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別以為現代才有疫苗,宋朝人已開始接種了
作者:吳鉤
來源:今日頭條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八日丁未
耶穌2016年3月26日
我這個年齡層的70后,手臂上都有一塊疤,那是接種天花疫苗留下來的。比我們年輕的80后,胳膊上就沒有這個疤了,因為1977年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被治愈之后,天花病毒已滅絕(實驗室除外)。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宣布天花作為一種疾病被剿滅。當然,現在小朋友的手臂上也有一塊小疤痕,不過那不是接種天花疫苗,而是卡介苗——預防肺結核的疫苗。
天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烈性傳染病,至少在人類社會肆虐了3000年的時間(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達30%。在18世紀末,每年大約有40萬歐洲人被天花病毒奪走生命。天花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漢代,中國人稱之為“痘瘡”。晉代的葛洪記載了天花在中國的一次爆發(fā):“比歲有病時行,乃發(fā)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chuàng),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p>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紀,是宋代中國人發(fā)明的疫苗,叫做“痘苗”。清代醫(yī)學家朱純嘏的《痘疹定論》載:“宋仁宗時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諸醫(yī),探問方藥。時有四川人清風,陳說:峨眉山有神醫(yī)能種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醫(yī)到京。見王素,摩其頂曰:此子可種!即于次日種痘,至七日發(fā)熱,后十二日,正痘已結痂矣。由是王旦喜極而厚謝焉?!边@也是史料記載的最早一次天花疫苗接種。不過朱純嘏將“宋真宗時”誤記成了“宋仁宗時”。
清代的官編醫(yī)書《御纂醫(yī)宗金鑒》也說:“古有種痘一法,起自江右,達于京畿。究其所源,云自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遂傳于世?!?/p>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種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兒身上的痂或膿汁直接作為痘苗,吹到接種者的鼻孔內,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癥狀略輕的痘,從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這一種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后來的“牛痘法”相區(qū)別。作為痘苗的痂或膿汁,叫做“時苗”,跟后來的“熟苗”也不一樣。
可以想象,用“時苗”接種的人痘法,一開始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傳染了天花幾乎沒什么差異,“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兇者十只八存”,接種的致死率約20%。后來,醫(yī)生發(fā)現,如果對痘苗加以篩選,選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會大大降低,幾乎不再致死。這種選育出來的痘苗,就是“熟苗”。清代醫(yī)書《種痘心法》稱:“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p>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醫(yī)書《種痘新書》提供了一個數據:“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敝滤缆式抵?.33%。
按有史料可證的說法,這種比較安全的“熟苗”最早出現在明代隆慶年間。此前,明朝爆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致死率竟然高達80%以上。這場天花的流行,也促成了種痘法的推廣:“聞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由此蔓延天下?!闭窃谶@次接種痘苗的過程中,明代醫(yī)生發(fā)明了“熟苗”接種法。
當時許多醫(yī)生家中都保存有“熟苗”:“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近日溧陽人竊而為之者亦不少。當日異傳之家,至今尚留苗種,必須三金,方得一枝丹苗。買苗后醫(yī)家因以獲利。時當冬夏種痘者,即以親生族黨姻戚之子傳種,留種謂之養(yǎng)苗?!北彼蔚亩朊忌缴襻t(yī)既然“能種痘,百不失一”,我估計家中也保存有篩選、改良過的痘苗。
入清之后,由于順治皇帝死于天花,康熙對天花的傳染非常警惕(康熙本人也得過天花),下令推廣種痘法:“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以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17世紀下半葉,清代康熙年間),中國的種痘法傳入俄羅斯,然后經中亞傳至土耳其。18世紀初,英國駐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又將種痘法從君士坦丁堡帶回英國,英國很快成為歐洲的人痘接種中心。1733年,法國的伏爾泰發(fā)表文章,鼓勵國民積極種痘:“據我所知,中國的預防療法已有數百年歷史。這是很好的例證,因為中國人被視為世界上最具智慧,最具能力的民族。當然,他們并不采用直接的接種,而是通過鼻子,就像我們吸鼻煙一樣。這種方法可能更易接受,它確實能夠拯救成千上萬的生命。”當時歐洲的接種方法是用小刀割破手臂,再種上痘苗。
此時的痘苗,盡管已相對比較安全,但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大約18世紀末,英國一位鄉(xiāng)村醫(yī)生琴納發(fā)現,奶牛的皰疹能傳染給擠奶工,而感染了其中一種皰疹(即牛痘)的擠奶工則不會感染上天花。換言之,牛痘的膿漿可以預防天花。而且,人感染上牛痘的癥狀非常輕,更不會致死。于是,一種比古老的人痘法更有效、更安全的種痘法——牛痘法被發(fā)現了。
到19世紀初,中國人發(fā)明的種痘術在國外轉了一圈之后,脫胎換骨,又再傳回它的故鄉(xiāng)。最先是一位葡萄牙醫(yī)生將牛痘疫苗從馬尼拉帶到澳門,之后一位英國醫(yī)生又把牛痘疫苗從澳門帶到廣州,從此在中國東南沿海傳開。清末沿海一帶,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yè),叫“痘師”,他們經傳教士醫(yī)生的培訓,在中國展開接種牛痘的業(yè)務。牛痘術發(fā)明人琴納說,中國人似乎比他家鄉(xiāng)的英國人更信賴牛痘術。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消滅天花疾?。ㄌ旎ㄊ堑谝环N、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種被正式宣布消滅的人類疾病),不是因為我們的醫(yī)學有多么發(fā)達,而是因為我們有足夠長的時間使用疫苗,從人痘到牛痘。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與英國人都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而文明之間的互相接觸與交流,則加速了文明演進的進程。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退休局長的選擇:回家鄉(xiāng)的貧困村當支書去!
【下一篇】【孫鐵騎】讀“同人”卦隨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