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太祖的立制智慧
作者:吳鉤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十四日乙亥
耶穌2015年8月30日
宋太祖 (向春/圖)
以“漸進的改良”為建立制度之路徑,以“分權與制衡”為建立制度之宗旨,“自成一王之法”,這便是宋太祖趙匡胤表現(xiàn)出來的立制大智慧。如果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創(chuàng)制立法略作相比,我們更是可以發(fā)現(xiàn)宋太祖的高明。
錢穆先生對“宋學”評價甚高,但他對“宋制”卻給出了“差評”,認為若從政治制度上來看,宋朝是最沒有建樹的一個時代:“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唐之于漢,也是一大變動。但宋之于唐,卻不能說有什么大變動。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的在變?!?/p>
錢先生進而提出,宋制之所以沿襲唐舊、毫無建樹,“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體,立意把相權拿歸自己,換言之,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這也罷了。他們種種措施,自始就不斷有人反對。但因宋初承襲五代積弊,社會讀書人少,學術中衰,反對的也只曉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覽大局,來為有宋一代定制創(chuàng)法”。
趙宋立國,確實繼承了前唐舊制。但若說宋朝在政制上全無建樹、立國者缺乏創(chuàng)制之智慧,則未免有失公允。須知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后周之手接過來的是一個無論政治現(xiàn)狀還是政治制度都混亂不堪的爛攤子。
就現(xiàn)實層面而言,且不說當時北方有大遼國虎視眈眈,周邊尚有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諸多割據(jù)政權,單說趙宋立國之基的中原大地,也是藩鎮(zhèn)擁兵自重,兵變習慣性發(fā)作,五十年間已經(jīng)走馬燈一般換了五代王朝: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宋太祖在建制上若無過人之智慧,只怕大宋已成“后宋”,五代湊為“六代”。
就制度層面而言,趙宋接手的政制也是如同一團亂麻,三省六部舊制、使職差遣制、各路軍閥私自設立的私制,交織在一起,良莠莫辨。后世學人總結的“唐宋變革”,在晚唐時已拉開序幕;殘?zhí)莆宕侵贫葋y變之時,朱溫建立的后梁,廢除舊唐之繁文縟節(jié),焚毀前朝之《律令格式》,修訂新的律法制度;取而代之的后唐則以恢復唐朝舊制為標榜。
當此政制與時局均變動不居之際,“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如何收拾爛攤子,建立大宋王朝的基本制度?
漸進的改良:官制
擺在趙匡胤面前的,似乎有兩條路徑:
一是完全推倒唐—五代亂糟糟的政制,另起爐灶,重新設計一套全新的制度。但即便人有天縱之圣明,也是理性有限,如何可能設計出完美制度?考中西諸史,設計理想制度的沖動集中出現(xiàn)于“軸心時代”,在西方有柏拉圖之《理想圖》,在中國有托名周公創(chuàng)制的《周禮》?!吨芏Y》并非現(xiàn)實制度之匯編,而是先哲基于理性想象設計出來的理想制度藍圖。歷史的經(jīng)驗表明,將人為設計之理想制度強行施之現(xiàn)實,必致禍亂,新朝王莽仿《周禮》托古改制而天下大亂,便是深刻教訓。可知優(yōu)良、合宜的制度,并非源于完美設計,而是來自傳統(tǒng)的損益演進。
二是因循承襲既有制度,蕭規(guī)曹隨。但如前所述,唐—五代之政制雜亂無章,為亂世產(chǎn)物,又如何能夠維持長治久安?
趙匡胤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承認既成事實,沿用唐—五代形成的整體制度框架,并在內(nèi)部作漸進之改良。
唐朝的經(jīng)典政治制度為《唐六典》?!短屏洹芬?guī)劃出一個整全的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三省、六部、九寺、五監(jiān),權責分明。但中唐之后,這一經(jīng)典官制已為臨時差遣所動搖,“省、部、寺、監(jiān)之官備員而已,無所職掌,別領內(nèi)外任使,而省、部、寺、監(jiān)別設主判官員額”,比如戶部尚書并無執(zhí)掌戶部之權,而由另一位領有“判戶部事”差遣的官員管理戶部。本官與職事發(fā)生了分離。趙匡胤立國,官制襲用唐舊,官與差遣兩套系統(tǒng)并行,“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而差遣以治內(nèi)外之事”。但若僅僅如此,則不可言太祖有立制之智慧。趙匡胤的高明之處,是運用官與差遣相分離的唐朝舊制,巧妙化解了晚唐—五代的積弊。
自晚唐—五代以來,中央權威喪失,方鎮(zhèn)、武臣控制了一地軍政、民政、財政與司法大權,此為五代禍亂之源。建隆二年(961),趙匡胤曾問計謀臣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說:“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但如何“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也是一個問題。
許多人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但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過這么一場戲劇性十足的宴會,尚無定論;即使真有“杯酒釋兵權”,也僅僅是解決了侍衛(wèi)親軍統(tǒng)官的權力隱患。五代積弊又表現(xiàn)為地方節(jié)度使權力太重——唐時節(jié)度使本為使職差遣,后逐漸坐大,成一方諸侯。趙匡胤的策略是繼續(xù)保留節(jié)度使的建制,“偽署并仍舊”,同時又將節(jié)度使的差遣性質(zhì)轉(zhuǎn)為榮銜性質(zhì),“節(jié)度、承宣、觀察、團練、防御、刺史,俱無職任,特以為武臣遷轉(zhuǎn)之次序”,朝廷另遣知州、知縣治理地方。知州、知縣均為宋朝差遣。于是唐—五代遺留下來的節(jié)度、觀察諸使,仍得以保持尊貴之地位、優(yōu)厚之俸祿,權力卻收歸中央派遣之知州、知縣。
這是太祖對唐—五代制度遺產(chǎn)的不動聲色的改造,如此,新舊交替,自然過渡,不用推倒重來,避免了大破大立可能誘發(fā)的政治動蕩。
漸進的改良:司法
宋太祖對諸州“馬步院”的改造,更是堪稱中國司法制度上的“神來之筆”。按唐制,各州郡置司法參軍(或法曹參軍),掌一州司法,《唐六典》規(guī)定:“法曹、司法參軍掌律令格式,鞫獄定刑,督捕盜賊,糾逖奸非之事,……使人知所避而遷善遠罪?!钡萍疽越?,藩鎮(zhèn)專權,私設馬步院,遣派親信衙校出任馬步都虞侯、馬步判官,以控制地方司法。唐政府的司法參軍之司法權,遂被架空。馬步院以武人為司法官,立即就成為濫用酷刑、恣意殺人之所在,被逮捕入獄之人,“不問罪之輕重,理之是非,但云有犯,即處極刑。枉濫之家,莫敢上訴。軍吏因之為奸,嫁禍脅人,不可勝數(shù)。”馬步院之設,可謂是五代最黑暗的制度之一。
宋太祖開國,卻沒有一舉廢除諸州已普遍設立的馬步院,而是保留下來,并加以改造:首先將其更名為司寇院,太宗時又改稱司理院;又選派及第進士取代武人出任司理參軍;重新劃定司理參軍的權限:“專于推鞫研核情實?!奔簇撠煂徢逍淌卤桓嫒说姆缸锸聦崱D敲丛瓉淼乃痉▍④娫趺崔k?宋朝立國者將其權力調(diào)整為“議法斷刑”,即根據(jù)司理參軍審理清楚的卷宗,檢出刑事被告人所觸犯的法條,供定罪量刑。這便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鞫讞分司”制度,有點像英美普通法體制下,陪審團負責確認犯罪是否屬實,法官負責法律的適用,“事實審”與“法律審”相分離。
唐—五代的州政府設有州院,是州郡的法院。趙宋立國,也將州院的設置保留了下來,于是一州之中便出現(xiàn)了兩個法院:州院與司理院,二院并立。有些大州還分設左右州院、左右司理院,一州有四個法院。宋朝州一級的司法系統(tǒng)非常發(fā)達,與這種復式設置有關。但設置復式法院更重要的意義,表現(xiàn)在“翻異別勘”的司法制度上。翻異,即翻供;別勘,即重新審理。宋代的刑事被告人在招供之后,乃至在宣判之時,都可以喊冤翻異。一旦翻異,案子便自動進入別勘的復審程序。按要求,翻異必須由不相干的法官重組法庭別勘,原審法官全部回避。這個時候,諸州設置兩個以上法院的意義就顯示出來了:州院翻異的案子,可移交司理院重審;司理院翻異的案子,也可移交州院。
宋太祖(包括太宗)對唐—五代官制與司法系統(tǒng)的繼承與改造,體現(xiàn)了宋王朝定制創(chuàng)法的一貫思路:陳陳相因,推陳出新。曾有人跟朱熹說:“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敝熳蛹m正他:“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jié)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睋Q成現(xiàn)代的說法,這便是漸進主義的改良進路了。
分權與制衡(一)
趙宋立制的出發(fā)點,固然是為革五代兵驕將悍、內(nèi)輕外重之弊,但太祖的眼光并不止于此,他曾與趙普論事,自言“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chuàng)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太祖有他的長遠目標,那就是確立一套可以維持長治久安的制度。那如何維持長治久安呢?太祖基于五代教訓,認為首要就是防止任何一方的權力不受控制。
因此,宋太祖對唐—五代舊制的改造,大體上都是圍繞“分權與制衡”的重心展開。后來太宗繼位,即位詔書稱:“先皇帝創(chuàng)業(yè)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蹦恰笆聻橹?,曲為之制”八字,道盡太祖立制之精神。
他分置司寇參軍(司理參軍)與司法參軍,創(chuàng)立“鞫讞分司”之制,立意還是為了分權與制衡,用宋人的話來說,“獄司推鞫,法司檢斷,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他以文官知諸州而削節(jié)度使之權,又復置州通判來制衡知州權力。明清時期的通判只是知府的副職,分掌糧運、水利、屯田、牧馬、江海防務等事;宋代的通判卻不是知州的副手,更不是知州的屬官,而是與知州平行的監(jiān)察官(兼行政),所以又稱“監(jiān)州”。知州的政令,須有通判副署同意,方能生效,“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州政府的所有官員包括知州大人,若被發(fā)現(xiàn)不法事,通判有權提出彈劾,“知州有不法者,得舉奏之”,“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通判)得刺舉以聞”。
君主的權力也被太祖納入制度約束的范圍。且看一事:“太祖即位,嘗令后苑作造熏籠。數(shù)日不至,太祖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jīng)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shù)日’。太祖怒曰:‘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左右曰:‘可問宰相。’上曰:‘呼趙學究來!’趙相既至。上曰:‘我在民間時,用數(shù)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shù)日不得。何也?’普曰:‘此是自來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jīng)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若無熏籠是甚小事也?!?/p>
內(nèi)廷要一個“熏籠”(點燃熏料驅(qū)趕蚊蟲的器物),需要經(jīng)過非常繁復的程序,層層審批,走完這些程序,最快也得幾個工作日。其間如果宰相與臺諫覺得不妥,還可以將申請退回去。宋太祖草莽出身,對這樣的制度開始時還不習慣,也想不通:“我在民間時,用數(shù)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shù)日不得。何也?”但經(jīng)過宰相趙普的解釋,太祖就明白過來了,廟堂不比民間,民間可以用數(shù)十錢買一熏籠,皇室的用度取之民脂民膏,當然需有制度約束,否則后世君主揮霍無度,豈不后患無窮?
分權與制衡(二)
宋代最周密的“分權與制衡”,體現(xiàn)在治理國家的權力構架設計上。南宋陳亮曾在上孝宗皇帝的《中興五論》中描述過這個層層制衡的權力構架:“自祖宗以來,軍國大事,三省議定,面奏獲旨。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狀(宰相意見書)進入,獲可,始下中書造命,門下審讀。有未當者,在中書則舍人封駁之,在門下則給事封駁之,始過尚書奉行。有未當者,侍從論思之,臺諫劾舉之。此所以立政之大體,總權之大綱。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p>
可以看出宋代“分權與制衡”制度之縝密周全:君主、宰執(zhí)、臺諫、中書舍人、給事中、侍從,各有職權,不可相侵。不過若論其大端,則呈現(xiàn)為一個“二權分立”的結構:執(zhí)政的政府與監(jiān)察政府的臺諫兩套系統(tǒng)并立,相互制衡。臺諫機構之設,由來已久。但漢代的御史大夫隸屬于政府,“唐代的諫官,則是宰相的唇舌”,宋代臺諫合流,完全獨立于政府,是跟政府平行的獨立機構,與政府構成“二權分立”之勢。
說“二權分立”,并不是今人對于宋制的穿鑿附會,宋朝士大夫已頻頻將臺諫官與執(zhí)政官對舉,如歐陽修說:“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諫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諫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背态r說:“人君亦何為哉?相與論道者,臺諫也;相與行道者,宰執(zhí)也。天下之理,不過是與非;天下之事,不過利與害。臺諫曰是,宰執(zhí)曰非,人君察焉:果非也,過在臺諫,不在宰執(zhí);若以是為非,則宰執(zhí)何所逃罪哉!宰執(zhí)曰害,臺諫曰利,人君察焉:果利也,過在宰執(zhí),不在臺諫;若以利為害,則臺諫何所逃罪哉!”
宋代的士大夫顯然有一個共識:治理天下的權力應委托給宰相領導的政府;為防政府濫權,再將監(jiān)督政府的權力委托給臺諫。君主超然于上,居中裁斷,便可垂拱而治。
只不過太祖時代,國家方草創(chuàng),開國君主通常又是雄才大略,自然不大可能垂拱而治。但南宋的黃履翁與徐鹿卿都認為,太祖創(chuàng)制,已立下“二權分立”之大體。黃氏在論君主“攬權不必親細務”時說,“藝祖豈切切自親其末哉?以政事之柄任中書,以參貳之職分政權,以臺諫之官糾大臣?!毙焓显凇渡系钭嗍碌谝粍灐飞险f,“祖宗未嘗不以事權付中書,而能使臣下無專制之私者,以有臺諫、封駁之司也?!?/p>
制度的形成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到宋仁宗朝,“二權分立”之制才算完成、定型。仁宗朝也因此被宋代士大夫公認為政制最優(yōu)良的時期,是值得效法的典范。我試舉幾例:
蘇轍言:“臣竊見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海內(nèi)乂安,近世少比。當時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所進退,皆取天下公議,未嘗輒出私意。公議所發(fā),常自臺諫,凡臺諫所言,即時行下。其言是,則黜宰相,其言妄,則黜臺諫。忘己而用人,故賞罰之行,如春生秋殺,人不以為怨。終仁宗之世,臺諫不敢矯誣,而宰相不敢恣橫,由此術也?!?/p>
秦觀言:“臣聞仁祖時,天下之事,一切委之執(zhí)政,群臣無得預者,除授或不當,雖貴戚近屬,旨從中出,輒為固執(zhí)不行。一旦諫官列其罪,御史數(shù)其失,雖元老名儒,上所眷禮者,亦稱病而賜罷。政事之臣得以舉其職,議論之臣得以行其言。兩者之勢適平,是以治功之隆過越漢唐,與成康相先后,蓋繇此也。……愿(陛下)鑒漢唐之弊,專取法于仁祖,常使兩者之勢適平,足以相制,而不足以相勝,則陛下可以弁冕端委而無事矣?!?/p>
范純?nèi)恃裕骸俺嘉粢娙首诨实弁莆瘓?zhí)政,一無所疑,凡所差除,多便從允,而使臺諫察其不當,隨事論奏,小則放行改正,大則罷免隨之,使君臣之恩意常存,朝廷之紀綱自正,是以四十余年,不勞而治。”
他們均異口同聲地申明一個道理:政府與臺諫“二權分立”、君主端拱在上,是本朝祖宗之法,也是優(yōu)良制度傳統(tǒng)。治理國家,當用此道。
以“漸進的改良”為建立制度之路徑,以“分權與制衡”為建立制度之宗旨,“自成一王之法”,這便是宋太祖趙匡胤表現(xiàn)出來的立制大智慧。如果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創(chuàng)制立法略作相比,我們更是可以發(fā)現(xiàn)宋太祖的高明。
朱氏立國之后,親訂《皇明祖訓》,還警告子孫:“凡我子孫,欽承朕命,毋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彼謴U除宰相制,從此君主兼任政府首腦,并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且不說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與廢宰相制是否真的“至為詳善”,其要求后人不得更改的霸道,已是任性得愚蠢,相當于堵死了制度演進改良的可能性。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钡珡椭迷紫嗟母罚驯恢煸邦A先封死。
清承明制,清朝開國者倒是對朱元璋的創(chuàng)制天才贊賞有加。順治曾問大學士范文程、陳名夏等人:“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yōu)?”陳名夏等人說:“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屬賢君?!表樦斡肿穯枺骸按藬?shù)君者,又孰優(yōu)?”陳名夏答道:“唐太宗似過之?!表樦握f:“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shù)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guī)畫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睂Υ耍抑荒芊钌纤膫€字:臭味相投。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 【金綱】孔子葬狗與儒學之仁
【下一篇】【吳鉤】武大郞會讓當代白領羨慕嫉妒恨嗎?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