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無錫錢氏一門六院士,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8-07 12:03:04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無錫錢氏一門六院士,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三日乙卯

                   耶穌2015年8月7日

         

         

         

          

         

        得參加常州大學與弘道書院主辦的紀念錢穆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之便,終于瞻仰了久仰的無錫錢穆故居與懷海義莊。由于正在收集關于義莊的史料以助研究,所以我最想借此機會,實地考察一下錢家的懷海義莊。

         

        錢穆出生的七房橋錢家,是蘇南無錫的百年望族。祖上曾經劃撥族產,設立三所義莊,作為族人的賑濟基金,其中以懷海義莊最大。錢穆在回憶錄《八十憶雙親》中記述說,懷海義莊的產業(yè)原本由富有的三房輪管,其他人不得過問,因而族中貧民得不到救濟,出現(xiàn)了“老死者無以葬,幼小者無以教,婚嫁之貲無所從出,有欲出外就業(yè),亦乏貲遣”的情況。

         

        錢穆的父親錢承沛是貧苦孤兒出身,“特痛憫同宅中孤兒寡婦”,又想到“祖宗置此義莊,本為子孫救災恤貧”,因此向富三房提出懷海義莊“理當開放,務為拯恤”的要求。但不獲同情,屢商不洽,錢承沛便將富三房告上了縣衙門。經知縣調解,二房某叔父被委托為懷海義莊的新管理人。錢承沛則協(xié)助二房叔父打理義莊,訂立義莊的撫恤救濟條款,“自此五世同堂一宅,幼有養(yǎng),老有歸,皆得賴祖宗庇蔭,粗衣淡食無憂,一宅歡然,而無傷義莊之貲產”。

         

          

         

        但錢穆十二歲時,父親錢承沛不幸去世。族人前來吊唁,見錢家孤兒寡母,生活艱困,便提出按照錢氏例規(guī),“領取懷海義莊之撫恤”。錢穆母親是有志之人,推辭不受,族親說:“義莊撫養(yǎng)孤寡,乃符合列祖列宗遺意。且五世同堂一門,孤寡受撫恤者何限?二嫂獨不受,此諸家懷念往昔,何以自安?”錢穆一家遂接受懷海義莊的接濟。正是靠著義莊救濟,錢穆“一家生活,雖極貧苦枯寂”,但畢竟溫飽無憂,錢穆兄弟還能入學讀書。

         

        數(shù)年后錢穆的兄長錢摯從常州府中學堂師范班畢業(yè),回到七房橋,呼吁錢氏宗族撥出闔族三個義莊的一部分資產,創(chuàng)立一所新式小學。這所小學叫“錢氏私立又新小學?!?,是公益性學校:凡七房橋錢氏子弟中的適齡兒童,皆可入學,當然是免費的,辦學經費出自錢氏義莊。錢摯當校長,另聘兩位老師,一文一理,教授經學、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科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未及不惑之年的錢摯突然病逝,此時兒子錢偉長才十六歲。后來錢偉長成了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中國近代力學之父”。失怙之后,錢偉長能夠度過人生難關,完成學業(yè),應該感謝叔父錢穆所說的宗族傳統(tǒng)之“人道觀念”。晚年錢偉長在他的《八十自述》中回憶說:

         

        “進入蘇州高中才一個月,傳來父親中年39歲早逝的噩耗,全家遭到極大的困難,遺有一弟二妹,三個月后,母親又生下了遺腹七妹,一家六口,無隔日之糧,父親又無積蓄,除一柜中國書外別無長物。幸有父叔老師華倩朔先生慷慨允住進黃石弄華宅余房,免租十年;并得七房橋族人出面交涉,由錢氏懷海義莊長年捐供救濟糧,孤寡免于饑餓。四叔(指錢穆)除每月供給母親六元家用補助外,并全力資助我上完高中。這樣使我一生中度過了第一個生活難關。”

         

        從少年錢穆與少年錢偉長的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依托于義莊的組織與機制,七房橋錢氏宗族實現(xiàn)了對族中孤寡貧困人家的制度性救濟。

         

        以宗族義莊為代表的實體性公益組織與制度化救濟機制,首創(chuàng)于北宋的范氏義莊,迄至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范仲淹開創(chuàng)的義莊,以固定的族產作為可永久生息的基金;族產之產權歸闔族所有,任何個人(包括族長)均無權私自處分;族產之收益(如田租、利息)必須用于族人福利或作族內救濟金;義莊的運轉有一套嚴密的制度給予約束和規(guī)范。這樣的宗族救濟模式,突破了過去的隨意性賑恤,實現(xiàn)了救濟組織的實體化、救濟機制的制度化。

         

        因此,范氏義莊問世之后,很快便成為宗族救濟的典范,為士紳家族所紛紛效仿,尤以江南為盛——“吳中士大夫多仿而為之”。一份調查材料顯示:20 世紀初,江南吳縣有64所義莊,除了范仲淹創(chuàng)立的范氏義莊,還有1所設立于16 世紀,3所設立于17 世紀,10所設立于18 世紀,43所設立于19 世紀,5所設立于20 世紀,1所創(chuàng)立時間未詳。常熟縣有義莊90 所,其中35所成立于19 世紀后半期,5所成立于20 世紀初??梢哉f,太平軍亂平息之后的19世紀下半葉,是江南義莊的快速生長期。

         

        很多義莊到了民國時期還很活躍,其中就包括無錫錢氏宗族的懷海義莊。七房橋錢家人才輩出,至少走出了六位院士,包括國學大師錢穆、“力學之父”錢偉長、環(huán)保學家錢易、經濟學家錢俊瑞、物理學家錢臨照和工程力學家錢令希,蜚聲海內外。錢氏這一驚人的家族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不歸功于傳統(tǒng)宗族組織的福利—救濟機制。錢氏祖訓要求子孫后人:“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币蚨?,錢氏宗族置有義莊、學田、族學等族內公益組織。正因為有宗族提供賑濟與福利,錢氏族中的貧家子弟才得以免于匱乏,才能夠將心力專注于讀書。


          

         

        今天,懷海義莊已不再是“活”的組織與制度,而是“死”了的文物單位與旅游景點,景點對義莊的介紹也極簡單,以致參觀完懷海義莊,我們仍不能在腦海中重建當年義莊運作的具體情景。平日參觀義莊還要收門票,不過在錢穆先生誕辰紀念日那幾天,免費對外開放了。感謝先生的在天之靈。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