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海軍作者簡介:曾海軍,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切磋集》系列書系主編,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辭〉解釋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晚周哲學論集》(巴蜀書社2017年)。 |
“唯論文”如何擊垮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
作者:曾海軍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最近無意中聽到一首很流行的歌,感覺很契合現(xiàn)在的心情。碰巧聽多了幾次,聽清楚了其中的一句歌詞:“我愿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們說你嫁到了伊犁……”沒錯,就是這個意思,引起了心情上的共鳴。有一種情懷上的傷害,一直很想說清楚,但總找不著切入口,日子過得很煎熬。歌詞中的這個意思好像提示了我,讓我想清楚了該怎么說。所謂情懷,就如同想娶一個姑娘,人家分明只看重彩禮,有人卻偏偏想著要對她多真心,恨不得為她付出一切。人家開出了彩禮的條件,還以為了滿足了條件就能把姑娘娶回家,卻沒想到人家還可以把姑娘嫁給拿出更多彩禮的人。有人還想說什么真心和付出,沒想到換回的是一臉的蔑視,只有彩禮才是真金白銀。在這種情況下,情懷遭遇不由自主的寂滅,是不是就說得通了呢?
是這樣的,最近又一次遭遇職稱晉升的挫敗,我被徹底打擊到了,很清晰地感受到堅守多年的情懷一下子被擊垮。但在職稱晉升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不很平常嘛,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我過去幾年就是這么過來的。若說因此而放逐了自己堅守多年的情懷,怎么可能這樣呢?我本著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多年來孜孜不倦,努力去做各種事情,一直都在堅守著,現(xiàn)在卻突然做不下去了,而且還是因為那該死的職稱晉升問題。這事傳出去后,就會變成我因遭受職稱晉升的挫折而拒絕做事。莫說別人不理解,我自己心里也過不了關。我怎么可能因為職稱問題而變得心灰意冷?而且,我分明不是沖著職稱做這些事的,現(xiàn)在卻因職稱晉升的挫敗就擊垮了我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這叫我如何自處?更何況,我經常在課堂上跟學生講道理,怎樣才能坦然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挫折,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矢志不渝地堅守自己的初衷。難道我自己遭遇職稱晉升的挫折,居然就會變得一蹶不振?我感覺事情再也做不下去了,就是因為職稱這點挫折而鬧情緒、撂挑子嗎?難道真就是所有的道理都只是說給別人聽聽,一到自己身上就不行了?要真是這樣了,我今后還有什么臉面走入課堂面對學生?
讓我倍受煎熬的正是這種無法自處的痛苦,我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把這件事情前前后后理順了,生活才能好好地繼續(xù)。也只有這樣,才能向身邊那些了解和關心我的人一個解釋,不至于讓他們感到太錯愕。這就不得不說起這次職稱評定的經歷,說實在的,評職稱這種事是真不想說。在學校,我感覺周圍的人對評職稱這事都有點諱莫如深的味道,我此前也從未與人說起過。職稱對于老師個人而言自然極重要,但評上了也就那么回事,不足與外人道,要是沒評上,只能在心里自個兒受著,更是羞于啟齒。我四年前就滿足了學校的申報條件,連續(xù)申報三年都沒成功,沒吭聲,心里受著。最近一次不同在于,前三次都是在學院層面就被刷了,這一次好不容易在院系層面通過了,卻在學校的高評委被否決了。憑什么否決,不知道,沒有任何官方的理由。后來聽到一些傳出來的消息,說問題主要集中在論文發(fā)表上。我的論文發(fā)表也超出了學校要求的條件,但怎么知道別人是不是比我發(fā)表得更多?這就牽涉到“唯論文”的評價標準。這一次的不同,就在于讓我刻骨銘心地體會到了“唯論文”的危害。我決心沖破種種忌諱也要將這次評職稱的經歷寫出來,決定性的原因在于,我以為我這次評職稱的經歷正好作為教育部發(fā)文反“五唯”的一個生動案例。
作為一名高校老師,對于教育部發(fā)文反“四唯”“五唯”之類的,自然是知道的,一聽心里就明白“唯論文”“唯項目”之類的危害。但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是另一回事。我愿意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來,用來印證“唯論文”的巨大傷害性是如何體現(xiàn)的。在教育部的文件中,關于“唯論文”的一條有寫道:“論文的地位被無限拔高。教師晉升職稱、年終考核、選拔人才、評國家獎、申請項目基本上以論文為標尺,對科研工作形成錯誤導向,使科研工作越來越功利化。”就是“功利化”三字點出要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便是不想那么功利化地做事情。雖說無關乎報酬,也無關乎職稱,但就是愿意這樣純粹地做一些有益于學生的事情。過去這些年主要基于這樣一種情懷做事情,當我自以為可以自始至終堅守下去的時候,卻正是“唯論文”這樣的評價標準,徹底擊垮了我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
“唯論文”的可怕之處,不是論文發(fā)表作為評價標準有多可怕,而是一個“唯”字可以漠視到怎樣荒謬的程度。我將過去這些年基于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所做的事情,做一個大致的匯總,列成一個清單。清單上的每一件事都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都有親身參與的老師和同學,都花費了我不同程度的精力和心血。當有人碰巧很好奇地仔細翻閱這長長的清單時,也許會覺得我這些年是真做了不少事,可這真沒有什么好夸耀的,而是想一想,不只是這些事情的每一件都抵不過一篇論文的發(fā)表,而是所有這些事情加起來也抵不過,是不是就能感受到某種荒誕乃至憤怒呢?沒錯,這就是“唯論文”的危害所在!我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所抱有的情懷,便是這樣被擊垮的。
不是這些事情本身有多不平常,只是于我而言,這些事情并不屬于本職工作。不做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做了也不會得到任何獎勵,我尤其十分清楚,所有這些事情做下來,與職稱晉升沒有任何關系,全部事情在體制內無法得到認可。我不為報酬或獎勵,不為職稱晉升,無名無利,為的是什么?就為一種情懷,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基于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在本職工作之外,我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愿意為學生投入更多,做更多的努力。這若不是出于一種情懷,難道是真傻嗎?但我不傻,心里也很明白,其中有些事情做起來還擔著風險,以什么名義做事,做好了不會有人過問,一旦出了點差錯,就有責任。還有組織學生外出參加活動,不出事則已,出了任何事,我這個組織者都脫不了干系??晌疫€是心甘情愿做這些事情,正是因為沒有功利性,可以很單純地基于一種情懷來投入?,F(xiàn)如今,就一種已經寂滅的情懷而言,對于這些事情其實既不想說,也不覺得值得說,但為了能將“唯論文”的危害性揭露出來,我只有強忍著搜羅往事。所有這些開列出來的事情,只指向一個目的,即其中的每一件以及所有件加起來,都抵不過一篇論文的發(fā)表,請自行品味個中荒誕!
這些事情自然沒什么了不起的,對于高校里很多大佬級別的人物而言,憑著手頭大把的資源和人脈,可以很輕易地做出這些事情。但像我這種地位卑微的老師,在沒有任何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做事,一件件做下來,亦可謂千難萬難。當然,這些事情以我的名義開列,既非我一人之力,更非我一人之功。很多的事情能得以開展,離不開我們專業(yè)師生們的支持和配合,更是得益于兩位同仁的信賴和指導,只是不在學校經費的支持范圍之內。另外,所有這些都只是我出于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懷做出來的事情,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只是不被學校認可而已,不包括那些屬于本職工作范圍內被學校認可的事情,也不包括那些與學校并無直接關系的事情。前者如每學期承擔多達五門課程的教學、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發(fā)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承擔學術項目、參加學術會議,等等;后者如創(chuàng)辦民間的欽明書院,先后開展私塾教育、社區(qū)教學、儒商活動,推動院生教學、開展共學計劃、策劃孔廟激活乃至在新疆包地,等等。凡與揭露“唯論文”的危害不相關的事情,都不在我列舉的范圍之內。
既然說到評職稱的事,有些原委就得交代更清楚一些,尤其與“唯論文”評價標準相關的細節(jié)。前面說到最近一次是第四年申報,卻在學校的高評委被否決。問題在于,學校高評委憑什么否決人?我在學校的評審會上陳述時,有誰認識我?有誰了解我?有誰知道我在學校這些年表現(xiàn)如何,都做過哪些事情?沒有任何人知道!雖說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壓根兒沒想過對職稱晉升有什么幫助。但學校高評委真的就可以裝作不知道?我的各項成果也是大大超出了學校的申報條件,這就好比我并未想著拿情懷當彩禮,而是已經掙夠了彩禮,可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情懷,不屑于有過什么付出,直接就奔更高的彩禮去了——有這么欺負人的嗎?在沒有任何人了解我的情況下,又憑什么否決我?而且,雖說還有三分鐘的陳述環(huán)節(jié),但陳述的模板事先提供好了,只能陳述發(fā)表的論文、主持的項目、承擔的教學等這些數(shù)字,也就是根本沒有機會陳述自己都做過哪些事情。陳述完后有一分鐘提問時間,但沒有人提出任何疑問。沒有疑問為何還要否決我?在這種情況下,我能替高評委想到的最光明正大的否決理由,就是比拼發(fā)表論文的情況。所謂“唯論文”,這算不算做到了極致呢?對一個老師不需要有任何了解,高評委就憑論文發(fā)表的情況決定是否晉升,這正是以實際行動兌現(xiàn)著這個“唯”字!
其實,我當然知道,前三次職稱申報在學院層面被否,哪一次不是在比拼論文、項目這些指標,誰會真正在乎一個老師做過哪些事情?那么,為何這一次對我的打擊特別大,徹底擊垮了我做事的情懷呢?大概由于前三次我還可以安慰自己說,學院層面至少有評委認識我、了解我,知道我很努力,做過很多事情,只是我做得還不夠。哪怕這種安慰不過是自欺欺人,但這一次就連自欺欺人的余地也沒有了,因為學校高評委基于“唯論文”的評價標準,根本不需要認識和了解哪個老師,不屑于知道做過哪些事情,有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據就足夠了。在這種“唯論文”的職稱評定跟前,我一直堅持抱有的情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視,我被刺痛到窒息的地步,只有徹底告別這種情懷才能緩過來。
就職稱晉升而言,我個人的經歷倒沒什么特殊的,雖說連續(xù)四年申報失敗,比較慘,但肯定有比我更慘的。遭遇“唯論文”“唯項目”之類的評價標準,這還算是好的,畢竟有標準可言,更慘的是根本不知道出于什么標準。我不是為了比慘,只是想以我個人的親身經歷,為“唯論文”的危害提供一個生動的實例。教育部發(fā)文說明這種危害是認識到了的,但發(fā)文只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視,生動的實例才能令人感同身受,但愿我提供的這個實例有助于推動教育部反“五唯”的舉措。我在為“唯論文”的危害提供實例,這一點都不假。與此同時,我也在為自己解惑,試圖讓自己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挽回的,一種情懷的寂滅完全可能出于不由自主,而并非出自心灰意冷。我依然會努力地生活,認真完成各種本職工作,而不會變得消沉和懈怠。
何以能這樣理解呢?有一種可能是,情懷這個東西大概也有限度,如同今人說智商一樣說情商。持續(xù)了這么些年的情懷,經此一劫,有點類似于情商不夠用了,我不得不停下來。更大的可能是,情懷被擊垮之后,如同身上的某個器官,壞掉了就得切割,不然任由腐爛會涉及全身,這有點斷臂求生的意思。當然,也可能就是見得道理還不夠分明,受了不該受的影響,中道而廢,未能始終如一,其他的理由都只是借口。但不管如何,我必須把這件事給理順了,以便得以自處。無論情商有限,或是見道不明,我都辦不到了,辜負了很多人的期望,只能向所有了解和關心我的人說聲抱歉。我其實還是那個我,為人、為學不變,為事則往矣!就算今后只為稻粱謀,也請寬恕我的無能。從今往后,師友們相見,只論學不論事。
情懷這個東西,當然不限于高校教師的范圍,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存在抱有不同情懷的人。而可能傷害到情懷的,也不只是“唯論文”,高校有“五唯”,其他行業(yè)可能還有更多的什么“唯”。每個行業(yè)、每個單位或組織,其運行都有各自的規(guī)章制度。情懷固然是好東西,但光靠情懷無法確保持久運行。不過,規(guī)章與情懷并非此消彼長,更非針鋒相對,有容納得下情懷的規(guī)章,也有成全得了規(guī)章的情懷。情懷若時時與規(guī)章作對,這必定是假情懷;規(guī)章若處處與情懷為敵,也必定是壞規(guī)章。各行各業(yè)、各家單位或組織,沒有規(guī)章制度固然無法持久運行,但為了追求指標或數(shù)據而陷入各種什么“唯”,傷害了那些抱有不同情懷的人,就算能長期運行,那也如同僵尸般的存在。沒有了情懷,便是沒有了理想,沒有了單純,沒有了那股傻勁。這年頭,彩禮為王,情懷卑下,真是不服不行。
正月廿四于華西新村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夏勇】根齋雪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