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構建的內在理路
作者:李珊(湖北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四月初一日丁卯
耶穌2025年4月28日
中華傳統(tǒng)君子人格通過不同時期各層次的理論闡釋和實踐,逐漸成為整個社會思想意識、政教體制、公私生活、民情風俗的導向和規(guī)范,成為中華民族推崇的理想人格和精神標識。在當代社會,傳統(tǒng)君子人格的內涵與風范在構建和弘揚國民精神方面具有深遠而現(xiàn)實的意義。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中華傳統(tǒng)君子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文化體系,通過文本、圖像和踐行三種形式傳承,其中君子圖像從忠于文本、疏離文本到反哺文本,在君子文化形塑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君子圖像體系的構建立足于傳統(tǒng)典籍中有關君子內涵、典范事跡及相關典故的敘述。那么,何謂君子?
《說文解字》釋:“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睆摹熬钡淖鸪绲匚灰瓿觥白鸪纭薄白鹳F”之義?!秲x禮·喪服》:“君,至尊也?!编嵭ⅲ骸疤熳?、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本谋玖x是大夫以上據(jù)有土地的各級統(tǒng)治者的通稱?!白印笔悄凶拥耐ǚQ。故此,君子本義為“尊貴男子”或“有地位的男子”?!吨芤住分袑ⅰ熬印迸c“小人”對舉,如《革卦·上六爻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薄秳冐浴ど暇咆侈o》:“君子得輿,小人剝廬?!本优c小人的區(qū)分,本質在于能否將德性真正內化為應對社會變革和困境的關鍵力量。在此,君子不僅隱含著“有德者”的內涵,并通過“以德配天”的倫理實踐,確保統(tǒng)治權的正當性和持續(xù)性。這種思想成為了后來儒家“內圣外王”政治哲學的原型。
儒家推崇君子人格,儒學也可歸結為君子之學??鬃訉⑷朔譃槭ト恕①t人、君子、士人、庸人五類。他不僅從抽象理念上勾勒出君子的本質,還通過具體實踐全面構建了君子的形象,詳細闡釋了君子核心要義、君子與“道”“學”之間的關聯(lián),最后還涉及君子的養(yǎng)成并列舉了君子典范?!熬印弊⒅刈晕倚逕?,追求仁、義、禮、智、信等基本美德;追求“大道”,關注人類整體的命運和社會福祉。君子不僅有高尚的內在道德,也將其付諸實踐,做到內外統(tǒng)一,即“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被賦予了一種社會責任感,以其德行影響他人,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的圖像序列
儒家倡導的君子文化通過典籍、圖像和踐行的方式被推向社會和大眾,從而在社會各階層中大興君子之風、大行君子之道。從漢代開始大量藝術家、畫工和普通工匠參與到君子圖像的創(chuàng)作和建構中,并逐步形成了官君子、士君子和民間君子三大圖像序列。
官君子形象主要是指在官場身居要職、以國家利益和治國安民為己任的“禮制”君子。這一形象體現(xiàn)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理念,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通過強調忠孝仁義等基本價值,為歷代官員樹立符合統(tǒng)治需求的道德標桿。漢代麒麟閣十一功臣像、東漢云臺二十八將、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清代乾隆紫光閣功臣像等,都是這種類型的代表。此外,地方官署和孔廟等場所也集中展示了“官君子”形象。這類圖像通過特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展示空間和傳播方式,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官方視覺制度,并深刻影響了古代官員的價值塑造與行為選擇。
士君子在文化傳播、學術傳承和道德啟蒙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他們通過自身的學問和品格塑造,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士君子更注重展現(xiàn)君子的內在修養(yǎng)、獨立人格和高雅志趣。例如,以植物和山水象征君子人格,通過高士圖或勸誡式人物畫詮釋君子人格精神,甚至通過自省式肖像畫表達內在反思。自唐代以來,“四君子”及松柏等題材逐漸形成固定的人格隱喻體系。這種以物象寄寓道德的方式,是儒家“比德”傳統(tǒng)在圖像中的延展。王冕在《墨梅圖》題跋中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鄭思肖以“無根之蘭”入畫,皆是自然物象向君子精神符號的審美轉化。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株樹木構建象征體系,畫中自題“大癡老師見之必笑”的謙抑表達,與黃公望、王鐸等人的題詩形成對話,與董其昌、周壽昌等后人的題跋疊加,則構建了一條跨越時空的闡釋鏈條??梢?,士君子的圖像體系正是“士人的精神圖譜”,記錄著中國古代士人對理想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
廣大民眾將君子視為道德理想的象征,并通過圖像敘事的故事化與通俗化、典范君子人物的神圣化與信仰融合,以及生活空間中的視覺滲透,使君子人格轉化為可感知、可供祭拜、可實際使用的形象。在傳播與演化的過程中,民間君子圖像逐步形成了“具象化、生活化、神圣化”的藝術表達范式,既承載了官方與士人階層君子文化理想,又通過“以圖釋義”實現(xiàn)雅俗共賞。這些融入日常器物、建筑裝飾、民俗節(jié)慶中的圖像,持續(xù)影響并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的構建邏輯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通過符號提煉、系統(tǒng)互動和動態(tài)調適的相互作用,構建起跨越階層與媒介的復合網絡,其圖像創(chuàng)造與傳播遵循著“編碼—結構—調適”的建構邏輯。
君子文化被體系化地轉譯為視覺形象。人們將典籍中蘊含的抽象倫理價值加以提煉,并以形象和符號的方式加以固定,逐步構建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視覺體系。在歷時性的演變過程中,君子圖像發(fā)展出三個層次:原型層(將自然物象賦予倫理意義)、經典層(歷史典故的范式化表達)和衍生層(基于世俗需求的再創(chuàng)造)。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呈現(xiàn)出多媒介、多層次的互動特征。君子形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廣泛延伸至繪畫、雕刻、建筑、家具、印刷品等多種載體。這種跨媒介表達依托共享的符號系統(tǒng),構建起多維復合的視覺網絡,形成層次清晰、相互貫通的傳播體系。這種立體化的呈現(xiàn)機制既確保了君子文化核心價值的穩(wěn)定性,又使其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不斷煥發(fā)新的文化生命力。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呈現(xiàn)出顯著的動態(tài)演進特征。在歷史傳承過程中,該體系不斷調整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套自我調適與創(chuàng)新的機制。隨著社會結構、審美觀念和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君子圖像的演變,既延續(xù)官方和士人精英的雅正傳統(tǒng),又在民間語境中實現(xiàn)新的意義建構,從而確保倫理符號能夠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和傳播渠道中有效傳遞。
中華傳統(tǒng)君子圖像體系的構建,根植于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中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形成了“內圣外王”的理論框架。君子圖像作為“仁”“義”等人格特質的視覺表達,通過官方、士人和民間的禮制規(guī)范、經典闡釋,以及書畫、器物、建筑等多種媒介,共同織就了一個多維度的圖像體系。這一圖像體系通過持續(xù)性的實踐,不僅保持核心價值在代際傳播中的穩(wěn)定性,還具有靈活適應時代變遷的闡釋空間。在數(shù)字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交融的當下,君子圖像體系的當代重構亟須新的突破,使君子文化成為鑄就民族精神、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精神參照。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