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駁“大仁不仁”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廿六日壬子
耶穌2016年7月29日
《大秦帝國》中商鞅多次用“大仁不仁”為其惡法暴政辯護(hù)。這是個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說: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p>
大意是,大道無須稱揚,大辯不必言說,大仁不能表現(xiàn),大廉不會謙讓,大勇沒有傷害。大道昭明就非大道,善于辯論就達(dá)不到目的,經(jīng)常表現(xiàn)仁愛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清白至極反而不真實,勇敢而傷害人就不成其為勇。
這段話中,唯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可成立,余皆似是而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稱揚大道就是弘道的重要方式;有德者必有言,善惡正邪豈能不辯。孟子說:“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大仁不仁,南宋林希逸注釋說:“無仁之跡而后為大仁?!保ā肚f子鬳齋口義校注》)
意謂大仁愛沒有仁愛的表現(xiàn)和跡象。這個觀點犯了兩大錯誤。其一、混淆了仁與不仁的區(qū)別。孟子引用孔子的話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其二、割裂了體和用、本和末的關(guān)系。本體決定作用,本質(zhì)決定現(xiàn)象,有大仁必有相應(yīng)的仁的表現(xiàn)和相應(yīng)的善的手段。大仁無不仁,大仁必有大義大禮大智大信。換言之,大仁不能通過惡法暴政去實現(xiàn),惡的手段也不可能成就仁的目的,遑論大仁。
莊子那樣說,是因為不明仁性和仁義之真相,不知道仁性就是人之本性,仁義屬于人之四端。莊子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莊子·駢拇》)這是將仁義與本性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了。
莊子此言脫胎于老子。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后一句更是誣盡圣人。歷代圣賢無不大仁大義,深懷父母之心和民胞物與之情懷,“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比寮覐娬{(diào)父母之心和民胞物與,豈有“不仁”之圣人、豈有“以百姓為芻狗”之圣人哉。
前一句亦錯。易經(jīng)說“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說:“至誠不息”,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边@就是天地之大仁。道家宗易,請看《易經(jīng)》所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系辭上》)
這段話就是對老子之言最好的駁斥。
天道陰陽統(tǒng)一,繼承天道為善,成之于人為性,即天命之性。對此“性與天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不明所以,也沒有存養(yǎng)工夫,但只要不去故意毀壞她,她同樣會無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因為大多數(shù)人不知,所以君子之道罕見罕聞。天道顯現(xiàn)為仁性,潛在于器用,鼓舞化育萬物,但不像圣人那樣有憂患。這里說得明明白白,天道“顯諸仁,藏諸用”??梢哉f天地不憂,不能說天地不仁。2016-7-24余東海
責(zé)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張立文】日用儒學(xué)與國民精神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