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謝茂松】中華文明的防御戰(zhàn)略一以貫之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4-03 16:16:59
        標簽:
        謝茂松

        作者簡介:謝茂松,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現(xiàn)任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央黨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經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明與國家戰(zhàn)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理勢合一》等專著。


        中華文明的防御戰(zhàn)略一以貫之

        作者:謝茂松(國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轉發(fā),原載《環(huán)球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十八日乙丑

                    耶穌2018年4月3日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度,縱觀歷史,即便國家強大時也沒有侵略別國。對于人所熟知的這一歷史事實,我們還需要做更深入的解釋,即歷史事實背后更深層的是國防軍事戰(zhàn)略選擇,這就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防御戰(zhàn)略。只是因應國勢的強弱消長而分別采取積極防御與消極防御兩種戰(zhàn)略。國力強盛時采取積極防御戰(zhàn)略,但依然是防御性的,而非西方歷史上國強則擴張、侵略、稱霸。

         

        當中華文明中根深蒂固的防御戰(zhàn)略在學理上被解釋清楚后,我們自己就更有戰(zhàn)略定力,也能使國際社會、大國、周邊真正理解、信服我們今天“和平發(fā)展道路”的言行合一,從而盡可能在根本上消除他們的疑慮、擔心。

         

        中國歷史上面對的外敵、邊患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有學者稱之為“草原帝國”。對于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入侵,中國在戰(zhàn)略上采取防御性的守勢,長城就是據此而建。

         

        歷史上明代中后期面對的邊患除了“北虜”,還有新出現(xiàn)的“南倭”。有意思的是,當明代面對來自東南海上倭寇的入侵時,采取的一個策略也是像在北方邊境一樣,在沿海修筑了海上長城。思維依然是防御性的,并沒想到要去跨海討伐日本。中國歷史上對于日本獨有的征討,都由元朝發(fā)動。元朝起始作為游牧文明所具有的擴張性,并不是作為農業(yè)文明的中華文明所固有,而它后來也開始了為中華文明所化的過程。

         

        作為防御的兩種戰(zhàn)略之一,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國在國勢積弱時不得不采取相對消極的防御戰(zhàn)略。當中國國勢由弱而轉強時,則由消極防御而轉向積極防御,驅逐入侵者,恢復原有的國土。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立國六十多年,到漢武帝時,一改漢初對于匈奴的和親政策,主動出擊大敗匈奴,使其不再對中國形成威脅。

         

        中國以其大國規(guī)模以及治理力、統(tǒng)合力總體上抵御了游牧民族、草原帝國的入侵,近代之前沒有常備軍的歐洲面對來自東部的游牧民族騎兵的入侵,則相對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么幸運,它只能另尋出路。按英國地緣政治學者麥金德的研究,歐洲從發(fā)現(xiàn)通往印度的好望角航路開始,轉而通向海上,相當于壓迫草原游牧民族的后方,從而抵消他們在東面面對的游牧民族騎兵的優(yōu)勢機動性威脅。由這一歷史效應,西方開始了海上以致全球性的擴張、稱霸。

         

        歐洲海上帝國與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帝國一樣,兩種文明都帶有擴張?zhí)匦裕c作為農業(yè)文明的中華文明迥然不同。由此,我們也可以重新理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文明意義。作為陸上大國的中國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艦隊,當時東南沿海還有為數眾多的中國人遷移到東南亞謀生,他們在時間上遠比后來的西方列強早到東南亞,人數上也更為龐大,但不管是明王朝還是移民群體,都完全沒有像后到的西方列強四處殖民。今天或許還有人惋惜,但這恰恰是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

         

        中華文明強調“中道”,力量千萬不能用到極致。作為《五經》之首的《周易》,以“中正”為最高原則,乾卦作為六十四卦的首卦,其最上一爻爻辭“亢龍有悔”完全是警戒之辭,正所謂“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這也是中國即使在占有巨大優(yōu)勢時還是采取積極防御戰(zhàn)略,而非擴展戰(zhàn)略的哲學根源所在。如此我們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對印度、對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深層機理。兩戰(zhàn)都是基于對方先入侵我國領土而實行,故而都以“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來命名,名正而言順;同時也名副其實是“自衛(wèi)還擊”,中國速勝后就很快撤回自己的領土,絕不戀戰(zhàn),更不因獲勝而占領對方領土,這完全是積極防御性戰(zhàn)略。

         

        今天的中國也由消極防御轉向積極防御,保護自己的各種合理權益,但積極防御的本質還是防御,只是更多地著眼于加強過往相對于陸上防御而相對薄弱的海上防御。海上防御由消極防御轉向積極防御,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既是對于固有領土的恢復,也是對于海洋權益、戰(zhàn)略通道安全維護等合理權益的保護。

         

        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fā)展道路,這一理論中的“和平”是應對“中國威脅論”,“崛起”是應對“中國崩潰論”?;趯^往歷史與今天事實的總結,中國的“積極防御”戰(zhàn)略中的“防御”是應對“國強必霸論”,“積極”是應對那些指望我們會吞下?lián)p害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苦果的人?!胺e極防御戰(zhàn)略”是中國心平氣和、光明正大地向世界傳達的真實聲音。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