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zhí)焓?陳霞】“家”的失落與回歸——易學與家哲學的現代轉型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9-25 19:06:59
        標簽:

        “家”的失落與回歸——易學與家哲學的現代轉型

        作者:張?zhí)焓?陳霞

        來源:《周易研究》2024年第4期

         

        摘 要:一直是中國哲學思考和回應的議題。在易學體系中,乾坤六子象征著家庭倫理角色及其組成結構,當位”“應位等爻位關系暗示著使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倫理準則。卦爻是對家的模擬,又反過來規(guī)范著家庭成員的行為及相互關系。傳統哲學對的理解大體遵循易學奠定的路向。近代以來,思想界掀起了家庭革命的思潮,批判對個性自由的束縛。在現代社會,傳統家哲學受到自然主義、多元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的沖擊,難以回應日趨復雜的現實。有鑒于此,當代學者從哲學層面對進行反思,闡明的本體身份,重新確立家庭本位的世界觀,并對易學之的倫理結構予以現代轉換,突出的情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功能。在當代家哲學的重構過程中,易學仍然是具有啟發(fā)性、生成性的重要思想資源。

         

        關鍵詞:易學;家;家哲學;現代轉型


        作者簡介:張?zhí)焓妫?996-),安徽蚌埠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道家哲學。陳霞(1966-),四川萬源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道家與道教哲學。

         

         

        “家”是生命賴以存在和安頓的最重要的物理空間。涂爾干曾言:“家庭生活曾經是,也依然是道德的核心,是忠誠、無私和道德交流的大學校。”錢穆認為:“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庭觀念上筑起?!惫I(yè)化、信息化、互聯網、區(qū)塊鏈、智能化、數字化等的發(fā)展助力了個體的獨立,沖擊著傳統的家庭觀念與家庭秩序,導致了冷漠、虛無、抑郁等。有鑒于此,學界開始重視“家”的哲學,舉辦探索家哲學的學術會議,期刊開設相關欄目,刊發(fā)專題討論文章,在現代文明的視野中重估“家”的價值。“家哲學”逐漸成為當今人文學術的熱點話題之一,在2023年11月的“北京論壇”上成為哲學的一個新的分支。

         

        區(qū)別于“家庭倫理”,家哲學不止涵蓋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更傾向于將“家”視為一個整體的、有普遍性意義的哲學范疇,探究“家”的本質以及“家”之于個體生存與社會建構的意義。如福山所言:“中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家庭主義?!薄凹摇奔捌溲苌南盗蟹懂犚恢笔侵袊軐W思考和回應的議題。而回顧中國古代哲學關于“家”的討論,無論是“乾坤六子”的家庭結構,還是家族世代之間“生生”的信念,乃至由家而國的社會關切,其本源均可在易學中找到依據。

         

        一、卦爻與“家”的倫理結構

         

        在易學體系中,“家”源于人的自然需求和結合?!疤斓亟s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下》),“天地交而萬物通”(《泰·彖》),陰陽既是天地的陰陽二氣,也指向人的男女之分。陰陽交感是天地之道,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澳信畼嬀f物化生”,男女結合組成家庭,不斷繁衍出新的世代。這是人類遵循生理本能結合和個體社會化的產物。“男女兩性互感既是身體的原發(fā)生成機制,也不失為家庭的原發(fā)生成機制。”

         

        對《周易》卦爻的家庭化建構由來已久。于成寶援引《左傳·閔公元年》的記載指出,在春秋早期,解卦者已經“以坤卦為母,震卦為長子,以之闡述占筮結果的吉兇”。《易》以陽爻、陰爻分別表象男性、女性。陰陽二爻排列而成的先天八卦,則可表象父母、夫妻、子女等家庭角色?!扒?,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保ā墩f卦》)乾坤分別對應父母,其余六卦則是乾坤這對父母生養(yǎng)的子女。不止八卦可視為父母六子組成大家庭,由三爻卦重疊成六爻卦亦可象征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男女經嫁娶、婚姻而組成新家庭。焦循認為:“在三畫,則同一父母之所生。在六畫,則已為陰陽之相錯。相錯者,以此之長女,配彼之長男,以彼之中男、少男,配此之中女、少女。一相錯而婚姻之禮行,嫁娶之制備。”例如,咸卦艮下兌上,象征著少男少女的相合;而歸妹卦兌下震上,則隱喻長男與少女的婚姻。張祥龍指出:“(乾坤六子說)將陰陽的家結構,憑借卦象家庭化地表達出來。乾坤首先不是宇宙論的范疇,而是家化結構的發(fā)生因子?!辈煌M合的六爻卦,“可以看作表示涉及所有家庭的結構”。

         

        家庭內部有尊卑主次之分?!兑住芬郧は竽信仲x予天地尊卑之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保ā断缔o上》)這意味著家庭中男性的地位高于同輩的女性。而一卦六爻之爻位象征著不同的家庭成員:“父謂五,子謂四,兄謂三,弟謂初;夫謂五,婦謂二也?!逼渲?,奇數位為陽位,偶數位則為陰位。爻位亦有尊卑之別。《周易略例》云:“位有尊卑,爻有陰陽。尊者陽之所處,卑者陰之所履也。”可見,父親、丈夫等在傳統家庭關系中居主導地位的角色均處于尊位、陽位,妻、子則處于卑位、陰位。

         

        非但家庭成員、家庭結構可模擬為《易》的卦象,《易》的卦爻推演也暗示著維持“家”和諧穩(wěn)定運轉的倫理準則:父母、夫妻、子女應謹守各自的社會身份,表現為卦爻的“當位”;父母、子女、夫妻應相互接納、相互幫助,表現為卦爻的“應位”。

         

        “當位”要求家庭成員各盡本分,各守本位?!吨芤住方涁耘c家庭角色一一對應,也蘊含著對其相應的倫理角色“應當如何”的價值訴求。乾卦對應著傳統家庭中父親或丈夫的角色,身為父親,應效法乾卦“健”的卦德,承擔治家、養(yǎng)家的責任,正所謂“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當應物成務,云為不已,終日乾乾,無時懈倦”。坤卦對應著傳統家庭中母親或妻子的角色。妻子應當依循坤卦“順”的卦德,順從并輔助丈夫,正所謂“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坤·文言》)。

         

        為維護尊卑有差的家庭秩序,“當位”尤為必要。“當位”指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反之則是“失位”?!爱斘弧币筇幱诒拔坏钠蕖⒆颖3直绊樀膽B(tài)度,服從丈夫、父親,若妻、子凌駕于夫、父之上,便是“失位”之舉。例如,家人六二以陰爻居陰位,九五則以陽爻居陽位。六二以柔居中,象征著無所成就、專任家事的妻子。九五剛而得中,象征著明于治家的一家之主。六二與九五符合“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家人·彖》)的家庭格局,是“正位”且“貞吉”的。反例如歸妹卦,歸妹下兌上震,兌卦象征少女“說以動”,主動追求男子。《歸妹·彖》曰:“‘征兇’,位不當也?!疅o攸利’,柔乘剛也?!睔w妹中間四爻均陰陽失位,是以“征兇”。其中六三、六五以陰爻居陽位,在陽爻九二、九四之上,即“柔乘剛”。在《周易》中,女子占據婚姻家庭的主動、支配地位,是違背男尊女卑、乾剛坤柔原則的“失位”之舉。

         

        《易》并非一味突出父親、丈夫對家庭的絕對主導權力,也強調夫妻、父子的相互協調、理解、配合,即卦爻的“應位”。王弼《周易略例》云:“夫應者,同志之象也?!币回粤持校跖c四、二與五、三與上,其爻位兩兩相應。若相應的兩爻分別為一陰一陽,則有應;若為兩陽或兩陰,則無應?!耙魂幰魂栔^道”(《系辭上》),“有應”意味著陰陽二爻互為照應、彼此配合,故“有應”多為吉象。

         

        在現實倫理中,“有應”指向家庭成員相互包容,部分在《易》中“不當位”的家庭也可因“有應”而獲得幸福。泰卦六五爻辭說:“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绷逡躁幘雨?,本不當位,但其與九二相應,故稱“元吉”。六五與九二雖是女尊男卑之象,但處尊位的女子能“履中居順,降身應二”(《周易正義》,第56頁),處卑位的男子亦“尚于中行”(泰·九二),主動配合尊位女子的行動。這說明只要夫妻雙方剛柔相濟、彼此包容,女強男弱的婚姻亦可和諧穩(wěn)定、“以祉元吉”。

         

        父子關系亦是如此。在合適的情境下,兒子可代替父親成為一家之主,甚至可以質疑父親的權威。蒙卦九二爻辭說:“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本哦偠又?,與六五陰陽相應,雖秉剛健之體,卻可“剛柔接”(《蒙·象》),即以“包蒙”的謙遜態(tài)度接納、包容群陰。九二由是形成“子克家”之象:既令家庭成員歸附于己,承擔興家立業(yè)的重擔,又與六五代表的父親剛柔相應、相處和睦。蠱卦更要求子孫勇于糾正父輩稽留的弊病,所謂“干父之蠱”。蠱卦六五爻辭云:“干父之蠱,用譽?!绷逡匀峋又?,上應九二,故其能夠用相對溫和的手段匡正父輩的積弊。倘如六四“裕父之蠱”即一味優(yōu)容父輩的過失,只會因優(yōu)柔寡斷徒增悔恨。可見,《周易》并沒有讓兒子無條件接受父親的所有決定,而是要勇于表達合理的建議、匡正父輩的過失。這也是孝道的體現。

         

        《周易》卦爻取象于現實家庭,又以卦爻的排列、組合關系規(guī)范著家庭成員的行為及相互關系??傮w而言,《周易》推崇的理想家庭既需要家庭成員以相應的價值標準自我約束、嚴守本分,也需要家庭成員相互包容、彼此接納。前者側重維護家庭秩序,是持家之“正”;后者則側重協調家庭成員的情感,是成家之“和”?!罢迸c“和”不可偏廢,缺少任何一面都無法營造良善的家庭環(huán)境。持家過嚴,則“家人嗃嗃”(家人·九三),失之拘謹;持家過寬,又“婦子嘻嘻”(家人·九三),失之散漫。治家之道,當在倫理規(guī)范與家庭情感之間得其中節(jié)。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保ā都胰恕ゅ琛罚﹤€人遵循“正位”的道德規(guī)范,關系著家庭的“家道正”;而“家道正”,又直接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安定繁榮。由是,個人道德、家庭規(guī)范、社會秩序形成次第關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遞進關系。而家庭作為連接個人與社會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其必要性與重要性自不待言。家庭秩序的混亂狀態(tài)于內標志著個體道德的淪喪,于外則導向人倫世界整體秩序的失范?!胺e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保ā独ぁの难浴罚吨芤住芬暭彝惱頌檎蝹惱淼幕A,“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序卦》)。社會政治關系取法于家庭關系,乾坤之道即是父子、夫婦之道,亦是君臣之道。是故,家庭秩序的嚴正、友愛是政治秩序和諧、穩(wěn)定的邏輯前提。在《周易》中,治家的最高境界與治國相通,即“王假有家”(家人·九五),合格的政治領袖應當明于“正家”之道,并自覺地將治家之道推及到治理天下的過程中。如此,方能建立“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的和諧社會。

         

        二、“家”的現代困境

         

        易學以天道明人事,為“家”的生成、結構、規(guī)則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論依據?!吨芤住返摹凹摇保诵奶刭|大致有三:一是“家”的神圣性。“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保ā缎蜇浴罚凹摇笔顷庩柣奶斓涝谌藗愂澜绲募畜w現。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家庭秩序歸本于陰陽和合、陽尊陰卑的天道規(guī)律。二是“家”的生成性。“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序卦》),“家”因男女相感結合而成,由“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產生新的倫理血緣關系,這使“家”處于不斷生成新世代的動態(tài)過程中。三是“家”的擴展性?!坝懈缸尤缓笥芯?,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序卦》)在《周易》構想的“家—國”圖景中,“家”是人倫秩序生成的原點。君臣、上下等社會關系,由夫婦、父子等倫理關系衍生而來?!凹摇钡闹刃蚩赏茝V為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的秩序。

         

        傳統哲學對“家”的理解大體遵循了易學奠定的路向:以陰陽之道為家庭倫理的形上依據;以家庭倫理為社會政治倫理的藍本?!叭V六紀”作為維護傳統家庭及社會秩序的思想基石,即承接著易學家哲學的思想脈絡?!洞呵锓甭丁せx》云:“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白虎通·三綱六紀》云:“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薄吨芤住分小胺驄D—父子—君臣”的人倫秩序被置換為“君臣—父子—夫婦”,每一關系內部亦有陽剛陰柔、陽尊陰卑之別。家庭倫理及由家庭倫理衍生而來的政治倫理因“家道”與“陰陽之道”的內在相通被賦予了神圣性。“陰陽不易者也,君臣、父子、夫婦之倫,亦不易者也?!痹诩艺軐W的影響下,傳統家庭呈現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秩序。家庭倫理秩序向外擴展到社會政治領域,又形成尊卑有別、上下有差的社會政治秩序,最終導向以血緣家庭為紐帶、以封建宗法等級為結構、以父權家長制為中心的傳統宗法社會。宗法社會由家庭關系而來的制度邏輯證明易學家哲學由天道到人道、由家庭到國家的政治哲學進路是可能的?!凹摇辈皇枪铝?、脫離現實的哲學概念,而是兩千年來維系傳統社會正常運轉的關鍵元素。

         

        近代以來,傳統之“家”父權至上、男尊女卑等弊端受到猛烈的批判,奠基于易學之上的傳統“家”哲學被打上負面的烙印,傳統的“家”逐漸岌岌可危。西方個體主義思想與現代國家觀念的傳入,強烈沖擊著傳統的家庭本位思想與“家國同構”的社會理念。失去制度保證與經濟基礎的舊家庭制度也日益分崩離析。伴隨傳統家庭制度受到的沖擊,近代思想界掀起了“家庭革命”的思潮,批判傳統家哲學對“新人物”“新社會”的抑制效應。

         

        “舊家庭”與“新人物”的沖突集中于“家”對個性自由的束縛之上。傅斯年(孟真)直斥傳統家庭是“破壞個性的最大勢力”,傳統家庭培養(yǎng)的個人是封建倫常關系的附庸,并不培養(yǎng)個人成為“自己的自己”。李大釗認為中國家庭的倫理秩序本質上是“使子弟完全犧牲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倫理”,父權至上的家長制度、男尊女卑的婚姻關系使中國家庭成為戕害人性的“萬惡之源”。“舊家庭”與“新社會”的沖突則集中于“家”對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阻礙之上?,F代國家觀念的傳入,強烈沖擊著“家國同構”的社會理念。“今日東西各國,其國家之根本,皆基于國民主義,而不帶有家族之性質?!睏疃日J為:“阻礙國家進步者,莫如封建制度;阻礙社會進步者,莫如家族制度。何也?皆以有大物專障于個人之前,而不以個人為單位故也?!奔易逯髁x以家族為本位,阻礙個人成為政治權利義務的主體,是故,家族制度無法培養(yǎng)與現代政治相適應的“公民”“國民”,難以形成個人與國家直接關聯的現代國家。

         

        如王汎森所言:“清末民初思想界要求盡破倫理結構的束縛以便急速動員全國力量,自然是受了國難的刺激?!奔彝ジ锩鼘Α凹摇比媾械膽B(tài)度不能脫離思想界急欲促成社會諸領域的現代化以救亡圖存、重振中華的歷史背景。家庭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現代轉型,但“廢除婚姻”“兒童公育”等旨在徹底廢除婚姻家庭制度的構想并未真正落實。是故,近代中國社會長期處于“有家”與“無家”之間的狀態(tài)?!坝屑摇敝附袊廊徊糠直4嬷彝ブ贫?。“無家”則指“家”被置于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面,所謂家庭不過徒具形式,難以發(fā)揮“家”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雖“有家”而“無家”的社會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家庭依然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但“家”的規(guī)范、作用與價值卻始終未獲正視?!凹摇钡氖дZ進一步引發(fā)社會的“無家”困境,表現為焦慮、抑郁、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的蔓延與高離婚率、老齡化、少子化、“斷親”等社會現象的涌現。當代社會的“無家”,不是“家庭革命”主動為之的政治目標,而是多方因素交疊而成的被動后果。一方面,“家”面臨的現實狀況日趨嚴峻?,F代國家體制中,個人與國家直接關聯,無需以家庭為中介。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家庭不再是經濟活動的組織單元。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則為個人生活提供了更為自由、多元的選擇?!凹摇痹诂F代社會日益邊緣化,幾近成為傳統遺留的冗余之物。另一方面,“家”的理論岌岌可危。近代“破家”思潮視傳統家哲學為封建糟粕?!爱敶鞣秸軐W方法論上的自然主義、認識論上的多元主義和實踐哲學上的個人主義構成了家的哲學的外部挑戰(zhàn)?!奔彝ブ贫纫琅f存在,但缺乏體系化的、有解釋力的理論支撐關于“家”的哲學思考。在自然主義、多元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沖擊之下,傳統家哲學已無法解釋當代中國日趨多元的現實狀況。

         

        作為傳統家哲學的基礎理論,易學的家哲學也不免遭遇新一輪的被審視?!吨芤住焚x予“家”神圣性、生成性與擴展性。那么,在多元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盛行的當下,“家”的上述屬性是否依然成立?

         

        “家”的神圣性來源于陰陽相合的天道規(guī)律。在易學構建的陰陽和合、萬物化生的宇宙圖景中,男女結合的異性婚姻家庭是一陰一陽互補相生的天道在人倫世界的集中體現,也是唯一合法有效的婚姻家庭形式。孔穎達云:“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相感應,方成夫婦?!保ā吨芤渍x》,第95頁)而在個體選擇日趨多元的當代社會中,異性婚姻家庭不再是家庭的唯一形式。同性家庭、同居家庭、單身家庭、“丁克”家庭等新興家庭模式在當代社會數目日增。如果易學的家庭理論承認新興家庭模式的合理性,那么,陰陽相生的生成法則便不復成立;而如若將陰陽化生限定于異性婚姻之中,那么,“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便難以稱為人倫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

         

        “家”的生成性使“家”成為家族血脈相續(xù)的歷史環(huán)節(jié)。個人因血緣關聯要承擔孝養(yǎng)雙親的倫理義務,又出于傳宗接代的考慮結成夫婦,繁育新的世代。在《周易》稱許的“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家人·彖》)的理想家庭中,個人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倫理關系中遵循規(guī)范、踐履義務的倫理角色。對子代而言,以血緣為核心的家庭模式將代際之間的血緣關系神圣化,從而強化了親代對于子代的威權與控制。對親代而言,世代綿延的倫理義務迫使個人成為續(xù)嗣的工具。父母被要求為子女奉獻全部,引發(fā)“代際剝削”的社會問題。

         

        “家”的擴展性植根于“家國同構”的社會理念?!凹覈瑯嫛币暽鐣臻g為“家”的衍生,不免模糊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日益高漲的自我意識使當代人更趨向私人化的生活,私人生活依托于家庭的私密空間。“自我的個性化革命更為重要的體現是以家庭空間結構私密化和物質享用個體化為載體的?!钡吨芤住返摹凹摇辈⒉皇莻€體化、私密化的私人領域,“家”始終向公共空間開敞。損卦上九爻辭云:“利有攸往。得臣無家?!薄盁o家”意味著“光宅天下,無適一家也”(《周易正義》,第109頁)。易學政治理想的最高形態(tài)恰是“無家”的:個體應突破一家之私,擁有更為宏闊的天下視野?,F代意義上的弘揚“私權”的“家”并不為易學所首肯?!啊覈煜隆牧晳T性表述,就成為對個體無所寄托的游蕩過程?!?o:p>

         

        以上對易學哲學的質疑,說明以易學家哲學為代表的傳統家哲學已難以回應當代社會日趨復雜的現實。但究其本始,家哲學解釋力削弱的根源,在于當代社會“家”的定義與功能并不明晰。不同價值體系對“家”的訴求迥然相異。譬如個體主義者要求的是不賦予個人倫理義務的“家”,多元主義者要求的是容納多元形式的“家”。是故,關于“家”的哲學討論,往往導向不同價值、不同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碰撞。問題不在家哲學自身,而在家哲學缺失所引發(fā)的概念混亂。如果說近代思想界面臨著“破”的難題——如何破斥支配一切、籠罩一切的傳統家哲學,解放為之束縛的社會與個人,那么,在宗法社會業(yè)已解體的當下,問題顯然在“立”而非“破”——如何在當代社會說明“家”的意義。只有從哲學層面厘清“家”的規(guī)范、價值與功能,關于“家”的討論方不至于陷入混亂。只有突破家哲學的傳統范式,促成易學家哲學的現代轉型,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現實需求。

         

        三、易學與家哲學的現代轉型

         

        當代社會“無家”的現實引發(fā)學者們紛紛從哲學層面對“家”進行反思,呼喚“家”的回歸。作為傳統家哲學的基礎理論,易學家哲學能否為重建當代家哲學提供可資借鑒的解決方案?

         

        “回家”不是復刻易學“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的傳統家庭結構,而是找回家對于人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意義感。傳統之“家”原本具有本體論的地位,但近代以來由于“個體”“集體”等主體的挺立,作為本體論概念的“家”逐漸被弱化。為說明“家”之于現代社會的意義,必先賦予“家”本體的地位。此處,本體即是中國古代哲學“即用見體”之“體”,依家哲學的定義,“‘本體’之為本體,正在于這樣一個‘意義系統’有其終極不可化約之處,有其自身獨立的終極立足點”。嚴格說來,易學之“家”并不完全符合“本體”的定義,“家”不是獨立自足的意義系統?!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上》),其后“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方有男女婚姻之“家”。因此“家”在易學系統中不是終極究竟之本根,“家”之上是陰陽流行、生生不已的宇宙天道。但家哲學對“家”進行的本體化解讀也并非全無易學的根據。一則,易學的“家”與天道并不是彼此殊隔的二元:“家”是陰陽天道在人文世界的集中體現,由此被賦予神圣性與超越性,陰陽八卦亦表象為夫婦、父子關系;二則,僅就人文世界而言,“家”確是人倫秩序的終極立足點,所謂“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婦實人倫之原”(《周易正義》,第95頁),君臣、上下等一切社會關系,均以家庭關系為本原。是故《周易》之“家”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本體論概念,但也不只是倫理關系的集合,而是具有一定本體論色彩的哲學范疇。

         

        孫向晨對“家”的本體論辯護立足于《周易》“生生”的哲學理念。《周易》視“生生”為天地之大德。《系辭上》云:“生生之謂易?!庇衷疲骸胺蚯?,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薄吧币诧@示著中華文化獨有的生存論結構,個體不再是孤絕的“向死而在”,而是“在世代之中”或是“面向下一世代”的存在?!吧钡纳嬲摻Y構使“此在”不能脫離“世代”而在,而“家”正是“‘此在’與‘親人’‘代際’共在的源初載體”(《論家:個體與親親》,第250頁)?!凹摇钡谋倔w身份由是確立。故而,“家”與‘個體’均是現代社會的“本體”,“‘個體’雖然在現代是生存的終極單位,但人類得以綿延的終極單位還是‘家’”(《論家:個體與親親》,第40-41頁)。

         

        張祥龍對“家”的本體論建構則歸本于《周易》“陰陽化的家時”。當代中國有三個“本體”——個體、家、集團,其中唯有“家”是最原初的本體?!凹摇钡恼芾硇詠碓从诖H時間乃至廣義的現象學時間?!吨芤住分跋蟆庇衅鋬仍诘臅r間性。天道以陰陽為本,《易》以陰陽表象陰陽消長的循環(huán)時間,“賦予人與世界交融的連貫親切的生存時空間性”。張祥龍依據《十二辟卦圖》進一步說明代際時間與家庭本體的構成:從姤至坤,是父母衰老死亡的過程;從復至乾,則是子女對父母生養(yǎng)之恩的回報。子女的孝愛,本質上是父母的慈愛所引發(fā)的“回旋之流”。慈愛朝向將來,孝愛朝向過去,由此跨代交融、層層疊加,便構成回旋成暈的“代際時間”。代際時間使“家”成為原初的時間樣式,其構成人生的基本經驗,也是人類理解世界及他人的基本“暈圈”。故而,較之“個體”與“集團”,“家”是更為原初的本體。

         

        張再林提出的“二本一體”說來源于《周易》的身體哲學。他認為“個體”與“家庭”不是并行的“雙重本體”,而是“身”的不同面向?!吨芤住氛軐W以“身”為本,“身”兼具欲本主義與家本主義的雙重特征,既是“其欲逐逐”(頤·六四)的個體欲望之“身”,也是“王假有家”(家人·九五)的家本主義之“身”?!吧怼眱群瑢ψ陨碛目隙ǎ晕矣膶崿F以男女“互欲”的家際關系為前提。“家”則是“身的體現、踐行、推擴和放大”。身家一體的家庭本體同時也是《周易》的宇宙本體。因為中國的世界結構“以身體→兩性→家族這一途徑來構成自身”。

         

        家哲學借由易學的生生哲學、時間哲學、身體哲學,使“家”由世俗生活的倫理之“家”轉向作為獨立價值單位的本體之“家”,并以家本位的視角重構對個體、集體乃至世界的認知。重構家哲學的學者們產生分歧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家”本體與“個體”的關系?孫向晨肯定“個體”之于現代社會的意義,是故“家”的本體身份來源于“個體”與“世代”共在的生存方式;張祥龍則主張“家”較之“個體”是更原初的本體,是故“家”的本體身份來源于親子之間最為原初的時間樣態(tài)。但僅就“家”本體而言,雙方都認同“家”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立足點,是人文世界一切價值生成與秩序建構的基源。恢復“家”的本體身份,即恢復“家”作為“人倫之始”的哲學身份。

         

        確立“家”的本體身份,傳統易學之“家”的倫理結構也隨之改變。一者,家哲學立足于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原發(fā)性討論“家”本體的原初性,家庭情感既有親子之間的“親親”“孝愛”,也有夫妻之間的兩性相感,是故家哲學之“家”尤其突出“家”的情感屬性。傳統易學雖然也主張情感之于家庭的作用,認為良好的治家方式應在家庭秩序與家庭情感之間取得平衡,但“‘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家人·象》),過分放任家庭感情不免招致“失家節(jié)”的嚴重后果。為維系家庭的長遠存續(xù),應以倫理準則約束、規(guī)范家庭,所謂“家人之義,唯嚴與敬”(《周易正義》,第201頁)。當代的家哲學則更強調情感對“家”的維系作用。例如,孫向晨即“強調‘親親’的根本性地位,而揚棄‘尊尊’原則”(《論家:個體與親親》,第40頁),指出“‘家’是‘個體’健康生存的情感環(huán)境”(《論家:個體與親親》,第315頁),親人之間的情感使得家庭成員緊密連接、融為一體。

         

        再者,“家”是“一種‘源初關系’的呈現”(《論家:個體與親親》,第313頁)。作為前現代社會的哲學理論,傳統易學主張的倫理關系不免殘留部分宗法社會的等級觀念。當代家哲學將父子、夫婦等具有內在等級序列的倫理結構重新闡釋為“以其角色,盡其本分”的“非對稱性結構”(《論家:個體與親親》,第299頁)。梁漱溟如是理解“父父子子”:“人人在倫理關系上都各自做到好處?!备缸痈髯月男袘M的道德義務,以家庭倫理規(guī)范約束自身。父子夫婦之間不是權利主從關系,而是平等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在家庭結構層面表現為家庭成員社會分工的互補,也在家庭情感層面表現為夫婦父子之間雙向回饋、“無施不報”的自然之愛。

         

        最后,“家”及家人關系是“人生、道德、教化、政治的本源”。比起倫理規(guī)范如何維系家庭秩序,家哲學更側重強調夫婦、父子等倫理關系如何培養(yǎng)道德的、社會化的個人?!靶┮舱?,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作為儒家基本德性的“仁”,由親人之間的“孝悌”衍生而來?!睹献印るx婁》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比缰祆渌?,對“仁”“義”的踐履“須先從事親從兄上做將去”,在“事親”“從兄”的家庭成員互動過程中,個人逐步體悟“仁”“義”之真意,開始承擔對他人的道德義務。因此,“家”非但不會阻礙個人成長,反而是培養(yǎng)個人道德意識與社會屬性的關鍵機制。

         

        綜上,當代家哲學之“家”相較傳統易學之“家”在本體建構與倫理結構兩個層面有所創(chuàng)新。當代家哲學闡明“家”的本體身份,重新確立家庭本位的世界觀,并對易學之“家”的倫理結構予以現代轉換,突出“家”的情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功能?!凹摇钡亩x與功能一旦明確,“家”之于當代世界的價值也隨之顯明。易學的“家”不是外在的建構并強加于個人的規(guī)范,它與個人與生俱來的情感息息相關。海德格爾如是闡明“家園”的意義:“‘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易學的“家”即是給予個體“在家”之感的庇護所。《序卦》云:“傷于外者,必反于家?!卑戳呢耘帕写涡颍胰嗽诿饕闹?。明夷象征著晦暗危亂的社會環(huán)境,“反于家”則是個體在明夷的處境中自然涌現的情感需求。與海德格爾在“離鄉(xiāng)”的過程中建立的“家園”想象不同,易學的“家”是與生俱來的,是個體情感與血緣連結的具象化。人自出生伊始,便因血緣與父母雙親具有不可打破的連結。人在成年之后選擇組成新的家庭,也本于內在于自然天性的情感。即便周遭環(huán)境已“明入地中”(《明夷·彖》),由血緣、情感維系的家庭依然與個體切身相關,是個體堅實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

         

        “家”給予個體溫情撫慰與價值寄托,同時也培養(yǎng)個體的道德良知。家人卦六爻皆討論治家之道,終爻則落腳于“反身”。《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碧幚砑彝リP系,不能靠外在的規(guī)范、獎懲樹立威信,而應“反身”——反求諸己,按道德規(guī)范內省所思所行。只有自身成為道德良善的個體,才能引導家庭成員過道德的生活?!洞髮W》云:“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痹谔幚砑彝リP系的過程中,個體逐步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與他人相處,意識到對他人的關愛與責任,由自然狀態(tài)的個人成長為道德的個人。個人也在家庭關系中初步獲取生活經驗和關于人際關系、行為規(guī)范的知識,從而開啟人的“社會化”進程。

         

        結語

         

        易學以陰陽化生的天道規(guī)律說明“家”如何生成,以象數思維推演“家”的內部結構和運轉規(guī)則,并以“家”為原點構建人倫世界的秩序,為綿延千百年的關于“家”的哲學思考奠定基礎、指示方向。由是,“家”于中國人而言不只是簡單的居所,更是具有倫理性、情感性、神圣性的生存空間。在當代家哲學的重構過程中,易學的思路與框架依然是具有啟發(fā)性、生成性的思想資源。因此,需要將易學中“家”與“親親”的意義哲學化、溫情化和柔軟化,在自由人前提下發(fā)揮好“家”對于個人與社會的作用,用孝愛、恩愛“柔化”現代個體主義以及建基于其上的社會關系。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易學與當代家哲學的重構也將有助于提升個人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為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作出易學的貢獻。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