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不要被狗血電視劇帶進溝里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4-03 21:40:50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不要被狗血電視劇帶進溝里

        作者:吳鉤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六日乙卯

                   耶穌2016年4月3日

         

         

         

        我們看古裝影視作品,往往會覺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為敕,口含天憲,是吧?皇帝如果心血來潮,或者想辦某一件事,就會喝一聲:“傳———擬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寫出來,馬上就是效力至高無上的法律,誰敢有異議,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電視劇帶進陰溝里了。

         

        事實上,君主的詔書從草擬到生效,通常都需要經(jīng)過非常嚴密的程序。我們以宋朝為例,來看看正常情況下,所謂“圣旨”的出臺流程。所有的圣旨,都是以君主的名義發(fā)布,君主當然有權力直接授意擬旨,但更為常見的情況,是宰相機構先將意見寫成札子(這個意見往往要經(jīng)廷臣合議),進呈皇帝,獲認可,再授意草詔。

         

        不管這旨意是來自皇帝本人,還是出自宰相機構,按照宋朝的制度,當它進入草詔的程序,一般都歸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元豐改制前為知制誥)起草,并不是說皇帝指定哪個親信太監(jiān)大筆一揮就成。

         

        元豐改制后,中書舍人的職責有二,一為“制詞”,即根據(jù)皇帝的旨意(這叫“詞頭”)起草詔書。但宋代的中書舍人又有一項特權:如果他覺得“詞頭”不合法度,無論這詞頭出自皇帝的意思,還是宰相的意思,他都可以拒絕草詔,這叫做“封還詞頭”,是宋朝法律明確賦予中書舍人的權力:“事有失當及除授非其人,則論奏封還詞頭”。

         

        中書舍人若“封 還 詞頭”,而皇帝又固執(zhí)地非要下詔不可,那么可以由次舍人草詔,但次舍人同樣可以“封還詞頭”。理論上,只要中書舍人達成“拒不草詔”的一致意見,便可以將一道不適宜的詔書“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

         

        不妨來看一個例子: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參知政事王安石欲將自己的親信、新法的支持者李定破格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皇帝也同意了。但李定這個人人品很壞,聲名很臭,知制誥宋敏求即拒絕起草任命李定的詔書,封還詞頭,并于三天后辭職;接替他的另外兩名知制誥蘇頌、李大臨,也以“愛惜朝廷之法制”為由,再次封還詞頭。為讓李定順利通過任命,神宗與王安石免去蘇頌與李大臨之職,任命聽話的人當知制誥,總算將李定弄進朝廷當了御史。

         

        如果負責草詔的中書舍人認為詞頭并無什么失當,或者他懶得多事,總之將詔書起草好了,也寫得很漂亮,便可以進呈皇帝“御畫”(簽署畫押),“錄黃”(抄在黃紙上)行下。但這不代表詔書就能夠順利地頒發(fā)下去,還要經(jīng)中書舍人“宣行”,這就涉及到宋代中書舍人的另一項職權:“授所宣奉詔旨而行之?!?/p>

         

        由于草詔的中書舍人與宣行的中書舍人未必是同一個人(因為中書舍人是輪值的),如果宣行的中書舍人認為詔書不當,他還有權拒絕“署敕行下”,即拒絕在錄黃上簽名,實際上就是駁回詔書。元祐元年(1086)七月二十九日,時任中書舍人的蘇軾就駁回了一道計劃“給散青苗錢斛”的錄黃:“所有上件錄黃,臣未敢書名行下。謹錄奏聞,伏候敕旨?!?/p>

         

        如果負責宣行的中書舍人并無異議,便可簽名表示通過,這叫做“書行”,再由中書省長官(宰相)署名,發(fā)至門下省審核。

         

        負責審核錄黃的門下省機構是給事中(元豐改制前為“封駁司”)。給事中如果認為詔書不當,也有權力封駁。宋代給事中封駁詔書的權力也是法定的:“若政令有失當、除授非其人,則論奏而駁正之?!奔磳淈S駁回去,不予通過。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南宋初,有個叫做王繼先的御醫(yī),因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為“武功大夫”,旨下,被給事中富直柔封駁,因為這種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術官法”。高宗說,“這是特例,繼先診視之功實非他人比,可特令書讀行下,仍諭以朕意?!备恢比岵磺粨?,再次封駁。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從之,所有已降指揮可更不施行”。

         

        給事中如對錄黃沒啥意見,便簽署下自己名字,表示審核通過,這叫做“書讀”。給事中若未“書讀”,門下省長官(宰相)先簽名,則為“違制”。顯然,中書舍人不“書行”、給事中不“書讀”,都對皇帝的圣旨構成了合法的封駁:“凡事合經(jīng)給事中書讀并中書舍人書行者,書畢即備錄、錄黃過尚書省給札施行。如不可行,即不書而執(zhí)奏,謂之繳駁。”

         

        一道詔書經(jīng)過中書舍人“制詞”、“書行”與給事中的“書讀”等三道關卡之后,如果都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就可以成為正式的政令,交給宰相機構的分支———尚書省執(zhí)行了。但這里我們還要補充一點:作為正式政令的詔書,必須有宰相副署。宰相如果不副署,詔書也無法生效。北宋初乾德二年(964),范質(zhì)等三位宰相同日辭職,宋太祖隨后任命趙普為相。但在頒發(fā)任命詔書時就碰上了程序上的麻煩:詔書沒有宰相副署,不具備法律效力;而范質(zhì)等宰相又已經(jīng)辭職。太祖想從權,對趙普說:“朕為卿署之可乎?”趙普回答皇上:“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最后,還是由領有“同平章事”(宰相職務)銜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副署,才簽發(fā)了這道詔書。

         

        詔書生效之后,如果再發(fā)現(xiàn)詔書有失當之處,該怎么 辦 ?還 有 最 后 一 道 關卡———臺諫。臺諫擁有論列政令得失、審查詔書乃至追改詔書的法定權力:但凡“詔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賞逾制、誅求無節(jié)、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憲臣彈舉”。說到這里,要將前面提到的李定那個例子補述完整:宋神宗與王安石雖然通過更換知制誥的辦法,終于如愿以償?shù)貙⒗疃ㄈ蚊鼮椤氨O(jiān)察御史里行”,不過,御史陳薦、林旦等人隨后又以李定拒絕為母親丁憂為理由,展開對李定的彈劾,最后迫使李定狼狽辭職。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總結出宋朝時一道詔書的出臺程序了:皇帝授意詞頭———中書舍人起草(此時中書舍人有權封還詞頭)——— 錄黃行下——— 中書舍人宣行(此時中書舍人有權封駁錄黃)——— 給事中審核(此時給事中也有權封駁)——— 宰相副署(宰相若不副署,則詔書無法律效力)———臺諫彈劾。在整個流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對君主的權力構成制度性的監(jiān)督與制衡。以為皇帝就可以口含天憲,那是狗血電視劇與“封建專制”歷史敘事塑造出來的想象而已。

         

        當然,宋代的君主也可以繞過中書舍人草詔、給事中審核等法定程序,也不用宰相副署,直接下詔,這叫做“手詔”、“內(nèi)降”、“內(nèi)批”。歷史上也不鮮見。然而,這類私旨在法理上并不具備合法性,所謂“不由鳳閣鸞臺,蓋不謂之詔令”也;政府也完全可以拒不執(zhí)行,“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宋仁宗朝時,宰相杜衍對皇帝私自發(fā)下的“手詔”,一概不予放行,“每積至十數(shù),則連封而面還之”,皇帝也拿他沒辦法,只好稱贊他“助我多矣”。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