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海】《<大學><儒行>精義》前言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7-07-21 18:14:53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大學><儒行>精義》前言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節(jié)選自 余東海著《<大學><儒行>精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八日己酉

                   耶穌2017年7月21日

         

         


        一、《大學》精義—最偉大的學問

         

        前言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程顥、程頤特別重視《大學》,曾分別加以改編,使之獨立成篇。朱熹在二程改編的基礎上編排,分為“經(jīng)”、“傳”,作成章句,加以注釋闡發(fā),將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朱熹認為其中“經(jīng)”是曾參記述孔子的話,“傳”是曾參門人記述曾參的話。

         

        朱子說:“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保ā洞髮W章句序》)大學,大人之學。西周官學有小學大學之分,教學次第從小學升大學。《王制》記載:“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敝T侯國接受天子辦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命令,然后設立學校。小學設在王宮南南方的左邊,大學設在郊外。天子設的大學叫辟雍,諸候設大學的叫泮宮。

         

        《公羊-宣公十五年》注:“父老教于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栋谆⑼?辟雍》說:“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學何?以為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太學,學經(jīng)術?!?/p>

         

        大學之道,指大學的原理、宗旨、方針等,也指大學所教人的次第、內(nèi)容和不同階段的目標。《學記》第四章說:

         

        “古之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p>

         

        大意是說,古時教學,閭中有塾,黨中有庠,遂中有序(術(sui)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京都有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有一次考試。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經(jīng)書的能力,辨別他們的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勤勉于學業(yè)、友愛同學,第五年考查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和是否尊師;第七年考查研討學問的造詣與交友之道,合格者為小成。第九年,學生具備了豐富的知識,下學上達,大本確立,道德不退,謂之大成,即達到了大學的最高成就。

         

        可見,古時大學除了提升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德性、養(yǎng)成人格和化民成俗、近悅遠來的政治能力。

         

        熊十力先生曾釋《大學》首章,高度評價說:“不悟六經(jīng)宗要,讀《大學》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經(jīng)體系,讀《大學》可得其體系。不識六經(jīng)面目,讀《大學》可識其面目。不會六經(jīng)精神,讀《大學》可會其精神。三綱領八條目,漢唐諸儒皆莫能解。程朱始發(fā)其蘊,至陽明而闡其理要。余今采二派之說,而為疏決如右。

         

        ”(《讀經(jīng)示要》)可惜熊先生僅解釋首章而止,東海特繼之疏解全文,以昭后學。

         

        《儒行》:仁本主義豪杰榜

         

        前言

         

        《儒行》應是孔子周游列國自衛(wèi)返魯時作,或是與魯哀公的對話后弟子所記。這篇經(jīng)文是《禮記》第四十一篇,《家語》第五篇,兩篇個別字句有差異,茲據(jù)《禮記》。鄭玄說:“以其記有道德之所行。儒之言優(yōu)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比澹袃?yōu)秀、和諧、能安人服人等義。

         

        一般介紹是:“全篇通過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從自立、容貌、近人、剛毅等方面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儒者應有的風范?!被蛘哒f:“從各個方面描述了一個真正儒者的行為是什么樣子的”云。

         

        這是不對的。《儒行》展示的并非一個儒者的風范,而是十六種儒行,即儒者的道德行為,有的謙恭,有的剛毅,有的寬裕,有的憂患,有的平易近人,有的特立獨行,守死善道,各具特色,氣象萬千,但都屬于儒門中人,都有豪杰之氣,都是真儒無疑,故孔子最后統(tǒng)之以仁。

         

        在《荀子·哀公》和《孔子家語·五儀解》中,魯哀公曾問孔子怎樣任用士人治國??鬃诱f人有“五儀”,即根據(jù)道德層次分為五個等級: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度逍小分兴榻B的儒者,圣賢君子士人各種級別都有,最低高于庸人。

         

        古人云,先為豪杰,后為圣賢。士人可謂豪杰之雛形,圣賢則是豪杰之大者。本經(jīng)介紹了大大小小十六種豪杰,我名之為“仁本主義豪杰榜”。

         

        二程認為《儒行》并非孔子所說,說《儒行》:“此書全無義理,如后世游說之士所為夸大之說。觀孔子平日語言,有如是者否?”又說:“《禮記》之文多謬誤者,《儒行》、《經(jīng)解》非圣人之言也?!保ā抖檀庋浴罚┧f理由不成立?!度逍小分皇侨鐚嵔榻B各種德行,并未加以評判;雖然有些行為表現(xiàn)境界不高,但總體符合儒家原則??涤袨樵凇犊鬃痈闹瓶肌分懈叨确Q贊《儒行》并駁程子:

         

        “此篇是孔子為其教所定之行,如佛之有百法明門,禪之有百丈法規(guī)??己鬂h人行誼,皆與之合。而程子譏為漢儒之說,此不知孔子教術之大者也。如儒有上不臣天子,樊英實行之,而朱子以為行之大過矣。人性萬品,而以一律限之,自謂析理于秋毫,豈知圣人之理,廣博無量,不可以一端盡哉?”

         

        章太炎晚年對《儒行》一篇也很甚重視,講學蘇州期間刊有《儒行大意》流通。其中一節(jié)小注中說:“凡言儒者,多近仁柔。獨《儒行》記十五儒,皆剛毅特立者。竊以孔書泛博,難得要領。今之教者宜專取《儒行》一篇,亦猶古人傳授《孝經(jīng)》也?!闭绿讓W問欠深欠正,一生很不儒家,但此言說的不錯。

         

        熊十力先生在《讀經(jīng)示要》一書中特別突出《儒行》,將之與《大學》相提并論,予以高度贊肯:“《大學》《儒行》二篇,皆貫穿群經(jīng),而撮其要最,詳其條貫,揭其宗旨,博大宏深?!庇终f:“經(jīng)旨廣博,《大學》為之總括。三綱八目,范圍天地,乾坤可毀,此理不易。續(xù)述《儒行》,皆人生之至正至常,不可不力踐者?!?/p>

         

        對于《儒行》,古今有不少注釋解讀,以熊十力先生在《讀經(jīng)示要》中的疏釋最佳,然亦有些不夠到位之處,如對有的句子,刻意深解;對有的儒行,過度美化。

         

        茲在前人和熊先生基礎上再予疏解,以求如理如實,盡善盡美。

         

        對《儒行》的解讀,是東海儒經(jīng)詮釋系列之一。儒家的優(yōu)秀,本之于原典和原教旨,不是詮釋出來的。但是,如果詮釋有誤或有偏,流弊堪虞。由于家天下制度越到后來,政治重心越會向君上轉移,漢朝以后尤其是元明清時代,儒家的詮釋,往往有所偏離,有失中正,例如現(xiàn)實精神有余,理想光芒不足;或貴民有所冷淡,忠君一味強調(diào)等。因此,對儒經(jīng)進行現(xiàn)代而正確的闡釋,是當代儒者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例如,本經(jīng)四次說及忠德,都不指向君主或不限于忠君。與后來側重于忠君不同,在儒家原典中,忠的意思是把心放中正,外忠于人和事,內(nèi)忠于自心良知。《中庸章句》:“發(fā)己自盡為忠”云。

         

        有學者認為:“原始的經(jīng)書怎么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允許后人對經(jīng)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只要允許與時俱進的詮釋,惡典也可以解釋出善義?!睎|海曰:詮釋固重要,經(jīng)典原文更重要,兩者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惡典縱被解釋出善義,鋸箭法而已。惡根未去,品質仍劣,但有條件,便會復發(fā)。何如儒經(jīng),大中至正。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