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蕭功秦】與其“唱紅”,不如倡導(dǎo)“新文明”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2-03-16 08:00:00
        標簽:
        蕭功秦

        作者簡介:蕭功秦,男,西歷一九四六年生于陜西西安,祖籍湖南衡陽。一九六五年高中畢業(yè),一九七八年通過自學考取南京大學歷史系,一九八一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yè)?,F(xiàn)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中國的大轉(zhuǎn)型》、《儒家文化的困境》、《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xiàn)代化中的激進與保守》等。&nbsp;

         
             
             
             
            與其“唱紅”,不如倡導(dǎo)“新文明”
            ——專訪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蕭功秦
            來源:《人民論壇》2011年第18期
            采訪整理 人民論壇(見習)記者 張曉
            
            
            
                “唱紅”是重建中國現(xiàn)代精神文明過程中諸多嘗試的一種,應(yīng)該允許多方質(zhì)疑與反思。中國政府應(yīng)該讓各地有更多的制度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社會獲得更多的試錯機會,讓各種健康的多元的思想擁有社會競爭的條件,通過優(yōu)勝劣汰,成為我們“新文明”的資源
            
                籠統(tǒng)“唱紅”可能存在的三大隱憂
            
                人民論壇記者:當前,各地“唱紅歌”活動引發(fā)了廣泛的關(guān)注和爭議,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的?各種觀點的激烈碰撞中,有什么問題值得注意?
            
                蕭功秦:改革開放以后,在市場經(jīng)濟世俗化的過程中,我們整個民族確實也陷入社會信仰缺失與精神貧乏的狀態(tài),要從社會上自然滋育出合乎我們時代需要的精神文化,既要待以時日,又需要給公民文化以寬松包容的發(fā)展空間,以便從公民文化中汲取新時代人文精神資源,遺憾的是,這方面條件還不甚成熟。30多年來,自主的公民文化也沒有得到很充分的發(fā)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克服人們精神上的一盤散沙,從“紅色文化”中尋求適合于時代需要的文化資源,以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成為一種正在嘗試的選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一些“唱紅”提倡者們的動機是良好的,也表現(xiàn)了他們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這一點必須予以肯定。
            
                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限定的環(huán)境里,眾所周知,紅色既表征著千百萬革命者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同時與“文革”與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政治實踐緊密關(guān)聯(lián),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與我們提倡的紅色革命傳統(tǒng),共享了同一個“紅”的概念符號。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倡導(dǎo)“紅色文化”時,如果沒有對“極左”思潮和新時期我們黨的優(yōu)秀“紅色文化”做一個科學的切割,沒有對“紅色文化”進行理性的界定和劃分,而籠統(tǒng)地“唱紅”,我認為可能存在著三大隱憂:
            
                第一,“極左”意識形態(tài)與思潮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段分享著“紅色文化”的符號,當我們宣傳“紅色文化”時,會連帶地、往往是不自覺地激活我們民族潛意識中的“極左”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與思想觀念。正如歷史上諸多被拋棄的舊傳統(tǒng)一樣,“極左”政治文化在真正死亡以前,先會進入一個假死狀態(tài)。它會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潛伏在民族的深層思維與心理情結(jié)中。處于這一狀態(tài)的文化遺存是最容易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與被“喚醒”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鄧小平當年為什么會禁止再提“階級斗爭”,因為他深知“極左”意識形態(tài)與思潮是“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便難以控制。“階級斗爭論”就是這個“潘多拉盒子”的蓋子,你只要打開它,就收不回去了。 
            
                第二, 事實上,社會上確實存在相當一部分民眾,他們由于在轉(zhuǎn)型過程中利益受損,不公平的遭遇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對改革開放的消極方面感到失望,產(chǎn)生對“文革”的浪漫懷念,把想象中的“文革”代替真實的“文革”。從社會學上講,這是一種“移情”作用,這就如同當年馬克思所批判的“中世紀的社會主義的浪漫主義”一樣。群眾這種單純想法,在“唱紅”過程中,極易被仇恨改革的“極左勢力”利用,形成極左派與民粹主義的合流,其后果就更為嚴重。眾所周知,現(xiàn)在有些鼓吹“文革”的網(wǎng)站正是以這種方式在“借力發(fā)力”的。 
            
                第三,如果處理不當,由政府籠統(tǒng)地動員“唱紅”,一些改革受損的人,以及“文革”中經(jīng)歷苦難的老一輩,都會在心目中產(chǎn)生一種對政府的疏離感,這種內(nèi)心的疏離感,是在廣場效應(yīng)下的紅歌氣氛中看不到的。然而,它卻是“唱紅”運動巨大的“無形成本”,有可能造成對執(zhí)政黨的信任疏離。
            
                用“健康的新文明”來代替“紅色文化”這一概念
            
                人民論壇記者:現(xiàn)在社會上對于紅色文化,一部分人極力追捧,一部分人拼命打壓,而相當一部分人冷眼旁觀,甚至漠視。這種復(fù)雜的社會心態(tài)背后反映了什么?
            
                蕭功秦:這種復(fù)雜的社會心態(tài)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所有的概念符號背后都是有內(nèi)容的,籠統(tǒng)的“唱紅”除了會被添加進“極左”的內(nèi)容外,還有可能流于形式。紅色歸紅色,但人們并不感動。這種形式主義化對形成社會共識非常不利的。比如你提儒家文化,要好一點,可能有些人認為其中會包含封建糟粕,但是不會像“唱紅”這樣造成共識的分裂。
            
                在我看來,用“健康的新文明”這一概念,來代替“紅色文化”更好一些。所謂“新文明”應(yīng)該包含健康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價值,富有公民意識的公民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價值,以及中國革命中形成的那些優(yōu)質(zhì)的紅色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等等。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這位朋友的祖父是某大學老校長,是位延安時代的老干部,“文革”結(jié)束后,他為了引進一個知識人才,在沒有公共汽車的情況下,80歲的高齡,一個人跑一個多小時到當?shù)亟M織部門去洽談。這種“身體力行”的老革命家風范,更能打動人心。因為,他們是真心希望中國革命給中國帶來幸福,遺憾的是,紅色文化中這些寶貴的東西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出來,更多地變成了宣傳方式中干巴巴的“光榮榜”。
            
                發(fā)掘優(yōu)秀的紅色資源,重建價值體系
            
                人民論壇記者:“唱紅”某種意義上,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回歸,卻引來如此大的爭議,如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形式,使之深入民心呢?
            
                蕭功秦:我們現(xiàn)在的文化體系包括紅色文化,主要由政府來主導(dǎo)推動,這容易造成審美疲勞。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從人文情懷的角度來談,那些紅色革命者感動我們心靈的,恰恰是具有人性光輝的東西,因此要發(fā)掘革命者身上人性的閃光點。要從這一思路去發(fā)掘優(yōu)秀的紅色資源,重建我們的價值體系。不要試圖把人類所有的健康文化都包容在“紅色文化”這一范疇內(nèi),相反,應(yīng)該考慮讓“新文明”這一更廣泛的概念來包含“紅色文化”。換言之,紅色文化傳統(tǒng)應(yīng)該是“新文明”的組成部分。要培育新文明,不能通過官方紅頭文件上令下達來實現(xiàn)的,而要通過制度建設(shè),培育公民文化,發(fā)展公民社會,培育公民理性思維。當前尤其要轉(zhuǎn)變黨的執(zhí)政方式,擴大公民的參與,全心全意走群眾路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程序正義和結(jié)果公平。
            
                我們的執(zhí)政黨應(yīng)該是百花園里的園丁,危害人們心靈的“毒草”固然要除,但不能硬性規(guī)定花園里只能生長同一品種的花,要把紅色文化作為百花園中的一員,接受社會和實踐的考驗。讓各種符合新文明的思想擁有社會競爭的空間,通過優(yōu)勝劣汰,成為我們“新文明”的資源,這需要我們用包容心對待異質(zhì)思維,發(fā)展自主的公民社團,這也是社會公民利益表達的需求。
            
                ■(責編/艾蕓 美編/葉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