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吳鉤:我不是“宋粉”,我是“文明粉”
受訪者:吳鉤
采訪者:《深圳商報》
來源:《深圳商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廿九日己亥
??????????耶穌2019年7月1日
很少有一個王朝像宋朝那樣讓后人產生完全對立的評價。有史學家贊美宋朝是一個登峰造極的“黃金時代”,也有學者批駁宋朝積貧積弱、窩囊無能,為何后人對宋朝會產生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真實的宋朝是怎樣的呢?
被譽為資深“宋粉”的學者吳鉤,繼《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之后,最近出版了“吳鉤說宋”系列的第三本書《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從宋代人風雅生活的社會生活史,到宋代高度發(fā)達的政治制度史,吳鉤帶領讀者“重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少為人知的宋朝。
▲吳鉤,宋史研究者,資深宋粉,騰訊大家的簽約作家。多年來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張“重新發(fā)現(xiàn)宋朝”“重新闡釋傳統(tǒng)”,著有《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等作品。(受訪者供圖)
新書《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把目光聚焦在宋代的政治制度史上,卻采用了給高中生女兒講故事的方式,25個歷史故事爬梳出一幅宋代政治制度的生動畫面,像仁祖之法、虛君共治、臺諫系統(tǒng)、文官制、公議、科舉制、封駁制、回避制、獨立審判這些略顯嚴肅、枯燥的內容,瞬間變得親切可讀。
▲《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
吳鉤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19年3月
最近大眾知識界興起了“宋史熱”,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影視劇的熱播有很大關系,劇中一場掀起朝堂風雨的事件——皇帝應該怎么稱呼生父,就是《知宋》里提到的“濮議”事件。
書中,吳鉤還通過皇帝想提拔親信卻最終失敗的故事,生動演繹了宋朝的官員任命制度。還有寒門子弟范仲淹如何成就拜相的“大宋夢”?宋代公款吃喝、召妓飲酒會有什么結果?為啥包拯罵皇帝,唾沫都噴到皇帝臉上了居然一點也不怕“掉腦袋”?通過解讀這些案例,吳鉤分析了宋朝權力的架構、制衡、運作和得失,為“宋朝何以如此繁榮”以及“后來如何走向沒落”提供了一個生動而形象的答案。
18年前,小鎮(zhèn)青年吳鉤到省城廣州辦事,被林達夫婦的“近距離看美國”叢書一擊即中。通過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一國制度的種種精妙,這樣的寫作方式,埋下了他后來寫作一系列“吳鉤說宋”暢銷書的種子。
如今,吳鉤早已定居廣州,成為宋朝文明的薪火傳遞者。新書《知宋》出版之際,他對記者坦言,自己的心愿是:“期待傳統(tǒng)歷久彌新,而我的小書不妨速朽?!?o:p>
⒈宋代的制度“相當先進”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你的前幾本書,要么是從整體言說方式上對宋朝進行重新復盤,要么是專注宋朝鮮活的生活史,而這本新書《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專注于宋朝的政治制度史。為什么要把宋朝的政治制度史單拎出來?在中國歷史的坐標系中,宋朝這一階段的政治制度,有何獨一無二的標本價值,為什么它值得今天的讀者重視乃至“重新發(fā)現(xiàn)”?
吳鉤:自2015年至今,我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了三本“說宋”的書,即《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與《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算是一個系列吧?!端危含F(xiàn)代的拂曉時辰》全景式描繪了宋代中國的近代化表現(xiàn),《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則集中關注宋人的風雅生活。這本《知宋》呢,則聚焦于宋代的法政制度。為什么要將宋朝的法政制度單獨拎出來寫一本書?簡單地說,因為在宋人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中,最讓我心動的其實并不是“風雅宋”,而是政治與司法上的制度。
▲趙匡胤與其弟趙匡義、大臣趙普等人蹴球為樂。元代錢選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上海博物館藏
今天,當我們說宋朝商業(yè)繁榮、文化昌盛、生活風雅時,許多人可能都不會有異議。我認識不少朋友,有賣酒、賣茶的,有做瓷器、珠寶的,還有從事房地產業(yè)、餐飲業(yè)的,他們都在嘗試以宋朝風雅文化為主題,包裝他們的產品。也就是說,至少在許多人的觀感中,“風雅”與“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違和感。但是,如果我們說宋代的司法制度與政治制度相當先進,十分文明,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我們已經習慣了根據(jù)幾個高度概括性的詞來想象宋朝制度,比如“皇權專制”“積弱積貧”。
當然,我剛才說宋代的政制、法制“相當先進”,也是概括性的,缺乏說服力,所以,我想再講具體一點。宋朝可圈可點的制度很多,我略舉幾個例子,比如,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面實行科舉取士的時代,全面以科舉取士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政府是完全開放的,一個國民,不管他的出身、財富如何,只要他能夠通過科考,便可以進入政府,甚至成為執(zhí)政官。再比如,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氛圍最寬松的一個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立下了一個誓約:不得誅殺士大大夫與上書言事之人。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即便是對朝政提出了比較激烈的批評,一般也不會有性命之虞。
▲描繪科舉放榜情景的明代仇英《觀榜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今天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對宋代中國出現(xiàn)的制度文明不甚了解,感到陌生,甚至你跟他說了也不敢相信,所以我才決心寫一本借講故事呈現(xiàn)宋代制度運行的《知宋》,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平心“重新發(fā)現(xiàn)”宋朝的制度文明。
⒉大量引用文言文是“故意”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關于宋朝的政治制度史研究,除了散落在各種通史、斷代史之中的部分,此前學界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田志光先生的《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鄧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漆俠先生的《王安石變法》、郭東旭先生的《宋代法制研究》、王鐘杰先生的《唐宋縣尉研究》等等。和前人相比,你的這本新書在史料挖掘方面是否有些新的發(fā)現(xiàn)?提出了哪些新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呢?
吳鉤:鄧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郭東旭先生的《宋代法制研究》、王鐘杰先生的《唐宋縣尉研究》都是我的案頭書,特別是鄧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我看了幾遍,受益非淺。和這些宋史研究大家相比,我在史料發(fā)掘方面并沒有優(yōu)勢,也不敢說提出了多么新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這本書《知宋》并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一本講述宋朝故事的讀物,并通過故事的演繹來呈現(xiàn)宋代法政制度的運行。主要的史料基本上都可以在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楊仲良的《皇宋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等常見文獻中找到記載,我的工作是挑選出能夠反映宋朝制度、故事情節(jié)有點曲折的真實歷史事件,盡量用生動的表達方式講述出來,并揭示蘊含于其中的制度因素、闡發(fā)其制度意義。
▲契丹畫師筆下的契丹武士。李贊華《騎射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對這本《知宋》的讀者定位,就是我女兒的同齡人以及她們的家長、對宋朝歷史感興趣的成年朋友。書中我大量引用了史料中的文言文文獻,應該說,我是故意的,因為我堅持認為,今天的讀書人應該做到可以無障礙地閱讀文言文。如果做不到,應該訓練自己做到。我認為中國最優(yōu)美、最有思想價值的文字,都藏在文言文中。即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今天的語文教育肯定會越來越重視文言文的閱讀與理解,你熟讀文言文,起碼語文課容易得高分嘛。
⒊宋朝制度入元后斷裂了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今天來看可能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從極盛到極衰,究其原委,是否可以在政治制度中得到解答?
吳鉤:我不大清楚“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從極盛到極衰的大轉折時代”指的是什么。歷史學界倒有一個著名的假說,即“唐宋變革論”。持這一論點的學者認為,中國在唐宋之際,發(fā)生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將唐代與宋代劃分成兩個時代,唐朝屬于中世紀,而宋代則是近代的開始。
海外漢學界的許多學者都是這么認為的。法國有一個研究中國歷史的漢學家,中文名叫白樂日,曾經發(fā)起一個龐大的宋史研究計劃,宣布要研究宋代是如何比西方更早成為“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的。2015年我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的第一本書《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書名就來自白樂日的說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美國華人學者黃仁宇,甚至宣稱,“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xiàn)代”,什么紙幣啦,航海用的指南針啦,利用水力帶動的紡織機器啦,全都在宋朝出現(xiàn)了。
▲宋佚名《景德四圖》之《契丹使朝聘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個人是贊同“唐宋變革論”的,但我對這一假說還想提出一點補充:在“唐宋變革”之后,還有一個“宋元變局”。我所說的“宋元變局”并不是指宋元易代,而是指宋朝制度在入元之后的斷裂。舉個例子說,宋朝人認為,君臣是一種公共關系,皇帝與大臣各有職守,各有職權,你皇帝再大,也不能侵占大臣的職權。但是在元朝,君臣關系變成了主奴關系,臣成為君的奴仆,大臣哪怕貴為宰相,他的身份也是皇上的家奴,也要入宮伺候皇上。再比如說,宋代實行募兵制,入伍當兵基于自愿,而不是強制,國民基本上已不用服兵役,而且,當兵還有工資領。元朝則是將一部分家庭劃為軍戶,這些家庭必須出成年男丁到軍隊服役,如果父親不幸死了,兒子就替補上去。世世代代都是軍戶,都要服兵役。
也就是說,宋朝的制度文明并沒有在元明清時期延續(xù)下來,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斷裂。研究元代史的學者周良霄先生說過,“從嚴格的角度講,以北宋為代表的中原漢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滅亡,即陷于中斷?!蔽艺J同這一看法。
⒋雙語教育的孩子更不能忘本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對大眾而言,政治制度史似乎不那么容易親近,更易感到枯燥。這次你采用了給女兒講故事的方式來切入,在形式和寫法上,是否也是出于這一點考慮?
吳鉤:確實,對大眾而言,讀政治制度史很容易感到枯燥。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才采取講故事的方式,因為故事顯然比論文更有可讀性。歷史(History)本來就是由故事(Story)構成,有故事的歷史敘述才是生動的,沒有故事的歷史敘述,倘若只剩下一堆生硬的數(shù)據(jù)、概念、術語,那只會拒人于千里之外。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書會給讀者人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
選擇從故事切入制度史,還有一個考慮,即我認為,故事里出現(xiàn)的制度,才是活的制度、被執(zhí)行的制度。鄧小南教授曾經倡導“‘活’的制度史”研究:“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靜止的政府型態(tài)與組織法,制度的形成及運行本身是一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有‘運作’、有‘過程’才有‘制度’,不處于運作過程之中也就無所謂‘制度’?!蔽矣X得,故事就是呈現(xiàn)“制度的形成及運行這一動態(tài)過程”的最好載體,從故事的發(fā)生、參與人物、演繹過程、結局,我們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一系列制度如何被激活、如何相互發(fā)生關系、又如何發(fā)揮效用。
▲清初彩繪版《帝鑒圖說》中的《夜止燒羊圖》,講述宋仁宗忍饑不食燒羊的故事。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我以前寫過不少介紹宋代政治、司法制度的文章,引來了一些反駁,反駁者質問:紙面上的規(guī)定都是很動聽的,執(zhí)行起來呢?那么,好,現(xiàn)在我講述發(fā)生在故事里(而不是寫在紙面上)、已經被執(zhí)行起來的制度及其運作過程,是不是更有說服力一些呢?
我寫這本《知宋》,還有一點“私心”,大家看《知宋》的副題是“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因為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給我的女兒講歷史。在我女兒讀初中時,我便有意給她寫一部關于宋朝的歷史讀物,希望她能夠以一種溫情與敬意看待自己的歷史與傳統(tǒng)。因為我女兒從小讀的是雙語學校,接受的是雙語教育,我不想她“忘本”。當然,前面我也說過,這本書其實也是寫給我女兒的同齡人、家長以及所有對宋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我真誠希望,我講述的宋朝有助于一些朋友糾正過去對華夏歷史與傳統(tǒng)的偏見、成見。
⒌“生動”與“嚴肅”相結合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說到歷史的寫法,這些年你一直在走“歷史的通俗化之路”。在研究者的嚴謹和專欄作家的可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在寫作的時候,對這二者之間的平衡是如何拿捏的?
吳鉤:我也注意到這一個問題:如何在研究者的嚴肅性和專欄作家的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很不容易。我也不知道我做到了沒有。在圖書市場中,我們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歷史門類的書籍,包括談論宋代歷史的圖書,這里面,既有學者的學術論著,也有一般作者的通俗講史。但是,對于大眾讀者來說,學界的研究成果往往是陌生的學術知識,一般人很難有興趣去了解;而通俗講史的讀物盡管很暢銷,但就其內容來說,往往流于淺薄、輕薄,作者自由演繹、脫離史實的東西非常多,實際上也誤導了很多不明就里的讀者。
▲《萬歷十五年》
【美】黃仁宇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5年8月
我個人比較贊賞這樣一種書寫方式:形式上、語言表達上盡量生動一些,但寫作的態(tài)度是嚴肅的,內容是嚴謹?shù)?,所寫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史料依?jù)的,做到“生動、可讀”與“嚴肅、可信”相結合。我努力往這個方向靠近。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就你目光所及,有沒有非常欣賞的通俗歷史寫作的范本?
吳鉤:黃仁宇、史景遷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歷史學者,從“學術的通俗化表達”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是做得比較成功的。我讀過他們的一部分著作,但沒有讀全。因為我關注的重心是宋代史,而黃仁宇、史景遷的研究領域都不是宋朝,所以我對他們也沒有特別留意。坦率地說,我還未發(fā)現(xiàn)有我非常欣賞的通俗歷史寫作的范本。
⒌宋代已有“司法考試”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在你眼中,宋朝的政治制度設計中,最了不起的一點或幾點是什么?
吳鉤:宋人的制度設計,包括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的設計,堪稱先進的地方并不鮮見,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按宋制,治理國家的行政大權由宰相領導的政府執(zhí)掌,同時設御史臺與諫院,負責監(jiān)察政府,臺諫與政府是平行的,相互獨立的,體現(xiàn)了宋朝式的權力制衡。宋朝的制度設計,特別注意權力之間的制衡。
再比如說,宋代一道皇帝詔敕的頒發(fā),需要走非常復雜的程序,經中書舍人、給事中審讀與簽名,宰相副署之后,才可以生效。中書舍人、給事中若不簽名,即對詔敕構成封駁;宰相若不副署,詔敕也不具合法性。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宋代的君主可以像古裝電視劇表演的那樣,隨隨便便喊一聲“擬旨”就能口授一道圣旨。
▲宋無款《中興瑞應圖》(局部)上的宋朝兵營。天津博物館藏
我再說一項具體的事務性制度——政府采購的制度?,F(xiàn)代政府購買公用物資,基本上都實行招投標制??赡苡幸恍┡笥崖犝f過,招投標制度起源于英國,1782年,英政府成立皇家文具公用局,首次采用招投標采購公用品。但是,這樣的招投標制度在宋代已普遍實行,當時叫做“買撲”,宋朝的政府購買,也多采用“買撲”制,即招投標制。
還有,宋朝是一個崇尚法制的朝代,中央與地方都配置了專職、專業(yè)的司法官,大理寺的詳斷官,地方州府的司法參軍,都是職業(yè)法官。他們在被任命為專職法官之前,需要通過司法資格考試,當時叫做“試法官”。并不是隨便一個官員都可以轉任司法官的。我們可能以為現(xiàn)代社會才有司法考試,卻不知道宋代已在實行類似的制度。
了解了這些,你會驚奇:宋人真的了不起。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同樣,在制度設計中,宋朝最大的隱患是什么?后來導致整個兩宋王朝走向沒落的制度之痼,又是什么?
吳鉤:我覺得宋朝最嚴重的制度隱患體現(xiàn)在相權的膨脹上。本來,按制度設計,宋朝的相權是受到臺諫的制衡的,但在一些時候,比如南宋后期,宰相通過干預臺諫的人事安排,安插親信,臺諫便失去了獨立性與制衡政府的力量,于是出現(xiàn)權相專權的問題。我們看兩宋三百余年,從未誕生過一個專權的君主,倒是著名的權相出現(xiàn)了一大串:王安石、蔡京、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等。所以我曾提出一個觀點:宋朝的君權基本受到有效限制,但權相專權的問題卻沒有很好地解決。
⒍程念祺先生并未駁倒我的論證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幾年前,上海的程念祺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被誤讀的宋朝“故事”——駁吳鉤》,在新書《知宋》出版之際,想再與您探討。對于程念祺先生提出的疑問,您如何看待?能否作一回應。
吳鉤:幾年前,我因為看到程念祺先生的一篇文章,說“從宋朝開始,的確可以說,歷史已為專制和大一統(tǒng)鋪平了道路”,覺得不能同意這樣的論斷,便寫了一篇商榷的文章,反對“宋朝專制說”,我立論的依據(jù)之一,就是“宋人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立法民主’機制”。后來程先生又寫了一篇大文反駁我,即你剛才說的那篇《被誤讀的宋朝“故事”——駁吳鉤》。
程先生反對我的觀點很正常,不過我覺得他并未能駁倒我的論證,比如我說“宋人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立法民主’機制”,這并不是我信口雌黃,而是基于史實記載。在宋代,任何一個平民,確實可以通過向官府投狀的方式,提出立法建議,用宋人自己的話來說,“自來先置局(修敕局),然后許眾人建言,而刪定須待眾人議論?!边@里的“眾人”,包括朝中百官,也包括一般平民。立法不是由皇帝出口成敕,也不是由士大夫閉門造車,而是要經過“眾人”的充分辯論,擇其善者而從之?!白詠怼倍?,則表明立法須走“眾人議論”之程序乃是宋代一直實行的慣例。這樣的立法機制,當然可以說有幾分“立法民主”的氣息。假如程先生能夠證明我所說的立法機制并不存在,他便駁倒我了。可惜沒有。
⒎我不是“宋粉”,我是“文明粉”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大多數(shù)人叫你“宋粉”,但也有人至今仍批評你是“宋吹”。事實上,一直以來你的確對宋朝褒多于貶,這是否源于你糾正人們對宋朝成見的一種矯枉過正?
吳鉤:我知道網上有不少朋友叫我“宋粉”,認為我是宋王朝的死忠粉,但我想說,其實我不是宋粉,更準確地說,我是一個文明粉,我粉的是中國的文明傳統(tǒng),而不是某一個朝代。只因為宋代表現(xiàn)出來的文明代表了中國文明傳統(tǒng)的巔峰,而且也符合我的審美與價值觀,所以我才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宋代。如果漢唐、明清也有這樣的文明高度,我也會粉它們。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
吳鉤著
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6月
我也知道還有一些朋友戲謔地叫我“宋吹”。我當然更不承認自己是宋吹了,因為我對宋朝文明的介紹,全都是有史料支持,絕非信口胡說。我也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說我是“宋吹”。我想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在我身上,因為這些年我所寫的談論宋朝史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從正面評說宋朝的好處,當然宋朝跟其他朝代一樣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我都是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給人的印象就是你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另外一個原因我覺得在網友本身,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有些網友對于宋朝的印象,十幾年來所接受的關于宋朝的認識,都停留在一種固化的想象中,比如一說宋朝就馬上想到“積貧積弱”,這種固化的印象根深蒂固,導致他們看到從其他角度去呈現(xiàn)宋朝美好的文章時,自然而然地會不以為然。我希望他們能夠放下成見與偏見,試著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歷史與傳統(tǒng),包括宋代史。
⒏下部書將為宋仁宗立傳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前段時間最火的宋朝背景歷史劇就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了,不知你是否也抽空看了這部?。縿≈杏袥]有一些歷史知識的“槽點”或錯誤呢?它對宋朝生活的還原,從你的專業(yè)角度來看,又如何評價呢?
吳鉤:非常抱歉,我沒有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我很少看電視劇,以前看過幾部,都被劇中的槽點雷倒。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能否透露,下一步寫作計劃是什么?除了宋朝之外,如果要選擇第二個深入研究的朝代,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吳鉤:暫時不會選擇第二個王朝作為研究對象,我的關注點還是放在宋代。下一步的寫作計劃,是希望寫一部宋仁宗的評傳。
▲故宮南薰殿舊藏宋仁宗坐像
為什么要給宋仁宗立傳?我覺得,如果讓今天的人評選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賢主,上榜的皇帝相信還會有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則天、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孫。宋仁宗恐怕會被多數(shù)人忽略掉。但是,晚明大學者朱國禎縱論千古帝王,卻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痹谥靽澘磥恚瑲v代帝王,只有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三位堪稱“賢主”,至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均不足道矣。傳統(tǒng)士大夫為什么對宋仁宗的評價這么高,值得探討。
(文中出現(xiàn)的宋代古籍插圖,均由廣西師大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