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總第206期)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5-04-12 18:18:50
        標簽: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總第206期)目錄

        來源:“孔子研究雜志”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歷2024年12月24日

         

         ● 社會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 

        王玨丨機器人養(yǎng)老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出路嗎?——基于儒家角色倫理學的視域

        任鋒  杜立昊 | 超越帝國迷思 :錢穆秩序論述的三重異議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向達 | 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本土資源 :儒家性善論及其司法面向

        顏景高  王永燦 | 論天下為公的思想譜系、歷史邏輯及其實踐旨向


         ● 中華文化資源與國家治理 ●

        陳祥勤 | “禮”與“法”:中國與西方兩種政治世界觀的差異與匯通

        張琛 | 國家治理視域下唐代皇太子釋奠孔宣父的運行實踐與儀式展示


        ● 海外儒學 ●

        譚小翠 | 埃茲拉 · 龐德筆下的孔子形象


         ● 儒學源流 ●

        孔德立 | 思想史視閾中的孔子仁學

        李銳 | 由安大簡《仲尼曰》重論“慎獨”

        王玉彬 | 張之洞與儒學的近代轉型——以《勸學篇》為中心

        于超藝 艮背行庭 :論程頤與朱子對艮卦的異讀


        ● 原典新詮 

        楊柳青 | 先秦儒家人性論缺環(huán)補苴及對漢魏六朝的沾溉——以佚文獻為中心

        林孝斌 | 孔子“無間”思想的認識論意涵解析

        高曉鋒 |《樂記》的文本淵源與思想主旨——基于類書佚文與出土文獻的互證研究

         

        機器人養(yǎng)老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出路嗎?

        ——基于儒家角色倫理學的視域

         

        王  玨

         

        摘要:針對老齡化問題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依循著一種明顯的功利主義思路,然而養(yǎng)老語境下成本與收益的計算極其復雜。從儒家角色倫理學視角出發(fā),以關系為切入點,將碎片化的養(yǎng)老機器人應用情境聚攏為一個整體,從而對機器人養(yǎng)老的解決方案作一個系統(tǒng)性的倫理評估。目前,機器人養(yǎng)老的發(fā)展面臨著一個關鍵抉擇:是讓機器人代替人類履行本應由人類承擔的社會角色,還是將機器人納入到人類的道德實踐中,僅僅讓其充任輔助、補充的角色?不同選擇的背后,是個人主義與儒家的道德共同體觀念的區(qū)別。

         

        關鍵詞:機器人養(yǎng)老  儒家角色倫理學  老齡化  機器人倫理  家庭

         

        作者:王玨,哲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哲學、比較哲學、應用倫理學。

         

        超越帝國迷思:錢穆秩序論述的三重異議

         

        任  鋒  杜立昊

         

        摘要:帝國是錢穆關于秩序論述的重要反思性論題。他在三個層面提出對帝國的異議。首先是歷史層面,錢穆反對以帝國指稱傳統(tǒng)中國。他結合歷史重述,辨析了西方帝國與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在立國形態(tài)上的差異。其次是理論層面,錢穆在大一統(tǒng)的視野下理解國家形態(tài)問題,以一統(tǒng)與多統(tǒng)的秩序分型替代帝國與民族國家的二分法,嘗試提供一個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比較框架。最后是經(jīng)世層面,錢穆提出國群主義方略,一面應對中國的民族與文化危機,思考大一統(tǒng)國家的重建;另一面則要求超越世界政治的帝國時代,為天下新生確立現(xiàn)實前提。三者相互交織,貫穿著以大一統(tǒng)反對帝國、以和合性取代支配性的邏輯,構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反帝國論說,為當下超越帝國迷思提供了有益參照。

         

        關鍵詞:帝國  民族國家  大一統(tǒng)  天下  錢穆

         

        作者:任鋒,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傳統(tǒng)、歷史政治學;杜立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論、世界政治學。

         

        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本土資源:

        儒家性善論及其司法面向

         

        向  達

         

        摘要: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建基于中國式法治,而中國式法治的鮮明特征是禮法與情理法的融合。國力的強盛促進文化和理論自信,法律多元主義、東方法律主義及現(xiàn)代性的制度化反身性為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提供了“何以可能”的國際背景,為其自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契機。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有必要運用社科法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傳統(tǒng)文化中梳理、提煉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本土資源。儒家性善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diào)人性本善、道德修養(yǎng)與教育的重要性,為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儒家性善論及其司法面向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構成和顯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論”“無訟”“息訟”“禮決”“原心定罪”“寬刑”等法律文化與情理法融合的運行機制,有利于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推進,尤其對當下能動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將促進“訴源治理”“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多元化糾紛解決”“大調(diào)解”“大陪審”“五治結合”等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

         

        關鍵詞: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  本土資源  儒家  性善論  情理法  能動司法

         

        作者:向達,法學博士,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論天下為公的思想譜系、歷史邏輯及其實踐旨向

         

        顏景高  王永燦

         

        摘要:夏商以來從公天下到私天下的歷史大變革,促使道家、儒家、墨家以及法家等學派著書立說,其中,道家注重天之自然,人法天而尚公;儒家注重天之道德義,天之公決定了人之公,公之極處則為仁;墨家效法天道之公正無私,力求做到兼愛、尚同;法家力主把天的公正無私轉化為人間的規(guī)范和秩序。天下為公所蘊含的天人關系中的大公無私、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逐漸轉變?yōu)樘煜轮?、國家之公和社會之公的理想建構。天下為公已?jīng)內(nèi)化為中國人的價值追求,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拓展著天下為公的豐富內(nèi)涵,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天下為公的精神品質(zhì)和人民立場,并且把這一精神理念滲透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個層面,致力于推動實現(xiàn)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

         

        關鍵詞:天下為公  天人觀  社會觀  理想建構  人民立場

         

        作者:顏景高,哲學博士,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比較。王永燦,中共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方向為先秦道家思想。

         

        “禮”與“法”:中國與西方兩種政治世界觀的差異與匯通

         

        陳祥勤

         

        摘要:中國孕育了以“禮”或“禮制”為基本標志的政治文明,西方則形成了以“法”或“法制”為基本特征的政治傳統(tǒng)。中國之“禮”與西方之“法”之間的差異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世界觀——“禮學世界觀”和“法學世界觀”的差異,每一種世界觀各自蘊含著對政治或制度的歷史起源、辯護基礎和文明形態(tài)的獨特認知。從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視角來看,這兩種政治世界觀各自所依據(jù)的“禮”和“法”或“禮制”和“法制”不僅呈現(xiàn)形態(tài)上的差異,還呈現(xiàn)歷史性的關聯(lián),即中國之“禮”可以被視為西方之“法”在它的史前階段所采取的原初或東方形式,西方之“法”則可以被中國之“禮”在現(xiàn)代西方世界的表現(xiàn)或歷史延伸。

         

        關鍵詞: “禮學世界觀”   “法學世界觀”   禮  法

         

        作者:陳祥勤,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和政治哲學。

         

        國家治理視域下唐代皇太子釋奠孔宣父的運行實踐與儀式展示

         

        張  琛

         

        摘要:魏晉時期皇太子釋奠禮為通經(jīng)而行的學成禮,梁、陳一改其制,將其寓于皇帝郊祀禮中,傳輸國家觀念。唐采其制,將兩者互為倚用來穩(wěn)固皇太子的地位。同時皇帝對皇太子釋奠規(guī)制的調(diào)整,傳達其治國理念;皇太子則將釋奠禮作為構建仁義形象、提升威勢的重要舉措。為防患于未然,唐玄宗及以后各朝以齒胄禮代之。與之相應的是皇太子釋奠儀式的展示,出宮禮與還宮禮的仿君設計,齋戒禮與饋享禮的中心書寫,陳設功能區(qū)的等次安排,講學致用的虛化都在強化皇太子的身份符號,在神化先圣先師的神秘氣氛中不斷伸張儲君的權力。

         

        關鍵詞: 釋奠禮  皇太子  孔宣父  國家治理  唐代

         

        作者:張琛,歷史學博士,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代禮制史。

         

        埃茲拉·龐德筆下的孔子形象

         

        譚小翠

         

        摘要: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一生推崇儒學,尤其關注孔子。長期以來,研究者多將研究視野置于龐德對儒家思想的接受及儒家典籍翻譯上,很少探討龐德筆下的孔子形象。對龐德而言,孔子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個令他敬仰的鮮活的人,是一位從圣壇上走下來的仁者、樂者、智者。仁者孔子講究人的真性情,樂者孔子快樂且熱愛音樂,智者孔子是有智慧的哲人。龐德是忠實的儒家弟子,在某種程度上也踐行著孔子的仁、樂、智之道。

         

        關鍵詞:埃茲拉·龐德  孔子  仁者  樂者  智者

         

        作者:譚小翠,文學博士,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思想史視閾中的孔子仁學

         

        孔德立

         

        摘要:仁是儒學的核心概念??鬃踊趯Υ呵飼r期禮的思考而創(chuàng)立仁學。春秋霸政時期的貴族之禮,已經(jīng)在西周時期的禮之中有所體現(xiàn)??鬃釉u價管仲“如其仁”,是對霸政時期貴族君子捍衛(wèi)諸夏共同體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qū)啵Y從形式到內(nèi)涵均遭遇困境。孔子教弟子博文約禮,以學成就君子,以仁寄寓于禮?!凹s己”與“能己”皆可以“行仁”。仁,難以及。但“為仁由己”,又可及。 孔子不反對從政,但反對弟子著急從政??鬃咏痰茏右孕藜簽楸?,以仁培養(yǎng)弟子德行,做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鬃尤蕦W從內(nèi)在價值上給周公以來的禮學提供了支撐,從而使得儒學以仁為價值核心,以禮為秩序規(guī)范,形成穩(wěn)定的“合內(nèi)外之道”的理論學說。

         

        關鍵詞:孔子  仁  禮  霸政  春秋

         

        作者:孔德立,孔子研究院院長,山東省泰山學者,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孔子與早期儒學史、中國思想史。

         

        由安大簡《仲尼曰》重論“慎獨”

         

        李  銳

         

        摘要:古來有關“慎獨”(即“慎其獨”,下同)的討論非常多,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郭店楚墓竹簡 《五行》中有“慎獨”,引起了學界的討論。近出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仲尼曰》中再次出現(xiàn)了“慎獨”,有助于對“慎獨”問題的探討。討論“慎獨”問題,關鍵在于是否能將諸書中的“慎獨”進行融貫的解釋。綜合排比傳世典籍與出土簡帛,諸篇章多與孔子或子思(學派)有關。而安大簡《仲尼曰》中孔子語“慎獨”在時間上較傳世典籍和此前出土簡帛為早,其含義與“心”沒有直接關系。 因此,“慎獨”的獨居獨處之說仍可成立,而以獨為心乃是《五行》傳文中的說法,是發(fā)展出來的觀念。對“慎獨”的理解,應該根據(jù)語境來解釋,不必追求融貫之說。

         

        關鍵詞:慎獨  仲尼曰  五行  帛書  郭店簡  安大簡

         

        作者:李銳,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出土文獻與學術思想史。

         

        張之洞與儒學的近代轉型

        ——以《勸學篇》為中心

         

        王玉彬

         

        摘要:《勸學篇》不僅是清末新政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在時代變局中“存中學”的引領性方案。張之洞關于儒學與經(jīng)學的定位雖以維護圣教為本意,卻為儒學與經(jīng)學之近代轉型提供了助力:首先,“學”之視域的開顯使得儒學既成為眾學之一,又被限定為以治身心為要旨的“內(nèi)學”;其次,在新式學堂中設立的“經(jīng)學科”或趨于通識化,或趨于專業(yè)化,蘊示著儒學之教學與研究的新態(tài)勢;最后,“中體西用”是張之洞會通中西并消解“西政”對傳統(tǒng)政教模式?jīng)_擊的核心理念,但如何處理與民智等現(xiàn)代價值的關系,成為儒學在后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議題。

         

        關鍵詞:張之洞 《勸學篇》  儒學  經(jīng)學  中體西用

         

        作者:王玉彬,哲學博士,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暨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家哲學、中國哲學史。

         

        艮背行庭:論程頤與朱子對艮卦的異讀

         

        于超藝

         

        摘要:程頤對艮卦卦辭與對《彖傳》的疏解略不相同,其解卦辭,釋“艮其背”為止于人“所不見”之地,以其“不交于物”,使人不被欲望牽引,所論是學者之工夫;而解《彖傳》,則稱“止各當其所”,講的則是學問存養(yǎng)工夫之后的效驗。朱子接受程頤對艮卦《彖傳》的解讀,但不認可他對卦辭的解讀。在朱子看來,艮之止乃止于“當止”之所,而非不接于外物。朱子將“外物不接”之意大而化之,換作非嚴格意義之“非禮勿視聽言動”來彌縫程朱之間的異讀。相較而言,朱子更能接受程顥的說法,即只要依理而行,則不受物我羈絆,所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此“外物不接”之說自然就被取消了。

         

        關鍵詞:程頤  朱熹  艮卦  工夫

         

        作者:于超藝,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

         

        先秦儒家人性論缺環(huán)補苴及對漢魏六朝的沾溉 ——以佚文獻為中心

         

        楊柳青

         

        摘要:人性之辯是先秦頗為興盛的學術議題,佚文獻和出土文獻可補苴孔子“性相近、習相遠”與孟子性善論、荀子性惡論之間的缺環(huán)??鬃右粤曊撔?,七十子漆雕開、宓子賤則言性有善有惡且善惡不可變易,七十子后學世碩提出善惡可養(yǎng),公孫尼子以氣論性,《性自命出》以情論性,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離不開七十子及其后學的先導。先秦人性論遺澤予漢魏六朝并衍生出才性論,后者成為人物品鑒和文藝審美領域的核心范疇。曹魏時期的才性論保留先秦余緒,主張才性乃稟天所賦,晉虞溥提出才性可隨教而移,南朝劉勰則明確指出積學可富才、才性可習染。

         

        關鍵詞:人性論  以氣論性  以情論性  才性論  佚文獻

         

        作者:楊柳青,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獻與文學。

         

        孔子“無間”思想的認識論意涵解析

         

        林孝斌

         

        摘要: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以“禹,吾無間然矣”指稱他和大禹間的“無間性”。孔子的“無間”思想是兼具個殊與普遍性意義的認識論命題。該命題意在揭示跨越時空的不同主體之間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種原始認識活動,其內(nèi)在結構由情感與觀念復合而成,故該命題是一重要的認識論命題。其要義有二:一者,作為個殊性,它隸屬孔子的切己體驗,屬一種私人語言,是孔子自己集判斷者、判斷標準和判斷對象這三者于一的認識活動,他人無法置喙;二者,它又具有普遍性,體現(xiàn)出不同主體之間實現(xiàn)感通的基本原則:情感之共鳴,認知之共識。該要義能拓深當前學界對“中—西”“古—今”論域的探討,故有發(fā)覆之要。

         

        關鍵詞:孔子  大禹  無間  感通  認識論

         

        作者:林孝斌,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中西哲學比較。

         

         

        《樂記》的文本淵源與思想主旨

        ——基于類書佚文與出土文獻的互證研究

         

        高曉鋒

         

        摘要:歷史上關于《禮記·樂記》的作者、寫成時間與傳布過程的諸種說法,由于缺少思想和文本層面的綜合考察,多淪為一面之詞。從《樂記》文本的形成過程及其思想宗旨來看,可以將其上溯到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進行禮樂重構活動的戰(zhàn)國中早期。具體來說,《樂記》是孔子之后以子游及其后學公孫尼子為代表的儒家,為了解答禮樂能否教化民眾以及如何教化民眾的問題而涉入心性論之域,從心性論高度對音樂的起源、本質(zhì)及其樂教路徑與意義等重大問題展開運思的產(chǎn)物,反映了子游學派“尋本遵道”的學術傳統(tǒng),并引發(fā)了儒家探究人性問題的熱潮,標志著儒家樂教理論的成熟,在先秦儒家思想譜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樂記》 樂由心生  公孫尼子  子游學派

         

        作者:高曉鋒,哲學博士,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先秦諸子與文獻。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