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神宗破壞了宋王朝的“共治”體制嗎?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十一日丙辰
??????????耶穌2023年10月25日
前些天在深圳做講座,有一位讀者朋友問我:“你說過宋仁宗是你最喜歡的宋朝君主,除了他,還有哪幾位宋君是你喜歡的?”
我回答說:“準確地說,我對仁宗的態(tài)度是贊賞,不能說是喜歡。喜歡是情感,贊賞是理性。我對北宋多數(shù)君主都比較贊賞,如太祖、真宗、仁宗、神宗、哲宗。不欣賞的只有太宗、徽宗?!?o:p>
講座結束后,這位朋友又說:“你說贊賞太祖、真宗等我能理解,神宗你也贊賞他,有點想象不到。北宋不是神宗的王安石變法搞亂的嗎?”
由于時間關系,我當時只能簡單地回了三點:
1、確實有許多人將北宋之亡歸咎于王安石變法,這主要來自南宋君臣要找亡國替罪羊的需要以及近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誤導。
2、北宋中期積弊太深,已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王安石變法是不得不變。即便是在仁宗時代,不也是不得不展開慶歷新政?慶歷新政虎頭蛇尾,才有后面的王安石變法。
3、王安石新法在推行中肯定存在問題,但利弊相衡量,是利大于弊的,對國對民都是利大于弊。我以前也反對王安石變法,但隨著對相關史實的深入了解,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這么簡單幾句話,未免有些空泛,缺乏說服力。那么今天我們再來講講宋神宗到底是一位怎么樣的君主。
我覺得,即便我們用苛刻的眼光去看宋神宗,他的品行都是經(jīng)得起挑剔的。他對祖母、母親孝順,對弟弟友悌,不貪美色,不圖安逸,待士大夫彬彬有禮,對大臣尤其優(yōu)禮之,哪怕他內心并不贊同他們的政見,在禮節(jié)上也會給予足夠的敬重,他對韓琦,對富弼,對司馬光,均是如此。
神宗也是仁厚之君,盡管他沒有像宋仁宗那樣以仁君的形象留于青史。我們從一件小事便可以看出他的善心:元豐二年五月初六,君臣于垂拱殿議事,神宗的御衣上爬了一只蟲子,自衣襟沿爬至御巾,神宗將它拂之于地,“視之,乃行蟲,其蟲善入人耳”。但神宗卻說:“此飛蟲也?!鄙褡跒槭裁匆鲋e?“蓋慮治及執(zhí)侍者而掩之”。讀這則記載,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發(fā)生在宋仁宗身上的另一件軼事:有一日,禁中進膳,飯中有砂石,仁宗的牙齒給硌到了,但他沒有聲張,且交待嬪御:“切勿語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o:p>
神宗還有一點也與仁宗比較接近,那就是謙遜的品格。至高無上的權力并沒有讓他變得傲慢、狂妄。有一回,神宗與程顥論人才,神宗說:“朕未之見也?!背填椓⒓促|問:“陛下奈何輕天下士?”神宗給訓得一愣一愣,聳然說:“朕不敢,朕不敢。”
熙寧八年,神宗看到王安石撰寫的《周官新義》、《詩經(jīng)新義》、《尚書新義》序言有“稱頌上德,以文王為比”之語,深感不安,給王安石發(fā)手批:“得卿所上《三經(jīng)義序》,其發(fā)明圣人作經(jīng)大旨,豈復有加!然望于朕者,何其過歟!責難之義,在卿固所宜,著傳于四方,貽之后世,使夫有識考朕所學所知,及乎行事之實,重不德之甚,豈勝道哉!恐非為上為德之義也。其過情之言,可速刪去,重為修定,庶付有司早得以時頒行?!?o:p>
當年六月,王安石進呈《三經(jīng)義序》正式文本,神宗又說:“以朕比文王,恐為天下后世笑。卿言當為人法,恐如此非是?!?o:p>
王安石說:“稱頌上德,以為比于文王,誠無所愧?!?o:p>
神宗說:“《關雎》,文王之詩,皆文王盛德。周世世修德,莫如文王,朕如何可比?”堅持要刪去將他比為周文王的說法。對帝王來說,能夠保持這樣的謙遜與自知之明,真的難能可貴。
神宗為今人所詬病者,是認為他強化了宋王朝的皇權專制,破壞了仁宗時代形成的共治體制。這個指控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多位宋朝人都觀察到:神宗時代,代表君主意志的內批突然多了起來,如富弼說:“臣聞內外之事,多出陛下親批?!彼抉R光說:“今陛下好于禁中出手詔指揮外事。”南宋樓鑰亦說:“祖宗累朝未嘗輕以御筆處分外事,神宗作興,凡事多出圣裁,雖邊徼細故,亦煩親灑?!苯袢说难芯恳沧C明了宋人的觀察是準確的,據(jù)學者統(tǒng)計,從治平四年到熙寧十年,神宗發(fā)出的內批多達1346道;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引用的內批與手詔來看,神宗所發(fā)占1260道,而前面五帝合計才109道。
神宗喜以內批、手詔指揮政事,這是事實。他甚至曾下詔要求“自今內批指揮并作奉圣旨施行。”不過,若因此斷言神宗破壞了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制,則是言過其實。
宋王朝形成的權力構架,既不是“虛君共和”,也不是“皇權專制”,而是君權與相權相制相維,形成嵌合體。君主的詔敕須由宰相副署,方得生效;宰相的政令也須君主批準,才可發(fā)出。神宗的內批并不是正式的詔令,毋寧說,它只是君主與宰相溝通意見的內部文書,從神宗內批的表述形式來看,通常帶有“宜”、“可”之類的措詞,表明內批只代表君主個人的決策建議,因此,神宗朝內批的盛行,與其說反映了皇權專制的強化,不如說,這顯示神宗皇帝熱衷于主動參與政治決策,而不是像之前的仁宗皇帝那邊習慣于被動行使批準權或否決權。
對皇帝的決策建議,理論上,宰相是可以提出異議的;事實上,神宗也確有一部分內批被宰相否決掉。熙寧元年十二月,宋廷立法重申了一項憲制:“自今內批指揮事,俟次日覆奏行下?!备沧嗟某绦虮U狭嗽紫鄵碛旭g回內批的權力。
在這樣的權力構架下,神宗的君權是有限度的,“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便是神宗的自我感慨。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