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院2023年第四期讀書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初八日丙戌
耶穌2023年3月29日
2023年3月25日上午九點,落筆書院舉行了本學期第四次讀書會,全體師生向大成至圣先師行禮后,一同繼續(xù)閱讀《禮記·樂記》篇。
本次書會由王浩旭同學對其所讀內(nèi)容進行串講,隨后,其他師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闡釋和觀點。
王浩旭重點強調(diào)了文中所提到的“何為樂”。唯有德音才能稱作是樂,只有德音才能陶冶內(nèi)心,讓一些美好的心靈狀態(tài)油然地顯現(xiàn)。
羅文博指出,音樂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表現(xiàn)禮儀的手段,對于政治和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劉嘉瑋從“禮主其減,樂主其盈”這句話中,進一步領(lǐng)悟到了謙卦的含義。地山謙不僅需要向外表現(xiàn)出謙虛和禮讓,還需要內(nèi)心堅定,并且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謝明慧通過自身的教學實習經(jīng)驗認為,教化引導民眾需要適宜的威嚴,才能更好地進行治理和教育。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固定內(nèi)心,持續(xù)努力提高自己。
陳彥軍老師重點討論了樂記中關(guān)于古樂和新樂的區(qū)別,強調(diào)了音樂的教化功能。
最后,王宏海老師總結(jié)道:“實際上,樂記的影響與價值不亞于大學和中庸?!彼€強調(diào),樂風與所處時代的社會風氣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
本周所讀內(nèi)容及譯文
原文: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jié)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fā)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yōu)侏儒,糅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fā)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后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嗣骺祟悾碎L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wèi)音趨數(shù)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对姟吩疲骸好C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对姟吩疲骸赫T民孔易』,此之謂也?!比缓?,圣人作為鼗、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槍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眾也?!薄霸亣@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薄鞍l(fā)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薄奥曇吧?,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弊釉唬骸拔ǎ∏鹬勚T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o:p>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于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zhí)醬而饋,執(zhí)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nèi),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樂也者,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于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zhí)焉: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譯文:
樂,并不就是說的黃鐘大呂、奏樂跳舞,這只不過是樂的次要部分,所以由兒童來充當舞者。鋪設(shè)筵席,陳列祭器,依上下進退的動作來行禮,這也是禮的次要部分,所以只需由司儀小官執(zhí)掌。樂師只能辨別聲律和詩句,所以只能在堂下面朝北彈琴。宗祝只不過了解宗廟的具體儀式,所以只能站在尸的后面。商祝只懂得喪葬的禮儀,所以只能站在主人后面。所以,能懂得禮樂的道德意義的屬上乘,而只是在禮樂的具體儀式和技能上有所成就的則屬下乘。德行的完善是首要的,而具體事務(wù)的完成是次要的。所以先王有上有下,有主有次,這樣才能制作禮樂,推行于天下。
魏文侯向子夏問道:“我要是穿戴禮服禮帽聽古樂,就唯恐打磕睡。要是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疲倦。請問古樂讓我產(chǎn)生那樣的感覺是什么原因,而新樂又讓我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又作何解釋呢?”子夏回答道:“所謂古樂:表演時同進同退,整齊劃一;唱歌時曲調(diào)平和中正而寬廣。各種管弦樂器都在靜候扮鼓的指揮,柑鼓一響,眾樂并作。開始表演時擊鼓,結(jié)束表演時擊饒收束。用相來調(diào)節(jié)收場之歌曲,用雅來控制音樂的節(jié)奏。表演完畢,君子還要發(fā)表一通議論,借古喻今,當然不外乎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就是古樂的演奏情形。所謂新樂:舞蹈的動作參差不齊,唱歌的曲調(diào)邪惡放蕩,使人沉酒其中難以自拔。再加上徘優(yōu)侏儒的逗趣,男女混雜,父子不分。表演完畢,無論說明什么道理,也談不上借古喻今。這就是新樂的演奏情形?,F(xiàn)在您問的是樂,而您所喜歡的是音?!皹贰焙汀耙簟彪m然相似,但卻是不同的?!?o:p>
文侯說:“請問此話怎講?”子夏答道:“古時候天地運行正常,四季風調(diào)雨順,人民道德高尚而五谷豐登,疾病不生,也沒有災禍,這叫做太平盛世。然后圣人興起,定下君臣父子的名分,作為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準則有了,于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后考正樂律,調(diào)和五聲,演奏樂器來歌唱,創(chuàng)作詩篇來贊頌,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稱作樂?!对娊?jīng)》上說:‘王季的美名傳播四方,他的德行能夠普照天下。既能普照天下,又能施惠于民,所以能夠為人師表,能夠成為國君,統(tǒng)治一方,能夠順應民心;能夠擇善而從。等到文王繼位,他的道德高尚,連一點小毛病也沒有,不但能得到上天的賜福,還能把福澤傳給子孫?!f的就是這個意思。如今您所喜好的,大概是叫做溺音的玩意兒吧!”
文侯又問道:“請問溺音從何而來呢?”子夏答道:“鄭國之音多是男女偷情,使人心志淫蕩,宋國之音留戀妻妾,使人意志消沉;衛(wèi)國之音節(jié)奏急促,使人心情煩亂;齊國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驕意滿。這四國之音,都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所以是不用之于祭祀的?!对娊?jīng)》上說:‘肅雍和鳴之音,祖先才喜歡聽。所謂肅肅,就是肅敬之義;所謂雍雍,就是和諧之義。如果能做到既肅敬又和諧,還有什么事辦不成呢?當國君的,能對自己的好惡采取謹慎態(tài)度就好了。因為國君喜歡什么,臣下也就跟著喜歡什么;君長做什么,百姓也就跟著做什么?!对娊?jīng)》上說:‘誘導民眾是很容易的?!f的就是這個道理。然后才有圣人出來,制成靴、鼓、控、褐、壤、挽,這六種樂器,是能夠發(fā)出德音的樂器。然后再用鐘、馨、竿、笙來伴奏,使文質(zhì)相雜,再加上手執(zhí)午、戚、旎、翟的舞蹈。這樣的樂就可以用來祭祀先王之廟了,就可以用來設(shè)宴接待賓客了,就可以用來排列官爵高低,身份貴賤而無不得當了,就可以啟示后人,使他們懂得有尊卑長幼的次序了。鐘聲洪亮,洪亮就可以用來發(fā)號施令,有了號令就會使人充滿勇氣,充滿勇氣則戰(zhàn)無不勝。因此,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到武將。磐聲堅定有力,堅定有力的聲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會為真理獻身。因此,君子聽到磐聲,就會想到那些為保衛(wèi)國家而捐軀之臣。琴瑟之聲悲哀,悲哀的聲音使人清廉剛正,清廉剛正就會守志不阿。因此,君子聽到琴瑟之聲,就會想到剛正不阿之臣。管樂器的聲音寬廣,寬廣的聲音使人會合,會合就能聚眾。因此,君子聽到管樂器的聲音,就會想到善于安撫百姓之臣。鼓擎之聲喧鬧,喧鬧的聲音讓人激動,激動就會率眾前進。因此,君子聽到鼓覃之聲,就會想到將帥之臣。由此看來,君子聽音樂,并不是只聽那鏗鏘悅耳的聲音,而是要從樂聲中聽出某種會心的東西來。”
賓牟賈在孔子身邊陪坐,孔子和他談話。當話題涉及樂時,孔子問道:“《大武》表演開始前長時間的擊鼓警眾,你說象征什么呢?”賓牟賈答道:“象征武王開始伐封時擔心得不到眾諸侯的支持?!笨鬃佑謫枺骸啊段洹窐返那{(diào)曼長,綿延不絕,這又象征什么呢?”賓牟賈答道:“象征武王擔心諸侯率兵遲到,趕不上參加戰(zhàn)斗?!笨鬃佑謫枺骸拔璧敢婚_始就威武雄壯地舉手頓足,這又象征什么呢?”賓牟賈答道:“這象征及時抓住戰(zhàn)機,速戰(zhàn)速決?!笨鬃佑謫枺骸啊段洹肺璧墓蜃耸怯蚁ブ兀笙ヌ?,這象征什么呢?”賓牢賈答道:“您所說的跪姿不是《武》舞的跪法。”孔子又問:“有人說《武》樂之歌有貪圖商朝政權(quán)的意思,這是為什么呢?”賓牟賈答道:“這根本就不是《武》樂之音?!笨鬃佑謫枺骸叭绻皇恰段洹窐分?,那又是什么音呢?”賓牟賈答道:“這恐怕是樂官傳授有差錯。如果不是樂官傳授有差錯,那就是武王一時胡涂了。”孔子說:“是的。我從袋弘那兒聽來的,和您所講的一模一樣。”
賓牟賈聞言站起,離開席位,恭恭敬敬地問道:“關(guān)于《武》樂表演開始前為什么要長時間擊鼓警眾等問題,已經(jīng)領(lǐng)教了。而舞者每舞完一節(jié)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請問這是象征什么呢?”孔子說:“請坐下,聽我慢慢給你講。首先要明白,樂這種東西,它是象征已經(jīng)完成之事的。從《武》的細節(jié)上講,舞者手持盾牌,穩(wěn)立如山,這象征武王的威重之容。舞者舉手頓足,威武雄壯,這象征太公的必勝決心。《武》舞表演到最后演員都跪了下來,這象征周公、召公的以文治替代武功。再從《武》樂的表演過程來講,第一節(jié)象征武王北出孟津等待諸侯會合,第二節(jié)象征武王滅商,第三節(jié)象征回師向南,第四節(jié)象征南國歸入版圖,第五節(jié)時舞者分為兩列,這象征周公和召公一左一右地輔佐天子,第六節(jié)時舞者回到表演開始的位置,這象征諸侯凱旋,尊崇武王為天子。在表演過程中,有時在舞隊的兩側(cè)各有一人搖動鐸鈴,而舞者以戈矛四度擊刺,這象征軍威雄壯,威振中國;有時舞者象將帥部署士卒,又搖動鐸鈴夾隊而進,這象征要早一點渡河伐封。至于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動,這象征武王在等待各路諸侯的到來。再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對《武》樂的評論嗎?武王戰(zhàn)勝了殷封王,來到了殷都,未等下車,就把黃帝的后代封于薊,把帝堯的后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后代封于陳。下車以后又封夏禹的后代于祀,把商湯的后代安置于宋,整修了王子比干的墓,把箕子從牢中釋放出來,讓他去尋訪商代的禮樂之官并且官復原位。為民眾廢除了殷封的苛捐雜稅,為一般士人成倍地增加棒祿。然后渡過黃河向西,把駕車的馬放牧于華山南面,表示不再用它們拉戰(zhàn)車;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役使它們;把兵車愷甲蓋好包好以后收藏到府庫里,表示不再使用它們。把干戈等武器倒放,用虎皮包裹起來,這叫做‘把干戈束之高閣’。把帶兵的將帥封為諸侯。這樣一來,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解散了軍隊,在郊外的學宮舉行射箭比賽。諸侯在東郊習射時,奏《貍首》之曲;天子在西郊習射時,奏《驗虞》之曲。戰(zhàn)場上那種穿透愷甲的射箭停止了。大家都穿上了禮服,戴著禮帽,腰插笛板,而勇士也不身帶佩劍了。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眾也就懂得孝道了。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然后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然后諸侯就懂得如何敬祖了。這五件事,是對天下進行教化的重大舉措。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著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zhí)盾牌,為他們起舞。這是示范諸侯怎樣敬老養(yǎng)老。像這樣,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禮樂都得到貫徹,而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來,舞者每舞完一節(jié)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君子說:禮樂不可片刻離身。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并用以陶冶內(nèi).心,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樂,感到快樂就會心神安寧,心神安寧就會生命長久,久而久之就會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這就有如天雖不言,而四季的交替從不失信;神雖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這就是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從而陶冶內(nèi)心的結(jié)果。深刻體會禮的作用并用來整傷自身的外貌,就會給人以莊重恭敬之感,這種莊重恭敬之感又會使人感到威嚴。如果內(nèi)心有片刻的不和不樂,鄙卑詐偽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莊不敬,輕易怠慢的心志就會乘隙而入。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內(nèi)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外貌的。樂追求的目標在于和,禮追求的自標在于順。內(nèi)心和悅而外貌恭順,那么民眾只要看到他的臉色就不會與他相爭了,只要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輕慢的念頭了。由此可見,面色和善發(fā)自內(nèi)心而民眾莫不樂于聽從,動作中規(guī)展現(xiàn)于外而民眾莫不樂于順從。所以說:深刻的體會禮樂之道,并將它用來治理天下,就沒有什么難辦的事情了。
樂,是影響到人的內(nèi)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外貌的。所以禮注重謙遜退讓,樂注重豐滿充實。禮雖注重謙讓,但也要自我勉勵,以自我勉勵為美;樂雖注重豐滿充實,但也要自我抑制,以自我抑制為美。禮注重謙讓,如不自我勉勵,就會由于謙讓過分而導致禮數(shù)有缺。樂注重充實,如不自我抑制,就會由于充實過頭而導致放縱。所以禮講究自我勉勵而樂講究自我抑制。禮做到了講究自我勉勵就會感到快樂,樂做到了講究自我抑制就會感到安寧。禮的自我勉勵,樂的自我抑制,都是為了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音樂和舞蹈,是讓人快樂的,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人有了快樂的事,一定要通過聲音來表示,一定要表現(xiàn)于動作,這也是人之常情。聲音和動作,作為表達人的心情變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這兩點了。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又不能不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xiàn)出來,對這種表現(xiàn)如果不給以引導,就不能不出亂子。先王認為出亂子是件丟人的事,所以特地制定《雅》《頌》之聲加以引導;使聲的曲調(diào)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不放蕩,使其文辭足以講求義理而不塞窒,使其聲調(diào)的曲折與平直、復雜與簡單、剛強與柔和、急促與緩慢足以感動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蕩之心與邪惡之念影響人心。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所以這樣的樂,如果在宗廟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來聽,就無不和諧肅敬;在地方上演奏,長幼一道來聽,就無不和洽順從;在家門內(nèi)演奏,父子兄弟一道來聽,就無不和睦相親。所以,這樣的樂,是審定一個基調(diào)以定調(diào)和之音,再配上各種樂器表現(xiàn)其節(jié)奏,使節(jié)奏合成為樂章,就可以用來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諧相處,使普天之下的百姓親附。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這樣的樂,聽其《雅》《頌今之聲,純正的思想就會占據(jù)腦海;手執(zhí)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態(tài),容貌就會變得莊嚴。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進,與樂曲的節(jié)奏取得一致,行列就很規(guī)矩,進退就很整齊。所以,樂可以說是天地之間最能合同的東西,是協(xié)調(diào)世間萬物的綱紀,是人情不可缺少的東西。
樂這個東西,是先王用來表示喜悅的;軍隊和刑罰這一套,是先王用來表示憤怒的。由此看來,先王的喜悅和憤怒,都找到了相應的表達手段:先王喜悅,則百姓們也跟著喜悅;先王憤怒,則暴亂之徒就害怕。先王的治國之道,禮樂可是起了重大的作用啊。
子貢去拜訪師乙而向他請教,說:“我聽說唱歌要適合各人的性格。像我這樣性格的人適合唱什么歌?”師乙答道:“我是一個卑賤的樂工,哪里配得上回答您的問題。我只能告訴您一點我知道的情況,聽了以后,由您自己作出判斷。寬厚安靜、柔和正直的人,適合唱《頌》。志意宏大而安靜,疏朗通達而誠信的人,適合唱《大雅》。恭慎而好禮的人,適合唱《小雅》。正直而安靜、廉約而謙讓的人,適合唱《國風》。坦率而慈愛的人,適合唱《商》。溫良而果斷的人,適合唱《齊》。唱歌這件事,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的品德。自己唱了起來以后,會覺得天地也在響應,陰陽和順,星辰按序運行,萬物各得其所?!渡獭肥俏宓圻z留下來的歌曲,因為商代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商》?!洱R》是三王遺留下來的歌曲,因為齊國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齊》。明白《商》曲真諦的人,遇事總能果斷。明白《齊》曲真諦的人,能夠見利而讓。遇事總能果斷,這是勇;能夠見利而讓,這是義。這種有勇有義的人,如果不是通過歌聲表達出來誰能知道?所以就歌者的旋律變化來說,或上仰而高亢,或下降而低沉,或拐彎如物之折斷那般干脆,或停頓如枯樹那般沉寂,平直之音合乎曲尺,回環(huán)之音合乎圓規(guī),連綿不斷之音恰似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是說話,只不過是拉長聲調(diào)的說話罷了。心里高興,就想說話;說話還不足以表達這種高興,就拖長聲調(diào)來說;拖長聲調(diào)還不足以表達,那就加上詠嘆吁磋;詠嘆吁磋還不足以表達,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弊迂晢枠贰?o:p>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落筆書院2023年第三期讀書簡報
【下一篇】落筆書院2023年第五期讀書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