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身世曾被明清時期的民間藝人改編、演繹成家喻戶曉的“貍貓換太子”故事。
《詩經》十五《國風》的地域文化特點是一個古老話題,也是現(xiàn)代《詩經》研究中的熱點。但迄今為止的《國風》地域文化研究,始終未能涉及它與底層民間風俗的關系問題。同《楚辭》相比,《國風》顯示出文化風格的一致性。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南宋王朝風雨飄搖,蒙古大將伯顏率軍大舉向南宋進攻,攻陷常州后,緊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還是個四五歲的孩子,當朝太后毫無主見,滿朝文武一片驚慌。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農歷正月十八,元軍俘虜了恭帝。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九,四十一歲的文天祥臨危受命,被授予右丞相名號,統(tǒng)帥諸···
唐朝時,城市實行里坊制,居民居住的里坊都是封閉式的小區(qū)。長安有一百多個坊,每個坊方方正正,名字也很整齊。
與顏真卿并稱“顏筋柳骨”的柳公權,在勸諫唐穆宗時,曾說過一句名言:心正則筆正。顏真卿可謂這種氣質的巔峰
對于今天的人過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我向來不以為然。當然,也不是刻板地嚴峻拒絕,就是過與不過都可以,也會利用這個日子,請家人吃飯聚會,輕松地玩兒一下,與過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完全不同。
800多前的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以“坐擁重兵,于兩軍未解之間,十五次被受御筆,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進;及于此時輒對張憲、董先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又說與張憲,董先,要蹉踏張俊、韓世忠人馬;及移書張憲,令‘措置別作擘畫’,致張憲意待謀反”的罪名,被朝廷賜死。
羅素說:人生下來的時候,只是無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來的教育造成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在潮州任上為民去除鱷魚之患。兩百年后,又有一位清廉愛民的好官,在潮州任通判時為民去除鱷魚之患,他就是陳堯佐。
過節(jié)事小,氣節(jié)事大,不可不察也!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引發(fā)嚴重的政治沖突,導致特區(qū)政府宣布暫停修例程序,開展進一步的公眾咨詢和民主協(xié)商。修例本于港府善良動機以處理涉臺嫌犯移交及一體解決香港與其他司法管轄區(qū)未簽署移交協(xié)議條件下的個案移交法律基礎問題。
反對派從一開始就缺乏認真且專業(yè)性討論修例法律細節(jié)的意愿,而是抓住修例對香港人敏感安全心理的沖擊性,無限制地放大恐懼感,制造謠言,進行非法律和非理性的誤導與動員。當然,僅僅依靠反對派自身的蠱惑與動員是絕無可能造成今日之對抗態(tài)勢的,國際勢力在中美貿易摩擦尖銳化的敏感時刻積極介入干預,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波助瀾因素。
時下正值春夏之際,天氣已暖,又未到酷熱時節(jié),萬物復蘇,百花盛放,正是出門旅游、玩樂的好時節(jié)。宋朝人跟我們一樣熱愛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尋常百姓也滿懷趁時出游的興致。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全面生動地呈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閱讀《論語》,我們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鬃佑小皬闹堋鼻榻Y,推崇周文化。他認為,周朝的禮儀制度在借鑒夏商二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燦爛光輝。孔子一生致力于復興周文化,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影響中國最為深遠的儒學。
南宋自宋高宗創(chuàng)立,歷時一百五十余年,先有金國,后有蒙古,屢因落后而挨打,屢因軍弱而受欺,卑躬屈膝,一隅偏安,大部分時間都在屈辱中度過,飽嘗了奔波之苦,受夠了逃命的驚嚇,但他最后還是保住了卿卿性命,甚至還保住了半壁江山,這既有自己厚臉的哀求,也有武將拼死保衛(wèi)的功勞。
王安石的詠史詩中,不乏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評價歷史上著名事件的詩作。這類詩作無論是從評價的角度、思考的高度還是議論的深度來看,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價值。
昨天發(fā)了一篇文字《為什么當今越來越缺少好文案?別急,今后會更缺》,收獲不少共鳴。與朋友互動,有一些文字,整理如下,作為后續(xù)
內在于啟蒙主義的信念,新文化運動經歷了兩次激進化:第一次是啟蒙的自我確認,旨在為啟蒙清除一切舊制度及其相關的舊文化;第二次是啟蒙的自我反思和繼續(xù)推進,在政治主張上表現(xiàn)為從自由民主轉向社會民主。在爭奪對新文化運動的解釋權的過程中,斷裂論者和連續(xù)論者雖然呈現(xiàn)出尖銳的對立,但仍共享著啟蒙主義信念。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這一命題涉及儒家思想的終極承諾問題,既關乎儒家思想在理論上的邏輯完整性,更關乎其在實踐中的價值效用問題。借用西方現(xiàn)代哲學家奎因的說法,“大德必受命”正是儒家思想的本體論承諾。
學與思是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的重要范疇,在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致知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皩W”與“思”均是人獲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從先秦至明清,儒家學人對“學”“思”及其關系均多有闡發(fā)。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書訓義》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二者不可偏廢,必相資以為功?!彼谏羁汤^承舊有···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