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承馮志 】“公羊學”入門心得(二)——“公羊學”與公羊家族

        欄目:經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5-12-14 12:23:29
        標簽:
        張延國

        作者簡介:張延國,網名承馮志,男,西歷1980年1月出生,西歷2004年畢業(yè)于河北理工大學,目前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工作。鐘情于公羊學,撰有《公羊學入門心得》一書。交流郵箱:43729596@qq.com。



        “公羊學”入門心得(二)——“公羊學”與公羊家族

        作者:承馮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初四日甲子

                     耶穌2015年12月14日

         

         

        在一次儒學會議上,一位長者說當他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叫“公羊學”的學問后,私下里就在琢磨既然有“公羊學”那么是不是也應該有“母羊學”。聽到這個段子的人無不“呵呵”直笑,是啊,誰不是這樣的反應呢?這個段子也是今天經學荒廢的真實反映。


        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個儒生叫廖用賢,他編纂了一本記載各個姓氏來源的書《尚友錄》。根據《尚友錄》的記載,春秋時期有一位魯國國君的孫子叫公孫羊孺,公孫羊孺的后代中有一個支脈以“公孫羊孺”中的“公羊”二字作為家族的姓氏,這就是“公羊”這個復姓的來源。因此從源頭來說“公羊”這個復姓本出于魯國周公之后,按春秋時期“姓”的劃分屬于“姬”姓?!凹А毙帐擒庌@皇帝的本姓,《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以公羊作為復姓的公羊家族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活動范圍主要在魯國,后期逐漸向齊國、宋國、衛(wèi)國擴散。夫子弟子中“宗圣”曾子的夫人就是公羊氏,另外在《禮記?雜記》中還記載了一個“失士禮”的例子,這個例子中的人物就是公羊家族的人,名叫公羊賈,這段文字就是“鑿巾以飯,公羊賈為之也”。

         

        公羊這個復姓,在宋朝編寫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復姓中排名第十二位,即“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赫連、皇甫、尉遲、公羊”。公羊姓的郡望是“頓丘郡”,就在今天河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

         

        過去公羊家族宗祠中常用的6副對聯有:

         

        1)承系姬姓;望出頓丘。

        2)祀崇異代;傳詁圣經。

        3)圣門列高弟;賢裔成春秋。

        4)傳春秋以遺世;與左谷而齊名。

        5)羽麟經之正脈;開虎觀之專家。

        6)源自周代祖脈遠;望出頓丘苗裔多。


        在這6副對聯中,第1副和第6副強調的是公羊姓的源流和郡望,其他4副對聯強調的都是公羊家族和《春秋經》的關系,并且很顯然,公羊家族對于他們的祖先能夠傳承《春秋經》是非常的驕傲和自豪,所以歷史上公羊姓的堂號就叫“春秋堂”。

         

        根據漢朝人的相關記載,公羊家族中第一個傳承《春秋經》的人叫公羊高,公羊高是子夏的弟子,因此我們通常說公羊學是夫子的再傳弟子。公羊家族這一系《春秋經》的傳承譜系就是“夫子——子夏——公羊高——公羊家族”。因為公羊高傳承《春秋經》的功勞非常大,因此從唐朝開始公羊高就進入文廟從祀系統。在今天曲阜的文廟中,公羊高的牌位在西廡,是西廡先儒第一人,這也可見后代儒生對公羊高傳經的功勞是非常認可的。

         

        我們一般認為夫子在修《春秋經》的同時就已經跟眾弟子講解過《春秋經》的修訂方法及修訂原則,在《公羊傳》魯昭公十二年的傳文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春秋經》: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公羊傳》:伯于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側者曰:“子茍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其詞,則丘有罪焉耳?!?/span>

         

        魯昭公十二年夫子已經23歲,因此夫子知道《春秋經》經文中的“伯于陽”是錯的,“伯”應為“公”字,“于”字應為“子”字,“陽”字后面漏了一個“生”字,“伯于陽”的正確格式應是“公子陽生”,正確的經文應該是“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公子陽生”,翻譯出來就是“魯昭公十二年,齊國的高偃率領軍隊輔助燕國的‘公子陽生’即位成為燕國的國君”。夫子說清楚這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后,夫子身邊的弟子(應該是子夏、子游等眾弟子中的一個)就問道既然夫子知道這一件事情記錯了,那么為什么夫子不把經文改正過來?夫子回答這個弟子的話通俗解釋如下:

         

        魯國的國史是根據諸侯會盟的赴告忠實記錄的,如果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那么他們在安排諸侯次序的時候是根據德行、爵位等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的,如果不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那么諸侯的次序就是主持會盟的人安排的,其次序不一定合理。但是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確定的次序還是主持會盟的人安排的次序,我一般是不會進行變更的,因此當這些次序(或類似于安排次序的事情)有了錯誤不要找我,因為我真的不會去改變。但是除了這些以外,其他的比如稱謂、詞語順序,我有很大的改動,如果這些地方的譏諷、褒貶大家不滿意,那可以找我,這些地方確實是我孔丘的罪過。

         

        在上面的傳文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到夫子在修《春秋》,并將修訂好的《春秋經》給弟子進行講解,弟子有地方不太明白,夫子就又隨口進行解答。在這個傳經過程中,《春秋經》是實體竹簡,而夫子對《春秋經》的解釋以及針對弟子疑問的解答就是口傳。這個場景也就是公羊學中夫子傳經給子夏的真實場景。

         

        在子夏傳《春秋經》給公羊高的時候,也是類似這樣的場景,子夏和公羊高對著《春秋經》的實體竹簡進行問答、解釋,再問答,再解釋。一般認為公羊高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學習方便曾經以子夏所保存的《春秋經》為底版又復制了一套《春秋經》,這套復制的《春秋經》實體竹簡在公羊高之后就一直由公羊家族的人保存,但是《春秋經》的解釋仍然是口傳。雖然公羊高復制的《春秋經》實體竹簡一直由公羊家族保管,但是《春秋經》的解釋并沒有僅僅在公羊家族內部流傳,通過公羊家族的弟子及同道好友春秋大義一直在魯國和齊國等諸侯國之間流傳。

         

        為什么在秦以前夫子關于《春秋經》的解釋沒有和《春秋經》一起寫在竹簡上?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經濟可靠的書籍載體為竹簡,戰(zhàn)國時期中等長度的竹簡長約27厘米,平均一片竹簡可以書寫35個字,按這個計算方法,《春秋經》18000字需要大約514~540片竹簡就能寫完,但是如果我們想把《公羊傳》也寫出來,同樣形制的竹簡大約需要1200多片,而同樣規(guī)格的《論語》竹簡才不過320片,同樣規(guī)格的《尚書》竹簡才不過730片。

         

        竹簡本身的材質決定了大規(guī)模書籍的制作、存儲、運輸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在夫子以前,大規(guī)模竹簡的保存主要依靠國家的力量,根據內容可以分為6大類,即詩類、書類、禮類、易類、樂類、史類。夫子晚年對這6大類進行了整理、刪定,儒學后輩尊夫子刪定后的竹簡為《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經》,以便于和以前舊有的官方竹簡相區(qū)分。儒學中的“六經”乃夫子親自刪定,于夫子離世前全部完成。


        夫子于魯哀公十六年離世,當時有子39歲,子夏28歲,子游27歲,曾子26歲,子張24歲。三年喪畢,子夏、子游,子張推選有子繼承夫子,并希望曾子能和他們三個一樣以有子為師。雖然有子也是孔門高徒,并且在年齡上也比其它4人大11~15歲,但是顯然有子的才智還不足以讓其他諸子心服,儒學的分化也就無法避免。

         

        以夫子團體的能力,只能保證夫子親定的“六經”最終以竹簡的形式流傳。而夫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并不能一一刻為竹簡,而是繼續(xù)在夫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之間口頭流傳。儒學分化后,夫子的弟子遍布天下,司馬遷說: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è)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后來夫子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憂慮夫子的道失傳,于是由仲弓、子游、子夏等弟子牽頭,其他派別的弟子參與一起把夫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及相關故事輯錄起來,其中眾弟子都認可且非常重要的摘錄出來這就是《論語》,《論語》之外的集錄為《孔子家語》。因此若從夫子弟子的角度來說,“六經”皆有口傳,而《論語》本身就是口傳的輯錄。只是由于《春秋經》是夫子晚年寄予了自己理想的一部著作,因此《春秋經》的口傳,就成為“六經”口傳中最重要的部分。

         

        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去讀一讀《公羊傳》的傳文,我們很快就會明白《公羊傳》里面的許多內容,是根本不用寫出來的,只是簡單的隨口說出就非常好。比方如果我們生活在漢朝,那么我們會看到《公羊傳》前6支竹簡的內容如下:

         

         

        6

        5

        4

        3

        2

        1

        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

        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

        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出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

        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

         

        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         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     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出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         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

         

        上面《公羊傳》的傳文對應的《春秋經》經文為“元年春王正月”,《春秋經》的經文一共6個字。我們可以看到《公羊傳》針對《春秋經》經文先問“元年”是什么,然后問“春”是什么,接著再問“王”什么,緊接著又問為什么說完季節(jié),不接著說月份,而非要在季節(jié)和月份之間加一個“王”字。大家讀《公羊傳》前6片竹簡上記載的這一系列的問答,像不像祖孫(或父子、師徒)兩個對著一片寫有“元年春王正月”的竹簡促膝閑談的場景呢?我不知道大家讀到這里的感覺,反正我在讀《公羊傳》的時候,眼前浮現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如果你在以后讀《公羊傳》的時候,眼前也能浮現這樣的場景,那么恭喜你,公羊學入門第一步,親近公羊學已經基本完成了。

         

        秦始皇滅掉六國以后,為了鞏固政權,采取了“焚書坑儒”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于秦始皇三十四年頒布了“挾書令”?!皰稌睢币?guī)定如果有人敢私自藏有《詩經》、《尚書》和百家書籍,就要滅其全族。在這樣的暴政下,六國儒生所藏有的儒學典籍幾乎被搜刮銷毀殆盡。我們估計公羊家族的《春秋經》實體竹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藏匿的,雖然作為實體的“《春秋經》竹簡”不存在了,但是公羊家族歷代口耳相傳的《春秋經》的解釋卻無法被銷毀,就這樣公羊家族依靠父子口耳相傳,又把《春秋經》的解釋多傳承了60年。多傳承這60年,天下也就到了西漢漢景帝的時候。當然這是按最不利的情況來考慮的,因為“挾書令”頒布于公元前213年,這個法令在公元前195年漢惠帝的時候被廢除,這個時間是18年。因此從實際情況來考慮公羊家族可能在公元前195年以后就又找回了藏匿的《春秋經》竹簡,并又開始根據《春秋經》竹簡進行傳授,也就是在沒有實體《春秋經》竹簡的情況下進行傳承的時間僅為20年左右。公羊家族的子弟從15開始授經,到30歲學成,即便經過20年的等待,50歲仍然可以進行教授,最多不過是把傳給兒子變?yōu)閭鹘o孫子而已。

         

        到西漢漢景帝的時候公羊家族的公羊壽在其弟子胡毋子都的建議及幫助下,把公羊家族歷代口耳相傳的關于《春秋經》的解釋寫在了竹帛上。對于胡毋子都來說,這套解釋性文字是公羊家族傳下來的,并且親自傳給他的老師是公羊家族的公羊壽,因此胡毋子都尊稱這套解釋為《春秋公羊傳》(或簡稱《公羊傳》),也就是注明這是公羊家族傳下來的關于《春秋經》的解釋。

         

        《公羊傳》形成文字以后迅速在儒生之間傳播開來,經過許多大儒的學習和研究,對漢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后代儒生把學習研究《公羊傳》很有成果的人稱之為“公羊家”,而公羊家關于《公羊傳》注解就逐漸發(fā)展成一門比較專業(yè)的學問,人稱“公羊學”。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漢朝人讀經的時候,《春秋經》是《春秋經》,《公羊傳》是《公羊傳》,兩者是兩套不同的竹簡?!洞呵锝洝返牡谝黄窈喩蠒鴮懙牡谝痪湓捠恰霸甏和跽隆?,最后一片竹簡上寫的最后一句話是“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而《公羊傳》第一片竹簡上第一句話就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最后一句話就是“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后世人為了學習方便把《春秋經》和《公羊傳》逐句拆解放在一起了,這就是歷史上的“以傳附經”。這樣做雖然學習方便了,但是對一些大義的理解會有妨礙。比方公羊家認為《春秋經》是“始元終麟”,也就是《春秋經》的第一個字是“元”,最后一個字是“麟”,并且公羊家認為《春秋經》之所以這樣編排夫子是有深意的。而當后人“以傳附經”以后,這條大義理解起來就費點功夫。另外公羊家通常認為“左氏不傳春秋”,也就是公羊家認為《左傳》本來是一本和夫子的《春秋經》沒有很大關系的書,如果《春秋經》和《左傳》經、傳分開讀,這個感覺還是很強烈的,如果不分開讀,這個感覺就非常淡了,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我想寫到這里,我們大概也就明白了,我們現在談的“公羊學”中的“公羊”是指一個姓氏,而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公羊母羊”中的公羊。而對于今天學習《春秋公羊傳》的人來說,自稱在學習“公羊學”并不代表我們認為自己在學習夫子教導之外的東西,而只是想表達一種對歷代先儒的尊敬之心。在學習公羊學的人看來,公羊學源于夫子,傳自子夏——公羊家族,其儒學的身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