物館藏歷代衍圣公襲爵檔案述略

        作者:譚淡

        來源:《文物天地》2023年2月刊

         

        孔子博物館藏《孔府檔案》全稱“孔子世家文書檔案”,是孔氏家族在各項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私家檔案?,F(xiàn)存檔案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至1948年7月止,歷時4百余年,約30萬件,按照檔案內(nèi)容進行分類,包括襲封、宗族、屬員、刑訟、租稅、林廟管理、祀典、朝廷政治、財務、文書12大類;按照檔案所屬歷史時期可分為:明代檔案、清代檔案、民國檔案(民國檔案按照政權(quán)變更又分為四個部分)。既有歷代衍圣公與朝廷及各級官員的往來公文,也有孔府內(nèi)各廳房書寫的公務文書,記錄孔氏家族日常生活的檔案賬冊等,公私兼?zhèn)?,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宗族等層面。而襲爵類檔案在《孔府檔案》中具有特殊意義,為衍圣公府安享尊榮之始,因而居于襲封類檔案之首。

         

        孔子嫡裔襲爵沿革

         

        歷代王朝為維護和鞏固王權(quán)統(tǒng)治,不斷對孔子追謚加封。第9087卷《順治元年恩例》載:“先圣為萬世道統(tǒng)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尊師至意?!迸c此同時,歷朝對孔氏嫡裔也封官賜爵,孔子后裔在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備受優(yōu)待,衍圣公府的社會地位日見其高。

         

        孔子嫡孫獲賜官爵始于西漢,以后代有加封,初為褒成侯,繼而宗圣侯、奉圣侯、崇圣侯、恭圣侯、鄒國公、紹圣侯、文宣公,直至宋代改封世襲衍圣公,并敕建衙署宅邸,撥給食邑佃戶,扶持其宗族發(fā)展,此制延續(xù)至民國,可謂因職封爵,以承圣緒。衍圣公的職責為依時奉祀、護衛(wèi)林廟,宋以后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和先賢先儒后裔等內(nèi)容。

         

        《孔府檔案》第63卷《清歷代衍圣公襲爵上任儀注單》載:

         

        “漢封為奉祀君,又改封褒成侯,又改襲封關(guān)內(nèi)侯,又改襲褒亭侯[按:清錢大昕撰《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19:《褒成侯未嘗徙封》一文,對褒成侯未嘗改襲褒亭侯一案已做考證],食邑八百戶,至二千戶,晉封奉圣亭侯,加封食邑二千戶,南宋改封崇圣侯,食邑一千戶,魏封崇圣大夫,有爵于南朝者,封奉圣亭侯,加封食邑一千戶,北齊改封恭圣侯,周封鄒國公,唐封褒圣侯,賜敕書,又進封文宣公,許兼外官,改食,實封一百戶,至宋始封衍圣公,金復授承直郎,襲封衍圣公,元授嘉議大夫,仍封衍圣公,給印,前明洪武間,仍衍圣公給銀印,開設(shè)襲封衙門,給衍圣公誥命……”

         

        孔子嫡裔襲封衍圣公,歷宋、金、元、明、清,并延續(xù)至民國,1935年始改稱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給特任官待遇?!把苁ス狈馓栄匾u880年,孔氏嫡裔為中國歷時最久之貴族世家。

         

        、襲爵類檔案目錄

         

        在館藏《孔府檔案》中,有數(shù)十卷記載孔氏子孫襲爵受封,設(shè)置孔氏職官、家學廟學職官、圣賢先賢奉祀、名宦鄉(xiāng)儒奉祀等卷宗,反映出宗法制政權(quán)對孔子及其他儒家先賢后裔優(yōu)禮有加。其中,襲爵類檔案記載了歷代衍圣公承襲爵位的詳細信息,是為此類檔案的重點。

         

        襲爵類檔案(紙質(zhì)檔案),現(xiàn)存24卷,其中,清代23卷,民國1卷。館藏絲織品詔令類檔案,明代有3件,均為織錦誥封;明代紙質(zhì)檔案無直接相關(guān)內(nèi)容,散見于明清各襲封大類檔案記錄中。

         

        檔案卷號、題名列于下:

         

        (一)《孔府檔案》襲爵類

         

        63卷清歷代衍圣公襲爵上任儀注單;

        64卷清吏部文選司失慎檔案被焚補報孔氏歷朝錫爵設(shè)官案簿,雍正七至八年(1729~1730);

        65卷清六十六代衍圣公孔興燮襲爵奏疏抄檔,清順治五至七年(1648~1650);

        66卷清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襲爵抄檔,清康熙六至七年(1667~1668);

        67卷清六十八代衍圣公孔傳鐸襲爵案簿,清雍正元至八年(1723~1730);

        68卷清七十代衍圣公孔廣棨襲爵奏稿抄檔,清雍正九年(1731);

        69卷清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煥襲爵案簿,清乾隆八年(1743);

        70卷清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襲爵奏稿抄檔(一),清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

        71卷清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襲爵奏稿抄檔(二),清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

        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襲爵奏稿抄檔,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73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生父孔憲增貤封衍圣公檔,清嘉慶元年(1796);

        74卷清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灝襲爵案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75卷清禮部咨抄關(guān)于開復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灝革職留任處分上諭,清道光三十年(1850);

        76卷清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襲爵抄奏,清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

        77卷清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襲爵奏稿,清光緒二年至五年(1876~1879);

        78卷清本府暨所屬四氏學奉頒改鑄清漢篆文文印信,乾隆十三至三十二年(1746~1767);

        79-81卷清順治至嘉慶朝代給與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實節(jié)略檔(一至三);

        82卷清六十六代衍圣公孔興燮加太保太傅宮銜檔,順治十四年(1657);

        83卷清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加太子少師銜檔,康熙十五年(1676);

        84卷清關(guān)于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賞戴雙眼花翎抄諭奏折,光緒二十年(1894);

        6591卷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承襲世爵咨呈國務院及昭告祖廟文稿,民國九年(1920);

        9087卷清順治元年恩例。

         

        (二)明代織錦誥封

         

        明天啟五年封六十五代孫孔胤植為襲封衍圣公,贈妻侯氏、繼妻仝氏為夫人誥封,明天啟五年(1625);

         

        明崇禎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祖父母(孔貞寧、李氏)誥封,明崇禎(1628~1644);

         

        明崇禎元年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父母(孔尚賢、吳氏)誥封,明崇禎元年(1628)三月。

         

        、襲爵類檔案分析

         

        館藏襲爵類檔案以文種歸類,分屬于詔令類文書和奏議類文書,此兩類文書為明清時期最重要之公務文書。衍圣公襲爵非某一姓氏之榮譽,而是事關(guān)國體與社會安定之重要政治事件,不僅為皇帝個人意志之體現(xiàn),亦是超乎國家成文法典之上的宗法專制制度之體現(xiàn)。通過對館藏襲爵檔案及相關(guān)史料的梳理,可直觀展現(xiàn)歷代政權(quán)對孔子嫡裔及儒教哲學體系的重視程度。

         

        (一)孔子嫡孫襲封衍圣公爵位

         

        孔子嫡孫爵位之承襲,一般按照傳嫡的宗法制度執(zhí)行。有嫡傳長,無嫡傳庶,嫡庶皆無,則傳與血緣關(guān)系最近之同族,此為維系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宗法體系穩(wěn)定之必然策略。

         

        1.孔子嫡孫始封爵位之時間

         

        《孔府檔案》中有相關(guān)記載,第63卷《清歷代衍圣公襲爵上任儀注單》,將始封時間上推至戰(zhàn)國時期,“封位之初,始自周朝,魏安厘王封孔子八代孫諱謙為文信君,至秦改封為魯國文通君,漢封為奉祀君”(圖一、圖二)。

         

         

         

        圖一63卷衍圣公襲爵上任儀注單

         

         

         

        圖二64卷補報孔氏歷朝錫爵設(shè)官案簿

         

        第9087卷《順治元年恩例》“公爵”條載:“孔子嫡孫則承大爵,自秦始皇始封孔鮒為文通君,歷代封爵不一,有加無已……”,第79卷《清順治至嘉慶朝代給與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實節(jié)略檔》(一)“公爵”條所記亦承此說。

         

        [按:孔謙,字子順,孔子八代孫,《史記·孔子世家》載:“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漢書·孔光傳》載:“穿生順,順為魏相”,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載:“八代謙,又名斌,字子慎”。此處似當以《史記》《漢書》為確,孔子八代孫為孔順,字子慎。而名“謙”及被魏安釐王封為“文信君”,似為后人演繹??柞V,孔子九代孫,字甲,又字子魚,《史記·孔子世家》:“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于陳下”。首事秦王,因其博學,被封為文通君,非為“專主孔子祀事”,孔子嫡裔承襲大爵始自孔謙、孔鮒,史料不足,須再加考證。]

         

        今所公認者,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孔子嫡孫奉祀自此始?!稘h書·高帝紀第一下》載:“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祠孔子?!鼻蹇桌^汾《闕里文獻考》載:“孔氏世嫡,自漢高帝過魯,封九代孫騰為奉祀君始。”

         

        2.襲爵記載之衍圣公

         

        第310卷《東撫咨為遵旨曲阜知縣仍為孔氏世職請遵行事》(二),乾隆六年(1741),“查定例,衍圣公襲封由長子承襲,五經(jīng)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襲。又有曲阜縣世職知縣、四氏學教授、學錄、執(zhí)事等官,以及典籍、官勾、司樂之屬,皆衍圣公咨送題補。”衍圣公承襲爵位的“定例”始于宋代。第64卷《清吏部文選司失慎檔案被焚補報孔氏歷朝錫爵設(shè)官案簿》載:雍正七年十月初一日,文選司開設(shè)科求賢科失火,共燒房屋十數(shù)間,所有檔案被火燒毀。上諭:“其所燒毀檔案應于號件簿內(nèi)查明,行文在京各衙門、在外各省,將原卷查出造冊送部,以補所失之案件?!毖苁ス赘畧笏陀小妒ラT蒙歷朝錫爵賜官恩例案簿》,內(nèi)載:“襲封衍圣公襲公爵,按孔門《家乘》:四十七代若蒙,宋熙寧元年襲封衍圣公始;五十代摠,金大定三年贈光祿大夫始?!焙笥辛逯亮舜u封衍圣公相關(guān)記載,長子、次子、三子各有承襲。

         

        [按:孔宗愿,字子莊,今家譜及方志載為孔子四十六代孫,于宋寶元二年(1039)襲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改封衍圣公。(《全宋文》卷934:祖無擇《論孔宗愿襲文宣公奏》(至和二年四月),內(nèi)載:“臣伏見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孫孔宗愿襲封文宣公……”《宋朝諸臣奏議》卷91亦載祖無擇奏文及劉敞等《上仁宗論孔宗愿襲文宣公》。兩篇奏文均載孔宗愿為孔子四十七代孫,孔氏家譜載孔若蒙為四十七代??鬃谠笧榭兹裘芍福涠溯叿钟涊d當有一誤。宋代朝臣奏議似無誤,待考。此處從家譜。]

         

        按現(xiàn)通行孔氏嫡裔輩分,自宋朝四十六代孔宗愿至民國七十七代孔德成,衍圣公爵位傳32代,40余人承襲?!犊赘畽n案》第65卷至第77卷,第6591卷為直接相關(guān)卷宗,涉及11位衍圣公襲爵事項。為六十六至六十八代,七十至七十六代衍圣公。內(nèi)中缺六十九代檔案。

         

        明代誥封涉及六十三代孔貞寧、六十四代孔尚賢、六十五代孔胤植3代衍圣公。

         

        六十三世孫孔貞寧,字用致,衍圣公孔聞韶次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承襲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天啟六年(1626),以孫貴(孔胤植為其孫)追贈衍圣公。葬于孔林內(nèi)明墓群中部,碑刻“誥贈六十三世衍圣公一亭公墓”。[按:館藏明代織錦誥封文末年款為崇禎,無年月,與明崇禎、清康熙本《曲阜縣志》所載:“天啟六年(1626)封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祖父母”(孔貞寧、李氏)誥封時間、內(nèi)容俱不同。六十六代衍圣公孔興燮于順治六年(1649)襲封衍圣公爵后,亦曾為其曾祖孔貞寧奏請贈衍圣公封號(見劉巖、魯鳳著《孔林的歷史與今天》,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第308頁),獲準,于順治六年(1649)二月為之重新立碑。此崇禎朝誥封似與崇禎元年(1628)三月孔尚賢誥封同時,其背后之因由尚待考證。]

         

        六十四世孫孔尚賢,字象之,號龍宇,又號希庵,衍圣公孔貞幹之子。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卒于天啟元年(1621)。嘉靖三十五年(1556)襲封衍圣公,贈太子太保。子二:孔胤椿、孔胤桂,皆早卒無子嗣,乃以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承襲爵位。卒年79歲。

         

        [按:館藏明代織錦誥封文末年款為崇禎元年(1628)三月,與明崇禎、清康熙本《曲阜縣志》所載:明天啟五年(1625)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父母(孔尚賢、吳氏)誥封時間、內(nèi)容俱不同,亦需考證。]

         

        六十九世孫孔繼濩,字體和,號純齋,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追贈衍圣公。第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襲爵奏稿抄檔》,六十八代之后亦為七十代,六十九代本身無檔。

         

        (二)衍圣公履任儀節(jié)

         

        孔子嫡裔獲封、襲爵衍圣公,須經(jīng)過法定程序,得到權(quán)力層的認可,同時,亦得到社會之認可。而封爵之后,需按照宗法禮制履行各種禮節(jié)儀式。63卷、72卷(圖三)和6591卷有載。

         

         

         

        圖三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襲爵奏稿抄檔

         

        第63卷《清歷代衍圣公襲爵上任儀注單》,所記包括衍圣公襲爵封位、臨雍陪祀、歲時來朝等儀式的具體內(nèi)容,如接詔、進表、拜牌、按品拜位式、上任儀注、祭儀、領(lǐng)敕儀注等。內(nèi)載:“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訥,正月朝京師,二月二日拜襲封之命,受誥大廷,百僚班列,仍敕禮官以教坊前導至太學,學官率諸生迎于成賢街,每入覲給符乘侍,班列文臣首,厚其廩餼,下及侍從?!贝藶槊鞒鮾x注,至清代其儀式之隆重又倍之。

         

        第6591卷《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承襲世爵咨呈國務院及昭告祖廟文稿》,民國九年(1920)。因改換政權(quán),國家政局不穩(wěn),衍圣公府經(jīng)濟蕭條,已無力承應大規(guī)模上任儀式,該卷所列雖只有昭告祖廟的祭祀儀式,但在當時仍舊是隆重奢華,因衍圣公襲爵非尋常事件,不可不稱其儀軌。

         

        “禮”當稱“制”,為宗法社會維護王權(quán)等級尊嚴的重要措施。衍圣公襲爵儀制須謹遵律典,不可簡省以致有損朝廷隆恩之尊寵,亦不可越制而無視等級之森嚴。襲爵儀注為皇權(quán)承認之特定禮儀制度,且為歷朝沿襲之慣例,可昭孔子嫡裔所受非常之待遇。

         

        (三)朝廷推恩

         

        朝廷對孔子嫡裔的厚愛不僅突出表現(xiàn)在對衍圣公爵位承襲的重視,同時,對孔子裔孫及與衍圣公直接相關(guān)人員,也施行推恩制度,使之承襲各封號及官職,并專賜食邑以供祀事,賜學田以供養(yǎng)各書院師生。帝王追謚加封、后裔盡享祖榮,可為孔氏寫照。

         

        《孔府檔案》中有多卷相關(guān)內(nèi)容,如清歷代《襲衍圣公爵孔氏嫡長子長孫欽授二品冠服檔》、清歷代《衍圣公次子承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主奉鄒縣中庸書院祀事檔》《題舉孔氏族人補授曲阜世職知縣》檔、《選補世襲六品官》檔,以至太常寺博士、洙泗學錄、尼山學錄、舒城學錄、新城學錄、儀封學錄等,均為孔氏后裔專設(shè);明清科舉考試,孔氏也別受恩遇,得享開恩科之特例。

         

        1.衍圣公嫡裔子孫襲封

         

        第310卷《東撫咨為遵旨曲阜知縣仍為孔氏世職請遵行事》(二)載:“查定例,衍圣公襲封由長子承襲,五經(jīng)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襲,太平寺博士由衍圣公二子承襲……”《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儒林四》第483卷:“明制,五經(jīng)博士,孔氏南宗一,奉衢州孔子廟祀;北宗一人,奉述圣祀?!背臻L子承襲衍圣公外,宗法王權(quán)亦照顧其余子弟,使免于爭奪爵位之內(nèi)耗,而各守其封授之職位,維護孔氏家族及儒教統(tǒng)序。

         

        2.曲阜縣世職知縣由孔氏后裔擔任

         

        《清史稿》第483卷:“當唐末五季,以文宣公兼曲阜令。宋用孔氏支子,明至清初因之?!敝h一職,雖為縣域之長官,然而,其所轄乃至圣先師之故地,自西漢獨尊儒術(shù)始,孔子及曲阜在讀書人心中便成為圣域,而影響遠及海外。曲阜在政治領(lǐng)域的影響力已經(jīng)超出其制度設(shè)置本身的范圍,因而,以孔氏后裔擔任曲阜知縣,并成為孔氏世代承襲的職位,且為王權(quán)認可,實為格外之恩賞(圖四)。

         

         

         

        圖四80卷清順治至嘉慶朝代給與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實節(jié)略檔(二)

         

        3.薨逝入正史

         

        衍圣公生前得享帝王恩寵,按照禮制要求,薨逝后得入正史儒林部分?!肚迨犯濉肪?83載:“《明史》衍圣公附儒林傳后,今仿其例,并五經(jīng)博士有增設(shè)者亦附焉。”在非常重視“傳之久遠”的傳統(tǒng)宗法社會,得入正史,對于一個家族來說是無上榮光之事,且入于儒林,繼孔氏先祖孔子遺志,儒教昌隆,蔚為大觀,可激勵繼任之衍圣公及各襲爵子孫,維護皇權(quán),恪守孔子祀事,以續(xù)家族之使命。

         

        以上三項所述襲爵、儀注、推恩之內(nèi)容,足以彰顯皇權(quán)對孔氏嫡裔之恩遇,然其背后之政治考量,自西漢自民國一以貫之,實為維護統(tǒng)治之策略。第9087卷《順治元年恩例》已詳此說,清順治元年九月,督察院右僉都御使方大猷具疏《平定山東十二要策事》,內(nèi)第七款為“崇圣學以培人才事”,謂:“先圣孔子為萬世道統(tǒng)之宗,本朝開國之初,一代綱常,培植于此,禮應勅官崇祀,復衍圣公并四氏學博士等之封,可卜國脈靈長、人文蔚起。迄今未見舉行。兗州曲阜一帶,久已歸順,況朝廷尊師樂道,與接待臣子不同,古來啟運之主,盡有崇祀?!背缛逯康?,為平定山東之一策,且蘊有“一代綱?!保瑥椭赓n,可以起國運,育人文,行教化之功用,歷來如此。

         

        、結(jié)語

         

        由于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受到歷代王朝的推崇。掌權(quán)者借儒學以統(tǒng)馭天下士子民心,圣公府仰皇權(quán)以延祀收族、安享尊榮。一方展示皇權(quán)的偉大,一方宣誓無盡的忠誠,在各種互動表演中,達到彼此的終極目的。歷代衍圣公爵位承襲有其特殊性,然而衍圣公的主要職責仍為“主孔子祀事”,有尊儒褒圣的深意,而王權(quán)也通過種種措施來維護儒教在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的正統(tǒng)地位??鬃蛹案魇ベt嫡孫成為維護正統(tǒng)秩序的良好榜樣,對其加官進爵,施行以簡馭繁的文化統(tǒng)領(lǐng),以成“國脈靈長、人文蔚起”之盛世。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