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慕朵生】孔子實言天道論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0-03 20:54:01
        標(biāo)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xué)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fù)興論壇并任總編。

        孔子實言天道論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首發(fā)

        時間:西元2023年10月3日


        按:十年前,某作《惟天為大:孔子宗教思想申論》,曰孔子實言天道論、實尊天帝論、實信天命論。其中前兩論基本完稿,后則時間、精力不濟,至于延宕再三,而今于之已是興趣寥寥。時有完稿投諸雜志之?dāng)M,然雅不欲為學(xué)術(shù)體制所侮?,F(xiàn)略加整理,次第發(fā)布,就教方家。癸卯年中秋節(jié)于木鐸書齋。

        ?

        《論語》一書言“天”甚多,除“天下”“天子”兩個望文知義之復(fù)音詞外,孔子及其弟子、時人等單言“天”達19次,另言“天命”3次,“天祿”“天道”各1次?!墩撜Z》中之“天”字及其相關(guān)復(fù)音詞究為何義,近代以來聚訟紛紜,乃學(xué)人判斷儒教是否為宗教之關(guān)鍵,其中孔子言說“天道”與否,以及“天道”為宗教命題抑或哲學(xué)命題,又是各方立論基本前提。如,儒教非宗教論者章士釗認(rèn)為:“孔子夙非教主,其言絕無教質(zhì),神所不語,鬼不能事,性與天道,不可得聞?!盵1]陳獨秀則認(rèn)為:“宗教實質(zhì),重在靈魂之救濟,出世之宗也??鬃硬皇鹿恚恢?,文行忠信,皆入世之教。所謂性與天道,乃哲學(xué),非宗教?!盵2]因此,欲申論孔子宗教思想,有必要厘清孔子言說“天道”與否,以及“天道”是否為一宗教命題。

        ?

        “性與天道”一語由孔子高足子貢提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近代學(xué)者多誤解此句,以為“性與天道”為孔子所不言、弟子所不聞。蓋用心領(lǐng)會是語,“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則實有其言矣?!盵3]考諸古代《論語》注解,學(xué)者多對孔子言“性與天道”深信不疑,具體又可歸納為以下五種觀點:

        ?

        其一,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晚年弟子聞而傳之??鬃釉缒暌浴对姟贰稌贰抖Y》《樂》教學(xué)并與弟子周游列國,六十八歲方返回魯國,生活趨于安定,乃刪《詩》《書》,正《禮》《樂》,贊《周易》,作《春秋》,而早年追隨孔子周游列國之弟子,此時則多壯游或執(zhí)事各諸侯國,以至于孔子嘆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保ā断冗M》)朱子注曰:“孔子嘗厄于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盵4]錢穆認(rèn)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孔門四科之中,“前三科,皆屬先進弟子,惟第四科文學(xué)子夏、子游屬后進,亦不從在陳蔡?!盵5]子貢屬德行科,為孔子早年及門弟子之一。孔子晚年時,子貢雖勤加問候,然未侍奉身邊,故對《周易》《春秋》天道性命之學(xué)有所不聞,而孔子晚年弟子卻與聞并傳授是學(xué),故劉寶楠曰:“《世家》又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w《易》藏太史氏,學(xué)者不可得見,故韓宣子適魯,觀書太史氏,始見《周易》??鬃游迨畬W(xué)《易》,惟子夏、商瞿晚年弟子得傳是學(xué)。然則子貢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易》是也?!盵6]

        ?

        其二,孔子罕言性與天道,子貢聞而嘆其大美。通觀《論語》,孔子既未親口拈出“天道”,言“性”亦僅一次,故弟子很少聽聞孔子談?wù)摗靶耘c天道”,亦在情理中。但罕言不等于不言,正因平時罕言,所以偶然談及,弟子乃驚嘆“性與天道”之學(xué)大美。故朱子曰:“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xué)者所共聞;至于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xué)者有不得聞?wù)?。蓋圣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嘆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嘆美之言也’。”[7]程朱此解,或本諸子貢贊美孔子之語:“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保ā蹲訌垺罚┛涤袨閯t認(rèn)為,此語是子貢親聞“性與天道”明證,蓋孔子思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xué)之科,獨人立國天下合群之義,莫不詳委該備,所謂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非子貢親聞性與天道,何得尊嘆之如此?”[8]宋翔鳳進一步認(rèn)為,“性與天道”之學(xué),不僅子貢與聞,且“七十子者莫不聞,所謂不可得聞?wù)撸^舉世之人不可得聞,非自謂不聞也?!盵9]

        ?

        其三,性與天道精深幽微,中人以下不可告語??鬃印拔迨烀保ā稙檎罚?,晚年贊《周易》,薨前作《春秋》,發(fā)明“性與天道”精深幽微之學(xué),資質(zhì)愚鈍之人雖有耳目之聞,然不曉其義、不得于心,同于無聞,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是也。何晏曰:“章,明也。文采形質(zhì)著見,可以耳目循也。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盵10]劉逢祿則認(rèn)為:“文章,謂《詩》《書》執(zhí)禮。性與天道,微言也,《易》《春秋》備焉,難與中人以下言也?!盵11]無論如何,道不茍傳,待乎其人,故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云:“《史記·天官書》云:‘孔子論六經(jīng),紀(jì)異而不說不書。至天道性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墩x》:‘待,須也。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傳授之則傳,其大恉微妙,在自天性,不須深告語也。著,明也。言天道性命,告非其人,雖為言說,不得著明微妙、曉其意也?!盵12]

        ?

        其四,性與天道寓于文章,六經(jīng)即有性與天道。鄭汝諧《論語意原》指出:“性與天道至難言也,夫子寓之于文章之中?!?[13]所謂“文章”,一說為六籍或六經(jīng),蓋“性與天道”之詞語與精義雖于《論語》少見,然于六經(jīng)則遞有發(fā)明,故皇侃《論語義疏》引太史叔明曰:“文章者,六籍是也……六籍即有性與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蹤,故千載之下,可得而聞也。至于口說言吐,性與天道,蘊藉之深,止乎身者難繼,故不可得而聞也?!盵14]二說同乎“大哉,堯之為君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之“文章”[15],即何晏所解之“立文垂制”或朱子所解之“禮樂法度”。[16]三說為孔門四教,即“文、行、忠、信”(《述而》),如顧炎武認(rèn)為:“夫子之文章,無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與天道在其中矣?!盵17]案:此論蓋以孔子不空言泛論天道性命,而必見諸典籍行事,正如孔子改制立法、垂憲萬世必“因史記作《春秋》”,以“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盵18]

        ?

        其五,性與天道往圣未明,孔子言前人所未言。中國典章文物五帝三王時已大備,但其周延邏輯、精微義理至孔子始著,故曰:“法備于三王,道著于孔子?!盵19]即此,就祖述往圣、傳承文明言孔子為先知;就發(fā)明新義、開啟來哲言,孔子為先覺。故龔自珍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此先知之義。‘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此先覺之義??鬃訉W(xué)文、武之道,學(xué)周禮,文、武、周公為先知,孔子為后知,此可知者也。孔子不恃杞而知夏,不恃宋而知殷,不乞靈文獻而心通禹、湯,此不可知者也。夫可知者,圣人之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之覺也?!盵20]發(fā)明新義、開啟來哲,正是孔子言前人所未言,故戴震曰:“周道衰,舜、禹、湯、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煥乎有文章者,棄為陳跡??鬃蛹炔坏梦?,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亂之故,制度禮樂因革之宜,如持權(quán)衡以御輕重,如規(guī)矩準(zhǔn)繩之于方圓平直。言似高遠(yuǎn),而不得不言。自孔子言之,實言前圣所未言。微孔子,孰從而聞之?故曰‘不可得而聞’?!盵21]

        ??

        綜上,章學(xué)誠之論可謂得實:“夫子所言,無非性與天道,而未嘗表而著之曰,此性此天道也。故不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而曰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22]但是,“性與天道”尤其是“天道”究竟何謂?先儒解說同樣紛紜,以至于程樹德主張,闡釋“天道”不宜隨時代變遷為轉(zhuǎn)移,當(dāng)以漢儒古訓(xùn)為是,蓋漢儒去古未遠(yuǎn)、各有師承,最近《論語》本義。[23]然則漢儒“天道”見解如何?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曰:“《后漢書·桓譚傳》:‘天道性命,圣人所難言。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注引鄭康成《論語注》:‘性,謂人受血氣以生,有賢愚吉兇。天道,七政變動之占也?!艜蕴斓勒?,皆主吉兇禍福而言。”[24]錢氏《潛研堂答問》又曰:“經(jīng)典皆以吉兇禍福言……此亦漢儒相承之說。”[25]考“七政”首見于《尚書·堯典》:“(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睗h儒所謂“七政”,或如伏生所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道正而萬事順成,故天道,政之大也?!盵26]或如孔安國所言:“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舜察天文,齊七政,以審己當(dāng)天心與否?!盵27]或如司馬遷所言:“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盵28]三說雖異,然舜敬畏天道,整飭七政,以觀天命,以合天心,進而祭祀上帝、六宗、山川及群神,則豪無疑義。此義唐儒顏師古猶知之:“舜察璇璣玉衡,恐己政化有所遺失,不合天心。”[29]?

        ?

        據(jù)上,漢儒多以“天道”關(guān)乎上帝和群神,能決定吉兇禍福,帶有人格化、有意志、宰制性、神秘性的色彩,且常為之占,是為國之大事、政之要務(wù)。所以,“天道”首先是宗教命題,至少是宗教與哲學(xué)并列之命題,錢穆即指出:“文章者,《詩》《書》禮樂,切近人生者也。性與天道,則為宗教與哲學(xué)上之問題?!盵30]當(dāng)然,古人亦有認(rèn)為天道為非宗教命題者,如老子、荀子等,及至宋儒理性化傾向更加明顯,認(rèn)為天道只具有哲學(xué)上之本體論意義,不具有宗教上之神學(xué)性意義。如朱子指出:“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盵31]然誠如趙翼所言:“上古之時,人之視天甚近,《易》所言皆天道?!渡袝ず榉丁穫溲晕甯A鶚O之征,其它詔誥亦無不以惠迪從逆為吉兇?!洞呵铩酚浫耸?,兼記天變,蓋猶是三代以來記載之法,非孔子所創(chuàng)也……觀《五行志》所載,天象每一變,必驗一事,推既往以占將來,雖其中不免附會,然亦非盡空言也?!盵32]由上,吾人大體可以說,“天道”主要是一宗教命題,在《論語》中和對孔子言尤如此。


        注釋:
        ?
        [1]章士釗:《章士釗全集》第3卷,文匯出版社2000版,第74頁。
        ?
        [2]?陳獨秀:《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69頁。
        ?
        [3]?王夫之:《船山全書》第6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89頁。
        ?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17頁。
        ?
        [5]?錢??穆:《論語新解》,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277頁。
        ?
        [6]?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84頁。
        ?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77頁。
        ?
        [8]?康有為:《論語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6頁。
        ?
        [9]?宋翔鳳:《論語說義》,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294頁。
        ?
        [10]?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20頁。
        ?
        [11]?劉逢祿:《論語述何》,蟄云雷叢書刻本,第43頁。
        ?
        [12]?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頁318-319。
        ?
        [13]?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21頁。
        ?
        [14]?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20頁。
        ?
        [15]?崔海東:《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商榷》,載《合肥師范學(xué)院院報》2014年第1期。
        ?
        [16]?程樹德:《論語集釋》第2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52頁。
        ?
        [17]?黃汝成:《日知錄集釋》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頁。
        ?
        [18]?司馬遷:《史記》下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491頁。
        ?
        [19]?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8頁。
        ?
        [20]?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
        [21]?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華書局1982年版,序第1頁。
        ?
        [22]?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9頁。
        ?
        [23]?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20頁。
        ?
        [24]?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18頁。
        ?
        [25]?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18頁。
        ?
        [26]?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載《皮錫瑞全集》第一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6頁。
        ?
        [27]?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大學(xué)1999年版,第54頁。
        ?
        [28]?司馬遷:《史記》中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16頁。
        ?
        [29]?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859頁。
        ?
        [30]?錢穆:《四書釋義》,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頁。
        ?
        [3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77頁。
        ?
        [32]王樹民:《二十二史札記校正》上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8-3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