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樟法】尋求文化共識,重建中華文明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2-02-02 08:00:00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一
            
            
            政治共識很重要,但仍屬于第二層面的東西。文化共識才是更基礎更原則第一位的。不同的政治路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這里的文化,涵蓋哲學、信仰、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等概念。
            
             
            
            沒有一定的文化共識,政治共識也很難構建起來。例如,沒有神本主義共識(上帝信仰),就沒有西方中世紀的政教合一;沒有人本主義自由主義共識,就沒有民主自由;沒有馬主義唯物主義共識,曾經風靡大半個地球的社會主義更是不可想象的。
            
             
            
            沒有一定的文化共識,即使勉強形成某種政治共識,也是低層次而脆弱的,持而不堅堅而不久經不起考驗。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文化立場是最根本的“道”,這里若不同,任何偉大事業(yè)都會“謀”出一地雞毛蒜皮來。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保ā墩撜Z-陽貨》)
            
             
            
            意思是說:怎么可以與品德卑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呢?(或可譯作:品德卑劣的人怎么能參事君主呢?)他沒得到富貴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擔心失去。如果擔心失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論語集釋》引靳氏之言云:“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志于富貴,即孔子所謂鄙夫也?!?
            
             
            
            靳氏將士分為三品,上品志于道德,中品志于功名,下品志于富貴,即孔子所說的鄙夫。鄙夫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理想,所以對官位、對個人得失非常在乎,為了升官發(fā)財和保住既得利益,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即使有某種政治共識,這種人也不可人共事、不可共謀。  
            
             
            
            二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眨∧┲y矣。”(《論語-憲問》)
            
             
            
            《論語》這一章堪稱“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具體寫照。孔子救世心切,在荷蕢者眼里,卻成了固執(zhí)冥頑不知深淺之人,連擊磬之聲都是鄙陋的,而且這個判斷下得十分果決。既然如此,孔子還有什么必要駁回去呢。不可與之言而言,失言。君子尚不失言,況孔子乎?
            
             
            
            東海當年“廣交天下英雄士”,也誤交了個別品質惡劣者,飽嘗彼輩無底線的“厲害”之后,終于深感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及“無友不如己者”等訓導的英明。
            
             
            
            某些人品質或不錯,但智慧不足眼光有問題,別人言行最好,也會遭到他們莫名其妙的誤解歪曲。如果文化立場不同,雙方品質又懸殊,那就更不用說了,絕對只會南轅北轍,任何好事正事都會被“攪”得一塌糊涂。
            
             
            
            文化共識,意味著道德水平和各種價值觀的共同,至少接近。
            
             
            
            文革時期有句名言:親不親,階級分。此話并非毫無道理,尤其是貧富分化強烈、階級矛盾劇烈、階級斗爭激烈的時代。不同階級(階層)者不容易有共同語言。
            
            另外,知識、思想、宗教等都可以成為“親不親”的分界線。
            
             
            
            不過,歸根結底而言,文化、道德、價值觀的類似或相同,才是相互親近的根本保證。君子之間,儒者之間,就比較容易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和親近,即使政治立場有異,也容易存異求同,或取得基本互信。東海近年見了少數儒友,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當然,文化共識是相對的。狹言之,自古以來,儒家內部亦觀點各異,爭論不休;廣言之,儒佛道為中華文化三大主流, 都是關于道德的學說,都是道德主義(區(qū)別在于對道德的認知不同),可以建立基本共識。
            
             
            
            三
            
            
            
            儒家對道德的認知解說最為深刻全面。道德作為文化的要旨和文明的核心,適合于任何國家社會時代,對任何政治、制度及法律都有重要的導良作用。道德掛帥,可以更好地將政治、制度和法律文明化,讓它們離民本、時中、仁義原則近些更近些。
            
             
            
            君主制家天下,是監(jiān)護性政治,以儒家為指導思想的開明君主制,適合于人類社會幼稚期;民主制公天下,是契約性政治。以儒家為文化背景的儒家民主制,適合于人類社會青少年期。至于未來人類的“大人時代”,會有比民主制更“高級”的、真正能夠“選賢與能”的王道德治。
            
             
            
            儒家道統(tǒng),在古代,可以轉化君主制的諸多劣質,有效避免法家式的君主極權或基督教式的教主極權;在現代,可以消除民主制的一些弊端,更不會出現納粹式的黨主專制或民粹主義的“大眾暴政”。
            
             
            
            而缺乏主導精神和共通價值的文化多元主義,無法形成必要的向心力凝聚力,反而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亂、文化的分裂、政治的粗俗和社會的浮躁。因此,在文化上,既要允許多元化,又要追求共通性和共同性。在中國,以儒家為主體,在文化多元之上凝聚、建立普遍的共識,乃是最佳選擇。
            
             
            
            儒家道德具有高度的普適性,形形色色的“主義”不難與儒家在道德層面取得某些共識,儒家“道并行而不?!钡恼嗡〉溃瑒t可以為各種正?;蚍钦5摹爸髁x”提供言說自由。
            
             
            
            文化共識更重要,也意味著文化啟蒙、人格建設比一般思想教育更重要。五四以來,思想文化不可謂不多元,民主啟蒙不可謂不廣泛,結果是種下了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百年滄桑,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作者余樟法,儒者,著有《大良知學》(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論語點睛》、《平書---儒家雄起來》(儒學系列待出)等。電郵donhai5@hotmail.com  qq:604391736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