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歷2012年10月27日,由春秋研究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及清華大學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政治儒學與現(xiàn)代世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觀察者網(wǎng)獨家報道。
此次會議主要圍繞“賢能政治”的議題展開,其中包括賢能政治的意義、國家體制的新構想、官與民的角色定位、官員的選撥任命、官員的信仰和道德、儒家經(jīng)典教義的現(xiàn)代解讀、西方政治的缺陷與困境、公義與平等的詮釋、社會治理等問題。
全國政治儒學與現(xiàn)代世界研討會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四人是蔣慶先生,第一排右起第二人是康曉光先生)
會上,來自兩岸三地以及西方的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針鋒相對,有的拾遺補缺,有的相輔相成。
有觀點認為,現(xiàn)代西方的政治是自由主義、精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混合體,它雖有優(yōu)點,但已陷入了困境,例如福利危機、家庭危機、代人危機以及環(huán)境危機,表現(xiàn)在西方的失業(yè)率高企、財政赤字擴大、個人主義盛行、家庭離婚率提高、經(jīng)濟不可持續(xù)等;中國的政治盡管存在不足,但仍有許多可取之處。
有學者指出,目前中國的領導人大多“又紅又?!?,過于偏重科技和商業(yè)人才,官員普遍存在精神危機和信仰危機。而中國的古代則是思想精英為主導,大部分政治家和改革家都是科舉制選撥出來的出類拔萃的人才。
在官員的角色定位上,一種觀點認為官員應是人民的“公仆”,而持有強烈反對意見的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官應為民之“父母”,因為公仆是會偷竊人民財產(chǎn)的,甚至作威作福,而“父母”則不會。因此有人建言,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有必要為官員們開設儒學經(jīng)典的課程。
此外,有專家表示,全部按照西方的三權分立體系來構建中國是行不通的,解決中國的一系列問題的有效利器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整合社會的人心(價值取向),構建賢能政治體系,實行道統(tǒng)。而賢能政治應當以推行孝道來引導。
總的來說,盡管學者們對各自的觀點還存在諸多質(zhì)疑和爭議,但他們總的理想是一致的——推行賢能政治!
為了擴大政治儒學的社會影響力,主辦單位已決定將所有與會的學者們的論文整理成文集出版,預計2013年年中該書將正式面世。
附錄:2012全國政治儒學與現(xiàn)代世界研討會演講嘉賓及演講主題(排名無先后)
蔣 慶 ( 陽明精舍):“賢能政治”的制度架構:“儒教憲政”對民主憲政的超越與吸納
李瑞全(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跨越西方當代政治困局之第十個民主模式:當代新儒家之民主政治模式
白彤東(復旦大學教授):儒家之混合政體為何比自由民主政體優(yōu)越?
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儒家憲政論綱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共和立憲、政黨建設與孔教的意義
王國良(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儒家選賢任能思想與中國賢能推舉制度的發(fā)展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荀子的“圣王”觀及其對政治正當性的論述
干春松(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荀子與儒家在戰(zhàn)國政治轉(zhuǎn)型中的秩序安排
楊倩如(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古代帝王執(zhí)政能力的研究與評價
方朝暉(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什么是中國文化中有效的權威?
黃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人的一階身份與主權的限度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走向儒教賢能政治:在現(xiàn)代西方政治陷入困境之際
肖?。ㄇ迦A大學哲學系教授):仁、關懷與正義:三者的交叉與互補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清華簡《保訓》與儒家道統(tǒng)論再檢討
楊汝清(葦杭書院):儒家的君子之道與賢能政治
姚中秋(獨立學者):論君子之治:儒家的社會治理模式
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科舉制與賢能治國傳統(tǒng)
李晨陽(清華大學國際和比較政治哲學中心):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的平等與不平等觀念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鄧小平選賢任能的戰(zhàn)略思考
孔新峰(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公仆教育、公民教育與賢能政治
韋振勇/文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2_10_29_1064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