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鮮《我的孔子》組詩是現代漢詩寫作的典范性文本,它也是當代中國詩人進行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實踐,體現出確認自我文化淵源的民族詩人的身份自覺,并同時折射出當代漢語詩學的幾個重要維度。
從道德哲學的視域上看,朱子的“明德”觀能使朱子的道德哲學證成自律道德,從而回答“道德何以可能”的問題;此外,“明德”所具有的“德”之“全”的含義,又可以回答“道德完善何以可能”的問題。由此可見,朱子的“明德”觀撬動了對朱子道德哲學的重檢,并使朱子道德哲學在與康德道德哲學、現象學倫理學的參照與對話中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理論空間。
梁欽元老師是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長孫,近年來,他應高校及社會各界各領域邀請,講解祖父《梁漱溟先生心目中孔子的人生態(tài)度》,關于祖父如何看待孔子,《人民周刊》的記者對他進行過專訪,我們再次進行整理轉載,謹以此,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
儒家“美善關系”呈現了儒家對“美”的語義的獨特理解。儒家“美善合一”的綜合形態(tài)之美不同于現代美學的單維度之美,而是一種內置了“道德善”的古典倫理—政治美學。
綜括日本古今對《易經》的研究途徑:一是對《易經》的講讀。通過講讀而研究《易經》博大精深的內涵。日本古代多次實施宮內講學的制度,大規(guī)?;适抑鞒值闹v《易經》活動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的易學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學者對中國易學文本的研究。
“天下為一家”即“以天下為家”,即是對禮運“天下為家”的內涵的理解,“天下為家”被視為極高的政教成就,無論是三代的六君子,還是這里所謂的“圣人”,都意味著《禮運》中與“大道既隱”關聯著的“天下為家”,仍然是《禮運》作者的崇高政教理想,而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以一家一姓為主體進行的專制獨裁之“家天下”。
中國文明的古今之變,在社會結構上最為典型的表現,是“家”與“國”的分離。傳統的家國架構有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現實模式,但是,以家的存在為國的基礎,以立家之德為立國之本,則是共同的。但是,中國的現代國家轉型之后,國家建立的基本原則,不再以家庭為基礎,這種家國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倫理道德的改變,家庭成為私人領域,父子之倫···
理雅各的《中國經典》之所以不可替代,也許恰恰由于他始終處于基督教傳教士和中國經典譯介者的身份糾葛,從而無法“求同”的文本卻成全了迂回輾轉的比較和釋義。就此,從“至誠如神”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從“惟曰其助上帝”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等,在理雅各的譯文中都成為“釋”而不僅是“譯”。這對儒耶對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申言要回到儒教傳統中固有的歷史意識來看現代,在目前后啟蒙主義的思想氛圍中,仍然是個令人驚駭乃至可能引起精神恐慌的想法。但鑒于思想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這一步必須邁出。從破的一面來說,無法破除作為現代性意識形態(tài)之一的歷史哲學的迷思,也就無法破除現代性的迷思;從立的一面來說,無法回到儒教傳統中固有的歷史意識,也就無法···
《荀子》全書只《性惡》篇有“性惡”措辭,也只《性惡》篇有“性惡”陳義,《性惡》篇及他篇又多見材性資樸、材性不善之措辭及陳義。今本《性惡》篇正文20見“性惡”字眼實系西漢末年劉向等整理荀書時因篇中“善—惡”范疇對界及時興“善—惡”對說思潮而擅改“不善”為“惡”字所致?!缎詯骸菲麘椤缎圆簧啤坊颉斗切陨啤坊颉缎哉摗罚哉鳌缎浴ぁぁ?/p>
關于《中庸》中的戒、懼、慎獨,鄭康成、朱子、王陽明三人的解釋互有關聯而又各有側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釋,以事(身)、意念、心(本體)為線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種進路,它們亦可視為儒家修身學的三個演變階段。從思想史視野厘清這三種修身進路的特征,及各自的利弊和合理性,可為修身學及其實踐的當下開展提供參照。
如果將人工智能視為人類的威脅這一擔憂基于人工智能有可能發(fā)展出自身的意識、意志和情感,那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從儒家“萬物一體”的角度來看,在擁有更強能力的同時,和人類同樣擁有意識、意志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必一定只能是人類的威脅,而是有可能成為人類的護衛(wèi)和朋友,有可能是“?!狈恰暗湣?。
在中國文化中“三”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儒家的天地人相參是“三”,心統性情也是“三”。但這個“三”的意義究竟何在?在一個完整理論系統中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人們大多語焉不詳,更沒有意識到它應該是一個普遍的思維方式。我的使命就是發(fā)現這個“三”,并由此建構一套系統的方法。這一成果是儒學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著革命性的意義。
不管是政治哲學還是政治學,我們研究規(guī)范性問題都需要歷史感,比如我在清華大學的同事汪暉老師認為,不學哲學就不會問這些規(guī)范性問題,但研究歷史,也有一些價值觀。如果要研究當代政治,也一定需要歷史感才可以解決問題。最后,我認為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非常重要。
朱子的“道體論”與“理氣論”是否一體,以及其“道體論”內部究竟是保留形上-形下、道-物的二分,還是主張“流行全體即是道體之本然”,就成為理解朱子哲學的關鍵問題。對此,黃榦選擇慎言理氣先后問題,通過引申朱子“流行全體即是道體之本然”的說法,轉而強調“道體”的即體即用、即存有又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朱子哲學中的難題,并在···
梁啟超開啟了以“公德”“私德”討論中國社會問題與儒家倫理的先河,其后馬君武、章太炎、劉師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對此問題都有所討論或回應,盡管他們的立場各不相同,解決方案言人人殊,但他們都相信個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種統一性,都強調個人品格意義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啟超后期更為強調“道德本原”與“節(jié)目事變”的區(qū)···
五四的“反傳統”視域往往用“支持專制”來定性孔子以來的儒家知識分子,實際上“儒教中國”與“儒家傳統”截然不同,前者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的治世工具,而后者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天下為公”。董仲舒制度化“天下為公”的努力受到了古代帝制與五四思潮的雙重否定,古代帝制“霸王道雜之”的治世理念限制住了儒家“君臣共治”的理想,五四思潮所···
鄉(xiāng)村儒學是民間儒學的特殊形態(tài)。在先秦時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學沒有官方與民間、精英與大眾、城市與鄉(xiāng)村之分別,卻包涵著向多向度分別發(fā)展的可能性。真正的儒學民間化運動始于明代。泰州學派的崛起,標志著民間儒學、鄉(xiāng)村儒學、鄉(xiāng)村教化走向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完成體系化建構。泰州學派因此成為鄉(xiāng)村儒學的真正源頭。20世紀以···
《洪范五行傳》是一篇闡釋《尚書·洪范》的重要文獻。從西漢尚書學的傳承來看,其作者應該是夏侯始昌。受到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洪范五行傳》把《洪范》的“五行”“五事”“皇極”等與“災異”結合起來,建構了一套以“六”為標準的陰陽五行系統。其思想體系不但對后來的尚書學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于詩學、禮學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陽明心學既是主張知行合一的行動哲學,也是強調德性修養(yǎng)的心靈哲學。王陽明通過黃金的“成色”和“分兩”隱喻,形象地論證了“德性—才藝”的關系問題。在陽明心學視域下,德性與才藝是一體成就的,德性的修養(yǎng)自然會帶來才藝的養(yǎng)成,而才藝的養(yǎng)成也會促進德性的成就;在才藝的培養(yǎng)上,王陽明主張“隨才成就”和“素位而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