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小剛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歷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chuàng)建道里書院、同濟復興古典書院,著有《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fā)生》《思想的起興》《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xiàn)代新命》《心術與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之后》《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等。 |
歲月余溫:《詩經·七月》中的寒暑與愛情
作者:柯小剛
來源:“寓諸無竟”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一日癸酉
耶穌2022年7月19日
今晚七點為陜西師范大學哲學書院的同學們做一個在線講座,講《詩經·七月》。講座公開,歡迎自由參加。騰訊會議號:839 925 196,可直接進入,無需密碼。
下面分享我的《七月》讀解第三部分:歲月余溫。與之相應,寫的字是《七月》第三章。
歲月余溫:《詩經·七月》中的寒暑與愛情
柯小剛(無竟寓)
《七月》的時間紛然錯雜而有跡可循。這個跡便是陰陽消息:陽氣的增長(息)與消退(消),上行與下行。與之伴隨的,是人的入室與出戶,內外顯隱、衣服增減。每一天的進食與排泄,每一刻的呼吸吐納,每一代的養(yǎng)生送死,每一年的春夏秋冬,都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而”中可上可下、時上時下,使《七月》的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都同時處在上行和下行的雙向運動之中。這種雙向運動便是《七月》的陰陽消息。
海德格爾把赫拉克利特的physis(自然)解讀為Aufgehen(上行、涌現(xiàn)),同時,這一上行本身即涵下行(Untergehen),涌現(xiàn)本身即欲自我隱藏(kryptesthai)。上山的路與下山的路是同一條路,但方向不同;旭日與夕陽是同一個太陽,但溫涼有別?!镀咴隆纷咴谶@條上升和下降的路上,迎來送往每一天的太陽,像《堯典》開篇的先民一樣,珍惜糧食和雨水,懷抱余溫,愛護火種,建設家園。
《七月》的兩種時間計量方式,一以數系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之類,用夏正也,而氣皆下行,由春夏而秋冬;一以數系日,如“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之類,用周正也,而皆上行,由寒冬而望春夏?!镀咴隆钒苏拢辉谑孜矁烧潞椭虚g的第四章用到周正,而且每次只占其章篇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所以,《七月》全詩只有大約六分之一的篇幅在寒風中歌詠陽氣的上升,而其余六分之五都是炎暑漸消、寒風日至的下行之歌。為什么“七月流火”這一句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至此明矣。但這些陰陽消息的上行下降究竟意味著什么,卻還有待深思。
周正建子,以冬至一陽始生之月為正月,最得天時之先機者也。就天道而言,此時陽氣已在上升,但對人來說,卻還難以覺察?!耙恢沼v發(fā),二之日栗烈”,連續(xù)兩個月都不過是一派荒寒蕭索而已。一直要到夏正的元月,即周正的三月(“三之日”),人類才能感到陽氣的發(fā)動,覺察農事開端的必要性,準備修繕農具并下地干活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周正從天,商正以地,夏正依人。三正之別的深意,不僅在何時開始一年的不同歷法,更在天人之際的錯位相感、絡繹發(fā)生。從夏到商到周的過程,是一個從人到地到天的逆推過程,從人之自覺到推人以察地、推地以知天的過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此之謂也?!兑住吩疲骸皬?,其見天地之心乎?”(《易彖傳》)復卦正當冬至,周正啟元一年之時也。故周正之知,人心而體知天地之心也,非耳目見聞之知也。
《易》云:“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系辭上》)?!镀咴隆分姡挤唇K之詩也,歲月死生之詩也。“何以卒歲”之憂,“七月流火”之所思也。在六分之五的流火下行中,準備六分之一的一陽來復,這便是《七月》的陰陽消息。
周正“一之日”“二之日”等陽氣來復月份的三次出現(xiàn),首章“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是農耕之事;第四章“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是狩獵以制衣,兼習武事;末章“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是伐冰以備暑,兼及祭祀。這些都可以視為對“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回答。
而《七月》的主體部分,所有那些某月某月的句子,都像是歲月催人的鼓點,直奔“何以卒歲”的終極追問。后世漢詩之“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古詩十九首》),唐詩之“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興八首其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皆此歲寒鼓聲之余響也。而《七月》歲寒鼓聲之早,乃從夏日盛大之時即已見出端倪,正如周正建子之冬至而見一陽來復,皆非常情可知也,惟“見幾而作”之君子可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鼓也。二章復現(xiàn),再鼓也。三章“七月流火,八月萑葦”,三鼓也,“七月鳴鵙,八月載績”,四鼓也;四章“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五鼓也?!靶闵@”,物成之始也,成則有毀,故雖四月而已遠兆歲寒之憂,周正見幾之早也如此。這是唯一一個在夏至之前的月份而以“幾月如何”的句式來說的?!拔逶馒Q蜩”,姤卦主事,夏至之后,陰已生矣。故“八月其獲,十月隕萚”,直下不已,如鼓聲點點,歲月?lián)u落。
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鼓也。以《七月》之物化,動股者非獨斯螽也,振羽者非僅莎雞也,斯螽莎雞之動,蟋蟀之先聲也。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先不說主語,可以后就蟋蟀,亦不妨前承他蟲,更仿佛天人一體,如云農人出入行止,與蟲偕行?!笆麦叭胛掖蚕隆保瑒t我在床上矣,而感寒氣之來,則莫如聽床下蟋蟀之鳴矣。
鄭玄以“在野”“在宇”“在戶”就后言蟋蟀,羅愿以為承前言莎雞,朱熹以為“斯螽、莎雞、蟋蟀一物,隨時變化而異其名”,三說其實無妨并存,但還都不夠。因為,《七月》之天皆人也,《七月》之人皆天也。只有把人的行藏勞止加入昆蟲的世界,與之共在于野、于宇、于戶、于床,與之相偕出入,乃至與陰陽消息一起寒來暑往,寒來俱來,暑往俱往,才算是讀入《七月》的生命世界和物化之境。
六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七鼓也。“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八鼓也。七章“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九鼓也。八章“九月肅霜,十月滌場”,十鼓也。如果把每次連續(xù)歌及的“幾月如何、幾月如何”的句子算做一鼓,《七月》共有十通鼓點雜沓的歲月之歌,或長或短,直下歲暮,密如雨點。
但在這十通密集的鼓點中,卻有三段悠長的慢板?;蛘撸部梢岳斫鉃橐粋€主題動機出現(xiàn)在三個地方,中間有三次被七月、八月、九月的鼓點打斷,但每次都頑強地越過鼓點,重新連到一起。有一段出現(xiàn)在第二章:“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有兩段在第三章:“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保约啊拜d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這三段或一段慢板是那么不一樣,以至于它幾乎不屬于《七月》。它幾乎是《七月》之外的東西,但也是使《七月》成為《七月》的東西。它既不屬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夏秋,也不屬于“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的寒冬。它是永恒的春天。
這個春天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七月》既未按夏正系列命之為“三月”,也沒有按周正系列名之為“五之日”。它在“某月如何、某月如何”的鼓點主題之外,也在“某之日如何”的來復主題之外。它在時間之外。它是陽氣的增長已經蓬勃,但還沒有走向秋風隕萚的時節(jié)。它是“某月”和“某之日”之間的平衡時節(jié)。在這個時節(jié),糧食在生長,蠶絲在生長。只有在這個時節(jié),“何以卒歲”的憂思才稍為寬慰,而另一種憂傷卻悄然來臨。這憂傷便是愛情。
愛是《七月》中來自“一之日”寒冬深處的一點元陽,也是保持“七月流火”之余溫的終極被服?!镀咴隆啡康膽n思,正在余溫。在不可逆轉的歲月流逝和熱能消失中,人生的余溫如何保持,是《七月》和所有人類生活的基本憂思。而《七月》告訴我們,以一段時間之外的多余樂章告訴我們,有一種逆轉和上升,也許是可能的。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黃懷信】孔子與周文化
【下一篇】“重思中學與西學路徑問題”學術研討會實錄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