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文江】試論中華文明的基礎(chǔ)——從《周易·系辭下》第二章說起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03 12:54:59
        標簽:《周易·系辭下》

        試論中華文明的基礎(chǔ)

        ——從《周易·系辭下》第二章說起

        作者:張文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文藝爭鳴》,2020年第7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十五日戊申

                  耶穌2020年9月2日

         

         

        第四紀更新世的喜馬拉雅運動,塑造了中國大陸這塊區(qū)域的地形特征,與歐亞大陸的其他區(qū)域(比如印度)就不同,與隔洋相對的美洲大陸也不同。這樣特殊的地形地貌,對華夏文明的形成,以及它和周邊區(qū)域的關(guān)系,有深的影響。

         

        華夏文明也可以稱為中華文明,通常可以互換,含義有所差別。華夏強調(diào)古,原發(fā),向過去追溯;中華強調(diào)今,交流,向未來開放。華夏強調(diào)此文明的優(yōu)越性,其背景為天下(《尚書》17見;《詩經(jīng)》1見,在《皇矣》,加《詩序》亦17見;《周易》67見;《論語》23見);中華強調(diào)此文明的獨特性,其背景為世界,是否優(yōu)越尚有待證明。因為優(yōu)越一定獨特,而獨特不一定優(yōu)越。華夏和中華之同異,有其無形的連接,就是我們今天的處境。

         

        “中華”這個詞出現(xiàn)在魏晉(跟外族入侵相關(guān)),清末海通后被廣泛使用(依然跟外族入侵相關(guān))。用“中華文明”的表達,更關(guān)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在世界動蕩中尋求確切的定位,以及內(nèi)部多民族的共存和融合。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認為當今世界存在“八大文明”:中華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西方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1這里的七加一,除了存疑的非洲,有幾個可能更像文化,比如拉丁美洲;日本作為獨立的文明,體量相對較小。

         

        亨氏目的在于維護西方文明,但是他列出八大文明時,把中華儒教文明排在了首位。中華儒教文明,亨氏認為改稱中華文明更精確,因為中華文明不僅為儒教,而且儒教的影響也遠達周邊其他國家。1這里的分辨,非常引人深思:其一為儒家和儒教的同異,英語中它們來自同一詞(confucianism)。兩者本來并無差別,只是因為西方觀念的傳入,重哲學的偏向用儒家,重宗教的偏向用儒教。其二是中華儒教(或儒家)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同異,牽涉儒教(或儒家)和道教(或道家)、佛教的彼此消長,以及對文明源頭的認知。

         

        一、文明概要

         

        “文明”這個詞,撇開其作為西方術(shù)語的諸多定義,它的中文辭源來自《尚書》(1見)和《易傳》(6見):《易》大有剛健文明(《彖》),乾二天下文明(《文言》);《書》有“睿哲文明”(《舜典》),孔疏:“經(jīng)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比赵聻槊?,明是自然的光,而文經(jīng)天緯地,是人文的光?!兑住酚^乎天文與觀乎人文(賁《彖》),文明包含治理和教化。

         

        對于文明的建立而言,首先必須有相對廣闊的地域,其次是在此地域上連續(xù)活動的人,再其次是對“天”的認識。在這里“天”既指自然的生存環(huán)境,也指人文的價值承載,指向終極的精神源頭?!吧系邸焙汀吧瘛保畛鮼碜浴对姟?25見,又26見)和《書》(32見,又34見),都是對天的相關(guān)表達。中華文明不崇尚宗教,又有其從遠古而來的信仰,是非常特殊的文明形態(tài)。這些人類的活動,還涉及的圖像和符號運用,以及創(chuàng)設(shè)制度乃至發(fā)明器物。

         

        文明由禮法和習俗所建立,又逐漸形成其文獻載體,完成在軸心時代的突破。這個文獻載體,在戰(zhàn)國以后,被稱為“六藝”或“六經(jīng)”。藝有培育、教化的意思,經(jīng)有常道的意思。前者馴服人的氣脈,后者建立意識形態(tài),兩者亦二亦一?!稘h書·藝文志》顏師古注:“六藝,六經(jīng)也。”它記載此文明的發(fā)生和運作,探究何為正確,以此引導和規(guī)范法律和道德,形成維護文明的文教體系。

         

        政治文明體的構(gòu)成方式就是其生存方式,此構(gòu)成方式在中國用禮樂來表達,而成文法來自對此生存方式的體認和追隨、檢驗和提煉。傳統(tǒng)中“六經(jīng)”之首是《易經(jīng)》,今天嘗試討論其制高點。

         

        二、庖犧氏的貢獻

         

        在傳世的經(jīng)典文獻中,中華文明的制高點(或天花板),概括于《周易·系辭下》第二章。作者傳統(tǒng)上認為是孔子,實際文字可能形成于戰(zhàn)國。此章展示的觀象體系和古史序列,建立了中華學術(shù)的結(jié)構(gòu),形成了中華文明的認知基礎(chǔ)。中國本來就有文明的含義,最初指京師或都城。而“中”在甲骨文里,字形像旗桿,有旗幟和飄帶,好像在召集人群。

         

        理解中華文明必須理解《詩》《書》禮樂,而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必須理解《易》與《春秋》。所以,理解中國必須理解《周易》,中國之為中國,就和《周易》有關(guān)?!吨芤住酚小爸行小薄皶r中”的表達,以后《禮記》又有“中庸”的闡發(fā)。文明的發(fā)生和延續(xù),有極其深遠的源頭與重重疊疊的積累,《周易》是理解其底層代碼的學問。

         

        遠古的庖犧氏,在《周易》古史系列中,是開創(chuàng)的第一代。今天可稱為立法者,后來被尊為三皇之一。三皇有不同的說法(漢《尚書大傳》提出燧人、伏羲、神農(nóng);唐司馬貞《三皇本紀》提出伏羲、女媧、神農(nóng);此外還有推原至天地人的),各有其不同的來源。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就是由自然到政治和人。盤古傳說出現(xiàn)得比較晚,見于三國時徐整《三五歷紀》。

         

        關(guān)于庖犧氏命名的由來,古今眾說紛紜。取最簡單的說法,“庖”代表熟食,“犧”涉及祭祀。前者隨著火的發(fā)明,告別茹毛飲血,是人類的物質(zhì)保障。后者溝通神圣的維度,是人類的精神追求。這種溝通,延長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在其他區(qū)域或表達為諸多或單一神祇,在中國則表達為祖先(血緣性)或祖宗(政治性,《孔子家語·廟制》《史通·稱謂》“祖有功而宗有德”)。

         

        文明來自超長期的博弈,好比人有相對穩(wěn)定的性格,由其基因和經(jīng)歷所塑造?,F(xiàn)在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或者說有3700年文明(考古遺址通常從河南的二里頭算起,此前還有山西的陶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浙江的良渚【距今5300—4300年】,專家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就是博弈的時間跨度。目前商周的確認已無問題,而商周以前什么是夏,以及是否有夏,成為考古學激烈爭論的焦點。世界考古學權(quán)威、英國劍橋大學的倫福儒教授,于2017年提議以良渚為中國文明起源地,認為與埃及蘇美爾文明同時代。

         

        庖犧氏的成就是“王天下”,這個“王(四聲)天下”(自然性),在《大學》里表達為“平天下”(政治性),在《孝經(jīng)》里表達為“順天下”(人性)。在《易傳》中,還有“觀天下”“治天下”“濟天下”“威天下”乃至“化成天下”(以及“通天下之志”“天下文明”“天下服”“天下定”“天下平”)等不同表達。中國人的理想是天下太平,引導良好的政治秩序,使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王”天下或治理天下,必須觀六類之象:“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是人類當時的知識集合,把天下所有事物進行分類,概括成系列符號:“始作八卦。”

         

        創(chuàng)造符號,表明人類的能力進入抽象思維。使用符號,目的在兩個方向:“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鼻罢呓Y(jié)合人與天,是精神修養(yǎng)到達極致(形而上,道),后者結(jié)合人與地,是理解物質(zhì)到達極致(形而下,器)。這兩個向度,又可以表達為“內(nèi)圣”和“外王”(《莊子·天下篇》)。兩個方向的延伸發(fā)展,《周易》有“自強不息”的指引。

         

        “做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蓖跆煜率锹?lián)系天地人,結(jié)網(wǎng)是試手聯(lián)系物,這是對秩序的最早認知,不僅是思想成就,而且是生產(chǎn)力提升。庖犧氏第一個發(fā)明,用繩子結(jié)網(wǎng),上山捕獵與下水打魚,大幅度降低獲取食物的難度,解決生存問題。同時也是小試牛刀,用組合的方式制作最早的工具,開啟把事物連接起來的思維角度。21世紀為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和遠古依然有不可思議的聯(lián)系?!吧w取諸離”的離,包含文和明;而文包含藝術(shù),明包含教育。

         

        三、神農(nóng)的偉績

         

        庖犧氏之后,神農(nóng)氏是第二代,接續(xù)創(chuàng)造。他做了兩件事:一、發(fā)明了耕作,形成農(nóng)業(yè)(民以食為天;中國取消糧票僅30多年,以及關(guān)于轉(zhuǎn)基因的爭論);二、發(fā)明了交易,形成市場(分工細化)。兩個發(fā)明有深遠影響,其中未盡的含義,尚待進一步探索。2

         

        四、變通之道與政治秩序

         

        神農(nóng)氏以后,黃帝、堯、舜氏是第三代,他們調(diào)整前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以適應不同的時代。一個方法或一種制度,使用的時間長了,會逐漸出現(xiàn)弊端,不得不做出改變?!兑住吩O(shè)立窮變通久的程序,以求達到長治久安。今天流行的“變通”一詞(負面為折騰或投機),雖然也從這里來,沒有窮盡其意?!兑住贰案F則變,變則通”,從無路可走中找出路來。而“通則久”,在不斷地試誤中,摸索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使后來人繼續(xù)走下去。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治取諸乾、坤。”黃帝、堯、舜依據(jù)《易經(jīng)》的象,發(fā)明禮儀文化和政治制度,承認等級的存在并善加利用,體現(xiàn)調(diào)節(jié)的功能,參與有序的競爭。歸屬的族群、地區(qū)不同,乃至個體之間能力的差異,導致分配不可能平均。《禮記·樂記》:“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敝赋龆Y與樂作用不同,力圖兼顧等級和平等。對此今人不完全認同,但絕對敉平差別,可能會造成更大的不公。

         

        窮變通久,相應歷代的改革舉措。改革如果來不及,有可能引發(fā)革命?!案锩笨梢钥闯上到y(tǒng)的重置,不得已付出的代價會很大。這個詞出現(xiàn)在《易經(jīng)》中,應注意其不可忽略的條件(參見拙稿《〈易經(jīng)〉的源流——以革、鼎兩卦為例》)。

         

        五、上古的其他發(fā)明

         

        以上是五個主要發(fā)明,以下是八個具體發(fā)明。由五而八,呈加速爆炸之象。

         

        首先是發(fā)明舟楫,其次是馴化牛馬,水陸交通,承載人類的基本生活。它們縮短運行的速度,促進不同地域的聯(lián)系(大者如近代大航海,小者如異地通勤),并在使用中逐漸改進。最核心的推動是發(fā)明蒸汽機,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引起劃時代的工業(yè)革命。而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生物工程、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陸續(xù)登場,更是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我們身處其間,正在見證歷史。在中文外來詞匯中,即使“宇宙飛船”,還要帶上“船”字。已經(jīng)使用汽車,還要取“寶馬”之類的譯名??梢姽沤裎淖衷凇跋蟆鄙?,有其潛在的聯(lián)系。

         

        另外,還有兩個發(fā)明,關(guān)于古代的軍事:防守與進攻(國防軍的設(shè)立,導彈的研制;威天下和威懾戰(zhàn)略)。

         

        另外,還有兩個發(fā)明:糧食加工和走出穴居,營建房屋。食品和住所,連同前面提到的“垂衣裳”,已涉及衣食住行,涵蓋人類生活的各方面。

         

        此外還有安葬,人死后的歸宿,涉及如何看待生死??鬃釉疲骸拔粗芍?”(《論語·先進》),張載云:“存吾順事,沒吾寧也?!?《西銘》)安葬就是安息,世俗文化到此為止,再追究下去就是宗教。《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敝袊鳛槭浪谆拿?,有它自身的理想追求,包容宗教而并不強調(diào),與西方一神教有所不同。

         

        最后的發(fā)明,從結(jié)繩回到符號,創(chuàng)造文字。創(chuàng)造文字以后,梳理從官到民的政治制度。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整頓官員隊伍,理解老百姓需求,社會由此而繁榮昌盛?!吧w取諸夬”的解釋很多,主要為書契治理(書對應官,筆,典禮;契對應民,刀刻,約信)。而卦象本身表示決斷,韓康伯注:“夬,決也;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庇晌臓┺D(zhuǎn)化為執(zhí)行,必須有決斷,從紛繁復雜的事變中找到主要關(guān)鍵,評估并承受可能的風險。

         

        六、三層六類

         

        上述文字大致分為三層。

         

        第一層:庖犧氏觀天地人之象,展示了《易經(jīng)》的觀象體系,分為六類,以此“王天下”?!巴酢边@個字和易象有關(guān),《說文解字》引孔子說“一貫三為王”,上一畫為天,中間一畫為人,下一畫為地,貫通天地人就是“王”。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庖犧氏,創(chuàng)造八卦(天地人三畫,聯(lián)系起來看動態(tài)就是乾,分裂開來看靜態(tài)就是坤),以后又有文字。

         

        第二層:《易經(jīng)》建立的古史序列,最早推演到庖犧氏,以《易》的初創(chuàng)為文明起源。人與符號共生,進入意義的世界。而人之為人,當由此定義。

         

        第三層:根據(jù)《易經(jīng)》的“象”發(fā)明創(chuàng)造,現(xiàn)在講就是技術(shù)。生生不息地、由少而多地跟隨演進,改善人類的生活,體現(xiàn)文明的進步。當然,伴隨或大或小的戰(zhàn)爭,形成局部的倒退,然后又重新向前。

         

        六類的象是非常嚴密的體系,概括從古到今的學問。根據(jù)潘雨廷先生的分類:

         

        能夠觀見整體的象,是非常高的心識成就。通過符號的運作,相應內(nèi)外兩方面,“以通神明之德”(形而上),“以類萬物之情”(形而下)。前者,今曰“社會科學”;后者,今曰“自然科學”。3

         

        在古史系列中,庖犧氏也稱為伏羲,大致對應漁獵社會或畜牧社會。其次是神農(nóng)氏,相當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開始。首先解決生活問題和生產(chǎn)問題,肉食和谷物蔬菜互補,以交易互通有無。然后宏觀調(diào)控,建立上層建筑和政治制度,這就是黃帝、堯、舜氏的作用。此后,堯、舜確立父系社會,夏商確立家天下,周成為文明的最后奠基者,西周有文王演《易》(設(shè)想最壞的情況,《系辭下》“其辭?!?,處處是警戒;元亨利貞,吉兇悔吝厲咎),周公制禮作樂;而殷周之際,又有箕子傳《洪范》。

         

        東周有孔子整理六經(jīng),因史記作《春秋》。春秋時代,孔老傳官學入民間,戰(zhàn)國孟子“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荀子稱“文武之道同伏戲(即伏羲),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成相》),貫通整個系統(tǒng)。至于莊子,列出“容成氏、大庭氏”等十二帝王(《胠篋》),于伏羲前更系以“狶韋氏”(《大宗師》、《知北游》),由伏犧、神農(nóng)進一步追溯上古。

         

        《系辭上》說過一句話:“《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中華文明延續(xù)幾千年,幾經(jīng)挫折和蹉跌,度過數(shù)不清的危難。以今天而言,《義勇軍進行曲》中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可以看成“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的現(xiàn)代表達,有著遠古的回聲。

         

        五個主要發(fā)明中,第一個發(fā)明,網(wǎng)。以觀念而論,可以看成最早的組織,也是最早的連接,細品意味深長。第二個發(fā)明農(nóng)業(yè),第三個發(fā)明交易,第四、第五個發(fā)明政治制度。五個根本性創(chuàng)制以后,有八個具體運用。在五和八之間,隔開一段,是大有上九爻辭:“自天右之,吉無不利。”突出黃帝、堯、舜的承上啟下。認知來自天的護佑,就是跟隨時代的發(fā)展,無往而不利。爻辭用一個肯定,一個雙重否定。吉是順應大勢,無不利是人為努力,解決或消除所有不利因素,獲得好運的長久伴隨。

         

        最后三個“后世圣人易之以”(好比由電話、BP機,大哥大,手機,智能手機,分階段升級),是特別的表達,因為有些是獨立創(chuàng)設(shè),有些是進一步改進。這些后世圣人,沒有舉出具體的名字。今天看來,他們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無數(shù)發(fā)明者的提煉或合成。其實伏羲、黃帝、堯、舜,作為領(lǐng)導時代的標志,既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無數(shù)發(fā)明者的提煉或合成。

         

        三個“易之以”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生前(引申,安身于何處,放在哪個潮流之中,如何認識自己)、死后(引申,對人類文明做出什么貢獻)和文字的發(fā)明,保持文明的代際傳承,強調(diào)生生不息的進化。

         

        《系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與通常認為的不同,《易經(jīng)》強調(diào)圣人的創(chuàng)造,不僅在于人文,也在于器物。《尚書·盤庚》“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包含對古今兩個向度的延伸。向過去追溯根源,與向未來發(fā)展開放,并不矛盾。

         

        《易經(jīng)》十三“蓋取”是各類創(chuàng)造的總結(jié),推衍發(fā)展之,其精神永遠激勵后人。所有創(chuàng)制中,最后一項是文字。對應十三“蓋取”,前五之終是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立,后八之終是政治社會的治理,可見精神凝聚之所在。又,首是八卦,尾是文字。八卦和文字,是中華文明最底層的基礎(chǔ)。

         

        七、十三“蓋取”中,多次出現(xiàn)“利”

         

        十三“蓋取”分前五和后八,以“吉無不利”籠罩,其間多次出現(xiàn)“利”。

         

        十三“蓋取”,為什么用此象?最復雜的解說出于虞氏易,很多言之成理,有些也沒有必然性。蓋者,概率也,或然也。除了大致的方向,并不完全確定,在不斷探索中偶然得之,啟發(fā)人的靈感思維。無論學術(shù)(哲學、科學)、藝術(shù)或技術(shù),往上尋找源頭或大前提的試誤過程,就是“蓋取”,而源頭或大前提確定以后,往下則有邏輯推理。由不確定到確定,圖紙就畫出來了??茖W的發(fā)明和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有共通的源頭。

         

        十三“蓋取”詳解較復雜,其首尾為離和夬。離為光明,為文明,陰陽交錯,琉璃世界。夬為書契,為治理,為決斷,知行合一。

         

        前五有二利,“王天下”相應認知,然后馬上出現(xiàn)利。一、具體之利;耒耨之利,強調(diào)器物之利;二、抽象之利:“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強調(diào)普遍性,接續(xù)“王天下”。在“自天佑之”的前后,是對先人文明成果進行調(diào)整,又將文明成果的分配,落實到制度建設(shè)。所有的功業(yè),都是后人出于感激而追溯,以文明的延續(xù),而永垂青史。

         

        后八為五和三,五中出現(xiàn)三次利;舟楫之利,杵臼之利,弧矢之利,為器物之利,此上承“耒耨之利”;兩處“以利天下”,為普遍之利,上承“王天下”和“吉無不利”。舟楫之利是客運,“服牛乘馬”是貨運,后者未言利,因為并非人所創(chuàng)造,依然承前而言“以利天下”?!爸亻T擊柝,以待暴客”(現(xiàn)在講是軍隊和警察),未言利,是不能免除的必要之惡,或者說不得不承受的成本。

         

        最后三“易之以”,當延續(xù)和變革,未言利,或歸功于前人。

         

        《文言》:“義者,利之和也?!薄墩撜Z·衛(wèi)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鼻罢咧鲝埡献鞴糙A,利不是由追逐而來,而是由免除(乃至負擔)不利因素轉(zhuǎn)化而來。后者表明在中國文化中,依然有重視技術(shù)的因素。如果長期做得對,自然而然會出現(xiàn)好結(jié)果。

         

        八、“自天佑之”的解釋

         

        《系辭上》此節(jié),奠定文明的格局,強調(diào)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新。所有創(chuàng)造都是實實在在的,并不過于強調(diào)心性。仰觀俯察,乃至于“王天下”,本身就是極高的心性成就?!耙酝ㄉ衩髦隆焙汀耙灶惾f物之情”一致,前者道而后者器,一以貫之。

         

        引大有爻辭“自天佑之”云云,又出現(xiàn)在《系辭傳》其他部分。《周易》經(jīng)文(包括卦象)大約五千字,經(jīng)傳全文大約三萬字,《系辭》全文大約五千八百字,而這段經(jīng)文居然引用了三次。首先《系辭上》第二章,其次第十二章,再次是《系辭下》第二章。雖然各家分章還有所不同,但大體的位置已然確定。

         

        首先,《系辭上》第二章:

         

        圣人設(shè)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cè)嵯嗤贫兓J枪始獌凑?,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cè)嵴?,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此言圣人設(shè)卦、觀象、系辭,根極于三極之道。君子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以四道相應之,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其次,《系辭上》第十二章,分章不確定,或從上第十一章,或從下第十二章,甚至還可能單獨成章。朱熹《本義》:“此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末?!北菊乱酝孓o解釋經(jīng)文,與其他諸爻同義。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弊釉唬骸坝诱?,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o:p>

         

        “順”指認清并跟從時代大勢;“信”指人類相應天道,有其基本的行為準則?!吧匈t”是推崇和托付,維護文明的擔綱者。大有《彖》曰“應乎天而時行”,《象》曰“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由天歸諸人。

         

        觀其下文: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o:p>

         

        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弥^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圣人之意,以“五盡”相應?!白兌ㄖ员M利”,可見“變通”和“利”的關(guān)聯(lián),由萬事萬物自行展現(xiàn)其最好的一面?!断缔o下》第一章:“變通者,趣時者也?!辈粩嗟剡m應時代,不斷地作出調(diào)整,擔綱者必須有此胸懷,《論語·堯曰》所謂“允執(zhí)厥中”。有一利必有一弊,甚至有一利必有一害,陰變陽,陽變陰,盡利才能無不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完全積極地做事,達成創(chuàng)造的人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标U發(fā)道器之變通,由事實而入義理,任何學術(shù)或藝術(shù)的終極,目的都是有利于民,由認知而實行,終于“利天下”。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庇伞爸^之”理到“存乎”事,卦爻變通歸于人之德行,再不言君子、賢和圣人的區(qū)別,由外王而內(nèi)圣,作為《系辭上》結(jié)束。

         

        再觀十一章:“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眱?nèi)圣、外王,大的方向確定,具體途徑不確定,在于執(zhí)行者的開拓?!吧w取”往上,“變通”往下4,斷疑者,貫通也。

         

        九、貫通源流,促進文明建設(shè)

         

        伏羲、神農(nóng)是最初的創(chuàng)制,主要和自然有關(guān)。黃帝、堯、舜,進一步創(chuàng)制,主要和社會有關(guān)。垂衣裳的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政治的開端。由八卦而文字,由簡而繁,建立垂世立教的經(jīng)典,歸結(jié)為“六藝”和“六經(jīng)”,標志政治文明體的形成。

         

        《史記·五帝本紀》開始于黃帝,為劃時代的巨大貢獻,與傳說中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間相合。結(jié)束于堯舜,為《書》和《詩》的起源。西周有史官執(zhí)掌文獻,于春秋末出現(xiàn)孔老,官學進入民間。以《史記》作為銜接古今的橋梁,其文獻的主體,此前為經(jīng)(其變化為子),此后為史(其變化為集),由干而枝,由枝而葉,構(gòu)成中國古代的文教體系。對此體系的總結(jié),為《七略》或《漢書·藝文志》?!镀呗浴酚跐h后演變?yōu)樗牟?,不得不然,亦有得有失。而貫通源流,則有“六經(jīng)皆史”之說。

         

        于漢延續(xù)至清末,發(fā)生“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文教體系所維護的政治文明體發(fā)生劇烈震蕩,至今尚未停歇。由20世紀到21世紀,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發(fā)生很多大事。第二個一百年已有所不同,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為了重新辨認方向,提高文明自覺,必須追溯世界各大文明體的源流演變,同時也需要重新認識中華文明體的源流演變。

         

        (根據(jù)2017年講座記錄稿整理)

         

        附:《周易·系辭下》第二章原文: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做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畋,打獵)以漁,蓋取諸離。

         

        庖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kū)木為舟,剡(yǎn)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注釋:
         
        1[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周琪譯,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5頁、第28頁、第220頁,第24頁。
         
        2藥與食同源,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淮南子·修務(wù)訓》),也由此衍生。
         
        3《〈周易〉十講》,見潘雨廷《易學史入門·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93頁?!兑讓W象數(shù)和現(xiàn)代數(shù)學》,見《過半刃言·黼爻·衍變通論》,同上,第270頁。
         
        4在《周易·系辭》中,“變通”大部分對應自然,《系辭上》6章:“變通配四時”,《系辭下》6章:“變通莫大乎四時”。《系辭上》11章:“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庇谌耸陆Y(jié)合,又作“通變”?!断缔o上》5章:“通變之謂事”(事為物加人),調(diào)整自己,適應環(huán)境。又,若達其極致,《系辭上》10章:“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