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主編《知宋·宋代之儒學》出版暨引言
書名:《知宋·宋代之儒學》
主編:何俊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編輯推薦】
鄧廣銘、徐規(guī)、陳植鄂、陳來、王瑞來、何俊,大家云集,談宋論儒
什么是宋學?什么是理學?什么是宋代的儒學?
思想家與權力,學者與政治,究竟是怎樣的關系?
一本書讀懂宋代之儒學!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
文萃選編以兩宋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舉、軍事、城市與鄉(xiāng)村、貨幣、交通、科技、儒學、文學、書畫藝術、建筑等專題。《知宋·宋代之儒學》重點關注宋代儒學的發(fā)展,分上、下兩編。上編依年齒選鄧廣銘、徐規(guī)、陳植鍔先生與陳來、王瑞來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編收入編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學初興時胡瑗湖學與宋學完型時朱子理學、象山心學、水心事功學等四篇文章。上、下兩編互補,引導讀者對宋代儒學獲得一個兼具宏觀與微觀的認知。
【作者簡介】
何俊,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何俊著作集”三種:《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從經學到理學》,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歷史研究》等發(fā)表大量學術論文。
【目錄】
導論 何俊/ 001
上編
略談宋學——附說當前國內宋史研究情況 鄧廣銘/ 011
陳傅良之寬民力說 徐規(guī)/ 028
略論葉適的學術和事功——紀念葉適誕生840 年 徐規(guī)/ 038
宋學通論 陳植鍔/ 050
論宋學精神 陳植鍔/ 074
朱子與李延平 陳來/ 102
宋元變革視域下的江南儒學 王瑞來/ 129
下編
權力世界中的思想盛衰悖論——以湖學為例 何俊/ 161
程朱理學的話語型塑——以《論孟精義》為中心 何俊/ 179
本心與實學——兼論象山對心學譜系的疏證 何俊/ 232
葉適事功學的自我疏證—— 《習學記言序目》札記 何俊/ 257
后記 / 306
【引言】
引言:認識一個時代
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歷史的演進,如長河奔流,不舍晝夜,平緩湍急,變化百態(tài),然而必有關鍵河段,決定著下游走向。如長江之出三峽、黃河之過龍門,終于一瀉千里,奔騰入海。由唐入宋,正是這樣一個關鍵節(jié)點。
不同解釋體系,從各自視角出發(fā),截取的起訖時間往往并不一致:陳寅恪先生觀察古代文化史流變,以唐代中后期的韓愈為“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后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近數十年來,不少歐美學者從社會階層演變入手分析,多視兩宋之際為轉變節(jié)點。國內學界更多視唐(五代)宋之際為轉折點,除了由于改朝換代具有天然的標識意義外,還因為國家制度大多隨著新政權的建立而更新。對這一歷史轉折的定性,無論視之為“變革”,還是“中國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后期的演進”,總之可以肯定的是,自南宋以降,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進入發(fā)展后期,從唐末到南宋三四百年間則是它的調整轉折時期。前賢曾論今日中國“為宋人之所造就”,就是指自南宋以降奠定了我國傳統(tǒng)社會后期基本格局這一點而言的,所以南宋尤其值得重視。
但是,想要全面地認識一個時代,并不容易。人類社會現象之錯綜復雜,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如果說自然界最復雜的事物是宇宙,那么與之相對應的人類社會中最為復雜的事物就是社會本身了。對于我們生于此、長于此的現實世界,且不說域外他國,即便身邊的人與事,人們也不免常有孤陋寡聞之嘆;更何況對千百年前的歷史世界,存世的資料總是那么的零散與片面,想要接近真實就更難了。
具體就10—13世紀的中國歷史而言,在傳統(tǒng)正史體系中,除《宋史》外,同時有《遼史》《金史》并存。還有其他未能列入正史的民族政權,例如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國;更往西或西南,包括青藏高原,都存在眾多地方性的族群與統(tǒng)治力量。趙宋政權盡管占據了以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為主的核心經濟區(qū),歷時也最久,但畢竟不過是幾個主要政權中的一個而已。在某些重要方面,例如對西北地域的經略以及國家政治的走向等,趙宋甚至難說代表著一般的發(fā)展趨勢。
這套文萃選編以兩宋為中心,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等同于10—13世紀全部的中國歷史。選編共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舉、軍事、城市與鄉(xiāng)村、貨幣、交通、科技、儒學、文學、書畫藝術、建筑等專題,每題一冊,試圖盡可能涵蓋目前史學研究中關于兩宋歷史的核心議題,但難免仍有欠缺。出于各種原因,還有其他一些重要議題,例如經濟生產、人口性別、社會生活、考古文物等,都暫未能列入。即便是已經列入的這些議題,今人既有的認識——假設它們準確無誤,對于極其豐富的真實歷史生活而言,恐怕也不過是浮光掠影而已。這既有我們當下的認識能力尚有不足的原因,也因史文有缺,造物主吝于向我們展現先人生活的全貌??傊覀儽仨氈泵鏆v史知識不得不大量留白之憾,切不可為既有的史學成就而沾沾自喜。
但是,人們認識先人生活的努力從未懈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成績蜚然,兩宋史領域也不例外??梢哉f,舉凡存世資料相對充分、足以展開討論的議題,差不多都已經有學者撰寫了專書,更不必說數量無法統(tǒng)計的專文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兩宋史領域,每一個知識點基本上都得到了更新與拓展。在許多議題上,學者們更是相互討論辯難,意見紛呈,遠未取得相對一致的“共識”。那么,在這樣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前提之下,以每冊區(qū)區(qū)20余萬字的篇幅,來反映目前史學界對宋史領域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者說,我們將如何坦然面對掛一漏萬之譏,以使選編工作對讀者,同時也對選編者都能呈現一定的價值呢?
首先必須指出,每一專題對于相關研究文獻的擇取,都出于選編者自身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也可以說,選編工作本身就體現了對相關專題的某種認識思路,這自然毋庸諱言。
其次,我們請每冊主編都撰寫了一篇導言,以盡可能客觀地總結各不同專題的學術史概況。這既是對每冊字數容量有限之憾的彌補,也是對每個專題學術史展開的基本路徑的梳理,以供讀者參考。也正因此,在盡可能選擇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提之下,選編者還會擇取少量發(fā)表時間稍早、但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仍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專文。
最后,本套文萃選編的目的不是試圖提供關于各個專題的“全面”的知識框架,而是借幾篇研究精品,向讀者展示本領域研究者如何利用可能獲取的歷史信息,在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之間馳騁智力,以求重現先人生活某一側面之點滴的過程與成果。因此,本叢書除了對相關史學領域的初學者在了解兩宋歷史時提供一些幫助外,相信還能使更廣大的資深文史愛好者開卷有益。
以上就是我們出版這一套文萃選編的基本設想,謹此說明。
總主編包偉民
二〇二三年十月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李山 著《詩經論叢》出版暨序言
【下一篇】李震 著《觀物:邵雍哲學研究》出版