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華炳嘯】論反憲派的無恥與怯懦——回應反憲派觀點系列之二

        欄目:思想動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13-11-08 12:26:54
        標簽:
        華炳嘯

        作者簡介:華炳嘯 ,西北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憲政社會主義論叢》主編,中國改革20人論壇特聘專家,陜西省憲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傳播學會組織傳播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憲政社會主義學派代表性學者。



        論反憲派的無恥與怯懦——回應反憲派觀點系列之二

        作者:華炳嘯

        來源:作者博客

        時間:2013年11月7日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曉青女士在其成名作《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見5月21日《紅旗文稿》)中,缺乏最起碼的憲政思想史常識,竟然提出:“作為西方現(xiàn)代政治基本的制度架構,憲政的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屬于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專政,而不屬于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边@顯然是對“憲政是資本主義的專利”這一反憲派核心觀點的具體論證。對這一論調的荒謬邏輯基礎及其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毒素,我們必須予以徹底揭露和堅決清理。

         

         

        獅子的邏輯與反憲派“理想國”

        令人詫異和警惕的是,楊曉青故意以爐火純青的障眼法,對自憲派之外的其他五大憲政思想流派——社憲派(包括中特社憲派之童之偉等,老左社憲派之韓毓海等,新左憲政派之甘陽等,憲社派之江平、郭道暉、周瑞金等)、儒憲派(秋風等)、泛憲派(布坎南等)、國憲派(強世功等)、專憲派(林來梵等)的觀點內容統(tǒng)統(tǒng)假裝視而不見,故意對西方學界以及臺灣香港大陸學界對于“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東西方古典憲政主義以及正趨向“后資本主義時代”的當代新憲政主義的研究成果統(tǒng)統(tǒng)充耳不聞(在后面的系列中我將對東西方古典憲政主義以及當代新憲政主義的研究成果做專門介紹,以事實戳穿楊曉青的謊言),單單挑出激進自憲派的一家之言和“現(xiàn)代憲政主義”這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形成的幾百年前的觀點,就不顧一切地完全拋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妄想以偏概全、以個別否定一般,使其“全盤否定憲政”的荒謬觀點能夠以欺騙性的方式獲得某種“正當性”。以偏概全的邏輯荒謬性就好比一頭獅子面對六個東東,它要全體屠殺,但需要找出一個理由,于是它發(fā)現(xiàn)這六個東東都說自己與人有關,而甲說自己是白種人,主張只有像白人一樣思維、一樣生活的才能算是人,而所謂人就是白種人(就如同有人說“所謂憲政即自由主義憲政”一樣),從而遭到其他人的反對;乙說自己是黃種人,丙說自己是黑種人,丁說自己是棕種人,戊說自己是人變的神,認為人和動物間眾生平等,誰也別想主宰誰,己說自己是人變的鬼,主張復興祖宗之法。六個東東之間爭論不休,獅子于是提議說:甲宣揚只有像白人一樣思維、一樣生活的才能算是人,這是錯誤的觀點,所以必須對白種人予以懲罰,被我吃掉。乙丙丁戊己要么鼓掌贊同,要么沉默認同,于是提議獲得絕大多數(shù)通過。獅子繼續(xù)說:甲也說了,所謂人就是白種人,你們都說自己是人,至少與人有扯不斷的關系,所以,你們都是白種人,你們也都一致同意對白種人予以懲罰,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你們應該統(tǒng)統(tǒng)被我吃掉。就這樣,甲乙丙丁戊己都做了獅子的美餐。這就是獅子的邏輯,這就是強權的公理。應該承認,獅子的邏輯前后一貫,始終是以甲的觀點作為邏輯基礎的,但問題在于,甲的觀點是否就能代表乙丙丁戊己的立場和觀點?激進的自由主義憲政派的觀點能否就代表所有的憲政派的觀點?能否以反對自憲派的理由對全體憲政派發(fā)布“格殺令”?能否僅僅根據(jù)甲的邏輯就故意對客觀存在的乙丙丁戊己的立場和觀點不予承認或故意視而不見?

        暫且放下“獅子的邏輯”不談,那么,楊曉青所揭示的憲政的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是什么呢?她認為:第一,以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第二,實行議會民主政治;第三,實行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國家政權體制;第四,實行“司法獨立”及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第五,憲政實行軍隊“中立化、國家化”。此外,“憲政還有一些非關鍵性的制度元素和理念,包括:實行市場經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權與公民權利至上;新聞自由;聯(lián)邦制;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自由;議會控制財政撥款;人權無國界;可以武力干涉別國內政;等等”。她進而認為:“憲政的這些關鍵性制度元素與理念和非關鍵性的制度元素及理念共同構成憲政的完整制度架構。”“憲政作為完整的制度架構并沒有普適性,其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并不適合社會主義國家?!边@意思很明確:反憲派所要的符合其理想標準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必定是沒有“私有制的市場經濟”“議會民主政治”“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國家政權體制”“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等五大制度元素的專政國家,難怪讀其文章的人都要驚呼,全世界符合這“五個沒有”的反憲派“理想國”不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嗎?在那里,沒有市場經濟、沒有議會民主政治、沒有權力制衡、沒有司法獨立,而軍隊永遠地絕對地只忠于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萬世一系的純正革命家族,而且,在那里不用再信仰馬克思主義,只需要信仰偉大領袖金日成開創(chuàng)的“主體思想”。在朝鮮,無疑是絕對尊崇憲法的,正如其憲法所規(guī)定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是把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主體國家建設思想和國家建設業(yè)績加以法律化的金日成憲法?!背r唯一的指導思想就是“主體思想”[1]。而且,朝鮮的國名比我們還多了“民主主義”四個字,體現(xiàn)了“民主主義”的憲法地位,而在我們這里,“民主是不是一個好東西”居然還要爭論。在有些人看來,朝鮮無疑是明確地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人民民主制度”的典范,體現(xiàn)了自主性的主體特色,是值得中國學習的。我不想去評論他國政治及其憲法之優(yōu)劣,但中國的反憲派倘若意圖使中國的大腳穿上朝鮮式的小鞋,使中國徹底放棄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事業(yè)的馬克思主義,那可真是癡心妄想。

         

         

        憲政是人民民主制度的枷鎖嗎?

        楊曉青處心積慮地劃分關鍵性制度元素與非關鍵性制度元素,目的在于把炮口對準“社會主義憲政”。她指出:“‘社會主義憲政’論卻忽略了這些憲政的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忽略了憲政的整體制度架構,只強調憲政的非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似乎加入了人權國際公約,在憲法中規(guī)定了保障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就算有憲政了,前面再冠以社會主義就可以是‘社會主義憲政’了。客觀上這會給人民民主制度套上憲政的枷鎖,引導人民民主的國家逐步走上真正西方憲政的道路——蘇聯(lián)東歐國家就是沿著這條道路一路走來的?!边@句話恰恰暴露了楊曉青作為一個在中國過了氣卻陰魂不散的斯大林主義者而非致力于正本清源的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真實面目。

        事實上,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現(xiàn)代憲政形成期,自由主義的憲政制度設計者們既懷有規(guī)限國家官僚權力的目的,也存有防止“人民民主暴政”的戒心,因此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制度構想,使得無論是官僚組織寡頭或者人民權力在這種憲政體制下都難以同時掌握立法、司法與行政權力。也就是說,在一般意義上,憲政既是對公民權利以及人民主權的保障,也包涵著對人民民主以及公民自由的合理規(guī)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宣揚的普遍平等的自由與民主權利,實際上與資產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或精英統(tǒng)治構成了緊張矛盾關系。在資產階級精英人物看來,民主具有天然的社會主義傾向(如熊彼特就這樣看),如果實行普遍平等且自由的人人一票的普選制,那么資本主義制度就必然會被和平演變?yōu)樯鐣髁x制度。因此,在19世紀,保守的自由派極力反對且阻撓實行普選制,而以沒有普選權的工人階級為主體力量的憲章派社會主義運動則把爭取普選權、實現(xiàn)人民民主憲政作為奮斗綱領。譬如,以英國為例,1832年頒布了《改革法案》,擴大選舉權比例從原來男性公民的14%提高到18%。也正是在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爆發(fā)了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力量的爭取實現(xiàn)人民憲章的憲章運動,其核心訴求就是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遍平等自由的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規(guī)限國家官僚的權力,實施社會主義政策。他們的口號“普選權問題是飯碗問題”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喚起了沒有普選權的廣大人民的覺醒。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憲章運動的態(tài)度眾所周知,甚至恩格斯還直接參加了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在憲章運動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而列寧評價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所提出的普選權等自由民主權利要求,經過社會主義運動的持續(xù)抗爭與自由民主主義者的妥協(xié)合作,在后來的近一百年時間里得以陸續(xù)實現(xiàn)。英國通過1864年和1888年的議會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政治的民主化,但直到1928年才實現(xiàn)了憲章運動所要求的全民普選權。也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憲章派社會主義或英國版的“憲政社會主義”(費邊派社會主義者蕭伯納語)得以產生。喬·蕭伯納在《費邊主義》一文中就曾指出:“費邊社是一個比較小的和精干的憲政社會主義者的團體?!盵2]他從1889年開始主編出版《費邊論叢》,為費邊社會主義也即英國版的“憲政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他們支持工人運動所要求的普選權,主張通過民主選舉建立地方自治市政機關,逐步掌握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公共事業(yè)所有權,發(fā)展社會所有制,運用溫和漸進的方法和一點一滴的憲政改革與資本主義改良來實現(xiàn)社會主義。恩格斯指出,費邊社會主義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資產者皈依社會主義,從而用和平和立憲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3]。正是這種通過漸進的、和平的、立憲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思想,給中國憲政社會主義思想以啟迪。其不同點在于,英國版的憲政社會主義所要改良的是資本主義憲政制度,他們通過憲政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把資產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改良為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人民的統(tǒng)治”(這種改良道路是否成功以及其“人民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到什么程度,這是需要另外討論的問題)。而中國的憲政社會主義在封建專制主義歷史遺留與斯大林主義遺毒深厚的歷史條件下所要建立和鞏固的是社會主義憲政制度,我們通過憲政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把事實上的職業(yè)官僚階層的代統(tǒng)治改進為“人民的統(tǒng)治”(現(xiàn)階段的目標則體現(xiàn)為具有一定的“官民共治”特征的“多元共治”),所要規(guī)限的權力主要是黨政官僚高度集中甚至壟斷性的權力(用執(zhí)政黨全國黨代會決議的表述即“規(guī)范權力運行過程”)。套用恩格斯的話來說,中國憲政社會主義研究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職業(yè)官僚階層完全皈依社會主義,從而用和平和立憲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但顯而易見的是,絕不能在英國版的憲政社會主義和中國版的憲政社會主義之間劃等號,一邊是繼承和改良了資本主義的憲政體制,一邊是要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的憲政體制(如何創(chuàng)建?后面會有專文論述)。總之,無論如何,憲政絕不是楊曉青所說的那樣是“人民民主制度的枷鎖”,而是對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以及對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保障。沒有憲政,人民民主制度就勢必淪為官僚壟斷制度或資本壟斷制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既是階級統(tǒng)治的產物,也是基于社會分工發(fā)展而形成的官僚職業(yè)集團實行官僚統(tǒng)治的形式。國家既有專政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的二重性,也具有階級統(tǒng)治(國體層面)與官僚統(tǒng)治(政體層面)的二重性。在階級統(tǒng)治與官僚統(tǒng)治之間,也存在著緊張的矛盾關系。歷史上的統(tǒng)治階級部分接受或全面實行憲政,其首要目的在于規(guī)限官僚統(tǒng)治以實現(xiàn)其階級統(tǒng)治。譬如,資產階級實行憲政,是為了規(guī)限和馴服國家官僚集團的權力,以使其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而當人民成為共和國的統(tǒng)治階級的時候,自然也要實行憲政來規(guī)限和馴服國家官僚集團的權力,以使其為人民的利益服務。“誰是統(tǒng)治階級”是國體層面的問題,“憲政或專制”(也即統(tǒng)治階級運用權力或官僚運用權力要不要受憲政程序的制約)主要是政體層面的問題。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職業(yè)官僚集團能夠借助國家機器而凌駕于名義上的統(tǒng)治階級或各個社會階級之上,譬如,在中國的皇權與儒家官僚集團“共治天下”的制度下,地主階級并不是真正的統(tǒng)治階級,國家對豪強地主一般采取抑制甚至打擊的態(tài)度。對于國家官僚集團相對于生產資料所有權基礎上的“統(tǒng)治階級”所具有的獨立性,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一文中曾有經典論述。借用他的話來說,官僚壟斷主義社會或官僚政治時?!鞍褔艺喈斪隽桉{于統(tǒng)治階級之上的一種力量來使用”,“這種政權把群眾現(xiàn)存的屈從地位作為不容變更的常規(guī),作為群眾默默忍受而他們的‘天然尊長’則安然利用的社會事實維持下去”,這種“把社會機體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龐大的政府寄生蟲,是起源于君主專制時代”。馬克思進而指出,“這一從頭到腳披著華美外衣的政府權力已陷入污泥”,“它的刺刀把國家機器本身的徹底腐朽性以及在這種制度下繁榮滋長的整個社會機體的糜爛盡行揭穿了”,而“巴黎工人階級所要打倒的就是國家政權的這種最后和最淫賤的形式”。他提出,“舊政府權力的純粹壓迫機關應該鏟除,而舊政府權力的合理職能應該從妄圖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那里奪取過來,交給社會的負責的公仆”;“公社的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它的工作。它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只能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xiàn)的人民管理制的發(fā)展方向”,而“用等級授職制去代替普選制是根本違背公社的精神的”,“公社必須由各區(qū)全民投票選出的城市代表組成,這些城市代表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撤換”;“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而應成為公社的勤務員”;“社會公職不會再是中央政府賞賜給它的爪牙的私有財產”,“因為這些職能應由公社的官吏執(zhí)行,因而總是處于切實的監(jiān)督之下”;“使一切學校不受政府的監(jiān)護和奴役”,“同時實施免費教育”,“所有這一切必然要摧毀精神壓迫的力量,使科學不僅成為人人有份的東西,而且也擺脫掉政府壓制和階級成見的桎梏”。所以說,“公社——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tǒng)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組成他們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眾的敵人用來壓迫他們的社會人為力量(即被人民群眾的壓迫者所篡奪的力量)?!薄罢逆?zhèn)壓力量和控制社會的權威會這樣隨著它的純粹壓迫性機構的廢除而被摧毀,而理應屬于政府權力的職能,應當不是由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機構,而是由社會本身的負責勤務員來執(zhí)行?!薄斑@就是公社——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把勞動從壟斷勞動者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或是自然所賜予的勞動資料的那批人篡奪的權力(奴役)下解放出來的政治形式”[4]。馬克思在這里所闡述的“公社原則”,也即社會主義原則或公民社會原則,在繼承和發(fā)展共和憲政體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以社會權力決定和制約國家官僚權力的社會主義憲政思想。

        恩格斯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和我在40年間反復不斷地說過,在我們看來,民主共和國是(我們所能采取的——筆者注)唯一的這樣的政治形式”[5],也就是說,“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將來進行統(tǒng)治的現(xiàn)成的政治形式”,“共和國像其他任何政體一樣,是由它的內容決定的”[6]。而這種政治形式必然是立憲共和國(constitutionalrepublic)的形式,是實行憲政法治的民主共和國,而其內容則體現(xiàn)為誰是統(tǒng)治階級。馬克思主義認為,憲法作為立憲運動(也即憲政運動)的產物,是立憲運動(也即憲政運動)中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憲法能否得到實施,也取決于立憲運動(也即憲政運動)的持續(xù)推進。英國憲章運動,也就是一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憲政運動。

        從歷史主義的角度來看,憲法(constitution)必然是憲政主義運動也即立憲主義運動的產物(憲政主義與立憲主義在英語中是同一個詞,即constitutionalism,人們也多譯為“憲政”),而立憲之后的憲法實施也必須依靠憲政主義運動的推動和保障。換言之,在立憲之前,憲政的意義在于孕育出優(yōu)良的憲法,在立憲之后,憲政的意義在于憲法實施。憲法與憲政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憲政(constitutionalism)是起決定作用的更深層次的動態(tài)過程,是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動態(tài)呈現(xiàn)。憲法與憲政之間的關系,就好比“結婚證”與“愛情”的關系一樣,一方面,“結婚證”應當是結婚前“愛情”(也即自由戀愛)的產物,另一方面,結婚后“結婚證”所內涵的婚姻幸福承諾需要靠婚后的愛情生活去推動實現(xiàn)。可是,楊曉青、汪亭友等反憲派居然喪心病狂到妄想把憲法與憲政活生生割裂、剝離開來,主張要憲法不要憲政,就好比一個惡霸流氓宣稱只要結婚證不要愛情,公然宣揚要把妻子當性奴。我們倒要質問楊曉青、汪亭友等反憲派,你們既然說還需要constitution(憲法)這張紙,那么這張與constitutionalism(憲政)完全絕緣、完全可以無關的“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又能如何得到實施?!你們可以要憲法不要憲政,就如同要結婚證不要愛情,但請不要再繼續(xù)糟蹋馬克思主義,不要再肆意污名化已經被潑滿臟水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向來反對憲政主義嗎?

        汪亭友曾撰文專門批判“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毫無歷史常識及其學理根據(jù)地認為:“馬克思主義者不僅不會主張憲政或憲政主義,而且他們向來反對憲政主義、憲政制度?!盵7]毋庸置疑,這是反憲派對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的公然誹謗和挑釁,是有史以來對馬克思主義最惡毒的栽贓!

        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不僅高度肯定和支持英國憲章運動,不僅“在40年間反復不斷地”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只能采取徹底的民主共和制度也即立憲共和制度(constitutionalrepublic),而且還指出,國家制度是“人的自由產物”,是“人民存在的環(huán)節(jié)”,是“人民的自我規(guī)定和特定內容”。馬克思更進一步指出,國家權力必須被社會收回,使其成為社會本身的力量,也即成為一個“社會共和國”,它“公開宣布‘社會解放’為共和國的偉大目標”[8]。馬克思在1875年寫的《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中,對拉薩爾不提“爭取民主共和國”卻反而支持俾斯麥的君主中央集權制提出了嚴厲批評,他指出:“自由就在于把國家由一個站在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于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盵9]而限制“國家的自由”的程度也就是憲政的實現(xiàn)程度。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批評立憲君主制不如立憲共和制進步,也曾多次批評資產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是有憲法無憲政,也即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精英統(tǒng)治而不給工人階級、給人民兌現(xiàn)憲法所賦予人民的應有權利,而這正體現(xiàn)了19世紀拒絕實行普選制的資產階級精英統(tǒng)治的憲法虛偽性。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馬克思強調“憲法的基礎是普選權”[10],而且指出“選舉法還需要一個東西作補充,即新的新聞出版法”[11],但是,在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甚至是被政客玩弄的時候(如問世了“扼殺”新聞出版自由的《新聞出版法》),人民就松勁了、妥協(xié)了,所以,馬克思批評人民在“最后的決定性時刻又拖延了下來,人民松了勁,他們已經習慣于合法的勝利而不再去爭取革命的勝利”,以致于“所取得的勝利化為烏有”[12]。馬克思甚至不無諷刺地指出:“資產階級既然將它一向用來掩飾自己并從中汲取無限權力的普選權拋棄,也就是公開承認:‘我們的專政以前是依靠人民意志而存在的,現(xiàn)在它卻必須違背人民意志而使自己鞏固起來?!盵13]同時,新的新聞出版法“扼殺了所謂的革命報刊;人民把這些報刊的死亡看成是對廢除普選權的報應”[14]。

        可見,當資產階級專政統(tǒng)治殘酷血腥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批評那些寄望于統(tǒng)治階級良心發(fā)現(xiàn)而實施憲政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號召人民通過革命行動去自己爭取自由解放的權利。為了建立“限制國家的自由”并“由社會決定國家”的“社會共和國”,馬克思恩格斯終其一生不肯放棄人民最后的反抗權利——革命。如果資產階級不能給人民以充分的憲政民主權利,人民就只能用革命的行動來回答反革命的統(tǒng)治,以最終建立起人民自己的統(tǒng)治。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沒有人民民主革命做后盾,任何與虎謀皮式的改良愿望都會變得不切實際。恩格斯對于革命有著非常精辟的解讀。在他看來,統(tǒng)治者“以為自己的地位比任何時候都鞏固的時刻”,才是他們真正最危險的時刻,也正是“中間階級”“最接近自己的勝利”的時刻[15]。恩格斯進而雄辯地指出:“把革命的發(fā)生歸咎于少數(shù)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F(xiàn)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fā)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這種要求也許還未被人強烈地、普遍地感覺到,因此還不能保證立即獲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圖用暴力來壓制這種要求,那只能使它越來越強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鎖打碎?!薄巴蝗槐l(fā)的運動,不是個別人活動的結果,而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的自發(fā)的不可遏制的表現(xiàn),每個國家的各個階級對這種要求和需要的認知程度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已清楚地感覺到,——這已經是一件公認的事實?!盵16]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宣示:“只要資產階級采取革命的行動,共產黨就同它一起去反對專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動性。”“總之,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最后,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與協(xié)調?!盵17]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共產黨人如果不同爭取自由解放的人民力量始終站在一起,那就是政治蛻變的開始。而馬克思恩格斯主張通過人民革命來創(chuàng)建的社會主義憲政國家必然是一個有憲法也有憲政的民主共和國,是一個限制“國家的自由”以保障人民的自由的憲政主義社會,更是一個由社會決定國家的“社會共和國”。但社會主義運動超越于自由主義運動的更高遠追求是通過不斷限制“國家的自由”的社會主義憲政運動來最終促使作為暴力統(tǒng)治機器的國家的消亡(也即首先規(guī)限“階級\官僚國家”,然后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去逐步推動“階級\官僚國家”的消亡),社會主義運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也即“全球公民社會”——一個真正實現(xiàn)了“歷史的終結”的世界公民新時代的“自由人社區(qū)自治”。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是自由人的高度自治,而憲治是通往自治的階梯。

        歷史事實證明,追求立憲共和國理想的憲政主義運動(如英國憲章運動,中國2013年對反憲政逆流的學術抗爭等等)不僅具有不可遏制的正當性,而且也是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借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來說,這些憲政主義運動同一切進步運動一樣,“不是個別人活動的結果,而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的自發(fā)的不可遏制的表現(xiàn),每個國家的各個階級對這種要求和需要的認知程度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已清楚地感覺到,——這已經是一件公認的事實”。

         

         

        怯懦的反憲派VS忠誠的憲政派

        為了進一步揭露楊曉青、汪亭友等反憲派的反馬克思主義本質及其栽贓馬克思主義的流氓本性,我不得不在此列舉一個恩格斯曾點評過的典型的憲法案例。

        1886年6月3日,法國社會主義者茹·蓋得、?!だǜ瘛!ば跷髂岷吐贰っ仔獱栐谒旨瘯习l(fā)表演說,宣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被法國政府控告犯有教唆搶劫罪和殺人罪。1886年8月12日此案開庭審理,除米歇爾外,蓋得、拉法格和絮西尼三人拒絕出庭,他們四人分別被判處4—6個月的監(jiān)禁和100法郎的罰款。由于蓋得、拉法格和絮西尼三人不服法庭的判決,法庭不得不于1886年9月24日對這一案件進行重新審理。在七票贊成、三票反對和兩票棄權的情況下,四名被告最終被宣判無罪。拉法格在1886年9月30日給恩格斯的信中對自己被宣判無罪表示了看法,認為這是資產者在某種意義上說“已成熟到能夠接受我們的一部分理論”的表現(xiàn)[18]。但恩格斯在給勞拉·拉法格的信件中指出:“保爾把巴黎判決看成是工業(yè)資產階級可以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跡象,這恐怕是夸大了它的意義?!痹诙鞲袼箍磥恚屠枧袥Q僅僅只是涉及公民憲法權利的案件(恩格斯認為“把革命的發(fā)生歸咎于少數(shù)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所以以煽動的理由定罪極其荒謬,也無疑侵犯了憲法所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雖然工業(yè)資產階級并不接受社會主義思想,但有著自由民主傾向的資產階級里的憲政主義者堅守憲法至上的原則,排除了政府的政治干預,這無疑既“推動資產階級前進”,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也無疑是“在為我們工作”,落實了社會主義者所要求兌現(xiàn)的公民憲法權利,有利于社會主義憲政運動(即利用資產階級憲政民主體制來推進社會主義改良事業(yè))或革命運動(若改良不成,就通過革命來奪取政權,爭得民主,建立在社會制約下的立憲共和國)的推進。恩格斯寫到:

        另一方面,這次判決也是一個重大的勝利,它表明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資產階級自從面對著一個有覺悟、有組織的無產階級以來,就陷入了無法解決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它的自由和民主的總傾向;另一方面是它對無產階級進行防御斗爭所需要的鎮(zhèn)壓。一個怯懦的資產階級,如德國的和俄國的資產階級,可以犧牲自己總的階級傾向,去換取殘酷鎮(zhèn)壓所帶來的暫時利益??墒且粋€具有自己革命歷史的資產階級,如英國的特別是法國的資產階級,是不能夠輕易這樣做的。這樣就產生了資產階級內部的斗爭,這種斗爭盡管有時也使用暴力和鎮(zhèn)壓,但總的來說,是推動資產階級前進的。英國格萊斯頓的歷次選舉改革和法國激進主義的進展就是例證。這次判決是一個新階段。所以資產階級在為它自己工作的同時,也在為我們工作。[19]

        請大家注意,恩格斯在這里揭示了憲政主義運動中必然出現(xiàn)的“資產階級內部的斗爭”,也即在“一個怯懦的資產階級”(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治秩序的暫時利益,而背叛并犧牲自己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堅持過的憲政民主理想及其進步傾向,暴露出其怯懦保守性,反對落實憲政)與“一個具有自己革命歷史的資產階級”(為了忠誠于自己在革命歷史中所形成的憲政民主理想,而不怕犧牲統(tǒng)治秩序的暫時利益,以實現(xiàn)其更為根本的長遠利益,充分體現(xiàn)其制度自信及其進步性,支持落實憲政)之間形成的斗爭。實際上,這也正是在“資產階級內部”形成的一個“怯懦的反憲派”與“忠誠于自己革命歷史的憲政派”之間的斗爭。恩格斯在這里充分肯定了“忠誠的憲政派”是推動資產階級前進的進步力量,而且,這些“忠誠的憲政派”在為其所代表的資產階級長遠利益服務的同時,也在為工人階級所推動的人類自由解放事業(yè)服務。在當時,恩格斯認為,在“怯懦的反憲派”占優(yōu)勢的專制反動的德國和俄國,社會主義者只有丟掉幻想、準備革命;而在“忠誠的憲政派”占相對優(yōu)勢的英國和法國,則存在著通過議會斗爭和社會主義憲政運動來占有和改良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可能性。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及其憲政建設的歷史中,尤其在資本主義憲政體制尚未定型和鞏固的轉型過程中,曾出現(xiàn)過的“資產階級內部的斗爭”——也即“怯懦的反憲派”與“忠誠的憲政派”的斗爭,同樣也會出現(xiàn)在社會主義民主革命及其憲政建設的歷史中。在共產黨執(zhí)政的、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由威權趨向民主的轉型國家,執(zhí)政黨也會面臨“憲政民主的理想訴求”與“政治安全的現(xiàn)實考量”之間的復雜矛盾,而這種矛盾在社會主義憲政體制尚未完全定型和鞏固的治理轉型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執(zhí)政黨如果要想正確回應歷史性的嚴峻挑戰(zhàn),自然就需要從資產階級憲政民主發(fā)展及其治理轉型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沒有憲政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

        “沒有憲政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這不僅是我們憲政社會主義研究者在第二屆憲政與社會主義論壇上所達成的六點共識的核心主題,也是基于對20世紀現(xiàn)實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全面總結的科學結論。

        斯大林主義的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為什么會被人民拋棄?有人說是因為戈爾巴喬夫錯誤地推行了自由化、民主化改革。固然,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新思維”對于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者而言的確是一個不夠明智的失敗的改革路線圖,但問題在于戈爾巴喬夫已經厭倦了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他的意圖正如他自己講的——就是拋棄這種專制壓迫性的制度模式。真正的根源還是在于斯大林體制,如果前蘇聯(lián)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憲政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例如,執(zhí)政黨轉型為監(jiān)護憲政秩序的公意型先進性政黨,支持和輔助人民實現(xiàn)“人民的統(tǒng)治”,由議會這一最高權力機構在執(zhí)政黨所推薦提名的至少兩個候選人的政策競選中做出最后的抉擇,實行基于人民同意的治理,同時賦予人民參政性的結社自由權利與言論自由權利,那么,人民還會毫不留戀地拋棄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嗎?如果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民主憲政足夠發(fā)達強健,那么當這種憲政體制遇到危險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有無數(shù)的作為“忠誠的憲政派”的共產黨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站出來,不惜犧牲生命去保衛(wèi)她——也即社會主義的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憲政。如果沒有憲政民主,如果人民難以在憲政程序中實際享有和運用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決定權、決策權、創(chuàng)議權等等,如果政權只實際掌握在少數(shù)政治精英手里,那么人民自然對這種政權的興衰存亡感到“不關自己事”,漠不關心,甚至在希望這個政權倒臺,更談不上去保衛(wèi)這種政權了。

        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斯大林主義的本質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前蘇聯(lián)模式的本質是官僚壟斷主義而非社會主義性質的。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在此列舉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性學者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人的有關觀點。

        馬爾庫塞在其《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一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蘇聯(lián)的政治經濟及其斯大林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深入透徹的批判性分析,揭露了斯大林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歪曲以及對于社會主義理想的背叛,并說明了國際地理政治和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如何在深層次上決定著斯大林主義必然背叛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解放主題。事實上,通過在帝國主義戰(zhàn)爭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動起義或政變來奪取政權,再依靠國家強制力以領袖集團的主觀想象及其革命意志為準繩,自上而下地全面改造國家憲政體制、社會結構直至經濟基礎和所有制結構的“由上層建筑到經濟基礎”的逆向顛倒性邏輯,本身就存在著先天性缺陷與國家官僚主義壟斷化危險。

        馬爾庫塞將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稱之為“官僚主義的社會主義”,認為其統(tǒng)治是由“新的合理性”和官僚制度構成的。他認為,蘇聯(lián)社會是以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作為社會的組織原則的,或者說,新的合理性將技術理性應用到工業(yè)社會的組織之中?,F(xiàn)代機器工業(yè)的合理性要求“對機器標準化的一致和準確的服從,這要求調整和反應,而不是自主性和自發(fā)性”。新的合理性要求對機器過程的服從,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讓位給效率和績效;而蘇聯(lián)的勞動和社會組織旨在于統(tǒng)治和勞動者的服從,而不在于他們的解放和潛能的發(fā)揮。因此,在他看來,“將蘇維埃國家等同于一個自由和理性的社會是不可接受的”。馬爾庫塞還支持了吉拉斯所提出的“新階級”的命題(即認為在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后,實行統(tǒng)治的不是人民,而是由職業(yè)官僚組成的新階級),認為不應將“階級”簡單定義為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應定義為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尤其是當這種控制純粹掌握在官僚手中而排斥直接的生產者的話[20]。職業(yè)官僚群體能夠形成為一個“新階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官僚特權的天敵、人民民主的守護神——憲政。

        哈貝馬斯在《理論與實踐》、《交往與社會進化》、《合法化危機》等著作中對斯大林主義的蘇聯(lián)模式都給予了客觀評價。他認為,蘇聯(lián)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實際上僅僅是一種縮短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進程的途徑,這條道路還遠遠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社會解放,而且實際上往往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取得的公民權利倒退到黨的專政的合法的恐怖之中[21]。這種沒有“社會解放”只有“國家控制”的所謂社會主義,當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

        “生態(tài)社會主義者”阿格爾也認為蘇聯(lián)是一個官僚主義社會,“蘇聯(lián)的制度崇拜韋伯的官僚化組織概念”。這種制度植根于國家控制。在蘇聯(lián),國家擁有生產資料,它是一種國家控制的所謂社會主義所有制,蘇維埃國家對生產過程實行政治控制,形成為一種高度集權的制度[22]。而這一類觀點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陣營中非常普遍。

        如果有人說列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還不具有代表性的話,那么,就請看看下面這些共產主義者的歷史性思考。

        在20世紀初葉,著名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羅莎·盧森堡就曾經預見到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一種“資產階級意義上的官僚專政”的危險性。他在《俄國革命》的小冊子中寫道:“倘若沒有一般的選舉,沒有出版和集會的無限制的自由,沒有各種主張的論爭,生活就會在每一個公共機構中死亡,就會變得徒具外表,其中只有官僚政治會作為有活力的因素保存下來。公共生活逐漸沉睡,幾十位精力充沛和經驗豐富的黨的領導者們進行指導和統(tǒng)治。他們當中,事實上只有十幾位杰出的首領擔任領導,工人階級的精英被不時地邀請參加各種會議,在會上,他們?yōu)轭I導的演說鼓掌,并一致同意所提出的決議案——實際上,是小集團的事務——一種專政,但是當然不是無產階級專政,而僅僅是一小撮政客的專政,那就是資產階級意義上的、亦即雅各賓統(tǒng)治意義上的專政。”[23]著名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家考茨基也曾經預言說,如果俄國革命者用暴力奪取政權并用暴力維持政權,那么革命就必然會以克倫威爾或拿破侖式的統(tǒng)治而告終。不幸的是,即便這些論斷的出發(fā)點不一定正確,但這些預言又都歸結于一個鐵與血的事實:七十多年后,一批現(xiàn)實社會主義國家終于被自己所變相繼承的沒有憲政規(guī)制的官僚壟斷體制給徹底拖垮了。

        第一個現(xiàn)實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在1920年也已經看到了這一悲劇發(fā)生的可能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國家是帶有官僚主義弊病的工人國家。我們不得不把這個不幸的——我應當怎么說呢?——帽子,加在它的頭上。這就是過渡的實際情況。試問,在實際形成的這樣一種國家里,難道工會沒有什么可以保護的嗎?能夠沒有工會來保護組織起來的全體無產階級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嗎?這種看法在理論上是十分錯誤的。它把我們帶到抽象的概念或者說理想里面去了。這種理想,我們要再過十五年至二十年才能實現(xiàn),而且是否在這個時間內就一定能實現(xiàn),我還不能肯定?!彼?,“全體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應當保護自己,而我們則應當利用這些工人組織來保護工人免受自己國家的侵犯,同時也利用它們來組織工人保護我們的國家?!盵24]但列寧當時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只有憲政才能可靠地“保護工人免受自己國家的侵犯”。1922年秋,列寧因病重退居第二線。這時,列寧冷靜地總結了幾年來的實踐經驗,越來越清楚地看出戰(zhàn)時高度集權體制的種種弊端,并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必須“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25]。于是,列寧在疾病發(fā)作的間隙,留下了一系列被稱為“政治遺囑”的光輝文獻。他不無憂慮地說:“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并強調“這不是小事,或者說,這是一種可能具有決定意義的小事”[26]。他還曾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警語:“如果不進行有系統(tǒng)的和頑強的斗爭來改善國家機關,那我們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的基礎還沒有建成以前死亡?!盵27]但不幸的是,“列寧遺囑”不僅沒有得到公開和貫徹,而且還遭到了斯大林最粗暴的踐踏和背叛。

        斯大林接過了列寧的革命旗幟,鞏固了蘇聯(lián)國家政權,卻背叛了“列寧遺囑”精神,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道路。被列寧譽為“中央兩位卓越領袖”之一的托洛茨基,在列寧逝世后向斯大林提出了挑戰(zhàn)。但他卻由于堅持自己的思想路線和派別活動而日益孤立,屢遭挫折,最后被驅逐出國。在流亡期間,他的一種體系化的思想理論——“托洛茨基主義”形成了。針對蘇聯(lián)的社會性質問題,托洛茨基堅持認為30年代的蘇聯(lián)遠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一個由“官僚階層”統(tǒng)治的病態(tài)的“工人國家”。他認為,蘇聯(lián)還只是處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俄國經濟文化落后,廣大工人不能參與國家管理,黨和國家干部利用職權逐漸蛻變?yōu)橄碛刑貦嗟摹肮倭烹A層”,并且由于這些“官僚特權階層”篡奪了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從而使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變成了蛻化變質的工人國家。所以,必須在這些國家里進行一場反對“官僚階層”統(tǒng)治從而使社會主義獲得徹底勝利的“政治革命”?!罢胃锩本褪且品瓕V聘瘮〉墓倭胖髁x的政治統(tǒng)治,同時保存十月革命所建立起來的所有制關系?!罢胃锩辈皇恰吧鐣锩?,因為它既不改變生產方式,也不解決階級關系?!肮と藝摇钡墓倭烹A層還沒有形成為階級,而只是一個特殊的階層?,F(xiàn)代托派堅持和發(fā)展了托洛茨基的這一思想,認為“官僚階層”不僅是歷史的產物,而且也是伴隨著新的專業(yè)化而產生的。這種“官僚階層”有這樣三個特點:一是“官僚階層”享有的利益來自它在等級政治制度中所擔負的職務和所處地位的有關特權,而非來自生產資料私有制;二是“官僚階層”不占有生產資料,卻操縱著國民收入的分配大權;三是“官僚階層”壟斷著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管理權[28]。托派及其“第四國際”的“政治革命”的觀點,也仍然沒有把憲政作為避免“官僚階層專政”的有效途徑,體現(xiàn)出其難以克服的歷史局限性。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流亡地墨西哥,慘遭蘇聯(lián)秘密警察殺害。他在遺書中寫道:“但愿我們的后代清洗掉所有的罪惡、壓迫和暴力,充分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在托洛茨基被驅逐出境的同一年,布哈林——這位被列寧譽為年輕的“最卓越的力量”代表者、“黨的最可貴的和最大的理論家”以及“全黨所喜歡的人物”[29],被驅逐出政治局,由“黨的寵兒”驟然淪為了“黨的棄兒”。1938年3月15日——馬克思逝世五十五周年紀念日的第二天,這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就被毫無根據(jù)地以“右派—托洛茨基聯(lián)盟”頭目、“反革命間諜”“叛國犯”的罪名不幸處決了[30]。但他關于反對新的“官僚集權”國家、防止無產階級政權發(fā)生蛻變危險的思想,卻成為國際共運史上不朽的篇章。他在《共產主義ABC》中寫道:“官僚主義構成了對無產階級的一個巨大危險,無產階級摧毀了舊的官僚國家,絕不是為了使它能夠從下面再生長出來,共產黨必須防止這種危險?!盵31]他堅決反對出現(xiàn)“新利維坦”類型的國家(即極權國家),擔心沙俄時期所具有的“亞細亞專制制度的特點”與這種國家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一種“落后的社會主義”,并造成一個用電話、書記處和秘密警察組織起來的新的彼得大帝[32]。他認為在這種“官僚集權”國家里的資產階級專家干部,可能搞垮新社會的上層建筑,從而導致背離社會主義而趨向一種新形式的階級社會。與此同時,“如果工人階級出身的人有一部分脫離了工人群眾,他們憑借這種出身而長期占據(jù)壟斷地位,那么,他們也可能變成特殊等級,也可能變成新的階級”。而這種“官僚集權”國家再現(xiàn)的危險,無疑是一切無產階級革命所面臨的危險[33]。他還主張自覺利用市場規(guī)律,堅定地執(zhí)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主張無產階級政權的管理形式要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主張群眾參與國家的管理工作,認為這是向“公社國家”過渡的重要步驟;主張應當利用蘇維埃輿論的力量揭露官僚主義的禍害,“而不能把任何批評說成是反蘇維埃行動”等等[34]。正是這些敏銳而深刻的思想,把他送上了血腥的祭壇。他在《致未來一代共產黨領導人》的遺書中,極其悲憤而憂慮地寫道:“我命在旦夕……面對著一部兇惡的國家機器,我感到無能為力。這部機器大概借助于中世紀的方法,攫取了巨大的權力,捏造著有組織的讕言,厚顏無恥地在采取行動。”“內務人民委員部大多數(shù)的所謂機構,已蛻化成為官僚主義的組織,沒有思想、腐敗無能而又待遇優(yōu)厚。他們借助契卡以往的威信,迎合斯大林因爭奪地位和名譽而產生的病態(tài)的狐疑心理,制造他們那些卑鄙的案件,而沒有意識到,他們同時也在毀滅自己,因為歷史是不會容忍罪惡行徑的連署人的?!薄氨╋L雨的烏云已經籠罩著黨。我這顆腦袋,這顆無辜的腦袋,會招致成千上萬無罪者人頭落地?!薄拔蚁蚰銈兾磥硪淮狞h領導人呼吁,在你們的歷史使命中還應包括這一項義務:驅散滔天罪惡的烏云,它在這些恐怖的日子里越來越囂張,像火焰一樣越燒越旺,以致窒息著黨的生命。”“我向全體黨員申訴!在這些日子里,在或許是我生命的最后時刻,我確信,歷史的過濾器遲早必然會清除掉我頭上的污穢?!弊詈?,他用一句不朽的話結束了全文:“同志們,要知道,在你們舉著向共產主義勝利邁進的旗幟上,也有我的一滴血?!盵35]在布哈林沉冤半世紀之后,他終于被徹底平反,恢復名譽。但是,他那流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鮮血和穿透歷史的深邃思想,對于面臨著困難與挫折的當代社會主義者而言,除了憲政建設的緊迫感還能意味著什么呢?

        1953年3月5日,對社會主義運動造成致命性破壞的、掌握蘇聯(lián)黨政大權長達三十一年之久的斯大林猝然病逝。同年十月起,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之一、聯(lián)邦共和國副總統(tǒng)、國民議會議長米洛凡·吉拉斯,開始追求“開放的社會”,主張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實行多元主義”,認為在革命勝利之后,一大批墮落的革命干部已經開始形成一個“新階級”。這個新生的“特權階級”,口頭上把人民捧到了天上,實際上卻把人民踩在腳下。1954年1月,吉拉斯被撤銷在共盟內的一切職務,兩個月后,退出共盟。此后他曾兩度入獄,但他的《新階級》《沒有正義的土地》《不完全的社會》《革命回憶錄》等等著作卻引起了世界性的廣泛關注[36]。在同一時期里,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前期現(xiàn)實社會主義國家也先后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吉拉斯式的共產黨人,盡管他們的觀點與主張也存在歷史局限性,但我們能否因此就懷疑他們對人民的熱愛和對革命的真誠?

        與此同時,所謂“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lián)也正在進行著一場斗爭激烈的政治較量和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革。赫魯曉夫終于排擠了保守派,掌握了政權,從而開始了一場針對斯大林式一元化體制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反對個人崇拜,推行“非斯大林化”;開始重視法制和民主建設;反對官僚主義,取消干部特權;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促使干部階層定期并有比例地得到民主更新;改革執(zhí)政黨壟斷、僵化的一元領導體制,采用在蘇共中央委員會之下分設工業(yè)黨和農業(yè)黨的執(zhí)政黨一元結構中的兩元分立領導體制等等。但由于赫魯曉夫急躁的主觀主義錯誤和一系列不成熟思想的嚴重失誤,終于使這場改革夭折在1964年10月的一次“宮廷政變”中。勃列日涅夫作為官僚階層的典型代表,被推上了蘇聯(lián)的政治舞臺。1971年9月11日,赫魯曉夫在莫斯科病逝。他作為一個礦工的兒子和失敗的改革者,盡管墓碑極其簡單,但留給我們的尚未完成的課題卻至今仍異常的復雜而艱巨。

        在赫魯曉夫做《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的同一年,毛澤東再次向全黨告誡說:“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薄坝行┤巳绻畹貌荒蜔┝耍愎倭胖髁x,見了群眾一句好話沒有,就是罵人,群眾有問題不去解決,那就一定要被打倒?,F(xiàn)在,這個危險是存在的。如果脫離群眾,不解決群眾的問題,農民就要打扁擔,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學生就要鬧事?!薄盁o產階級發(fā)動的大民主是對付階級敵人的?!薄按竺裰饕部梢杂脕韺Ω豆倭胖髁x者?!盵37]面對后來小資產階級右翼民主派的進攻,毛澤東所用的“法寶”就是這種“無產階級發(fā)動的大民主”——群眾運動?!皶乘浴钡摹坝摇迸煞肿觽儯共豢耙粨舻乇贿@種黨領導下的群眾運動給一舉整垮了。但對于社會主義最危險的敵人——隱藏在黨和政府內日趨變質、反動的官僚主義者們,又該如何呢?1964年12月12日,毛澤東明確提出:“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這些人是已經變成或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這些人是斗爭的對象,是革命的對象,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不能依靠他們?!盵38]他認為,官僚主義者們已經在中國形成一個“官僚主義者階級”了,這些人是“政治思想上的資產階級”,是“走修正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他們要當官做老爺,壓制群眾,“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成資產階級專政”[39]。毛澤東認為,這些官僚主義者已經篡奪了黨的很多權力,要奪回這些權力,純潔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者——黨和政府,使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就只有“踢開黨委鬧革命”,“充分運用大字報、大辯論這些形式,進行大鳴大放”,批斗并改造這些官僚主義者階級。這場革命絕不能由官僚們來領導,而只能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自己起來革命,并在革命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毛澤東還認為,沒有改造好的知識分子也屬于“政治思想上的資產階級”,他們不接近工農兵,而熱衷于攀附權貴,熱衷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也已經“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所以他極其錯誤地認為,必須利用自下而上的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和所謂“大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并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指導下,發(fā)動一場旨在“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文化大革命”,來實現(xiàn)在“天下大亂”中破壞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革命目標。于是,干部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就成為人民群眾革命的主要對象。國家主席劉少奇手握憲法,卻仍然未經任何憲法程序就被剝奪了公民權利乃至生命,造成世界罕有的國家元首被公然非法地迫害致死的案例。毛澤東也萬萬沒有想到,“文化大革命”卻變成了“大革文化命”,“群眾運動”卻變成了“運動群眾”,“大民主”卻變成了“大動亂”。一場“十年浩劫”,使個人崇拜與個人權威達到了中國歷史的頂峰,使形左實右的法西斯主義野心家、投機分子和狂熱的極“左”分子得以趁勢橫行,從而使整個中華民族蒙受了不可估量的物質和精神損失。毛澤東錯誤地估計了階級斗爭的形勢,任用錯誤的人、采取錯誤的方式、針對錯誤擴大了的革命對象,發(fā)動了一場完全錯誤的“革命”。他試圖以人改造人的方式去改造社會,改造政治,改造文化教育,卻一度忽視了社會主義民主憲政建設和科學合理的憲政體制建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忽視了黨的核心作用與安定團結的重大意義。但是,毛澤東作為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發(fā)動這樣一場試圖“純潔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以保證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革命”,難道就沒有任何可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的合理性誘因?如果毛澤東不是采取群眾運動而是采取憲政體制的方式來解決“官僚主義者階級”的權力制約問題,那么“文革”悲劇還會發(fā)生嗎?在我們看來,客觀而全面的反思要比簡單的否定更有價值。

        戈爾巴喬夫是向“官僚壟斷的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動毀滅性攻擊的最強有力的共產黨領袖。但他在埋葬官僚壟斷社會主義的同時,也暫時毀壞了現(xiàn)實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根基。然而在改革之初,他的一些見解也不乏精到之處。他在《改革與新思維》中說:“我們認為70~80年代的困難和問題并不是社會主義這一社會政治制度的危機,恰恰相反,這多半是由于沒有充分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由于背離甚至歪曲社會主義原則,由于一成不變地沿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最初階段上所采用的社會管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結果?!薄案母锞褪歉锩?。要堅決加速蘇聯(lián)社會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精神發(fā)展,就必須在走向新質態(tài)的道路上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薄拔覀兏母锏恼麄€綱領及其各個組成部分是完全以‘更多的社會主義,更多的民主’這個原則為依據(jù)的?!盵40]但戈爾巴喬夫所采取的改革路線圖是自由化、民主化優(yōu)先的路徑,而不是首先把社會主義的國家憲政制度建設好、鞏固好,然后再有序開放公民進入民主政治過程,這就勢必增加國家轉型的風險及其成本。

        面對前蘇聯(lián)的突然崩潰,多少人曾震驚、心痛不已。在20世紀的現(xiàn)實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如果我們能多一些社會主義的憲政民主,少一些官僚壟斷主義的集權專制,在改革中求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促穩(wěn)定,那么,蘇東劇變的歷史性悲劇還會發(fā)生嗎?

        前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要作者之一吳江教授,1998年在紀念真理大討論二十周年重要文章《為社會主義開辟一條新路》中,曾特意寫下了這樣的話:

        因為理論上的不徹底,一度導致人們對于我們付出沉重代價獲得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未加重視,甚至不理解何以要將我們的社會主義重新定位,這種重新定位究竟有什么意義。這樣,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應執(zhí)行的政策和應完成的歷史任務,其中重要的是必須補上新民主革命這一課。如何補,要認真研究。但有根據(jù)可以說,迄今為止遲遲難以啟動的政治體制改革,恰好應當從這里尋找它的啟動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改革開放二十年所證明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確有自我更新、自我揚棄的能力。歷史已經不可能再逆轉?,F(xiàn)在的問題是要為已開辟的道路提供新的更為堅實的基礎,尤其在理論上。

        最近讀到一位青年朋友寄來的文章,其中引用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p>

        這位青年作者援此直言道:“巔覆東歐六國者,六國也,非自由化勢力也,瓦解蘇聯(lián)者,蘇聯(lián)也,非‘自由世界’也。蘇聯(lián)人不暇自哀,而中國人哀之;中國人若哀之而不鑒之,則勢必使后人而復哀中國人也!”這位青年人提醒我們社會主義的挫折乃至失敗,須從自身找原因,從我們的挫折和蘇聯(lián)的失敗,最足以引為殷鑒的,就是危害深重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左”傾空想共產主義。今天要克服社會主義這兩大害,必須以真正嚴格的自我批判精神,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的過去、馬克思主義自身的過去、包括以往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曾出現(xiàn)過的各學派,以實踐標準明辨是非,決定取舍,而不為任何偏見(哪怕以正統(tǒng)面貌出現(xiàn))所囿。力求在堅持與發(fā)展辯證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總結現(xiàn)代科學、文明新成果,并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以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時,在馬克思主義范圍內,也應當允許有不同的學術見解、不同的學派存在。[41]

        文中的“這位青年人”指的就是我。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吳老就告訴我,他特地引用了我在《關于中國十五年后新改革的思想提綱》小冊子中的一段話,并呼吁應當在馬克思主義范圍內允許不同的學術見解、不同的學派存在,實際上也是對我所提出的憲政社會主義新學派的一種鞭策和支持。吳老是憲政社會主義的有力支持者,曾多次邀請我到他家里做客,并給我贈送了一幅他親筆書寫有其詩作的書法條幅,以及他的全套著作。吳老還對我的一首詩極為贊賞,這首詩是:“沉浮激濁清,天道無私情。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乃知國家事,成敗因人心。殷鑒實不遠,千秋舊事新?!边@首詩本是感懷清末新政改革與國民黨戰(zhàn)后憲政改革失敗之教訓,自然引起吳老的感慨,曾專門和我討論這首詩。他曾引用馬克思的話對我講,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而政治體制改革研究也必須善于抓住本質問題,才能有望達到理論的徹底性[42]。我理解,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問題就是如何以憲政規(guī)限國家官僚權力、以憲政保障公民權利與人民主權及其具體的憲政制度設計問題。

        總之,20世紀現(xiàn)實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充分證明,沒有憲政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光明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憲政國家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要求。憲政和“市場經濟”的概念一樣不姓資不姓社,是一種依據(jù)憲政原則科學合理地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體制機制,絕非資本主義的專利。既然我們可以破除土教條、洋教條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當然也必然要相適應地建設社會主義憲政民主。

        在我們看來,憲政就是依據(jù)良憲治國理政、實行憲治的制度安排、賦權控權過程及其普遍信從狀態(tài)。憲政的邏輯起點是人民主權,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權力和公民的權利,基本原則是民主與法治,核心是依憲賦權控權。在中國就是要做到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核心是依憲保障人權、規(guī)限黨權和治權。

        毋庸置疑,在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憲政,絕不是“給人民民主制度套上憲政的枷鎖”,而恰恰是“給官僚權力套上憲政的緊箍咒”,把官僚權力關進憲政制度的籠子,由人民掌握憲政制度的鑰匙,從而使人民民主在憲政制度的保障和推進下獲得真正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我們確信,以憲政規(guī)制官僚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保障人民民主,這不僅是中國當代每一位社會主義者的現(xiàn)實責任,也是中國共產黨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2013年7月7日凌晨5點完成于西北大學桃園

        (未完待續(xù),系列三《憲政姓憲名政,關乎共和命脈》敬請關注)


        [1]來源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見http://baike.baidu.com/view/2367680.htm,2013年7月5日訪問

        [2]喬·蕭伯納:《費邊主義》,譯文載于《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1981年第3期。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51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6~439頁。

        [5]恩格斯:《答可尊敬的卓萬尼·博維奧》(1892),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26~328頁。

        [6]恩格斯:《恩格斯致保爾·拉法格》(1894),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71頁。

        [7]汪亭友:《“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提法不成立》,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1月11日。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1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6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483頁。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頁。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頁。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808頁。

        [19]引自《恩格斯致勞拉·拉法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553~554頁。

        [20]引自陳振明、陳炳輝、駱沙舟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68~369頁。

        [21]引自陳振明、陳炳輝、駱沙舟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370頁。

        [22]引自陳振明、陳炳輝、駱沙舟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頁。

        [23]摘自韋克曼:《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頁。

        [24]《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頁。

        [25]《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頁。

        [26]《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頁。

        [27]《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頁。

        [28]牛星熙主編:《當代社會主義》,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9]《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頁。

        [30]參見肯·科茨:《布哈林案件》,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

        [31]參見《布哈林論文資料匯編》,上海師院歷史系資料室編,第425頁。

        [32]《布哈林文選》中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2~313頁。

        [33]《布哈林文選》上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5頁,第98頁。

        [34]參見萬智:《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1989年第9期,第38~41頁。

        [35]參見肯·科茨:《布哈林案件》,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88~89頁。

        [36]周尚文主編:《國際共運史事件人物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3~754頁。

        [37]《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6頁,第324~325頁。

        [38]毛澤東:《對〈陳正人同志蹲點報告〉的批示》(1965年1月29日),見《人民日報》,1976年7月1日。

        [39]《五·一六通知》,《人民日報》,1967年5月17日。

        [40]戈爾巴喬夫:《改革與新思維》,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25頁。

        [41]見《同舟共進》1998年第10期,第9頁。

        [42]引自華炳嘯:《超越自由主義——憲政社會主義的思想言說》,西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修訂版,第541~542頁。

         

        責任編輯:李泗潮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