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微博短語(集一)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2-06-09 08:00:00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1. 【儒家與憲政的暗和】儒家的主張與實踐暗合了憲政的內(nèi)在邏輯。憲政的結(jié)構,至少當指四個層面:一、世俗權力與神權相分離;二、國家權力與社會自治分際;三、權力系統(tǒng)內(nèi)部分權,重點是治理權與司法權分立;四、權力的獲得通過民主程序。除了第四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儒家提倡的治理秩序,在不同程度上合乎前面三點。(2012.6.3)


        2. 【唐宋私社】唐宋時期的私社已出現(xiàn)相當成熟的組織結(jié)構:社有領袖:即社長、社官和錄事,稱為“三官”,三官由社人推舉產(chǎn)生;立有“社條”,這是社中成員包括三官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以社人會議為一社最高權力機關,社條的訂立、三官的選舉與改選、社人的出入社申請,都由社人會議商量、決定。民主嗎?(2012.6.2)


        3.【北宋之新黨與舊黨】中國歷史上最早因為政見之不同(而不是因為私人關系)而形成的兩大政治派別,大概是北宋的新黨、舊黨。以王安石為領袖的新黨類似于今日之左派,主張擴張國家權力與財稅,政府介入市場,傾向于辦官辦福利。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則接近于保守主義右派,主張減稅、節(jié)約財政與自由經(jīng)濟,反對國與民爭利。(2012.5.29)


        4.【儒家非只重頂層設計】或謂:儒家只注目頂層設計,頂層失敗,則底層以游民倫理上演暴民奪權。此論不對。儒家絕不是只注目頂層設計,而是政治與社會雙向著力。用宋儒話說,“士君子之生斯世,達則仁天下之民,未達則仁其鄉(xiāng)里”。仁里,即致力于社會構建。明儒因不能得君行道,更是轉(zhuǎn)向覺民行道,拉開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2012.5.29)


        5. 【一句話概括歷代政制】 秦制:“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漢制:“不如退而更化”;唐制:“天下之政,不可不歸中書”;宋制:“天下治亂系宰相”;明制:“今罷丞相,大權一歸朝廷”;清制:“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清末新政:“庶政公諸輿論”。(2012.5.28)


        【說傳統(tǒng)】1、傳統(tǒng)不僅僅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端午劃龍舟、中秋賞月,不僅僅是風水、中醫(yī)、武術,當然也不僅僅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我們需要對傳統(tǒng)下一個更有概括力的定義——傳統(tǒng),乃是社會的自發(fā)秩序,乃是文明的積累,乃是構建國民認同的維度。我們應站在這個層次上來論述為什么要保守傳統(tǒng)。



        2.當我們說要保守傳統(tǒng)時,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有多么完美,沒有完美的傳統(tǒng),正如不可能有“完丑”的傳統(tǒng)。如果說有一種事物讓我們無法完全、精細地辨分好壞,但我們會不假思索地遵循它,那便是傳統(tǒng)。因為傳統(tǒng)提供了最低成本的規(guī)則與秩序,因而提供了穩(wěn)定的預期。這是國家立法不能取代的。


        社會當然需要演進,建成實現(xiàn)公民自由最大代的現(xiàn)代憲政秩序。但這個憲政秩序不可能是空降的,也不可能是在摧毀掉傳統(tǒng)的廢墟上全新構建的。文明需要積累,而傳統(tǒng)便是文明的積累,特別是儒家千百年來推動建立的禮俗秩序與社會自治組織,只需轉(zhuǎn)個身便可成為維持憲政秩序的普通法與公民組織。


        4、傳統(tǒng)還有一個重大功能——是民族國家無可替代的粘合劑。一些自由主義者標榜“價值中立”,乃至主張文化相對主義,如果以這種自由主義的原則來構建國族共同體,它必定是脆弱的,很容易就會因為文化認同與價值觀的碎片化而潰散。設想一下,如果美國的基督教人口淪為少數(shù),美國還存不存在?(2012.5.28)


        7.【傳統(tǒng)與歷史】回看我那些討論傳統(tǒng)與歷史的微博,大體上都是圍繞著兩個主題:一是闡述我對中國歷史的基本判斷——中國三千年文明史,并非完全是一部專制史,更蘊含著我們祖先追求自由與自治的歷程、經(jīng)驗、思想,我將這總結(jié)為中國傳統(tǒng)中的自由線索,只可惜在我們常見的革命敘事與啟蒙話語中,這條自由線索被遮蔽了。另一個主題則是,闡釋傳統(tǒng)對于一個社會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意義?,F(xiàn)代社會不是在廢墟上平地而起的,而是在傳統(tǒng)的積累上生成出來的。最近一百年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一個最大教訓便是,以為傳統(tǒng)是現(xiàn)代化的擋路石,以為只有鏟除了這塊擋路石,現(xiàn)代化才能夠到來。但歷史已經(jīng)證明,那是虛妄的。(2012.5.27)


        8.【論保守與尊重傳統(tǒng)】今天我們說要保守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都是好東西?不是的。事實上,如果說有一種事物讓我們無法精細地辨分好壞,但我們會不假思索地遵循它,那便是傳統(tǒng)。之所以要保守我們的傳統(tǒng),是因為我們的公共生活離不開穩(wěn)定的規(guī)則,社會的演進離不開文明的積累,人們的情感更離不開文化認同。(2012.5.27)


        9. 【存天理,滅人欲】理學家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此話先是被明清時代的俗儒奉為教條,后又被近代的啟蒙主義者當成“禮教吃人”的罪證。但實際上,儒家從來不主張禁欲主義,也不是不近人情,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承認“食色,人之性也”的說法。朱熹的話被誤解了。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解讀,也會發(fā)現(xiàn)“存天理,滅人欲”確是至理。生活在相互的關系中,如果欲望不加節(jié)制,必將對他人構成威脅或傷害。所以人們在交往、結(jié)群的過程中,會形成道德、倫理、禮法,便是為了節(jié)制人性中過度的欲望,從而達成大眾福利的最大化。一個各人聽任于自己欲望的社會,必然成為叢林。(2012.5.26)


        10.【政治與文學】可能因為文學當政治的小妾太久了,中國作家便生出逆向反應,認為文學要遠離政治,不過問政治,「不當回事」,似乎這樣才顯出作家的超脫文學的獨立。以中國作家的思想水準,就只能想這么遠了。但你看諾獎作品,哪有不過問政治的作家與文學?政治不能過問文學,但文學應過問政治,這才是作家的大情懷。(2012.5.24)


        11.【論士紳消失的原因及后果】后世士紳被消失,許多人都相信是廢除了科舉所導致。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此。這是儒學及個人財產(chǎn)權被完全鏟除的結(jié)果。我們看民國的舊派知識分子,都有士紳的氣質(zhì)、風范。而士紳被歷史清場的結(jié)果,我們都看到了,不管是政治運作還是社會治理,都無可避免地趨向劣質(zhì)化、粗鄙化、庸俗化。(2012.5.23)


        12.【“江湖”七門派】毛左派(楊帆不必罵烏有,你們是大水沖倒龍王廟);新左派(偽裝的);國進民退派(現(xiàn)在的國師);市場經(jīng)濟派(曾經(jīng)的國師);政治改良派(似乎沒人聽他們的);五四啟蒙主義-自由主義(當下公知的主體);儒家保守主義-憲政主義(近些年興起)。(2012.5.21)
        13.【“無父無君”六十年】墨子主張兼愛無等差。楊朱說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孟子說墨氏無父,楊朱無君,禽獸也??催^這60年,才知孟子之智慧。前30年,摧毀家庭倫理,卻誓要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世界同胞,是為無父。后30年,掉頭向下,犬儒主義物欲主義利己主義風行,是為無君(君為公共精神之象征)。無父無君,真禽獸也!(2012.5.19)


        14.【太公治齊】史記說“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耙蚱渌祝喥涠Y”體現(xiàn)了高明的政治智慧——對于邦國統(tǒng)治者來說,權力的邊界在哪里?太公認為,權力應止于民間的風俗習慣,因為那是權力不該闖入的領域。治理邦國,應當順應風俗,即尊重社會的自發(fā)秩序。(2012.5.19)


        15.【傳統(tǒng)中國的三次“國進民退”】 漢武帝時代,桑弘羊說,要理直氣壯推行國進民退。于是朝代收山海之利于國有(鹽鐵官營),向商人征以重稅(算緡),鼓勵舉報商民財產(chǎn)(告緡)以沒收之。從此國庫日富,天下日窮,中產(chǎn)之家多破產(chǎn)。新朝代漢,王莽說,要理直氣壯推行國進民退。于是朝廷行「六筦」,筦,即管,即國家全面管制經(jīng)濟。六,為鹽、鐵、酒專賣,政府鑄錢,名山大澤產(chǎn)品收稅和五均賒貸。從此社會經(jīng)濟生活亂了套,天下紛爭四起。宋神宗時代,王安石說,要理直氣壯推行國進民退。于是朝廷厲行新法,國家控制市場、干預物價(市易法),設立國營收購公司(均輸法),成立國營農(nóng)村銀行,向農(nóng)民放貸收息(青苗法)。從此民間商民倍收官家盤剝,朝間黨爭不斷。(2012.5.18)


        16.【法家與儒家的經(jīng)濟思想】中國存在著兩種經(jīng)濟思想的傳統(tǒng),一種是法家的統(tǒng)制經(jīng)濟思想,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政策上,就是壓制商人階層、推行官營經(jīng)濟;一種就是儒家的自由經(jīng)濟思想,雖然歷史上儒家有輕視商業(yè)、歧視商人的一面,但儒家又主張輕稅、薄斂、藏富于民、官不與民爭利,即主張給民間經(jīng)濟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2012.5.17)


        17.【君臣關系本義】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边@便是儒家認同的“君臣以義合”的君臣關系,是“君君臣臣”本義。但后不知怎的竟被人歪曲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真是混賬。其實先儒不贊同以父子比附君臣。此傳統(tǒng)為明末黃宗羲賡續(xù)。(2012.5.15)


        18. 【刑不上大夫】按照周禮,貴族如被指控犯了“五刑之域”的大罪,“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這是儀式感很強的治罪場景:“白冠厘纓”為罪人所戴,象征有罪;盤水,盤中盛水(象征公平);加劍,象征法律制裁。而制裁通常就是自殺。——像不像日本武士道?既為貴族,當視榮譽重于生命。(2012.5.15)


        19.【典故正解】今人容易將其涵義弄歪弄反的典故(括號內(nèi)為供參考的正解):群龍無首(意指共治之吉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言論要自由);刑不上大夫(強調(diào)貴族對榮譽的自覺);禮不下庶人(對庶人不應責之以備禮);君君臣臣(君與臣義務對等);民無信不立(政府要取信于民);為富不仁(統(tǒng)治者不可與民爭利)。(2012.5.15)


        20.【明夷待訪錄筆記】1、將黃梨洲先生說成清初思想家是不確的,雖然梨洲后半生活于清王朝治下,明夷待訪錄也成書于清初。但梨洲的思想豈是清初令人窒息的政治環(huán)境所能產(chǎn)生的?只有明末那樣的大時代才能催生出黃、王、顧這樣的大思想。2、明夷,卦象,指暗主在上,明臣在下。待訪,典出“箕子之待訪”。風雨如晦之際,梨洲先生期待誰來訪呢?肯定不是滿清韃子,因為他已數(shù)度力辭清廷征召。也不是什么明主,因為待訪錄中已對明主政治作出解構。我想,梨洲期待的,是三代之治的重現(xiàn),是未來憲政中國的出世。3、吳思先生發(fā)現(xiàn)“血酬定律”,梨洲《原君》中有一句話,說君王“既得之(天下、帝位)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chǎn)業(yè)之花息也?!闭f的便是血酬定律。不過吳思以血酬為史觀,梨洲先生則視此為大害,有超越血酬史觀之構想。(2012.5.15)


        21.【論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打破了虛君憲政的可能性,這是革命的一個直接后果??上?!辛亥革命并沒有中斷憲政進程,革命黨立憲派清王室三方妥協(xié)造就中華民國,堪比光榮革命。可贊!但共和制下的憲政極為脆弱,北洋末群雄逐鹿,是革命的一個間接后果??蓢@!百年波折,辛亥革命在臺灣終成正果。可傲?。?012.5.15)


        22. 【以易經(jīng)解“蘇東波”】初九,潛龍勿用。信念藏于人心,思變而候時機。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戈氏上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戈氏謹慎推行變革。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變革動員起更多變革力量。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劇變成功。上九,亢龍有悔。劇變后普京借個人威望行新專制。(2012.5.14)


        23. 【家鄉(xiāng)民間的反專制傳統(tǒng)】1、在文革結(jié)束之前,祭神、祭祖先的民間禮俗是受到嚴厲打擊的,鄉(xiāng)親無力對抗權力,只能偷偷將祖宗神牌藏于屋頂、床下、稻草堆中。這當然是屈辱,但也說明國家權力的圍剿并未能完全消滅民間信仰。這是民間俗信傳統(tǒng)的韌力,它也是橫亙在國家與民眾之間的無形區(qū)隔物。2、文革一結(jié)束,民間社會立即反彈。家鄉(xiāng)最早復興的便是鄉(xiāng)廟、宗祠與祖墳。若視其為「封建迷信」,那太淺薄了。這是社會復活的肇始。復活的結(jié)果便是逼退與取代了部分國家權力,從此,作為國家權力經(jīng)紀的生產(chǎn)隊長、村長對于鄉(xiāng)親生活的影響力,遠不及村族老大、廟理事等民間權威。3、國家權力對鄉(xiāng)村的卷土重來是在80年代,因為計生政策的越發(fā)嚴厲,國家權力末梢得以再次伸入村民床闈。不過在家鄉(xiāng),80年代時,人們的鄉(xiāng)族意識與熟人社會結(jié)構尚未被破壞掉,因而,村干部抓計生通常會網(wǎng)開一面。請相信,這不是徇情枉法,而是人性的閃亮、社會的自我拯救。(2012.5.13)


        24.【“民本”與“民主”】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藗儗⑦@歸納為“民本思想”,并習慣拿它來跟西哲“民主思想”相比較,又往往在比較中貶低民本思想的價值。我不認同這樣的比較,勿寧說,“民本”乃是儒家天平的根本價值排序,即民優(yōu)先于國,國優(yōu)先于君;而“民主”不過是實現(xiàn)“民本”的技術手段罷了。(2012.5.13)


        25. 【“不患寡而患不均”】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 這句話被不少人拿來當作儒家主張“均貧富”、“平均主義”的證據(jù)。但儒家怎么可能有“平均主義”的思想呢?先秦諸子百家中,倒有一家是強調(diào)“平均”的,那就是農(nóng)家的許行,他主張取消分工、“市賈不二”。但許行的思想受到孟子猛烈批評,認為他“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朱熹注解說,“均,謂各得其分?!蔽以僮⒔庀拢焊鞯闷浞值姆?,在古漢語中有權利之義,丁韙良即以“凡人理所應得之分”來理解“權利”一詞。故而,均,乃是指各人按自己應得之權利獲得利益。如果有的人所得不及自己應得之權利,有的人所得卻遠超自己應得之權利,即“不均”。(2012.5.10)


        26.【論司法“世襲”】 有時候,世襲是最優(yōu)的,比如在教育尚不能普及的古典時代,司法官就應以世襲為宜,就如現(xiàn)在法官終身制。先秦判例法的解釋與適用之權,就是由世襲的貴族司法官掌握的。司法是一門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藝,世襲可以保證專業(yè)上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專業(yè)上的世襲積累與貴族的地位,也是保障司法獨立于王權的防線。(2012.5.8)


        27.【論皋陶的司法權】1、皋陶說:天敘有典,勅我五典五敦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意思是說,在法官皋陶的司法理念中,法律、法官的權力來自上天,而不是君主所授予。2、桃應問孟子: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應怎么處理?孟子說:當然抓來治罪。桃應又問:舜不可以干預嗎?孟子說:舜怎么干預?法官皋陶的司法權是獨立的。(2012.5.8)


        28.【中國傳統(tǒng)非專制史】現(xiàn)代人將中國傳統(tǒng)描述為暗無天日的專制史,可能是基于一個雙重的誤解。第一重誤解是誤將秦制當成傳統(tǒng)的全部,忽視了還有一個“周秦之變”,而中國最寶貴的自由傳統(tǒng)即蘊含在周制中。第二重誤解則是誤以為百代皆行秦政制,殊不知自漢以后實行的是混合政制,這個混合體制既有專制,也有抵制專制的因素。(2012.5.8)


        29.【地方建制宜用郡縣制】最好的地方建制還是郡縣二級制。郡可由現(xiàn)行省建制分割而來,全國置一百個郡左右。郡下只置縣一級行政。縣下撤銷鄉(xiāng)鎮(zhèn)建制,只設縣警局、稅局及法院的派出機構,日常行政悉由居民自治。經(jīng)濟發(fā)達的縣可改置為市。經(jīng)濟發(fā)達的鎮(zhèn)、村也可成立市,但市政仍歸市民自治。市完全與行政級別脫鉤。(2012.5.8)


        30.【朱元璋的“理想社會”】 太祖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簡樸而等級井然的社會。為此他打擊豪族大戶,限制商業(yè)資本,對官民的衣冠服飾作出嚴格限制,朱元璋非常熱衷于這一套,連老百姓著裝的樣式、面料、顏色、圖案、袖子長短,他都要親自過問。朱元璋的用心是要讓天下人“望其服而知貴賤;睹其用而明等威”,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2012.5.7)


        31. 【小學國文基礎訓練】反義詞:憲政的反義詞是極權。自由的反義詞是奴役。民主的反義詞是威權。集權的反義詞是分權。專制的反義詞是共和。獨裁的反義詞是共治。自治的反義詞是管制。法治的反義詞是權治。卡里斯瑪?shù)姆戳x詞是庸人政治。(2012.5.6)


        32.【論傳統(tǒng)司法的“息訟”】中國古代官員在司法實踐中有意識以息訟為追求,你可說它延緩了司法技藝的發(fā)育,但另一方面,它又促使民間社會發(fā)展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仲裁體系,包括有共同遵守的契約,有彼此信服的權威。這樣,當人們發(fā)生紛爭時,并不非要靠官府來審判,他們還可以尋求地方社會的權威進行調(diào)解,或者由民間權威作出仲裁。(2012.5.4)


        33.【論“五四”】 對五四,有人說要繼承,接過五四未竟之事業(yè)云云。有人說要超越,仿佛五四還不夠進步。我的看法:五四是中國歷史的一道巨大鴻溝,傳統(tǒng)在這里一刀兩斷。五四不可超越,更不可回歸。五四需要丟棄,就如人入歧途需要回頭?;仡^,將五四制造的歷史鴻溝填平。(2012.5.4)


        34.【宋代的相權與皇權專制】由唐而宋,諸多論者(包括錢穆先生)相信君權出現(xiàn)了明顯高漲,理由包括:相權被進一步分割,形成“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權力分散局面;宰相上朝失去“坐而論道”的禮遇;君主掌握著政令的最后決定權。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宋代的皇權專制程度變得更加厲害,則盲人摸象。(2012.5.4)


        35.【宋朝的政治邏輯】宋代皇帝大都守法度,“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并不是明君輩出,而是因為君權受到制度性與結(jié)構性的約束,制度性約束包括祖先法、國是、條貫等;結(jié)構性的約束則是指出現(xiàn)了一個龐大的士大夫集團,他們有著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自覺,這一政治自覺經(jīng)過一代代積累成為士大夫的傳統(tǒng),內(nèi)化為王朝的政治邏輯。(2012.5.3)


        3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被許多人用來解釋孔子有愚民思想。但這恐怕也是誤解。因為這句話恰恰反映了保守主義的精義:對于傳統(tǒng)(禮俗),人們不需要去知道為什么(知之),只需要遵循它(由之)。孟子有句話正好可以拿來做注腳:“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保?012.5.2)


        37.【“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若理解為“貴族擁有特權不受刑,庶人沒有資格受禮遇”,是天大誤解。孔子在《孔子家語》中解釋說,大夫犯下罪行也受刑罰,不過是讓其“跪而自裁”;而庶民勞碌辛苦,不應責之以備禮?!靶滩簧洗蠓颉睆娬{(diào)的是貴族對尊嚴與榮譽的自覺;“禮不下庶人”則表達了對庶民的寬容。(2012.5.2)


        38.【宋代的“拆遷補償條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拆遷補償條例”大概出現(xiàn)在宋神宗年間,是權開封府推官祖無頗所制訂。按這個補償方案,被拆遷的居民可獲實物安置或者貨幣補償,實物安置指的是,由一個叫做“將作監(jiān)”的機構在他處另建同等面積的住房;貨幣補償則按房契的原價與時價,折中計算,當時一戶大概能獲得一百七十貫的補償。(2012.5.2)


        39.【儒家對君權之態(tài)度與君權的消長】儒家對君的態(tài)度,就抗議絕對君權的烈度而言,因制度環(huán)境之不同,呈現(xiàn)出一條有趣的曲線??鬃訒r代,禮樂尚未完全崩潰,故孔子只是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溫和態(tài)度;到孟子時代,王權興起,相應的,出現(xiàn)了“誅一夫”的激烈反絕對君權的態(tài)度;漢初因秦制之禍記憶猶新,轅固生重拾“誅一夫”之論。到漢武帝獨尊儒術,董仲舒引入“屈君伸天”之天道立憲說,儒家與君主進入君儒各有妥協(xié)、大體上君強臣弱的時代。宋代君權受到最大程度的約束,士大夫也產(chǎn)生了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普遍意識,乃至以平視的視角視君。明清君權復熾,這才有了明末大儒視君主為天下大害的覺悟,這一憲政覺悟也為晚清儒家所接續(xù)。大體而言,儒家對君的態(tài)度,因君權的消長而形成一條起伏的曲線,當君主的權力高漲時,君儒關系也趨于緊張,并因君權擴張之遺害的刺激,儒家對君權的抗議烈度升高,進而推動儒學的反思絕對君權思想的發(fā)展。而當君權受到約束時,君儒也表現(xiàn)出比較融洽的關系,儒家乃至出現(xiàn)“得君行道”的普遍政治自信。(2012.5.1)


        40. 【罪己詔】經(jīng)過了現(xiàn)代理性主義啟蒙的人,是很難理解古典時代皇帝頒發(fā)“罪己詔”之意義的,或許以為那是作秀呢。但在社會普遍相信君權天授的時代,天子下“罪己詔”,意義重大。一,承認皇權之上,天道不遠人,皇權接受天道的約束。二,承認“萬方多難,罪在朕躬”,由“朕”承擔受上蒼懲罰的責任。在君權天授時代,罪己詔可以收拾人心,獲得天下士民諒解,保護政權合法性。當然罪己詔并非神仙咒,在政權合法性全面流失的時候,它肯定回天乏力。但罪己詔的意義不在于它能夠起多大實質(zhì)性作用,而是表達了一種政治姿態(tài),乃至可以說表達了一種憲政姿態(tài),意義就如民主時代行政長官的引咎辭職。(2012.4.30)


        41. 【儒與法】中國在軸心時代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華局面,不過只有儒家與法家對后世政治與社會治理產(chǎn)生最深遠的影響,以致后人有“外儒內(nèi)法”之說。儒法二家的思想常說,也就成了我們理解中國古代公共治理的兩套密碼。簡單地說,法家的學說中隱藏著專制的密碼,而儒家的思想中隱藏著憲政的密碼。(2012.4.29)


        42.【儒家與傳統(tǒng)社會之公益】慈善,既可以來自佛教的福報教義,也可以來自基督的大愛,同樣可以來自儒家的仁,正如高攀龍為同善會所寫的序文:“吾于天下有一人顛連困苦,見之而木然不動于中者乎?故善者,仁而已矣。仁者,愛人而已矣?!痹谥袊鴤鹘y(tǒng)社會,領導民間慈善與公益的最重要力量,主要有兩支,一為佛家,一為儒家士紳。(2012.4.28)


        43.【論法家】前期的法家還有點“藏富于民”的思想,如管仲主張,“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辈贿^,這里也可以看出,法家的“富民”主張,純粹是為了“易治”,難怪法家又認為,國民太富裕也不行,民太富了就不聽國家使喚,所以管仲又說,“夫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罰威也?!狈野l(fā)展到后期,到商鞅—韓非時代,已經(jīng)像神經(jīng)病一樣強調(diào)與民為敵了,如商鞅認為,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賞則輕死”,民窮,國家叫他干啥他就只能干啥,半點反抗的本錢也沒有,所以商大人主張,“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為了“易治”,商鞅終于走到了管仲的反面。管仲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商鞅則認為“有道之國,務在弱(窮)民”,似乎存在兩個法家。不過,在經(jīng)濟思想上法家是一致的,都主張國家統(tǒng)制經(jīng)濟,管仲提出“官山?!?,商鞅也提出“壹山澤”,即國家控制資源,壟斷礦產(chǎn)、鑄鐵、煮鹽等工業(yè),相比之下,商鞅的經(jīng)濟管制更全面,更嚴厲,更變態(tài)?!渡叹龝分校幸粋€字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即“壹”字。除了壹山澤,還有壹言,壹民,壹務,壹賞,壹刑,壹教,壹于農(nóng),壹于戰(zhàn),“圣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圣王之治也,歸心于壹而已矣”,“利出一孔者,其國無亂”,“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法家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整齊劃一的大豬圈。(2012.4.27)


        44.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話一般都解讀為“道德高尚者明白大義,而品質(zhì)低劣者只知道利益”。這可能是誤解。在孔子那個時代,君子的本義是指貴族,即邦國的領導人,小人則指尋常百姓。因此這句話也許是表達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領導人應以義為先,不可與民爭利。換言之,平民逐利無可厚非。(2012.4.27)


        45.【論傳統(tǒng)社會的自治】評價社會的發(fā)育程度與自治水平,可以有兩個指標,一是看社會的組織化,是否有發(fā)達的組織團體,這些團體當然是指社會自發(fā)形成的自組織,而不是國家包辦的“二政府”。一是看社會的契約化,是否形成一個發(fā)達的私法體系。這個私法體系也不是指國家訂立的各種法條,國家法令多如牛毛未必能證明社會的成熟。以這兩個指標相衡量,傳統(tǒng)社會的發(fā)育是相當成熟的,自治程度也是很高的。社會自組織這一塊,我的微博已說了很多,接下來說點傳統(tǒng)社會的契約化程度。梁啟超說“我國法律界最不幸者,私法部分全付闕如之一事也”,這像是近代激進思潮下的憤激之語,實際上古代在刑律之外,已發(fā)展出一個龐雜的私法體系。傳統(tǒng)社會的私法主要表現(xiàn)為習慣法,包括儒家倫理、地方習慣、鄉(xiāng)規(guī)民約、私人契約、家法族規(guī),等等。用傳統(tǒng)的概念來說,叫做“禮俗”。禮俗當然由社會自發(fā)生成,但顯然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古人才有“民有私約如律令”之意識。禮俗跟律法并行,即所謂“官有政法,民從私約”,構成了完整的傳統(tǒng)法系。傳統(tǒng)社會不但發(fā)展出一套龐雜的私法體系,還分享了針對民商事行為的一部分司法權,所謂“民從私契,官不為理”,甚至還享有一部分刑事司法權,比如族長依據(jù)族規(guī)對族人“忤逆”行為的處罰。我們現(xiàn)在視為非法的“私設公堂”,在以前往往是合法的,這表明社會并不愿意將司法權完全讓渡給國家,沒什么不對。一個生活在傳統(tǒng)社會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跟國家律法發(fā)生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活在叢林世界,或者活在魯賓遜狀態(tài)中,而是因為,他跟社會其他人的交往與交易,完全可以通過社會自發(fā)的禮俗來調(diào)節(jié)、規(guī)范。所以我們說,禮俗在傳統(tǒng)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國家權力與律法。這正是社會自治的表現(xiàn)(2012.4.26)


        46.【“天—君—民—天”】 在儒家的政治學與政治神學中,是這樣界定這三者(天、君、民)之間的關系的:“屈民而伸君”,民接受君的領導;“屈君而伸天”,君服從天的制衡;“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聽從民的意志。由此構成一個完整、自足的古典憲政鏈接。我們現(xiàn)在可以將這個三角關系進行現(xiàn)代憲政學的轉(zhuǎn)換. 天,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自然法,就是超立法信條,就是大祭司、大法官。這是憲政之“保守權力”的一維。君,就是政府首腦,就是行政權與立法權的代表(在人類政治實踐中,議行合一是趨勢),這是憲政之“積極權力”的一維,但這一積極的權力必須受司法權制衡,是為現(xiàn)代憲政中的“屈君而伸天”。 現(xiàn)代的政治構建抽掉了天之一維,以君-民的二維邏輯展開,出現(xiàn)了屈君而伸民的民主政體與屈民而伸君的專制政體。但失去天對君的限制,專制就住在民主隔壁,民主也可能演變成「多數(shù)的暴政」。以現(xiàn)代的目光看,當然不應再屈民伸君,而應當反過來:伸民屈君,但這還不夠,作為憲政之超驗一維的天還得回來。(2012.4.26)


        47.【論“春秋決獄”】 子見父與某人相斗,某還拔出佩刀。為救父,子抄起大棍對付某,卻不小心打傷自己父親。此子是否有罪?按漢律,子毆父,處梟首之刑。這個時候,應該嚴格執(zhí)行法律嗎?董仲舒援引《春秋》記載的“許止進藥”判例,認為“君子原心,赦而不誅”,判子無罪。這便是“春秋決獄”,在漢代意義重大。要理解春秋決獄之意義,需先明白漢代律法因襲自秦律,蕭何所作漢律九章,即參照秦律而訂,而秦律是出了名的煩苛,所謂“秦法繁于秋荼,而網(wǎng)密于凝脂”。董仲舒主張援引《春秋》判例作為判決的法理依據(jù),等于是宣告現(xiàn)行成文法若不符合儒家大義,將喪失法律效力。換言之,春秋決獄發(fā)揮了司法審查的作用。漢雖代秦,但律法因襲自秦律,而秦律是出了名的煩苛,所謂“秦法繁于秋荼,而網(wǎng)密于凝脂”。董仲舒主張援引《春秋》判例作為判決的法理依據(jù),等于是宣告在國家立法之上,還有一個更高位階的先驗原則,若現(xiàn)行成文法不符合儒家大義,將喪失法律效力。換言之,春秋決獄發(fā)揮了司法審查的作用。春秋決獄的另一個意義是:局部恢復了禮治—判例法傳統(tǒng)。秦律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國家主義的成文法完全代替了先秦的判例法,而我們可以確定,比之判例法傳統(tǒng),秦制中的國家立法顯然要專制得多。禮治與判例法的恢復,要靠春秋決獄來啟動。春秋決獄的案例,若獲認可,就成有法律效力的判例,稱“決事比”。春秋決獄啟動了援法入禮的進程。禮,指傳統(tǒng)之禮法、禮俗。禮俗入法,相當于在司法過程中引入“陪審團”的功能。陪審團并不需要是法律專家,他們只需要依據(jù)道德、良知、經(jīng)驗、情理、習俗作出判斷。援禮入法之意義,也體現(xiàn)為在司法中尊重道德、良知、經(jīng)驗、禮俗等因素,以此來稀釋“法律的專制”。(2012.4.25)


        48.【“沖積平原”模型論】對于國史之演進,我們提出一個「沖積平原」模型論,或?qū)⒈忍茝詣偟摹笟v史三峽論」更具解釋力。我們看傳統(tǒng)社會自治的展開,似乎步履緩慢,模樣看起來似乎也不夠「現(xiàn)代化」,但代代有積累,有擴展,有推進,有如沖積平原的形成。若不是這一積累后來被全部傾覆,那么積千年之功,發(fā)展至今日,必蔚為大觀。(2012.4.24)


        49.【論禮治就是法治】1、禮,即禮法,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的約束之內(nèi),君若不君,諸侯可發(fā)兵征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于其民,諸侯討而執(zhí)之”是也。君臣關系也是禮法關系,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系。2、禮,又是禮俗,是習慣法,是自發(fā)秩序。禮不是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tǒng)、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來自圣賢對自然法的發(fā)現(xiàn)。英國政治學家埃德蒙·柏克說,“如果民間社會是習俗慣例的產(chǎn)物,那么習俗慣例便是它的法律?!比绻愠姓J他說了法治的精義,那么你應知道儒家也這么說過。(2012.4.24)


        50.【論海瑞的司法思想】海瑞曾提出一個司法仲裁原則:“竊謂凡訟之可疑者,事在爭產(chǎn)業(yè),與其屈小民,寧屈鄉(xiāng)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xiāng)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睆姆ɡ韺W的角度來看,海瑞的主張是否在理呢?當然,持現(xiàn)代化史觀的黃仁宇先生,是認為海瑞缺乏保護產(chǎn)權之意識與慎密之法法精神的。在這里,海瑞提出了兩條傾向性保護原則:“救弊”;“存體”。是否在理,必須放在具體的司法情境中來考量。首先,應注意海瑞提到的一個大前提:“訟之可疑者”,也就是說,爭訟雙方的主張都有同等說服力的證據(jù)支持,法官作出有利于任何一方的判決都有道理。這個時候,當然需要法官的自由心證。海瑞又區(qū)分了兩種爭訟:爭產(chǎn)業(yè);爭言貌。對于無法明確產(chǎn)權的產(chǎn)業(yè)糾紛,海瑞主張判給處于經(jīng)濟弱勢的小民,以救弊;對于無法確定責任的名譽糾紛,海瑞主張照顧鄉(xiāng)宦的顏面,以存體。這兩條不同的傾向性保護原則,其實體現(xiàn)了儒家提倡的司法平衡原則,即“情法允協(xié)”。法官的自由心證,就是要達成情法允協(xié)。儒家持中庸的司法理念,主張“酌情據(jù)法,以平其事”。用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的話來說:“夫法令之必本人情,猶政事之必因風俗也。為政而不因風俗,不足言善政;為法而不本人情,不可謂良法?!彼院H鹬鲝垖⒎ɡ砩蟽煽傻脑A案置于人情風俗的社會背景下,援情入法,計入救弊或存體的考量,如此方可平其事。(2012.4.23)



        侯小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