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余東海著《儒家法眼》出版暨簡介、目錄
書名:《儒家法眼》
作者:余東海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撰述說明
司馬遷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云云。這是《春秋》精神,即是儒家精神。對諸子百家予以如理如實的評判,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是儒家的文化責任,是理和禮之所當然,是明我儒家中道、衛(wèi)我中華正道的必須。
孔子是儒家集大成者和創(chuàng)派大宗師,儒家是中華文化主統(tǒng)和中華文明的主要締造者,諸子百家無不源于儒家六經(jīng)。但是,于六經(jīng)所堅持的中道,諸子百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離和違背。本書根據(jù)中道立場觀點,分別對老子、管子、墨子、韓非、商鞅、荀子及《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進行了如理如實的評判。
對于傳統(tǒng)各派,儒家是破(批判和破斥)是收(肯定和吸收),如何破如何收,因派而異,例如,對商韓有破無收,重在批判,對老子及荀子管子有破有收。
對于佛道兩家和自由主義,儒家既不完全認同,又有相當贊肯,以之為仁本主義三大輔統(tǒng)。東海認為,除了外王學,自由主義是最優(yōu)秀的政治學;除了內(nèi)圣學,佛學道學是最優(yōu)秀的道德學。因此,對老子的批評,并不妨礙對他一定的肯定和恰當?shù)奈幕ㄎ弧?/p>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余東海先生作品集之一,對諸子作出充分的肯定與批判,諸子百家無不源于儒家六經(jīng)。于六經(jīng)所堅持的中道,諸子百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離和背離。本書根據(jù)中道立場、觀點和方法,分別對老子、管子、墨子、韓非、商鞅、荀子及《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等進行了如理如實的評判。作者對傳統(tǒng)各派,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這既是儒家的文化責任,也是理之所當,禮之所然,是闡明儒家中道的必需。
作者簡介
余東海,原名余樟法,當代儒者。作者站在儒家中道立場,旗幟鮮明地弘揚儒家精神,其思想多有有經(jīng)典依據(jù),別具特色。同時汲取了佛家、道家的營養(yǎng),古今薈萃,中西合璧,歸結(jié)于仁本思想之下。已出版《儒家法眼》《春秋精神》《四書要義》等儒學系列。
“法眼看老子”前言
《周易》首乾,乾性陽剛,富有剛健中正諸德,孔子法乾,取義于陽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黃帝歸藏易首坤,坤性陰柔,老子法坤,取義于陰柔,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有人嘲笑道家之道是“陰之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孔子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故儒家陽中有陰,集陽剛陰柔諸美;道家陰中有陽,靜中有動,不乏陽剛之氣,坤卦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所以說道家虛靜也是相對而言。《老子二十五章》對本體的描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尤合《易經(jīng)》“不易”和“性健”之旨。
但道家畢竟主乎陰柔,其本體論畢竟偏于虛靜和歸本虛靜,其經(jīng)典更多的是對虛靜無為的強調(diào),人生唯重超脫,政治唯倡無為。坤元不能涵蓋乾元,乾元則可以涵蓋坤元也。儒家乾坤并建,陰陽剛?cè)釄A滿統(tǒng)一,畢竟高于道家。佛道強調(diào)空寂和虛靜,殊不知,空寂的盡頭,是生生不息至誠無息;虛靜的盡頭,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即天性,即乾元之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不能自強不息,則不能弘道?!抖Y記哀公問篇》記載: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道家于道有見,知其“不殆”,卒歸本自然(道法自然),主張守靜任化,以致廢除裁成輔相之人能,究不悟“圣人成能”之旨。荀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其實老莊于天性的認證,也不全面,知其虛靜,不知天性更有健動的一面。
道家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家之一,《老子》作為道家最高經(jīng)典,智慧很高,但所見不夠圓滿中正,非“大象”之全,可稱之為“偏激的智慧”?!独献印芬粫H有道理,又有不少偏激、極端、非正常之處,如果付諸實踐,難免行差踏錯,或者流弊無窮。
道家陰柔,法家陰毒,雖然性質(zhì)不同,不乏相通之處。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就從《老子》中汲取了不少營養(yǎng)。荀子的偏差和老子的偏激,共同培養(yǎng)了韓非的陰邪惡毒?!妒酚洝穼⒗献优c申韓合為一傳,一言申子本于黃老,再言韓子歸于黃老,其意申韓法術(shù)淵源于黃老,不無道理。(王夫之將老莊、浮屠、申韓并稱之為“古今三大害”,將佛道與申韓完全等同起來,則過了。就像荀子門下出了韓非李斯,但荀子與韓李的正邪之別不可混。)
孔子說:“潔凈精微,易之教也,其失也賊?!贝搜杂迷诶献由砩?,頗為合適??涤袨檎f,老子偷得易經(jīng)半部,難免有點“賊”。然老子畢竟有道,其“賊”有限,學老子有失,進一步“賊”起來,就會流于申韓的慘刻寡恩,為害天下。馬一浮先生說:“老子其失也賊”,這個賊害就大了。
馬一浮在《論老子流失》中又說:“周秦諸子以道家為最高,道家之中又以老子為最高,而其流失亦以老子為最大?!薄胺抑蝗?,不能不說老子有以啟之。合陰謀家與法家之弊觀之,不是其失也賊么?”然哉然哉。
東海儒眼看《老子》,依儒家法眼和中道智慧,予以如理如實、實事求是的評判,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正者可之,偏者糾之。
某些道家人物以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來抬老貶孔,很是無謂。圣人無常師,能者為師??鬃雍脤W,“入太廟每事問”。向老子問禮,作“猶龍之嘆”,并不意味著孔子完全認可道家。學禮不同于學道,贊美不一定同道。對于道家和隱士,孔子師徒既很尊重也有批評。(孔子與老子是否同時,見仁見智。姑且以《史記》所載為真實。)
老子批評孔子,假設為真,是老子自說自話;孔子贊美老子,則說明孔子尊賢嘉善,孔子也曾贊美管子“如其仁”,就像東海高度尊重贊揚某些自由派志士一樣。
或問老子是否圣人。答:陸賈說:“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法圣道而為賢者也?!保ā缎抡Z》)此言甚是。別說圣德,就是賢境,也必須通過儒家中道才能抵達。如果說老子是圣人,那也是外道圣人,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儒家圣境有異。當然,道家自有標準,也不以圣為理想人格。
道心惟微,不易全證,唯我儒家圣人,才能“允執(zhí)厥中”,唯我儒家正經(jīng),才能精義入神。中外各種良性學說,雖有所得,部分而已;佛道兩家最能得其大體,但也非全體。故孔子雖十分尊重老子,與尊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畢竟不同。對周公們是完全認同,對老子雖然高度贊美,并不完全認同。
儒家對于外道圣人,予以如實評判,則是理所當然禮所當然,非狎侮也。如孔子對七逸民和荷蓧丈人們,孟子對伯夷伊尹柳下惠,都高度推崇又不盡認可。太史公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宋儒對佛教更是側(cè)重于批評。道理最大,當仁不讓于外道圣人也。
清華大學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時有這樣一道面試題:“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會幫助誰?”這是個偽問題,這個假設完全不成立,蓋儒道兩家都是正理正學,孔子老子都重謙德,相互欣賞尊重。如果“打架”指義理相爭,君子幫理不幫親,誰的話更有道理就認同誰。將《論語》五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比較,我毫無疑問會站在孔子一邊。
《論語》中孔子對隱士(道家者流)頗有微詞,然點到為止。將夫子未完成的工作全面完成,東海當仁不讓。以儒家大中至正而無微不至的眼光,把《老子》徹頭徹尾徹外徹里地看透,看進老子和道家的心髓里去。該贊則贊該批則批,該是則是該非則非,該收則收該破則破,深度揭示老子的本來面目。2013-10-2
目錄
撰述說明
第一章 關(guān)于老子
前言
《老子》八十一章
第二章 關(guān)于管子
前言
《牧民》解評
第三章 關(guān)于墨子
前言
《親士》解評
《所染》解評
《兼愛》解評
《非儒》解評
《耕柱》解評
《貴義》解評
《魯問》解評
關(guān)于韓非
前言
《五蠹》解評
《顯學》解評
《忠孝》解評
第五章 關(guān)于商鞅
前言
《更法》解評
《墾令》解評
《農(nóng)戰(zhàn)》解評
《去強》解評
《說民》解評
《算地》解評
《開塞》解評
《壹言》解評
《錯法》解評
《戰(zhàn)法》解評
《立本》解評
《靳令》解評
《畫策》解評
《境內(nèi)》解評
《弱民》解評
《君臣》解評
第六章 關(guān)于荀子對王道和霸道的認識
《王霸》解評
第七章 關(guān)于《世說新語》
前言
清談誤國
禍世敗家
竹林七賢
賊頭祖逖
似是而非
附:有關(guān)微言一束
第八章 關(guān)于《呂氏春秋》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