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羅輝】秦末儒生為漢朝建國的所立功勛敘述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7-12-20 22:00:15
        標(biāo)簽:
        羅輝

        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xiàn)供職于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秦末儒生為漢朝建國的所立功勛敘述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初三日辛巳

                    耶穌2017年12月20日

         

        秦朝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路豪杰紛然響應(yīng)。當(dāng)此百舸爭流之之際,儒家士子并不是袖手旁觀,同樣也投入到這個推翻暴政、重新新秩序的洪流之中去?!瓣惿嬷跻?,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保ā妒酚洝と辶至袀鞯诹弧罚╉椨鸷妹?,帳下招攬了大量儒生。劉邦在《史記》中被記載不喜歡儒生,其實也不盡然,由于那時是處于戰(zhàn)爭時代,他只是不喜歡過于呆板的小人儒而已。劉邦帳下就在幾位大儒,史書上明確記載的有酈其食、陸賈和隨何,他們?yōu)闈h朝的建立立下巨大的功勛。但是,在當(dāng)世和后世人在講到建漢之功時,卻往往把他們排除在外。筆者在本文有意將秦末儒生為漢建立所作功勛予以敘說,并略加解釋人們何以對于他們的功勞予以忽略。

         

        筆者這里將他們的建漢之功分為三個階段來敘述。

         

        1、在劉邦西入咸陽的戰(zhàn)爭過程中,可以說酈其食和陸賈為劉邦先入關(guān)中起了巨大作用。

         

        劉邦舉義之后,當(dāng)時各路豪杰名義上是歸楚懷王朝廷領(lǐng)導(dǎo),實際上是由項梁叔侄節(jié)制,劉邦等各路部隊獨立性并不很強,作戰(zhàn)部署和兵力分部往往由項氏布置。項梁死后,楚懷王朝廷考慮到項羽暴戾的性格,故想削奪他的兵權(quán)。因此秦軍圍攻趙巨鹿時,派宋義上將軍,而以項羽為次將救援巨鹿。并且也不讓項羽率軍向西攻略秦,而是派劉邦率軍西入咸陽。此后,劉邦所率領(lǐng)的軍隊完全是能夠自行獨立行動了。

         

        劉邦西入咸陽有三個最主要的戰(zhàn)斗,取陳留,降宛城,襲峣關(guān)。其中取陳留可以說是儒者酈其食一個人的功勞,而襲峣關(guān)表面是張良出謀,實際是酈其食和陸賈起的重大作用。

         

        陳留是河南的一個交通要沖,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四年二月,劉邦率軍過高陽,高陽人酈其食認(rèn)為只有劉邦乃當(dāng)世英雄,跟從劉邦方能實現(xiàn)自己安邦定國之志。因此求見劉邦,先是摧折劉邦慢待儒生的驕氣:“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足下失之?!保ā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以讓劉邦謙遜待士。然后為劉邦分析天下大勢及目前形勢,認(rèn)為當(dāng)前應(yīng)當(dāng)首先占據(jù)陳留以立下腳跟,并處請纓愿去說服陳留縣令,如陳留縣令不肯投降,則親手殺之,以助劉邦打下陳留。“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陳留者,天下之據(jù)沖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shù)千萬石,城守甚堅。臣素善其令,愿為足下說之。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而下陳留。足下將陳留之眾,據(jù)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保ā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果然,陳留令不肯投降,酈生夜半入城將陳留令殺了,劉邦輕易進入陳留。

         

        酈其食不但助劉邦不費半點工夫拿下陳留這個軍事重鎮(zhèn),沛公進城之后,獲得陳留武庫里大量兵器倉庫中豐富的糧食軍需,在這里進進出出地逗留了三個月,召募的軍隊已達幾萬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其食還讓自己的弟弟酈商率領(lǐng)幾千人的軍隊追隨劉邦攻城略地。“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shù)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币?,當(dāng)時劉邦的力量并不強大,按酈其食初見劉邦時分析其面對天下形勢,劉邦的軍不足萬人,“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由此可知,劉邦得到酈其食兄弟之助對他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概念?要糧食有糧食,要軍隊有軍隊,要將領(lǐng)有將領(lǐng),要謀士有謀士?。?/p>

         

        酈其食邦劉邦攻下陳留后,劉邦也不吝封賞,封酈生為廣野君,并讓酈其食作為劉邦的外交人員,來往于諸侯之間游說,起著上兵伐謀的作用。

         

        在襲取峣關(guān)之戰(zhàn)中,針對秦軍將領(lǐng),是由酈其食和陸賈進入秦軍陣營勸說并收買了他們投降,而張良則在秦領(lǐng)決定投降而放下抵抗之際,勸劉邦對之突然襲擊,從而輕易拿下峣關(guān),為劉邦進入咸陽基本掃清了障礙。取峣關(guān)之戰(zhàn)策略雖由張良提出,而實際戰(zhàn)果則是靠酈其食和陸賈方可取得。

         

        2、楚漢戰(zhàn)爭中,儒生酈其食和隨何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所建立的功勛。

         

        在漢王三年(前204)的秋天,漢王因多次在滎陽、成皋被項羽圍困,因此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盤;屯兵鞏、洛以與楚軍對抗。酈其食認(rèn)為滎陽、成皋是整個中原形勢分野,敖倉天下糧食集中中心,丟失了他們,就丟掉了整個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就丟掉了天下諸侯、百姓的向背,天下人就以為天下就是歸屬項羽了。因此酈生趕忙獻策:“原足下急復(fù)進兵,收取滎陽,據(jù)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庇纱耍瑒盥爮牧酸B其食的建議,掌握了整個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

         

        同時酈其食認(rèn)為,漢雖然目前已經(jīng)平定了燕國、趙國,但還有個齊國還沒有攻打下來。齊國幅員千里,由具有勢力強大的田氏宗族占據(jù),領(lǐng)著二十萬大軍,屯兵于歷城,背靠大海,憑借黃河、濟水的阻隔,南面接近楚國。漢即使是派遣數(shù)十萬軍隊,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幾個月的時間里把它打下來。因此請求奉劉邦的詔命去游說齊王,讓他歸漢而成為東方的屬國。劉邦接受了酈生的建議,立馬派酈出使齊。酈食其果然不負所望,鼓動唇舌向齊王田廣陳以大義及利害,說得齊王田廣心悅臣服,結(jié)果兵不血刃,齊七十二城歸順漢王。

         

        劉邦平定燕國、趙國兩國,其實也有酈生和陸賈的外交斡旋、探查敵情之功,這個史書也有零星記載,此不再敘。而酈生助劉邦奪得齊國,更使?jié)h勢力倍增,并使項羽與劉邦作戰(zhàn)成了多面應(yīng)戰(zhàn)局面,整個戰(zhàn)爭形勢完全被動了。然而可嘆的是,韓信在齊國已經(jīng)撤下與漢相對峙的軍事重鎮(zhèn)歷城的防守后,突襲歷城,從而滅亡了齊國,酈其食也因為被田氏齊認(rèn)為被出賣而遭烹殺。其中有關(guān)酈其食之死筆者有《略談司馬遷記錄酈食其之死的筆法》予以論述之,此不贅述。

         

        漢三年,漢王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戰(zhàn),失利后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英布背叛楚國,出兵把項王牽制在齊國幾個月,我奪取天下的事也就板上釘釘了?!睍r為劉邦謁者的儒生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睗h王就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

         

        隨何到達淮南后,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并在楚國使者來時說英布已降漢,使英布投降。隨何在出使淮南勸說英布歸過漢并與楚項的使者周旋的過程非常驚心動魄,《史記·黥布列傳》中記載得可謂栩栩如生。隨何此一出使,正如劉邦所愿,為劉邦扭轉(zhuǎn)戰(zhàn)局立下汗馬之功。不但如此,英布的叛離項羽,使項羽陷入完全孤立狀態(tài)。

         

        3、劉邦戰(zhàn)敗項羽統(tǒng)一了天下之后,又對南越予以臣服。

         

        劉邦戰(zhàn)敗項羽統(tǒng)一了天下的時候,南方的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為王。漢高祖劉邦考慮天下初定,中國勞苦,不愿再興師攻打南越,因此就派遣陸賈帶著賜給尉他南越王印前去任命。陸生到了南越,尉他接見非常不禮貌。陸賈便細數(shù)尉他的中原出身,斥責(zé)他忘本而不講禮儀,隨后結(jié)合楚漢之爭的歷史,指出南越和漢朝實力上的強弱懸殊,曉以情理,迫使尉他改顏謝罪。愿意遵從漢朝約束,接受南越王封號。陸生終于完成拜尉他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漢稱臣,服從漢朝的管制約束。

         

        以上是筆者僅僅簡單綜合了史書上明確說明了是儒生身份的酈其食等三人為創(chuàng)建漢朝所立的主要功勛,這些功業(yè)在整個漢朝創(chuàng)建過程中應(yīng)該占有相當(dāng)?shù)闹仡^。然而奇怪的是,人們講到漢朝的開國之功往往忘記有儒者的功勛。產(chǎn)生這種錯覺的原因很多,以下試作羅列。

         

        1、在一般人們的眼里,儒生只是一介書生,且其學(xué)說迂腐,面對亂世是束手無策的。許多人有這種認(rèn)為多是從孔子和孟子當(dāng)年游說諸侯而不得志,從而妄加揣測儒學(xué)和儒生。其實不然。因為對孔子孟子、對于儒家來講,是要講行儒家之道,講仁義原則的,講得“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如果背離了儒家仁義原則,則寧愿放棄功名利祿?!鞍钣械?,榖;邦無道,榖,恥也。”(《論語·憲問第十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第四》)儒家也講革命,如湯武革命命。然而革命也是要講原則,要“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易經(jīng)·革卦·彖》)。如果儒家士君子不謹(jǐn)守以上原則,否則的話,和一般的所謂英雄豪杰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甚至和一般的那些小人惡人就沒有區(qū)別了,那就是被富貴蒙了心,就是造反作亂。比如象孔子,本來是在魯國做司寇,正要大有一番作為,但之所以離開魯國顛沛流離,是因為“齊人遺女樂,季桓子受子,孔子行?!笔且驗椤岸E,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倍蜃佑帧爸洳豢蔀槎鵀橹钡赜巫哂谥T侯之間,就是要盡力尋找行道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向各諸侯國弘揚儒家大中之道,故而未嘗有一日寧息。至于諸侯國君用不用夫子以行道,那是諸侯們的事。用,則人民慶幸;不用,則是因為諸侯國君們斗筲不足算。

         

        同樣,古代和當(dāng)今不少人也都認(rèn)為孟子迂腐和好空言,戰(zhàn)國梁惠王就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于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實,“不是孟子真迂遠,而是梁惠王們無道缺德者太小聰明,近視眼,不明中道真諦和仁義真相,喪失了真正強國強民的機會?!庇鄸|海先生在《不是孟子真迂遠,而是諸侯近視眼——仁者無敵續(xù)論》一文中對于謬論予以了辯駁,茲不贅述。相反,對于人們推崇的象公孫衍、張儀之類的“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孟子》),孟子認(rèn)為他們只不過是順從君主的欲望行事而已,那不過是“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而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在劉邦這里,酈其食等儒生為他統(tǒng)一天下立下功勞,可是他似乎轉(zhuǎn)頭就忘了。劉邦的觀念和記性,其實也是古今不少人的觀念和記性。

         

        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后在雒陽南宮置酒,問群臣為什么他能夠得天下面項羽卻失去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第八》)劉邦此三杰之說沒有儒家人物。其實酈其食之才能決不差于此三杰中任何一個,只可惜他被劉邦、張良和韓信他們拋棄陷害至死,劉邦畢竟不讀書不懂儒,也不知道如何真誠地對待儒生。

         

        劉邦消滅了項羽以定天下,在論功行封時,群臣爭功爭得非常厲害。漢劉邦功人功狗之說阻塞戰(zhàn)將們的嘴,而以蕭何為功最盛封為酂侯,封食邑也最多。劉邦以打獵作比喻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shù)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薄妒酚洝な捪鄧兰业诙酚谑侨撼紓儧]有那個再敢說話了。而在這里論功爭功行賞的也沒有儒生的身影,當(dāng)然這也反映儒生對待功名的態(tài)度,“富貴于我如浮云”。

         

        儒生隨何為劉邦打敗立下巨大功勞,而劉邦卻貶低隨何的功勞,說隨何是腐儒,治理天下用不上這號人。隨何被貶到這個份上了,只好與劉邦作了如此辯解:“‘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fā)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S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于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保ā妒酚洝舨剂袀鞯谌唬┻@個時候,劉邦才給隨何一個小小的護軍中尉官職,而那些遠遠小于隨何功勞而是屬于戰(zhàn)功的將領(lǐng),那個不是封了侯呢?

         

        3、漢朝儒生酈其食他們所建立的功勞主要是體現(xiàn)在外交上,而不是帶兵作戰(zhàn),一刀一槍地干出來的,因而也往往不被人們看重。

         

        從劉邦的“三杰”說和“人功狗功”說可以看得出來,一劉邦之所以推崇張良,是因為劉邦不但以張良為帝師推心置腹言聽計從,以之為最親近最重要的謀略家,而且張良所行之術(shù)的雜霸之道,信義成霸的霸道符合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抱負,雜以陰謀又符合劉邦私家天下的私欲。有關(guān)判定張良所行為雜霸之道筆者有《評一評張良》一文作了闡述。二劉邦之所以推崇蕭何之功,不但是蕭何為劉邦守護治理他的大后方關(guān)中,源源不斷地為前方輸送軍輸和兵源,還將自己宗族子弟全部送到前線參與作戰(zhàn)。三劉邦之所以推崇韓信等將領(lǐng)們的功勞,是因為這種功勞是通過浴血奮戰(zhàn)、作出巨大犧牲獲得的,是更加讓人感性功勞。然而孫子曰:“《孫子兵法》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顯然,我們從酈其食他們以“伐交”而屈人之兵的建功中看到,至少他們?yōu)闈h朝創(chuàng)建所作功勛要比一般的戰(zhàn)將們是要大許多。

         

        當(dāng)然,酈其食他們也不是沒有謀略,前面說了酈其食為劉邦所獻“收取滎陽,據(jù)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之大計,為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奪爭形勢上的主動之權(quán)。再是,作為儒者身份,儒生所出的謀略和戰(zhàn)術(shù)都是有道德底德的,至少是控制在王霸范圍之上,主張的是義戰(zhàn)義殺,而決定反對施以陰謀。應(yīng)該來說,在這一原則上,酈其食等儒者的謀略也好、戰(zhàn)術(shù)也好,確實是不被當(dāng)世包括劉邦在內(nèi)英雄豪杰看好,會被他們認(rèn)為是迂腐的。所以酈其食他們不會被劉邦認(rèn)作貼心謀士也是必然的。

         

        4、酈其食曾為劉邦謀劃一策曾為張良所否定,為人們遺忘酈其食他們的功勞起了助推作用。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如何來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就為劉邦獻上謀立六國后代,以孤立項羽的楚國,并以獲得天下人心的策略:“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fēng)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此策正要實施,遭到從外回來的張良陳以“八難”予以否定,而劉邦聽了張良的理由后,氣得大罵酈其食:“豎儒,幾敗而公事!”

         

        其實酈其食此謀是幾年前張耳、陳余向陳勝、范增向項梁所獻之謀,那時項梁采納了范增這一謀略,因而得以將楚國做大做強;而陳勝也有因不肯接納張耳、陳余之謀劃從而導(dǎo)致其勢力孤立。但此時到了楚漢相爭激烈之時,各路豪杰先后已經(jīng)興起,并且之前又經(jīng)過項羽的一次重新分封,六國后世的號召力固然不如亡秦之戰(zhàn)的時候,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說,酈其食所獻之策確實是有些過時了,但張良所說的“八難”卻沒有提及這一點。再說,酈生所獻此策雖說過時,但之后不久,酈生出使齊陳以大義及利害勸說齊王田廣歸順漢。而田氏宗族的田廣即是六國齊國的后代,所以也不是說酈其食的這一個策略完全無用,事實還是可以斟酌考慮的。

         

        5、有些儒生也往往也不無認(rèn)同儒者難與進取,難于在歷史創(chuàng)建中建立功勛。

         

        首先是著作《史記》司馬遷,他應(yīng)為儒門雜家,就在《史記》中也是多處認(rèn)為儒生難與進取,如在《史記?律書第三》中譏戰(zhàn)國時代的儒者:“暗于大較,不權(quán)輕重,猥云德化,不當(dāng)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zhí)不移等哉!”

         

        而又比如叔孫通也有此種謬說。叔孫通雖然是個儒生,但其所擅長在于禮儀方面,也缺乏象酈其食那樣的大儒的英雄豪氣。因此他在為劉邦建議制訂禮儀時也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薄妒酚洝⒕词鍖O通列傳第三十九》而叔孫通這一句話,就成了人們定義儒者難與進取的口實。實際不是儒者難于進取,而是進取有道,是進取要堅守仁義原則。而違背仁義原則的進取則為儒者所不取,戰(zhàn)爭當(dāng)中一違義而行實際就是禍害蒼生,甚至嚴(yán)重會重蹈暴秦之覆轍。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記載陸賈勸諫劉邦以儒家《詩》《書》治理天下:“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边@一段對話也容易讓人以為儒家之治只是適應(yīng)于國家安定時代,而不適應(yīng)于戰(zhàn)爭時時代。實際儒家文武并重,對話中所說的湯武即就是儒家圣王。

         

        儒者之所以為儒者,自有其持守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一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為準(zhǔn)則,而不為功名得祿和世人毀譽而動搖。

         

        責(zé)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