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文化元典之一,同時也是自漢以來形成的漢文化圈內東亞諸國的文化經典。日本自古以來,慕華成風,以通漢文為尚,故其著作多用漢文書寫。
“《韓詩》”本是西漢初期儒生韓嬰所傳布的《詩經》文本,后來伴隨著韓嬰學術影響的日漸擴大,終于形成一支以韓嬰解《詩》為主體、以韓嬰后學的發(fā)揮為支流的學術流派。
儒家郵報
2019年11月3-4日,由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及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陽明學與書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全國書院論壇”在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召開。
自由主義確實沒有提供一套激勵利他的倫理學說,甚至原則上就不可能提供這樣的倫理學說。但是,在自由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世界里,確實存在利他行為,這些利他行為不是源于自由主義的理念和邏輯,而是源于非自由主義的理念和邏輯?;谧杂芍髁x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為非自由主義的利他理念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與運作的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了利他行為···
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現(xiàn)狀面臨著急需進行引導與改善的狀況。道德重建該如何回應現(xiàn)有的文化思想資源,中國的道德建設的出路在何方?
儒教是教化意義為主的宗教,和基督宗教是強控制的宗教不同,基督教強調的是對于絕對的、超越的人和神的一種信靠,但是儒教強調的是內在的覺性,它是覺性的宗教,差別太大。覺性的宗教重點在于怎么樣做功夫,讓那覺性彰顯出來,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養(yǎng)功夫論的問題。
儒家言孝,以舜為至極。孟子繼承孔子論舜之孝,說“大孝終身慕父母”,同時提示我們將視角從“天子”轉回到“人”與“子”這樣更根本的身份意識中來;宋儒羅豫章則揭示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識,父母本身的意義也被凸顯;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論孝,便無不本于此義。
天命和神意在儒家和基督教思想傳統(tǒng)中均是各自的核心性命題。簡要來說,儒學重在傾聽-契入中體會天命之意義,而基督教則在信心-啟示這一宗教的路徑中接受神意。
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本身具有良好的實踐性特點,因此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中小學生處于生活習慣、價值觀養(yǎng)成階段,其道德素質、禮儀修養(yǎng)如何,對將來社會風氣具有很大影響。因此,加強其禮儀教育,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本教材分容禮、倫常、社交、燕飲、經禮五冊,由個人而人際,由家族而社會,具有···
本書將《禮經》所載禮儀分為家族禮儀、鄉(xiāng)黨禮儀、邦國禮儀三大類,逐篇予以介紹。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堆囡嫛纺恕顿e主》之續(xù)篇,其中論及醴、酒、茶、玄酒(水)在禮中(乃至文化史上)之地位與作用,茶繼醴而興,實為理性清明之象征,乃禮之物質載體。
2019年10月18日下午3時,孔子文化月系列講座第三講在中國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qū)科研樓A201如期而至。本場講座中,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有幸邀請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白彤東教授,以“惻隱之心的現(xiàn)代性本質——從尼采與孟子談起”為題,為到場的三十余名師生開展了一場觀點新穎、內容充實的學術報告,講座由國際儒學院李春穎副教授主持。
現(xiàn)代儒者錢穆著眼于中國政治傳統(tǒng)的悠久智慧與文化體系的根本原理,力圖在啟蒙革命主義之外闡發(fā)對于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的別樣詮解。道統(tǒng)作為立國根基的精神信念共識,本身蘊涵了中國文明基于天人相合原理的政教秩序構設,進而與治統(tǒng)形成了相維和相制兩種基本關系。在思考現(xiàn)代共和立國問題時,錢穆超越了梁啟超論題將道統(tǒng)與君主專制牢固綁定的政···
記得是上海虹橋機場,一幫年輕人玩兒的一種叫什么快閃的游戲,好好地,一個個突然唱起歌來,是幾首抗戰(zhàn)主題的歌兒。原本令人振奮的歌兒在他們唱來,用一句話劇臺詞說:“一股窯子味兒”。我貌似尖刻的言辭對此視頻批評:什么都能搞成褻玩娛樂,聲音淺躁,咬字輕浮,嘴里頭不干不凈像含著塊鞋墊兒一樣……
釋奠儀在周朝已經產生,是古代祭祀明六經之先師的重要禮儀。由于先師孔子在教育史及思想史、學術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后代釋奠主要以孔子為主。
基于近年對朱子思想文獻之研究,筆者希望對朱子思想提出新的詮釋。借用康德“自由與無條件的法則互相涵蘊”與“對于無條件的實踐的東西的認識,是從自由開始,抑或從實踐法則開始”之說,來說明程朱與陸王兩種思想形態(tài)的特性,并提出可以會通之途徑。本文對此構想作進一步展開,以期論證更為明白而堅固,并回應有關的批評。
在《中庸》“子路問強”一章中,孔子對“南方之強”予以稱贊?!墩撜Z》《孔子家語》等文獻記載也表明,孔子思想中有明顯推崇“南方”的一面。
這一套《講演錄》由四部講稿組成,講課和加工的時間約一紀,即從2007丁亥年至2019己亥年。前三次授課在北大,最后一次在中山大學的珠海校區(qū)。前三部曾經出版,而第四部是初次付梓。
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奔走于列國諸侯之間,以行道為己任。晚年歸魯,作《春秋》,欲垂法于后世。漢代儒家因以孔子為“素王”,并欲行其道于漢代。然“素王”之說,漢人皆無疑議,至魏晉始以為僭妄之說,后世儒家遂諱而不言。本文詳考“素王”說的基本內涵,及后世儒家的不同態(tài)度;并結合古代相關文獻,揭示出孔子欲效法湯、武而得國自王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