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華威】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有若:長的最孔子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13-08-04 22:13:55
        標簽:


         

         

        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有若:長的最孔子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沒想到我的長相,成了我一輩子的痛點。

         

        因為我典型山東人,人高馬大,有兩齙牙,甚至頭上也有“丘”狀凹形,再加上與老師呆得時間長了,在言行舉止上的或多或少類似,于是在老師去世后,大家思慕心切,居然都把我當成了老師的替身------不單單是讓我掌管孔子學院,甚至讓我坐孔子以前坐的席子。每天的飲食起居中,看到我在,大家也覺得“老師沒死!”

         

        這件事有些怪異,在悲心守孝的三年中,還可以理解;但在守孝結束后,當子夏、子張、子游等提議讓我正式成為孔子的接班人,成為孔子學院的掌門人的時候,大家意見就不一致了,尤其是曾參,他極力反對。

         

        同學們知道,曾參深得老師喜歡,尤其是顏回死后,老師就明顯的把對顏回的喜歡轉移到了曾參,很多次給曾參開小灶。老師把孝經(jīng)傳給了他,他也對我們同學說:老師這輩子的思想一以貫之,就是忠恕兩字。

         

        所以他的反對是有原因的,也是很有份量的。

         

        當時如果子貢學長出來說一句話,可能情況有變,但是子貢學長他把為老師的守孝時間再延長了三年!他無心于我們這些學弟們的爭執(zhí)。

         

        于是掌門這事就此作罷。

         

        我自己沒有太在意這事,心說:長得像老師不是我的錯。但是對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原先的學校四分五裂,我們幾個學習比較好的都自己開班授課,子夏、子游、子羽他們都離開魯國,各自回家了。

         

        我小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去世的時候,我三十六歲。而那個時候,子夏、子游、子張、曾參他們一撥學弟才剛剛二十七八歲;而子貢、冉有他們這一撥則都過了不惑之年。

         

        我夾在中間。

         

        老師死后,學校四分五裂,我知道以后大家見面的機會就不多了,于是,老師去世后的那段時間,我利用我那點“虛擬威望”,收集大家的課堂筆記,整理出來,這就是后來的《論語》。在論語的整理中,冉雍、閔子騫都很積極,曾參及其弟子在后來幾十年中不斷完善。所以這論語中,除了孔子以外,還有兩個稱為“子”的,那就是我和曾參。

         

        我這輩子,如果要總結,就八個字“為人強識,好古道也”。這很中肯,恰如老師的自敘:“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是天意,讓我在外貌上像老師,讓我能夠用“感同身受”來體會老師的往往很短的“言論”,這種語境學習法,使得我比其他同學----比如曾參-----更能準確的把握老師的本意。

         

        舉例說,有段時間同學們在討論一個“喪”的概念,喪是丟官的意思。

         

        我問曾參曰:“問喪于夫子乎?”

         

        他說:“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p>

         

        我說:這不是“君子之言”??!

         

        曾參說:我是親耳聽老師說的啊,而且子游也聽到過同樣的話。

         

        我很自信地說:我沒說你們沒聽到,我說的是“這句話不是君子之言”。

         

        曾參不信,就跑去于子游說,子游說:有若的話說得對!

         

        子游進一步回憶補充了這兩句話的具體背景,說:以前,老師在宋國時候,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币馑际钦f,老師說的死欲速朽,是諷刺宋國大夫在生前花三年時間來做石棺;而說“喪欲速貧”是諷刺魯國南宮敬叔每次回國都帶給國君厚禮的事。

         

        曾參又把子游的話傳給我,我說:“對啊。我早就知道這肯定不是老師的話”

         

        曾參詫異的問:“子何以知之?”

         

        我說:老師在當中都宰的時候,寫下了“四寸之棺,五寸之槨”的規(guī)矩,我就知道,他肯定“不欲速朽”也。從前老師丟了魯司寇的官,想要去楚國,先讓子夏去踩點,又繼之以冉有,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知道老師“不欲速貧”也。

         

        等我說完,曾參無語。

         

        我不知道他心里想啥,老師說他“魯”。

         

        我之所以能夠多一些理解老師的“片言只語”中的本來意思,與我的設身處地的衍生學習法有關。

         

        我也不知道為啥最后流傳的論語中,“有子曰”只有區(qū)區(qū)四條,而曾子曰有洋洋三十多條-----這與后來曾參與弟子的參與有關系?

         

        這四條中,第一條就是講孝悌是仁之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條,講禮,而且提一次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我這樣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這個“和”字,與老師講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行事作風是有不同的,比較接近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為啥會那么說呢?

         

        當時同學中后來很多都選擇做喪禮司儀-----儒是一種職業(yè)。在執(zhí)行過程中,非??桃鈭允亍胺蔽目d節(jié)”,一點都不能改,讓人及其疲憊不堪-------這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想法,宰我學長也提出過“為啥非得守孝三年,三年是不是太長了”的疑問,他當時被老師狠狠的罵了一頓!

         

        這種過分恪守禮節(jié)的,我覺得是老師說的“小人儒”,而對應的君子儒,應該是自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和為貴”。比如,當時的喪禮中,對跺腳而哭,術語“踴”,的時間、次數(shù)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我一直覺得應該改掉這個規(guī)定,有一次我與子游站著看到一個小孩在那里號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跺腳,就說:“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就這樣,該哭就哭,干嘛規(guī)定那么細?”子游不同意,他說“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這里“微”是“殺”,即抑制的意思 ,因為“賢者”喪親,必致滅性像小兒一樣“號慕”,所以才制定禮儀來“使三日而食,哭踴有數(shù),以殺其內(nèi)情,使之俯就也”

         

        是,禮節(jié)禮節(jié),就是拿來節(jié),所以也有克己復禮這一說,但是禮的目的不是和嗎?

         

        在知禮這方面,這種求變通的思維,曾參還比我走的更遠。

         

        我們兩個討論過齊國的晏子是否知禮。我說他不知禮,因為“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那這些數(shù)字搞亂,怎么說是知禮?

         

        曾參卻說:“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我覺得他說的對。

         

        在論語中的第三句話,我說的是信與義、恭與禮的關系“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老師在回答子張的話說,能行五者于天下,則為仁也,這五個就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我的話也是這個意思。

         

        我這輩子沒有做過官,在當時的“君、公、大夫、士、民”的社會階層中,是倒數(shù)第二的“士”,所以理解老百姓的意見,有一年,魯國收成不好,魯哀公問我:“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我說:“采用10%的稅率?”

         

        他說:“現(xiàn)在我收20%的稅,我還不夠,怎么能減半?”

         

        我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種小河滿大河才滿的邏輯,不知道為什么作為一個國君竟然不知道,竟然倒著想“殺雞取卵”的招數(shù)。所謂的國君為啥不明白,顯然是角度不同,他們站在自己,而我站在百姓角度。

         

        老師在國君和百姓之間的關系,說的很清楚的,有一次我問:“國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姓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戚親也尊敬君不敢如其親也?!崩蠋煹挠^點中,國君與百姓之間要“親”,親是宗道。

         

        老師這輩子只在魯國做過幾年官,采用了“墮三都”這樣的“術”,而不是用“道”,我覺得可能與當時的情形有關。

         

        老師的治國理念是“禮樂”大道,這方面子游在武城“弦歌繞梁”的案例就很成功,所以,我看到宓子賤當單父的縣官時,事必躬親,日夜操勞,累的不行,我就建議他“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單父之細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于廟堂之上,有處女子之色,無害于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益也?!?/p>

         

        說了那么多,也就要宓子賤“無為而治”。

         

        后來“莊子”放大了我的這個思想?

         

        思想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你一旦說出口,留下文字,他們會自行成長。就像這不到兩萬字的論語。當你看到這些“子曰”短句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像我一樣體悟孔子當時說這句話時候的場景呢?

         

        也許我當時應該寫一本“語境讀書法”,附在論語的后面。

         

        盡管我是《論語》的發(fā)起主編,但是在我五十三歲去世以后,后世的儒家都沒有把我列為儒家的主要貢獻者,知道后來清朝把原先的十哲,擴充成為“孔門十二哲”的時候,我和宋代的朱熹才忝列孔廟。

         

        公元前四百五十二年,我死了,歷史記載“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p>

         

        當年,就如何改喪禮,與子游爭得臉紅耳赤,到頭來,我的葬禮,還是他來操辦。

         

        無語。

         

        但愿是“禮之用和為貴”。

         

         

        【有若 字子有】-43 有若之言似夫子,

         

        1)1.2孝悌 為仁之本

         

        2)1.13信近于義

         

        3)1.12禮之用和為貴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