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蘇軾為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五日己未
耶穌2023年12月27日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議行學校貢舉法,蘇軾站出來反對。王安石推出均輸法,蘇軾與蘇轍都站出來反對。王安石打算推行募役法,向神宗呈交了“以錢代役”的役法改革“條目”( 大綱 ):“考眾所論,獨其言使民出錢雇役者,人以為便,合于先王使民出財,以祿在官庶人之意。應昔于鄉(xiāng)戶差役者,悉計產賦錢,募民代役,以所賦錢祿之?!辈⒔ㄗh“選官分行天下,付以條目,博盡眾議 ”。
不必感到意外,這樣的役法變革自然也是蘇軾極不以為然的,他的理由是 :“自古役人,必用鄉(xiāng)戶,猶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馬,雖其間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shù)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猶見燕晉之棗栗,岷蜀之蹲鴟,而欲以廢五谷,豈不難哉。”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以鄉(xiāng)戶承擔職役,所以哪怕鄉(xiāng)戶差役已經(jīng)積弊難返,也不可改為募役。而且,差役的更革將導致可供士大夫役使之人大為減少,“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從宦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若凋敝太甚,廚傳( 向官員提供飲食、車馬、館舍的服務 )蕭然,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
——你看,三十三歲的蘇軾仿佛長著一顆七十歲的腦袋。
我們知道,熙寧變法之時,極力反對變法的人主要來自兩個群體 :老臣和臺諫官。老臣有保守傾向,反對新法在所難免 ;臺諫官的天職是充任反對派,他們唱反調亦不難理解。但蘇氏兄弟在熙寧初不過三十歲左右,還是熱血青年,又沒有擔任言職,何以也那么強烈地反對變法、不放過任何一個唱衰新法的機會呢?特別是蘇軾,一副毒舌,三番五次對王安石明嘲暗諷,確實有些異常。我認為他們如此意氣用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乃父蘇洵的影響,近乎本能地反感王安石的為人與主張。
這得從宋仁宗嘉祐年間說起,其時王安石在京任職,蘇洵攜生平著作與二子游京師,往來于公卿之門,投文邀名,求官乞職,如在上宰相韓琦的書信中便說 :“洵年老無聊,家產破壞,欲從相公乞一官職?!北M管“吃相”有點難看,但蘇洵大器晚成,文筆老辣,因此文章在京師士大夫間被廣泛傳閱,備受贊賞,唯獨王安石嗤之以鼻,認為蘇洵之文不過是拾戰(zhàn)國縱橫家之唾余罷了,“屢詆于眾”。蘇洵奔走于公卿之門求官的行為,更是王安石平生所瞧不起的 :“彼游公卿之門、求公卿之禮者,皆戰(zhàn)國之奸民。”
隨父親游京師的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才俊,文名滿京華,卻同樣不入王安石的法眼。嘉祐六年,蘇氏兄弟雙雙考中制科,獲授官職。王安石卻對好友呂公著說:蘇軾的策論,“全類戰(zhàn)國文章,若安石為考官,必黜之”。這是不是王安石的偏見呢?我們看蘇軾應制舉的一段策論就清楚了 :“宜明敕天下之吏,使以歲時糾察兇民,而徙其尤無良者,不必待其自入于刑,而間則命使出按郡縣,有子不孝、有弟不悌、好訟而數(shù)犯法者,皆誅無赦?!闭撜{與《商君書》《韓非子》何其相似?
王安石還以蘇轍的策論意在討好宰相韓琦、“專攻人主”為由,拒絕給蘇轍起草任官的詔敕,因為蘇轍那篇策論寫得特別過火,采道聽途說之言,恣意抨擊仁宗“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shù),歌舞飲酒,歡樂失節(jié)”。雖然所言不實,但仁宗覺得蘇轍勇氣可嘉,決定錄取他。王安石卻認為蘇轍賣直沽名。
因為這層過節(jié),蘇洵對王安石恨之入骨,曾跟歐陽修說 :“以某觀之,此人異時必亂天下。使其得志立朝,雖聰明之主,亦將為其誑惑,內翰何為與之游乎?”相傳老蘇還寫了一篇《辨奸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夷狄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卑凳就醢彩恰按蠹轫?。
不過,以王安石驕傲的個性,即便知道自己的言論得罪了蘇洵,惹下了仇怨,他也是不在乎的。
現(xiàn)在許多網(wǎng)文都說,王安石是激進派,司馬光是保守派,而蘇軾是中間派,“不僅反對新黨的激烈變法,也反對舊黨的因循守舊”云云,這其實是今人想象出來的蘇軾形象,完全不合史實。歷史中的蘇軾,一開始就是最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不管王安石推出什么新潮,他都會站出來反對,或者寫詩諷刺。只是在地方輾轉為官之后,特別是經(jīng)歷過“烏臺詩案”之后,才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固執(zhí)立場,轉為支持一部分新法。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余足云】強恕近仁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